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水保湿套装哪个好:浅析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35:13
浅析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中学生,应该具备正常的智力、稳定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自我观念。但是,从全国各地的心理调查研究中发现目前许多中学生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为中学健康,不但包括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各类心理问题之首,随着升学考试的迫近,毕业班学生的此类问题尤为突出。学习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是学习焦虑、学习疲劳、厌学症、学习困难和考试焦虑等。
1.学习焦虑。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才有学习方面的压力,其实不然。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父母的过高期望和自己过于要强好胜,往往比别人有着更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在不断督促自己加紧学习的同时,还要时刻警惕别人的超越和自己的失误,担心成绩不佳而终日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焦虑重重,令人奇怪的是,这类学生往往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评价,有的为了一两次的失误而自信心开始动摇,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行。
2.学习疲劳。
  据有些学生反映:他们经常一捧起书就头疼、恶心,心情烦躁,坐立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混乱,夜间常有失眠发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种问题多是学生长期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状态造成的。他们多是较要强但学不得法的学生,极力想满足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学习很努力,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多,但长时间的高度紧张、休息不足、调整不当就会导致神经系统紊乱,身心状态极其疲劳而事与愿违。
3.厌学症。
  这类学生的口头禅是“我真不知道学习有什么意思”、“我对学习烦透了”等等,他们对学习极度厌倦,认为它枯燥无味、没有乐趣可言。
4.学习困难。
  此类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观察能力低、计算能力差、言语能力弱、不善与人交往、学习成绩差,他们往往智商偏低,无学习兴趣。
5.考试焦虑。
  许多学生甚至在考试前些天就紧张心悸,考试过程中起初很慌乱,但漫漫能平静下来,进入状态。这属于一种正常的兴奋性紧张,如果适度,可以促使学生发挥高水平。但有些学生考试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思维混乱,导致考试失利,成绩远不如平日,这就是一种需要矫治的病态心理。
二、家庭关系问题
  家庭关系问题集中在与父母关系紧张、对父母有内疚心理、单亲家庭子女的特殊问题三个方面。
1.关系紧张。
  这一时期,中学生的成人意识逐渐增强。笔者用个别谈心、书面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发现:有许多学生与父母或某一方性情不和,关系紧张;有的学生冲父母发泄;有的拼命压制自己强忍怨气,但又感到很压抑。
2.负疚心理。
  有部分学生,尽管学习较刻苦,但成绩一直不理想,父母也知道他尽力了,因此无论他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父母都不责备,而是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他的生活,变着法地鼓励他。父母越体谅他,他却越加内疚。
3.单亲家庭的特殊问题。
  随着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家庭正融入社会。这些孩子普遍生活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由父母中一方抚养,缺乏正常的父爱或母爱。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几乎人人都有心理偏差,但表现不同:轻者自卑导致郁郁寡欢或行为乖张;重者好怀疑并猜忌,对别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三、人际交往问题
  现在有些学生缺乏最起码的交往能力,如事事处处以“我”为中心,对人苛求,好嫉妒,爱猜忌别人;拉帮结伙,攻击他人;胆小羞怯,不善于与人沟通等等。这些不当方式都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及未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中学生的交往问题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同学相处。
  在集体中可能有这样一类人,他的同学看不起他,什么好事也轮不到他,什么坏事都有他的份,他认为自己对别人都不错,而别人对他都很冷淡和反感,甚至有几位同学和他正面冲突过,他觉得生活在这个集体中很痛苦。像这样陷入受人冷落和群体压力处境的学生几乎每个班都存在。
2.朋友相处。
  青少年都强烈地渴望友谊,朋友之间的感情非常浓厚,但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如感情不够稳定——朋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分分合合都要随自己的心愿,以“我”为中心;对朋友的要求苛刻,有“排他”心理,要求朋友眼里只有自己,最好不理睬其他任何人;对朋友的选择有时缺乏原则——品行不端的同学对自己亲近也不加拒绝,而是盲目追随;解决问题方式任性,有了矛盾不是设法解决,而是冷淡地相待等等。
3.早恋。
  早恋的初中生往往精神萎靡、神请恍惚,严重影响自身发展。产生这种现象,从内因来看,由于近些年来人的体重和身高提前1-2年达到平均标准,这种发育的加速也必然引起成熟的提前和性意识的产生,同时有些青少年明知早恋对人对己都不利,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常常难以控制早恋的激情。外因方面,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当态度造成的。教师要认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如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稳定性和可塑性、个别差异性等,特别要深刻认识中学阶段的青少年由于性成熟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并及早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果断措施,防止可能产生的问题。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势在必行的趋势,鉴于上述情况,必须采取积极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加以解决,达到开展、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首先应提高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我们重视和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既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现代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社会不断发展,对所需人才的标准也将随之变化。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向现代化迅猛发展的社会,一个竞争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现代生活的挑战,我们的教育决策者提出了素质教育问题,即“使受教育者具有作为国家公民和世界一员所应有的素质,首先是思想品德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信息处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发展受到了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指标被提出来,并列入教育发展纲要之中。这反映了我国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和要求。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与现代人才需要相适应的教育,是培养具有新型建设人才的教育。为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努力学习心理学知识,全面了解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地更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的理论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的指导能力,切实提高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使他们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和发展自己,从而能使他们在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取得良好的适应能力,最终达到心理成熟与健康的教育。
要实现上述目标。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可从五个方面进行。
  一是生理、心理的辅导,包括青春期性知识教育、青春期审美指导和青春期心理保健辅导等;二是情绪调节辅导,即教会学生善于把握和有效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能体察和理解别人的情绪,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三是人际交往辅导,即围绕着亲子、师生、同学三个主要的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四是学习心理辅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五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这五个方面构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框架。
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六条教育途径进行:
  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开展心理保健和良好行为训练等。
  第二,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帮助信箱,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并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指导。
  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使班会内容更加充实,又有利于解决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
  第四,在各科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如在语文、政治、历史、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中有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发掘并恰当运用。
  第五,对家庭教育进行心理保健知识的指导,如向家长介绍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日,定期向家长开放,帮助家长有效地教育和指导子女。
  第六,利用学校宣传条件进行多种方式的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如专题讲座、广播、墙报、黑板报等,要充分运用这些教育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
针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注意下列的原则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预防性原则,即根据中学生经常发生的心理问题及早提醒学生注意,以防形成心理障碍。这个原则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经常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同时,还要善于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中某些因素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以便于预见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超前性。
  第二,交友性原则,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以学生的良师益友身份出现,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淡化教育者的形象,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形成亲密的心理指导的挚友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攻“心”艺术,学生要向指导者敞开心扉,就要对指导者有充分的信任感。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主要标志之一。
  第三,保密性原则,由于心理咨询的特殊性,教师在心理辅导中一定要坚持保密原则。学生把自己“隐私”告诉咨询教师,教师要对学生绝对保密,这是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只有学生把心理话向老师倾吐,教师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应当经常向学生宣传这一原则,才会使学生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毫无顾虑地向心理咨询老师求助。
在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第一,引导学生合理宣泄其不良情绪的方法,简称情绪宣泄法,即当学生在生活或学习受到挫折时,或者遭到某种打击而造成情绪极度愤慨或悲哀时,在内心往往会孕育着强烈的不良情绪,常常采取各种方式发泄出来。如有的闭门独处,有的悄悄流泪,有的撕衣摔物,有的嚎啕大哭等,以求得心理平衡。教师要了解学生情绪宣泄这个特点,引导他们合理宣泄,为他们创造倾诉心理烦恼的条件,让有许多不良情绪问题的学生滔滔不绝地倾诉,他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大半了。
  第二,情绪遗忘转移法。当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时,如果总是积郁在心,耿耿于怀,这只能使这种消极情绪不断加重,导致坐立不安,注意力涣散,思维混乱,严重影响智力活动。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学会摆脱和遗忘这种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尽可能地把注意力的兴奋点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如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欢乐的文娱活动或是听听音乐、看看小说或电视,从而转移注意力,用一种积极的情绪代替心中的消极情绪,摆脱消极情绪困扰平静心理。
  第三,以恰如其分的心理点拨帮助学生自我感悟的方法。中学生处处渴望独立自主是与其缺乏自知之明联系在一起的。有的表现为目空一切、自命不凡,这种学生常常在心理咨询中与老师辩论;有的表现为内心矛盾,忧心忡忡向老师求助;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帮助。对前者要让他充分发表意见,利用偏激的弱点,指出它的危害,帮助他提高认识,接受老师正确的指导,对后者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和机智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做出选择。帮助学生自我感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给以各种指导和训练,而是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帮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前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强调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遵守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要求和原则,讲究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还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只有具备了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知识结构,才能融哲理、世理、道理、心理、医理为一体,高水平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