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魔得思设计师:中国空军强-5强击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0:53:01
       
        强-5是中国60年代发展的超音速强击机,自服役以来一直是中国空军的主力对地攻击机。该型机最初服役之时,性能曾是国内同时期战机中与世界水平最为接近的一款。进入新世纪后,这一服役已有40年的“老将”在经过航电系统和机载武器等升级后,仍担负着对地支援的重任。强-5强击机自服役以来一直是中国空军的主力对地攻击机。

中国空军组建之初,由于沿海岛屿还未解放,因此空军将对地支援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面,组建了强击航空兵,配备了引进至前苏联的伊尔-10强击机,该机在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当时作战飞机的喷气化,空军认为有必要装备喷气式强击机,但当时前苏联更加重视能够远程突防的歼击轰炸机,取消了强击航空兵,取而代之的是歼击轰炸航空兵,因此新型喷气式强击机只能由中国自行研制。

二战时期苏德战场上,苏联的“黑死神”伊尔-2强击机曾为苏军立下汗马功劳。

解放军在50年代引进的伊尔-10强击机,该机为伊尔-2的改进型。

1958年该机由南昌飞机厂开始研制,陆孝彭任总设计师,考虑到飞机主要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因此需要飞行员有较好的下视视野,所以其在中国作战飞机中首次采用了尖削机头,飞机员下视角超过13度,同时为提高飞机的低空突防能力,其采用了蜂腰机身,不过由于中国技术基础薄弱,该机的机翼及尾翼参考了前苏联制米格-19的大后掠机翼和尾翼,虽然这种设计确保了强-5具备较好的高速性能,但也衍生了飞机投弹后重心变化较大的缺点,飞行员操纵飞机较为困难。

强-5沿用米格-19的另外一个主要系统是发动机,其采用了歼-6的涡喷-6发动机,该机是轴流式涡喷发动机单台静推力最大状态25.5千牛(2600千克),加力推力31.87千牛(3250千克)。由于该发动机属于第一代喷气式发动机,因此存在着推力小、耗油量高的缺点,并且至今仍旧是限制强-5性能升级的主要障碍。

强-5总设计师陆孝彭。

强-5原型机,注意在这架机上,机炮已被移到翼根处。

歼-6基本型采用的是米库林设计局研制的RD-9B轴流式涡喷发动机,国内称涡喷-6。

 

与新颖的外形相比,强-5的航空电子系统比较简单,其机载设备包括:射轰-1光学瞄准具、无线电罗盘、高度表及信标接收机等。1965年强-5首次试飞成功,1969年设计定型并投入小批量生产,经过部队使用后认为强-5飞机低空飞行稳定、操纵性较好,但航程近、缺乏导航/攻击系统,低空突防能力不足,火控系统落后,一次攻击能力差,特别是射轰-1瞄准具设计不完善,只能以固定的角度攻击固定的目标,缺乏实战能力。

由于当时强-5的主要任务已经由支持部队登岛作战转向在三北地区打击入侵之敌,因此在辽阔的三北平原作战时这些缺点就变得更加突出。为此1977年空军提出了强-5加大航程机的研制,编号为强-5-1,也称强-5A,该机取消了强-5的机身弹舱,将其改装为油舱,并且在机身增设一个软油箱,其航程由强-5原型机的1600公里增加到2000公里左右,低空作战半径由250公里增加到330公里。为弥补载弹量的下降,在机身增加4个外挂架,可以挂载4枚250公斤炸弹,发动机升级为涡喷-6甲-3,最大推力提高到3750公斤,由于该发动机采用了新技术,共耗油率下降了1.5%。在机载设备方面,5311厂在70年代末在射轰-1的基础上改进成射轰-1甲光学瞄准具,提高了射击精度和使用的灵活性,并且在1982年与613所的79Y4激光测距仪相交联,由后者提供精确的目标与载机的距离信息,构成了中国第一套激光测距/瞄准系统,并进行了试飞,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射轰-1甲光学瞄准具改进成功后,中国在强-5-1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采用该瞄准具的强-5-2,又称强-5B。除了瞄准具外,强-5-2还做出了3项重大改进,包括采用压力加油系统,安装护尾告警器,增加外挂武器和安装电动投弹器等,使强-5的作战性能又有新的提高。七十年代后期,强-5的生产转变为生产强-5-2型,产量逐步减少。强-5-2型同样去掉了内部武器舱,代之以一个固定油箱。

强-5座舱中的射轰-1甲光学瞄准具,这架退役强-5因放在室外已严重锈蚀。

强-5B同样将原强-5中的内部武器舱改成了一个固定油箱。

就在强-5-2型生产的同时,在之前的中国第一套激光测距/瞄准系统基础上,中国为强-5配套研制了包括射轰-1乙光学瞄准具、205多普勒雷达、QHK-10激光测距仪组成的多普勒/测距轰炸系统,提高了该机远距离低空突防能力。我们知道强击机主要在低空作战,长时间低空超低空活动,使飞机的目视定位变得极其困难。高度低可视范围狭小,地标目标间相互位置不清晰,不大的航行偏差就可能无法定位而发现不了目标,强-5原型机以罗盘和时钟为领航设备,以地面气象预报的风向与风速计算设定航向,因此空中修正航向时误差大、精度低,其飞行600公里后的误差高达42公里。由于造成的后果就是该机在进行长时间低空突防飞行后难以发现目标,要么提高飞行高度,这样就会降低飞机的生存能力,而配装多普勒/激光测距系统后飞机导航精度提高,可以一次进入,攻击目标。

不过由于射轰-1属于光学瞄准具,只能提供瞄准线和其他简单的信息,因此飞行员攻击目标时既要看瞄准线是否压住目标,又要看多个仪表以保持飞机的状态,因此工作负担大,容易贻误战机。为此空军希望能为强-5加装平显以进一步提高飞机的攻击能力,1985年由中国自行研制的QHK-10平显在强-5飞机试飞成功,QHK-10采用了INTEL8086CPU,通过ARINC-429数据总线与战机大气数据计算机和领航计算机交联,可以进行火控信息处理、计算机和控制,并进行飞行和火控画面的显示。在对地攻击方式中进行了俯CCIP(连续计算弹着点)和水平CCIP轰炸方式,水平CCRP(连续计算投放点)和俯仰CCRP拉起攻击方式,连续投弹攻击,以及用火箭和机炮对地攻击等,在对空攻击中进行了“热线”快速射击照相攻击。试飞证明该系统提高了飞机作战能力和攻击精度,减轻了飞行员工负担。

强-5强击机双机编队,该机为未经过升级型,注意机头下无激光测距仪。

强-5的座舱非常的简单,限制了其作战能力的发挥。

 

由于中国电子工业在80年代还比较落后,因此为强-5配套的几型机载设备迟迟未能设计定型,提供装机产品,因此利用当时的有利的国际环境引进国外先进系统尽快的提高强-5的作战能力成为一个可能的选择,1986年中国与与意大利达成协议,由意方提供17项机载设备用于强-5的改装,改进后的强-5命名为强-5M,由于意方提供的机载设备来源于其与巴西联合研制的AMX攻击机,所以强-5M为此对机头进行了修改,呈现独特的“AMX的头、强-5的身”外形,强-5M的航电系统以1553B数据总线为骨干,双余度中央计算机为核心,其中一台为主控计算机,一台为热备份,系统连接的设备包括;测距雷达、LN-39惯导系统、大气数据计算机、无线电高度表和罗盘等,可以完成导航 瞄准等参数的解算、显示和控制,以及部分武器管理功能。

 

中国曾在80年代向巴基斯坦出口过一批强-5,这批出口型被称为强-5C,但该机机内设备仍不够理想,国内并没有准备。

与强-5相比,强-5M实现了自主导航,飞机可以按预先编好储存在系统中的航路点程序。根据传感器提供的参数,由中心计算机提供操纵指令进行导航飞行中系统连续地向飞行员提供飞机的即时位置、待飞时间、待飞距离、偏流、横偏、航路点和告警等信息。系统可储存99个航路点,可根据情况选用。系统还具有定向飞行功能即系统可按预定航线飞行,飞行中也可根据情况由飞行员重新选择已储存的航路点中的任何一个,由计算机计算,提供操纵指令,直接飞向新选定的目标。系统配备的测距雷达可以测量飞机到目标的精确距离,为武器投放提供火控支持,还可以纠正导航误差,提高导航精度和攻击精度。由于系统可以提供精确的弹道计算,因此可以支持战机实行多种攻击方式,飞行员依靠平显的信息操纵飞机就可以保证飞机进入攻击状态,从而达到一次进入、一次攻击、一次命中的攻击能力,从而大大提高飞机在现代防空系统内的生存能力。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强-5M的研制工作并没有进行下去,此外考虑到强-5M的航电系统与结构与现役的强-5有较大的区别,难以在现有的飞机上进行改装,因此中国空军与法国汤姆逊-CSF等公司合作,联合改装了强-5K型攻击机。其改进比较简单,包括引进法国的ULSS91惯性导航系统、VE110平显和TMV630激光测距仪、构成激光/惯导攻击-导航系统。强-5K是在空军现役两架强-5-2型飞机上进行改装的,改装方案由法国提供,施工由空军飞机修理厂完成,1989年强-5K试飞成功,经过空军实战实验,将所得的数据用计算机处理后认为强-5K的导航精度比强-5-2提高70倍,即飞行600公里后其导航误差由42公里降低到0.6公里,作战效能提供10倍。以攻击一座100米长的公路桥为例,出动一个团的强-5-2(24架)仅能摧毁半个桥孔,而2架强-5K就能摧毁整个桥梁,但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空军最终放弃这个改进计划。

由于采用了相同的航电系统,强-5M的机头(上图)和AMX(下图)相近。

强-5K是在现役战机的基础上改装的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空军的作战任务转变为在东南沿海执行维护国家统一作战,强-5的作战环境再次由三北地区转向东南沿海。由于考虑到要进行跨海攻击作战,所以空军提出改进强-5的要求,但是由于当时空军作战能力的重点放在歼击机及配套的空战武器方面,因此对强-5的投资不足。因此尽管90年代国产平显、惯导、激光测距仪等已经成熟,但90年代服役的强-5D型飞机仍旧没有配备这些设备,其仍旧采用的是射轰-1乙光学瞄准具。

只不过经过改进后的射轰-1乙已经可以装订空军主要空地武器的弹道,并可以输入横风等数据,与雷达高度表交联,当飞机有可能被地面防空武器射击时,可以提供闪光警告,为提高导航精度,强-5D配备了DG-1多普勒/全球卫星定位组合导航系统,实现了自主导航系统,另外为提高飞机的航程及作战半径,也配备了1140升副油箱。虽然强-5D的作战能力比不上强-5M/K这些两种飞机,但与原型机相比,其航行能力和攻击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攻击方式增多,可靠性也有较大改善。

强-5不仅在空军装备,海军航空兵也装备有强-5强击机。

强-5D的作战能力比不上强-5M/K这些两种飞机,但综合性能已有较大提高。

由于东南沿海的作战对象经过多年建设,构成了较为完善的永备防御体系,其主要目标都达到北约的防御标准,如飞机掩体能承受250公斤炸弹直接命中,因此对于这样的目标只有采用重磅精确制导炸弹才能命中,而当时中国空军缺少远程歼击轰炸机,因此强-5再次被委以重任。中国空军在强-5D的基础上发展了强-5E,该机可以挂载机翼第5、6两个外挂点可以挂载两枚LS-500型500公斤激光制导炸弹,具备对地精确攻击能力,机头也加装了ALR-1激光测距仪,该系统与平显、大气机交联构成激光测距平显攻击系统,可以实时为飞机提供载机到目标的距离的精确信息,成功的解决了攻击机对地面目标精确攻击的问题。

不过强-5E虽然可以挂载LS-500激光制导炸弹,但由于LS-500占据了挂载能力最强的两个外挂点,其无法挂载1140升大型副油箱,只能在1、2外挂点挂载400升副油箱,降低了其航程,因此强-5E在机腹增加一个保形油箱,虽然解决了航程问题,但这个方案似乎并不是理想的选择。首先其占据了机腹4个挂架,并且它的安装位置对于多采用低空突防的强-5来说也比较容易受到对方防空火力的攻击。

已开始列装部队的LS-500激光制导炸弹。

强-5的攻击武器以非制导武器为主

为与强-5E相配套,中国还发展了强-5F目标搜索与指示吊舱载机,其挂载光电瞄准吊舱用于目标搜索与激光制导炸弹照射,我们知道由于飞行速度较高。强击机飞行员要从众多地面目标中及时准确识别出攻击的目标是极其困难的。目标受其大小、位置、光线、色调以及伪装的影响,因此强击机飞行员及时准确判定其属性,然后才能跟踪攻击。强-5F可以利用自己吊舱的前视红外跟踪系统和CCD摄像机对目标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并实现照、攻分离的战术以提高战机的安全性,所谓照、攻分离就是强-5F在低空对目标进行探测和照射,强-5E高空投掷激光制导炸弹后迅速返航,从而避免了激光制导炸弹载机需要长时间照射目标而容易被对方攻击的缺点。

不过从根本上来讲,强-5受米格-19的结构设计限制,其机内载油系数低,加上采用了耗油量很大的发动机,不但低于采用了先进涡扇发动机的A-10,美洲虎等也逊于采用涡喷发动机的SU-25,这样其作战半径比国外先进的飞机要少一半左右,执行远程打击任务可以说力不从心。因此在大量装备苏-30MKK和歼轰-7A之后,空军似乎放弃让强-5担任远程作战任务的想法,更多执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

加装激光制导炸弹的强-5E,注意机腹下的保形油箱

强-5F目标照射飞机的光电吊舱

 

目前渡海登陆作战是解放军主要作战形式,在这种作战中难以得到地面火炮的支援,尽管中国曾经试验过陆炮上船的办法,但从效果来看似乎并不理想,因此近距空中支援就成为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对于对方修建的坚固的永久火力点,有时候需要用精确制导武器直接命中才能摧毁,从近期公开的中国空军强-5改进来看,其装备了强-5E的激光测距仪,似乎也采用了平显火控系统,众所周知自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在航空电子及机载武器出现了飞跃的进步,第三代联合式航电系统及玻璃化座舱已经成熟,不但为新机配套,也用于现役战机升级,其他如采用环形激光陀螺的惯导系统(RLG-INS)也已经普遍装备。

空军现役的强-5部分已经进行了升级,注意机头下的激光测距仪。

2008年中国国防电子展中在展台上展出的改型强五战机模型,其机首红色雷达为KLJ-7。

KLJ-7机载X波段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宣传画

08年珠海航展上消息指JL-9和L-15两种教练机也装备RLG-INS,而在此次航展中中国大量展出各种机载精确制导武器,如为攻击型无人机配套的AR-1空地导弹还不到100公斤,其他如FT-3也只有250公斤,这些均可以十分方便的配备在强-5上面,从而有力提高强-5执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的能力,这些技术和新武器的引入也让强-5重新焕发出活力,的确让人有老树新葩之感。

AR-1空地导弹非常类似美制小牛

FT-3精确制导炸弹仅重250公斤

 

强-5在最初服役之时,整体水平与同时期各国其他攻击机(如美国A-4攻击机)都较为接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强-5的基本设计毕竟已经过时,已经没有太多的升级的空间,特别是发动机落后的问题始终无法得到解决,更进一步限制其性能的升级空间。中国空军现阶段需要的是一种新的作战飞机来执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而在国产新机中,南昌飞机公司自己研制的L-15型教练机经过改进是最适合改装的机型。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看到攻击型L-15的身影。

L-15是我国未来强击机理想的选择

气势汹汹的美军A-10攻击机,该机在海湾战争中出尽了风头。

俄罗斯苏-25攻击机性能稳定,在阿富汗和车臣、俄格战争中,它都是绝对主力。

下面是中国空军强5强击机与世界知名强击机/攻击机的性能对比:

 

下表是网易军事对强5强击机的排名及国产化率评估,5星为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