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应变片:关于杨荫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6:44:32

《文史天地》:关于杨荫榆的两篇文章

杨荫榆的复杂人生作者:宋凤英文史天地 年5期 字数:2810 字体: 【
  正如本文所说,杨荫榆因女师大学潮事件受到鲁迅的多次批评,而以反面人物形象留于历史,她晚年的大节,乃至惨死于日本侵略者之手的事实,倒被人们忽视了。本期栏目发表的这两篇文章,也许能让我们对杨荫榆先生有个较全面的认识。
  
  对于杨荫榆,大多数读者是从鲁迅那篇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中知道她的。在鲁迅笔下,她是推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奴化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凶兽样的羊,羊样的凶兽”。多少年来,杨荫榆一直背负骂名。那么,杨荫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否真的如鲁迅所说的那样面目可憎呢?
  
  杨荫榆曾两次出国留学
  
  杨荫榆188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小名申官。1901年,18岁的杨荫榆遵父母之命,与寓居在无锡的常州籍蒋姓人家的少爷成亲。当初订亲的时候,杨家父母只求门当户对,并不知对方的底细。新婚之夜,杨荫榆才发现对方竟是个愚蠢无能的低能儿,和自己没有半点共同语言。杨荫榆进行了大胆的抗争,在新婚之夜抓破了新郎的脸。第二天一早,杨荫榆毅然返回家中。婆婆找上门来接,杨荫榆索性撕破了脸,声明她不再回蒋家。她从此就和蒋家断绝了关系。这次婚姻对杨荫榆刺激很大,她从此终生独居,再也没有结过婚。杨荫榆在这件事之后,比一般女性更勇敢、自觉、超前。
  1902年,杨荫榆进人教会学校景海女学堂学习。两年后,杨荫榆转学到上海务本女塾。这个1897年以私塾开始、1902年被命名为务本女塾的女子学校,同1902年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学并驾齐驱,是一座为社会培养女性作出努力的私立女子学校。据说与杨荫榆同班的有章太炎夫人汤国黎。当时学生150多人,是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学校。
  小时候的杨荫榆,在家庭中也许并没有受到许多疼爱。杨荫榆是钱钟书夫人杨绛的三姑母。杨绛曾回忆说:“听说我的大姑母很美,祖父母十分疼爱。他们认为二姑母三姑母都丑。两个姑母显然从小没人疼爱,也没人理会,姊妹俩也不要好。”
  1907年5月,杨荫榆参加江苏省官费留学考试合格,7月启程去往日本留学。她先人青山女子学院,后在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1913年,杨荫榆从日本毕业归国。回国后,杨荫榆受聘于江苏女子第二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同时兼任生物解剖教师。1914年,杨荫榆出任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女高师”)的学监兼讲习科主任。这一时期的杨荫榆还是比较敬业的。许广平在回忆杨荫榆时说:“关于她的德政,零碎听来,就是办事认真、朴实,至于学识方面,并未听到过分的推许或攻击,论资格,总算够当校长的了。”
  1918年,杨荫榆赴美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杨绛曾回忆了杨荫榆赴美留学时车站送行的场景:“那天我跟着大姐到火车站,看见三姑母有好些学生送行。其中有我的老师。一位老师和几个我不认识的大学生哭得抽抽噎噎,使我很惊奇。三姑母站在火车尽头一个小阳台似的地方,也只顾拭泪。火车叫了两声(汽笛声),慢慢开走。三姑母频频挥手,频频拭泪。月台上除了大哭的几人,很多人也在擦眼泪。”杨绛回忆说:“我现在回头看那天也许是我三姑母平生最得意、最可骄傲的一天。她是出国求深造,学成归来,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她还有许多喜欢她的人为她依依惜别。据我母亲说,很多学生都送礼留念,那些礼物是三姑母多年来珍藏的纪念品。”
  1922年,杨荫榆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同年,杨荫榆回国,在上海教书。1924年2月,北洋ZF教育部免去许寿裳的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简称“女师大”)校长职务,任命杨荫榆为校长。担任女师大校长,成为杨荫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杨绛在回忆杨荫榆时说:“一九二四年,她做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从此打落下水,成了一条‘落水狗’。”
  
  杨荫榆在女师大风潮中的做法,受到鲁迅的嘲讽
  
  杨荫榆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在当时非常引人注目,学生也对她抱有希望。但她们很快就失望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发生时,杨荫榆都在国外留学,对中国近现代史上这两次变革都未能亲身经历,在成为女师大的校长之后,她的办学目标仍停留在戊戌变法时期把女子培养成贤妻良母式的人物这一水平上。杨荫榆在担任女师大校长后,尤其强调秩序、学风。她强调说学校犹如家庭,需要一个稳定的局面。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学生讽刺杨荫榆是“国民之母之母之婆”。杨荫榆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要参加过问政治活动,把学生的爱国行为一律斥为“学风不正”,横加阻挠。在校务方面,杨荫榆作风强悍,独断专行,引起了师生的不满。
  1924年秋季开学之际,由于南方水灾以及江浙战争的影响,部分学生回校耽误了一两个月的时间,没有按时报到。杨荫榆决定进行整顿校风。她在学生回来以后制定了一个校规,说凡是逾期返校的都要开除。但在处理具体学生时,她对逾期返校的部分学生作出退学处理,而对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学生却手下留情,放过不问。此事在学校引起轩然大波,驱杨风潮由此爆发。
  1925年1月,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向杨荫榆递交了要她去职的宣言,并派代表前去教育部申述杨荫榆任校长以来的种种黑暗情况,请求教育部撤换校长。4月,章士钊以司法总长兼任教育总长之名义,强调“整顿学风”,公开支持杨荫榆。5月7日,杨荫榆以“国耻纪念日”的名义举行演讲会,她作为主席登台,却被全场学生的嘘声赶走。5月9日,杨荫榆即借校评议会名义,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自治会成员,“即令出校,以免害群”。在开除刘和珍等六人后,杨荫榆在给学生家长的信中说:“本校为全国女学师资策源之地,学风品性,尤宜注重。乃近年以来,首都教育,以受政潮影响,青年学子,遂多率意任情之举。习染既深,挽救匪易,本校比以整饬学纪,曾将少数害群分子,除其学籍,用昭惩儆……”
  杨荫榆宣布开除6名学生学籍后,女师大学生会召开紧急会议,颁发致评议会的公开信,同时针锋相对宣布:校方关于开除的牌示“自归无效”15月11日,女师大学生召开紧急大会,决定驱逐杨荫榆,并出版《驱杨运动特刊》。杨荫榆闻讯后,立即逃往女师大附属学校。这时,大家一致推举总干事许广平为代表,拿封条封闭校长办公室;还派人张贴布告,值班把守,不准杨荫榆进入校门。对峙的局面十分严峻。许广平认为,这时,最重要的是争取教员的支持。为此,学生会印发了《女师大学生自治会恳请本校教员维持校务函》,并派人分头谒见各级主任和职员,请他们出面主持正义。5月27日,鲁迅、钱玄同等7人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表示坚决支持学生。
  7月29日,杨荫榆借口暑假整修宿舍,叫来警察强迫学生搬出学校,被学生拒绝。7 月31日,杨荫榆以学校名义向京师警察厅发出公函,请准于8月1日照派保安警察三四十名到校。8月1日,杨荫榆率领20多个职员,在警察的武力支持下进入学校,勒令留在校内的学生即刻离校。杨荫榆宣布:解散大学预科甲乙两部,国文系三年级和教育预科一年级,所有住校学生立即离校。刘和珍、许广平、郑德音等率领学生,坚决反抗。杨荫榆指使警察强行驱逐学生,但他们仍不屈服。各校学生会代表闻讯前来慰问,杨荫榆见此情势立即逃离现场,但是警戒线一直没有解除。8月2日,杨荫榆下令女师大全体职员工友离校,在太平湖饭店和首善公寓集合,致使学校处于瘫痪状态,甚至厨房断炊,学生只得靠各校支援来的食品充饥。8月3日,杨荫榆在报上发表《致各界声明书》,把女师大发生纠纷的责任推到学生身上。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这校长当得也没有什么意思,杨荫榆于是向教育部提出辞职。在8月4日的《晨报》上,杨荫榆发表了辞职感言:“荫榆置身教育界,始终以培植人材恪尽职守为素志,在各校任职先后将近十年,服务情形,为国人所共鉴。去年三月,蒙教育部之敦促,承乏斯校。任职以来,对于校务进行,必与诸同人协议熟商,对于学生品性学业,务求注重实际。惟荫榆秉性刚直,不善阿附,有时处理事物,自问过于认真,容有不见谅与人者,但即受国家委以重任,矢志以尽力女子教育为职责。毁之劳怨,所不敢辞,至于个人进退。原属无足轻重,所以勉力维持至于今日者,非贪恋个人之地位,为彻底整饰学风计也(按本校近七年来每年皆有风潮)。”在辞职声明中,杨荫榆认为自己受国家培养多年,要把整顿被搞乱的学风作为己任,并为此竭尽全力。直到“女师大风潮”的最后,她都坚信自己是女权主义者,正在为本国的近代化推进工作服务。
  8月8日,教育总长章士钊批准了杨荫榆的辞职,免去了她女师大校长的职务。教育部的免职公文上列举了杨荫榆9条罪状:“一、以教务会评议会之籍便私图,则废弃各级主任,而滥用员司;二、以学校经费之充饱私囊,则违幸征收,而剥削寒酸;三、硕学宿儒,以弄己而排斥之;四、朽木樗枥,以私谊竟登庸焉;五、学生以爱憎为优劣;六、市恩而代缴学费,利诱学生;七、其尤倒行逆施者,则舞弊营私,破格收生;八、溺职虚应,徒事敷衍;九、头脑冬烘,居心残酷。
  8月6日,段祺瑞执ZF决定停办女师大。8月7日,由鲁迅参加的校务维持会成立,决议:一、拒绝解散令;二、驱逐章、杨;三、请社会上热心教育人士,共起维持。8月10日,教育部下令停办女师大,另成立国立女子大学。8月19日,在武装警察的护卫下,教育部教育司司长刘百昭率领了十余个部员来到女师大,强行宣布接收。但是,一连几天,在一群青年女学生的顽强的抵制之下,强权和阴谋都无法得逞。22日下午,刘百昭组织了一支更庞大的队伍,混杂了部员、巡警、茶役、老妈子,分头蜂拥而入。他们奉命行动,每十多人挟持一人,强拖出校。学生一个个挣扎着被捆塞到十多部汽车内,然后,一起拉到女师大附设的补习学校禁闭起来。这天,学生受伤多人,失踪七人,是在风潮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事件。
  
  壮烈的晚节
  
  1925年8月7日,杨荫榆黯然离开北京,前往故乡苏州。9月6日,《晨报》刊载了她向教育部递交辞职报告的情况。从此,杨荫榆这个名字便从报纸上消失了。此后十多年,杨荫榆先后任中央大学区立民众教育院讲师、东吴大学日文兼教育学教授,执教于苏州女师和省立苏州中学。30年代中期,杨荫榆还创办了名为“二乐女子学术研究社”的私立学校。
  杨荫榆晚年视力很不好,尽管戴有高度近视眼镜,但讲课时还必须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课文。学生们虽对她很敬畏,但总捺不住好奇心,想和这位严肃的有着特殊经历的老师开个玩笑。一些调皮的学生终于发现她用放大镜时,她的鼻子看起来特别大且很滑稽,于是,背地里给她起了个“别拿诺姆斯”绰号,并很快在学校中流行开来。
  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侵华日军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到她的严词拒绝。杨荫榆面对侵华日军在苏州烧杀抢掠的暴行,还曾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有一天,几个被日军追逐的妇女逃至盘门新桥巷的杨荫榆家时,杨荫榆立即勇敢地站出来用日语同日军交涉,当众斥责日军的暴行,保护了这些中国妇女。
  一天,杨荫榆来到苏州日军司令部,义正辞严地提出了强烈的抗议,谴责日寇的胡作非为,指责他们强盗行径,并要日方严惩杀人凶手。杨荫榆扔下一份前夜赶写的抗议书,凛然离去。凡此种种,刺激了日本侵略军,杨荫榆也就成为日军的眼中钉。
  1938年1月1日,两名日军士兵以司令部召见为借口,把杨荫榆诱出家门。行至盘门外吴门桥,他们突然向杨荫榆开枪,将其抛入河中。见杨荫榆晃动手臂,他们又开数枪将其射杀。杨荫榆就这样死去,年仅54岁。
  与杨荫榆一向情同姐妹的大嫂唐须莹曾经常对儿女念叨:“三伯伯(无锡方言:姑母)其实是贤妻良母。”杨荫榆的大哥杨荫杭叹息说:“申官(杨荫榆小名)若是嫁了一个好丈夫,她是个贤妻良母。”叹惋之情,溢于言表。
  杨绛曾回忆了杨荫榆遇难的过程:“三姑母住在盘门,四邻是小户人家,都深受敌军的蹂躏。据那里的传闻,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军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从三姑母四邻抢到的财物。街坊上的妇女怕日本兵挨户找‘花姑娘’,都躲到三姑母家里去。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兵就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枪,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邻近为她造房子的一个木工把水里捞出来的遗体入殓。棺木太薄,不管用,家属领尸的时候,已不能更换棺材,也没有现成的特大棺材可以套在外面,只好赶紧在棺外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我看见母亲的棺材后面跟着三姑母的奇模怪样的棺材,那些木板是仓促间合上的,来不及刨光,也不能上漆。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著名作家苏雪林在30年代末的一篇纪念文章《杨荫榆之死及其它》中写道:数月前一位旧同学从桂林来信告诉我说:“女教育家杨荫榆先生已于苏州沦陷时殉难了。”说荫榆先生办了一个女子补习学校,苏州危急时,有家的女生都随父母逃走了,还有五六个远方来的学生因为归路已断,只好寄居校中,荫榆先生本可以随其亲属向上海走的,因要保护这几个学生,竟也留下了。“皇军”进城,烧杀淫掳,有数兵闯入杨校,见女生欲行非礼,荫榆先生正言厉色责以大义,敌人恼羞成怒,荫榆先生被敌军踢下桥去,又加上一枪致命的。死状之惨烈,我想谁听了都要为之发指,为之心酸的吧。
  
  是是非非杨荫榆
       在“女师大风潮”中,鲁迅、周作人、沈尹默、马裕藻等教师站在受处分学生一边,与杨荫榆和支持她的教育部进行了对抗。鲁迅甚至因此被章士钊开除了在教育部的职位。鲁迅写了大量的文章,对杨荫榆、章士钊等人的所作所为给予了强力的批判。
  杨荫榆之所以“出名”,与鲁迅有很大的关系。鲁迅在《“碰壁”之后》中有过一个比喻:杨荫榆视校长学生之关系为婆媳关系,以婆婆自居,视学生为童养媳。他严厉揭露了杨荫榆一伙的阴谋:“我吸了两支烟,眼前也光明起来,幻出饭店里电灯的光彩,看见教育家在杯酒间谋害学生,看见杀人者于微笑后屠戮百姓,看见死尸在粪土中舞蹈,看见污秽洒满了风籁琴……”
  在《女校长的男女的梦》中,鲁迅指责“杨氏的诬妄”,“诬蔑是她的教育法的根源”。鲁迅在文中说:“这一次杨荫榆的对付反抗她的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们,听说是先以率警殴打,继以断绝饮食的,但我却还不为奇,以为还是她从哥伦比亚大学学来的教育的新法,待到看见今天报上说杨氏致书学生家长,使再填入学愿书,‘不交者以不愿再入学校论’,这才恍然大悟,发生无限的哀感,知道新妇女究竟还是老妇女,新方法究竟还是老方法,去光明非常辽远了。”
  在一篇名叫《寡妇主义》文章中,鲁迅更是讥讽杨荫榆为“‘寡妇’或‘拟寡妇’的校长”。鲁迅针对杨荫榆早年的婚姻经历这样写到:“至于因为不得已而过着独身生活者,则无论男女,精神上常不免发生变化,有着执拗猜疑阴险的性质者居多……在寡妇或拟寡妇所办的学校里,正当的青年是不能生活的。青年应当天真烂漫,非如她们的阴沉,她们却以为中邪了;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非如她们那么萎缩,她们却以为是不安本分了,都有罪。只有极和她们相宜,——说得冠冕一点罢,就是极其‘婉顺’的,以她们为师法,使眼光呆滞,面肌固定,在学校所化定的阴森的家庭里屏息而行,这才能敷衍到毕业……”
  鲁迅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从杨荫榆独特的个人心理的角度进行精神分析。鲁迅指出:“潜藏着”、“萎落”、“甚且至于变态”的心理,是导致杨荫榆精神上“有着执拗、猜疑、阴险的性质”的原因。鲁迅进一步分析这种变态的心理时指出,其原因在于杨荫榆的性欲受到压抑,“生活既不合自然,心状也就大变,觉得世事都无味,人物都可憎,看见有些天真快乐的人,便生恨恶。尤其是因为压抑性欲之故,所以于别人的性底事件就敏感、多疑、欣羡,因而妒忌。其实这也是势所必至的事,为社会所逼迫,表面上故不能不装着纯洁,但内心却终于逃不掉本能之力的牵制,不自主地蠢动着缺憾之感的”。
  在《忽然想到》中,鲁迅写道:“我还记得中国的女子是怎样被压制,有时简直并非而不如。现在托了洋鬼子学说的福,似乎有些解放了。但她一得到可以逞威的地位如校长之类,不就雇佣了‘捋袖擦拳’的打手似的男人,来威胁毫无武力的同性的同学们么?”
  杨荫榆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而是卷入“女师大风潮”,受到鲁迅的多次讥讽嘲骂,使她的名字得以多次进入鲁迅的笔下,身负“骂名”。《鲁迅全集》的注释中是这样为杨荫榆“定性”的:“她依附北洋军阀,推行封建奴化教育,肆意压迫学生,激起进步师生的强烈反对。”她的“罪状”之一是,在任女师大校长期间,开除了六名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其中,包括许广平,以及鲁迅名篇《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这样,后来对于杨荫榆的评价,几乎完全站在鲁迅的一边。
  而杨荫榆晚年壮烈的晚节,则完全被人遗忘。因为“女师大风潮”这件事,当代中国人并没忘记杨荫榆这个名字,以至今天仍有人写下这样的文字:“鲁迅《华盖集》中谈及‘女师大事件’的文章,为我们勾勒出女师大校长杨荫榆的形象。由此给我脑海中留下了可怕的印记。她似乎是童话中那个披着黑斗篷、骑着扫帚、干瘦、翘鼻、凹眼、十指尖尖的老女人。”女作家苏雪林曾经不满地说:“她(杨荫榆)原是已故某文学大师(鲁迅)的对头,而某大师钦定的罪案是从来没人敢翻的。”
  杨荫榆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仅一年多时间,引起了著名的“女师大风潮”,成为鲁迅攻讦的对象。虽然如此,她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的史实却是不能抹去的。在侵华日军面前,杨荫榆不畏强暴的言行,表现了她作为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她的晚节还是应当肯定的。杨绛感慨地说:“她留美回国,做了女师大的校长,大约也自信能有所作为。可是她多年在国外埋头苦读,没看见国内的革命潮流;她不能理解当前的时势,她也没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如今她已作古人;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