袁立的微博:《易经》讲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26:19

《易经》讲义 (逸云山人)

 


 

一部古老的《易经》启迪了人类的思想,因为有了《易经》人类才有了健全而又完整的逻辑性思维。古体的“易”由日、月两字构成,日代表“阳”,月代表“阴”,日月经天代表了阴阳二元,而在阴阳之间又相感相荡而令大地生辉,万物繁茂,生命盛行。穷天人之学的《易经》,是以“神”的一元化思维加上阴阳二元思维指导者阴阳五行的多元思维,所以大易思维集中了一元、二元、多元思维为一体,在三个层面立体交叉式思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奇观。是中华经学的精髓,他以上证不动的本体,下察万事万物的“变化”,然后再顺应事物的“变”而变化,最终到熟练的把握“变化”的时机,再在人事上运用“变”造福于社会和人民,所以说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

  在《易经》形成三千年后,英国的科学家来布尼次的不期而遇使得他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他受到中国太极图的启示,《易经》二进位制原理深深的影响了来布尼次,他从《易经》六十四卦图中发现了数字二进制原理后从而发明了第一代二进位制计算器。这就是二进位制遂在二十世纪成为第一代计算器运算的基本原理的原因所在。

  《易经》共有六十四卦,代表事物发展的六十四个阶段,揭示了六十四卦相的存在方式及其应变原理,其中最重要是《乾坤》两卦,因为他代表了事物存在的二元,所以笔者在这里重点就《乾坤》两卦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做一解释。《周易》将《乾卦》分成五个阶段,兹列如下:

一、《卦辞》:为“乾:元、亨、利、贞……”
二、《爻辞》:为“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

三、《彖辞》:为“彖曰:大裁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四、《象辞》:为“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五、《文言》

  《易经》的第一卦是《乾卦》,他有“元、亨、利、贞”四大美德。《序卦传》上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也”。因为天地是万物得于产生的根源,《易经》将其称为“乾元”,而放在六十四卦的首位。

  注意:“乾”和“天”的区别:

  这里的“乾”是指能够产生天、地的“功能”而言。他是形而上的,是无形的。

  而我们通常讲的“天”是指和“大地”相对应的“天体现象”而言,“天”是指可见的形象。

  “乾卦”是三画卦“乾”的重卦,分内、外两卦,也就是上下两卦,上卦为“外卦”,下卦为“内卦”。“乾卦”的重卦,是“乾下、乾上”。就是说下卦是“乾卦”。上卦也是“乾卦”。

  这一卦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先看看《周易》。因为《周易》是周文王对“六十四卦”的注解,是周文王被关在羑里的时候,他用自己的智慧进行沉思参悟,这种参悟是非逻辑的,那么一个人是如何完成从非逻辑到逻辑的转化的呢?

  笔者认为非逻辑性的直觉是为了证体,而逻辑性的思维是为了起用。现代的人早于迷失了人性的真理。遇到外境只是乱用,人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乱转。所以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神经病患者也越来越多。

  从周文王的《周易》来看,禅悟的直觉在文王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我们可以这么讲,类似“禅悟”的直觉式的禅观法门是人类认识事物时所采用的最早心理活动方式。而今的我们偏向于感官和思维,而对于直觉式的本能的直觉却在逐渐的丧失。虽说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自然科学在不断的繁荣与发展,但与此相反的是人性的科学却在不断的堕落。所以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全世界神经患者在不断的增多,这便是这一思维模式所导致的结果。

 

  周文王就是以自己的禅悟来注解《易》这一部著作,他所处的时代是不可能有什么资料可供查阅的。后世将周文王写的称作《周易》,我们也可以说《周易》是文王研究伏羲八卦的心得报告。

  下面是文王为解释《易经》而写的《卦辞》。

第一段——《卦辞》

  乾:元、亨、利、贞。

  乾:元、亨、利、贞;就是说《易经·乾卦》具有“元、亨、利、贞”四大美德。在这里作者将《乾卦》用“元、亨、利、贞”四个字来解释,似乎很简单,也很抽象。在《易经》里面,这四个字叫作“卦辞”,是《易经·乾卦》的图案,或者叫“卦相”。就是作者用这四个字来说明《乾卦》的现象。这四个字不是一句话,而是这四个字的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立的意义,我试解如下:

  元:有“大”和“始”的意思,他是宇宙的本能,也可以说是万物的开始,如“启元”,一个东西的来源等等很多。从“经学”的角度来讲,《乾》是宇宙的本体,天地万有都可以说是“乾”是“元”。宇宙万有都是“乾”的功能所创造的,所以《易经》把这一“功能”叫作“元”。

  中国文化讲究“心物一元”,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他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他是宇宙的本能,他包含了心和物质两大要素,所以说是“心物一元”的,在《易经》中我们用《乾卦》的代号来表示,他是非科学、非宗教、非哲学,而是上述三者的综合。

  亨:就是“通”,是“亨通”的,无往不利,到处通达、没有阻碍的意思。

  利:无往而不利,所谓利,不是现在赚钱获“利”的“利”,而是没有“相反”的因素,对自己没有妨碍,没有相害的事物存在,所以他是祥和的。

  贞:古代的解释“贞者正也”,就是“正”,他是完整的、完美的、没有受破坏的意思。所以说他包含了“正”与“固”的两种意思。

现在我把周文王作的这句《卦辞》意译成白话文的话是这样的意思:

“《乾卦》的功能是如此的伟大,是万物得于产生的最初的根元,他是那样的通行无阻,是那样的祥

和有益,又是那样的完美而又正固,而且是那样的强健毫无懈怠之意。“

  上面是周文王为《乾卦》作的《卦辞》。

  第二段——《爻辞》

  下面我们讲的是《爻辞》,先解释“内卦”

“初九,潜龙勿用。”

  《易经》中所有的卦相,他的起卦和解卦都是从下面的第一爻开始算起,这里所讲“初九”的“初”是指从最下方数起的第一爻。“九”是指“阳爻”,《易经》中的“阳爻”都是以数字“九”作为代号,“阴爻”则以“六”作为代号。

  因为《易经·乾卦》是“阳卦”,所以《易经·乾卦》的六爻都是“阳爻”,这里的“初九”就是指《乾卦》的第一爻,从最下方开始数起的第一爻就是“初爻”,也就是“初九”。“初九”的意思,“阳爻”以“九”作代表,另外“九”也代表“阳数”的最高位,所以看到“九”这个数字,就知道代表“阳”,“初九”就是指《乾卦》的第一爻而言。

  因为“一”是奇数,“奇数”在《易经》中是“阳数”,所以《乾卦》的第一爻所在的位子是“阳位”,“阳爻”在“阳位”,所以这第一爻是“老阳”,他的特征是随时有变成“阴爻”的可能。

  《卦辞》、《爻辞》都是对《卦》所作的解释。《乾卦》的《卦辞》是对《乾卦》卦相的总的概括。比如《易经》认为《乾卦》,他有“元、亨、利、贞”四大美德等。而《爻辞》是把整个“卦相”的六个爻逐个的作出分析,一部分一部分的来加以解释的。

 

 

  伏曦所画的“八卦”下面原来是没有文字注解的,因为在当时没有文字,而中国文字符号的最初创造,应该是从“八卦符号”开始,其实世界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最初都是以符合和图案的形式出现的。那么《乾卦》下面的文字,是后世加上去的。《周易》的文字,是文王开始加的。

  那么“初九,潜龙勿用”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龙”是指“神”的意思,“潜龙勿用”可以翻译成“藏神”。在客体上来讲“龙”是宇宙的本源或者说是最原始的力量。在人事上来讲可以意译成“拥有潜在力量的伟大人物”。“潜龙勿用”是指某种“潜能”因为时机未到而不能妄用。

  “潜龙”也可以指贤能的伟大人物,他可以有所作为,但是时机还没有到。

  那么这“龙”是怎么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的“龙”文化,“龙”作为代表“阳性”力量的最大化,代表宇宙最伟大的潜能,他变化莫测。所以我国上古时期就已经把他作为图腾加于崇拜,而且自黄帝开始,政府官员的任命,大多以龙为官名,如:“龙师、龙帝”,都以“龙”为代表。所以“龙”是中国文化最伟大的标记,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图腾。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那些伟大而又原始的、令人崇拜的吉祥存物每以“龙”为标记。因为传说中的“龙”能够三栖,能够潜入深渊,能够行走陆上,也能翱翔天空,具有变化莫测,隐现无常的功能。所以作者在这里用“龙”来象征天道的变化,阴阳的消长,以及人事进退变化的无常,和由此产生的规律与法则。在客观上象征宇宙的无穷潜能;在人事上代表着未被人发现的拥有无穷潜能的伟大人物。

  因为“初九”是“老阳”,“龙”的活动属于“阳性”,他的特征是好动,不善潜藏,而这一爻虽然是“阳爻”,但位子在《乾卦》的最下方,也就是“阳气”刚在地下发动,时机对自己不利,所以说“潜龙勿用”,所谓的“勿用”具有“不可用、不能用、不必用”的三重含义,所以用“潜龙”来形容。

  “勿用”这个“勿”字究竟是“不能用”、“不可用”、“不应用”或“没有用”呢?就更难翻成白话了。不过“勿”字,却也包括了这些意思,但并不是说“用”的价值不存在。“潜龙”就是指潜伏着的“龙”,而且这条“潜龙”有着巨大的功能,但此时不能用。所以这里也暗喻此“龙”拥有潜在的力量,不可预测,难于限量的意思,但是此时不要去用它。因为时机不成熟,这一爻告诉我们当时机不成熟时就应当象潜藏的龙,隐忍不可妄动,安住中庸的状态当中以等待时机。

  “潜龙勿用”在人事上的具体表现:

  这里的“潜龙勿用”意思是说一个时机还没有成熟的伟大人物由于他的机缘还没有成熟,他必须安住于自己的本体之中,守住那“中庸”的“龙德”本位。不要随便起用,因为时机还没有到,等到机缘成熟了的时候,他才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而这时候,他的“相”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变化无常,隐现不测”。所以我们懂了“龙”的精神,就自然会明白《易经》中“龙”文化的真正内涵,正是他代表了宇宙中变化和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另一方面,我们懂了“变化无常,隐现不测”八个字,也就懂了《易经》的整个原理,他也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所在。

  从人事上讲假使卜卦者得到了《乾卦》的初爻,那么当事人最好不要动,因为“潜龙勿用”。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中对“龙”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虽说西方文化源自古希腊,但对西方伦理产生影响的还是后来的基督文化,而基督文化认为“龙”就是那个老是和上帝作对的魔鬼。这就是近几百年以来,西方人一直惧怕中国的原因之一。近代有些考古学家甚至误认为古代巨型生物恐龙就是中国《易经》中讲的“龙”。

  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去了解《易经》中的“龙”文化。

  第一、中国的“龙”不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讲的那个“龙”,更不是什么魔鬼。也不是古代巨型生物恐龙。

  第二、我们《易经》中的“龙”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他代表着宇宙中最伟大的力量,他类似西方宗教中的“神”,道家文化中的“道”。

  第三、《易经》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随时随地的在变,宇宙中没有不变的东西,没有不变的人,没有不变的事。因为《易经》文化中的“龙”代表着宇宙的本源,他无体、无形、无相,他无所不能。

  第四、“龙”的作用和特性:从现相的比喻来讲,传说中的“龙”从来不会给人看见全身的,这就代表着宇宙最原始的力量所拥有的“变化无常,隐现不测”的特征。因为“龙”不仅仅是三栖的,甚至不止是四栖,水里能游,陆地能走,空中能飞,龙的大象可充塞宇宙,小时如发丝一样细小。“龙”之所以没有固定的具体形象,因为他是“宇宙能量”的代表。他的作用“变化无常,隐现不测”。他作为宇宙最原始的力量,他的起用不是我们人的能力所能理解的,所以我们将“龙”的这一特性常常形容他为“神龙见首不见尾”。

  第五、《易经·乾卦》提到的“龙”有三大表现方式:

1、为什么《易经·乾卦》以“龙”作为卦相,因为《易经·乾卦》都是阳爻,而“龙”又是“纯阳”之物,是最原始、最纯洁的力量所在。所以“龙”作为《易经·乾卦》的“卦相”是最合适的。我们认识了“龙”的精神,就能明白了《易经·乾卦》中所说到的“龙”他是指宇宙生命中最原始而又最伟大最纯洁的功能而言的。

  “龙”的外在表现就是“元、亨、利、贞”;《乾卦》也代表太阳,太阳一天一夜的隐现,分为六个阶段,共十二个时辰,每时辰是两小时,共二十四小时。到了夜里,太阳已经转到地球的另一面,就人而言,此时的太阳到了地下面去了,藏起来了,那个代表“阳气”的太阳到达地底下藏起来了,这就是“藏神”,也叫“潜龙”。从人类养生学的角度来讲,这时候我们人类也应该休息了,休息就是“养神、藏神”,传统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的最好方法那就是我们应该和天体的运行法则同步,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样我们就容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因为此时此刻是我们“藏神”的时候了,就是把这条“龙神”藏起来,所以这时候我们必须休息,把我们的“神”,也就是那个我们看不见,但又时时运用的“潜龙”藏起来,好让他休息安养,以待时机成熟让他发挥他的妙用。

2、“龙”在人事上的表现就是“中庸”;如:诸葛亮未遇到刘备的时候在南阳高卧,他自称卧龙先生,“卧龙”和“潜龙”是同义词,孔明能以“卧龙”自居,这就表明他拥有远大不凡的抱负,故而自己认为自己是“潜龙”。但是由于时机未到,所以自己只好象“潜龙”一样藏着,守住那中庸的德行而不妄动,这就是“潜龙”在人事上的运用。

3、“天人合一”与“龙神”的关系,以“中庸”的心态随缘进止,这样就符合了《乾卦》“元、亨、利、贞”的整体要求,如此也就必然符合“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