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殊的子女:国学中的次第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35:20
国学中的次第观
——打开传统文化宝藏的一把钥匙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上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代表的文化特征。其充满神话的文明起源,及数千年来在宗教、政治、经济、军事、医疗、养生、哲学、科学、民俗等各领域创造的智慧成果,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故堪称为人类文明的宝藏。在以西方文明为主流而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明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当今大多数人所面临的身心憔悴、生活困难、社会分化、环境污染等各方面病态与危机,且愈演愈烈之际,国学越来越体现了其重要性,亟需学习、继承、研究、弘扬普及这座蕴含无限智慧的宝藏,以保障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提升道德,对治社会丑恶现象,和谐社会及环境生态,只有这样才能使大众走向生命进化的顶峰,获得究竟的解脱安乐境界。
    那么,如何尽快的开启国学宝藏之门,使大众学习受益呢?这就需要明白和掌握一把重要的钥匙——次第观。什么是次第观呢?就是指贯穿事物始终的程序或步骤、级别、系列、类别、层次与境界。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次第,事物之间也有相同或相似、相通的次第。事物之间的沟通,就是其次第的融汇贯通。可以说次第观历来就被圣哲们所重视和应用,如佛教有三乘、五乘、九乘等次第;道教有三品丹道;儒教有三纲八目等。
    为什么说次第观是国学宝藏的钥匙呢?因为要全面明了任何学问或事物,首先应该整体系统的了解一下其来龙去脉的过程,这样才能更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研究、应用实践。即《大学》开篇所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是,要先明白事物的本末、始终、先后等次第,才能正确而又完整全面的明道、修道、行道、近道、得道、用道,而利己利人、利国利民!反之,不明次第,轻则就会不得其门而入;或虽多闻而不能贯通,学问支离,法障从生,自为过咎;或以偏概全,而出偏差,走弯路,事倍功半;重则颠倒是非、误解经典,而盲修瞎炼,空腹高心、未证言证,倒因为果,导致南辕北辙、背道而驰,误人子弟,害己害人,堕入魔道三涂。所谓理明则三藏法典如对白日;反之则十二部经冥若夜游。如《论语.雍也.颜渊》子曰:君子博学于文(文化),约之以礼(礼者,理也,含摄秩序、次第之义),亦可以弗畔矣夫(也就可以不至离经叛道了)!
    所以次第观可以说是打开与深入国学宝藏的钥匙,甚至是把一以贯之的金钥匙,不但是初学者所必知的法宝,能使其蠲除疑虑,冰释矛盾,解行并重,坚固基础,不为歧途所惑,安稳依阶而上,渐入佳境,至于大成;即使是深研国学者,也可仗此慧剑断惑证真;弘扬国学者,更可籍此为大众传道、授业、解惑,达成教化之功业。
    在国学经典中常会见到具有次第观的教言,这体现了次第观是先哲们常用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先哲们对宇宙人生真谛所作出的至善至美和必然的高度总结(或智慧结晶)。这也说明次第观确实是一种殊胜的智慧工具,能够整体系统的揭示宇宙人生的真谛。也就是说要想完整的了解事物或学问,就需要懂得运用次第观。简单摘录国学中部分次第观的内容如下:
    1、《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2、《论语·学而篇第一》:“吾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3、《论语·泰伯第八》: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4、《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限,小德可出入也!”
    5、《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6、《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7、《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8、《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9、《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10、《道德经》:“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11、《荀子·王制篇》:“以类行杂,以一行万。始则终,终则始,若环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仪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大略篇》:“礼者,本末相顺,终始相应。”“入孝出悌,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子道篇)
    12、《孙子兵法》:“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13、《太白阴符经》:“圣人知道不足以理,则用法;法不足以理,则用术;术不足以理,则用权;权不足以理,则用势。势用,则大兼小,强吞弱。”“以道胜者,帝;以德胜者,王;以谋胜者,伯;以力胜者,强。”
    14、《阿含经》:“三世诸佛恒宣三乘之法!”
    15、《菩提道次第广论》:“若趋上上三乘五道;必须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种类!”
    16、《维摩经》:“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17、《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二》:“一法宝中有无量义。善男子。于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一切无漏能破无明烦恼业障。声名句文名为教法。有无诸法名为理法。戒定慧行名为行法。为无为果名为果法。如是四种名为法宝。引导众生出生死海到于彼岸。” “ 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汝诸长者大会众,及未来世清信士,如是四法菩萨地,要当修习成佛道!”
           
    18、《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故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
    19、《皇帝内经》:“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20、《素书》:“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德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21、《钟吕传道集》钟曰:“仙非一也。纯阴而无阳者,鬼也;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惟人可以为鬼,可以为仙。少年不修,恣情纵意,病死而为鬼也。知之修炼,超凡入圣,脱质而为仙也。仙有五等,法有三成。修持在人,而功成随分者也。”吕曰:“法有三成而仙有三等者,何也?”钟曰:“法有三成者,小成、中成、大成之不同也。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鬼仙不离于鬼,人仙不离于人,地仙不离于地,神仙不离于神,天仙不离于天!” 
    文章虽拙,亦未广征博引,细论理证,仅罗列部分经典教言为证,但希望此意赅之语,启迪读者闻一知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明白次第观的重要性,并掌握之,进而深入浅出,学以致用,由此裨益于国学之普及,成已济世。
    文理不当之处,敬请关照赐教。
                                                                                                                                                                                           ——小张  2010年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