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处理 翻译:药都禹州 中药之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06:54

药都禹州  中药之魂

 

禹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史称夏邑、阳翟、钧州。悠久的历史地位和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璀璨的历史文化,因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在这里诞生,享有“华夏第一都”之誉,并以黄帝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钧瓷文化和画圣文化而闻名遐迩、驰名中外,其中中医药文化就是这些璀璨明珠中的一朵奇葩。

禹州中药材种植、加工和中成药生产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从轩辕黄帝长期在禹修炼、以草为药教民治百病开始,禹州就与中医药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药王孙思邈曾在此行医采药,“医不见药王不妙,药不经禹州不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禹州中药业的赞誉。

禹州药市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禹州人为纪念唐代药王孙思邈云集祠庙,隆重祭奠,由供奉活动逐而形成药材交易市场。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曾诏令药商汇集禹州,正式成为官办药市,是当时全国四大药都之一。至清乾隆年间,药市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了春、秋、冬三季定期药材交易会,“内而二十二省,外越西洋、南洋,东极高丽,北际库伦,皆舟车节转而至”,当时禹州有大小药商2000余家,药行、药棚林立,药庄、药铺环伺,出现了“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的繁荣景象,每日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大为壮观。长期的药材交易逐渐产生了以经营特点划分的经营门类(细分市场),形成了药棚帮、丸散帮、甘草帮、怀药帮、祁州帮、亳州帮等18个帮会组织,并且捐建庙堂,联盟结社。现存于禹州西北隅的“山西会馆”、“十三帮会馆”、“江西会馆”、“怀帮会馆”以其宏伟的建筑艺术及行帮组织的经营盛况,成为禹州作为中华药都的重要标志。由于中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制论》源于雷公和雷公封地禹州方山,经过世代传承、创新,形成了因药制宜、技术独特、制作精细,自成一体的中药炮制体系。禹州独特的中药炮制理论和加工技艺,以“遵古炮制、加工精良”著称于世,在“浸、泡、煅、煨、炒、灸、蒸、煮”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并成为禹州药商必不可少的技艺和“前店后作”的传统经营特点。2008年禹州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被河南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山药业创始人朱青山获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殊荣。

步入新世纪的禹州,沐浴着时代的春风,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6年9月,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被国家一部两局批准为全国十七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199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进行第二次升级改造,建成了占地四百余亩,街道三纵十三横,商住楼2000余间的现代化中药材专业市场。市场已有固定药商650余家,上市品种2600余种,从业人员2万余人,年交易额达到15亿元,中医药物流企业30余家,其中投资近4亿的大型物流中心两家,全市从事中医药产业人员达到20余万,基本形成了具有药业文化、营销网络、中药资源、产业基础四大优势的大药业格局。为进一步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推动中药经济健康发展,自2002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八届以“文化、和谐、共赢、发展”为主题的中医药交易会,充分展示了“华夏古都,药材之乡”的风采。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1多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加工体系逐步健全。初步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药用植物园。 2005年禹州道地药材禹白芷、禹白附、禹南星、豫西丹参被国家批准为原产地地域保护品种。2008年“禹州药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中医药产业已成为禹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

2009年,禹州市规划了面积19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定位为中医药食品和机械装备业。我们将充分利用传统优势,依靠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名商、大商投资药业,兴办实体,尽快形成主业突出、技术先进、科研含量高的企业集团和龙头骨干企业,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做大做强药业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中原药谷”。

禹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就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我们真诚欢迎国内外药界同仁、名商大企来禹入驻置业,共创辉煌,为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贡献。(禹州药管委李紫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