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孩子有意义的礼物: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空军王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11:18

 

  在8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处于劣势的中国空军也涌现出不少杰出的飞行英雄,他们在民族解放的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刘粹刚与“霍克”Ⅲ

   第二期驱逐科。抗战爆发时,他已是 刘粹刚是辽宁省昌图县人,“九·一八”事变后,他怀着深深的国仇家恨投入空军,1934年毕业于笕桥中央航校一个技术高超、充满自信的飞行高手,任空军第5大队第24中队队长,第5大队的主力战斗机是美国“霍克”Ⅲ。“霍克”(“鹰”Hawk)编号P-1,海军型称F6C,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军主力战斗机之一。它于1923年由美国柯蒂斯公司在PW-8单座双翼战斗机基础上改进而成,其改进型“霍克”Ⅱ、“霍克”Ⅲ是抗战初期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在1937年“八·一四”空战中,高志航率领4大队的“霍克”Ⅲ拦击日海军的96式陆基攻击机,一举击落3架,击伤1架,首开胜利纪录。

    1937年8月16日晨,5大队的15架“霍克”Ⅲ从扬州起飞,轰炸上海沿海的日军舰艇。返航途中,刘粹刚发现1架日军水上侦察机,立刻占据有利位置发动攻击,日机坠落在上海西北10千米处,此役成为他本人和5大队的首次空战胜利。次日,刘粹刚率一个“霍克”Ⅲ3机小队在闸北上空发现日军轰炸机8架,他不顾敌众我寡,冲入敌阵击落了敌领队长机。8月20日,刘粹刚率9架“霍克”Ⅲ轰炸虹口日军兵营后,发现两架日军战斗机,刘粹刚利用高度优势俯冲攻击,将日军长机击落。此时又发现1架日军水上侦察机,他不顾海上日舰交叉火网的密集射击,将其击落于日军水机母舰旁。8月22日,第5大队调驻南京大教场机场,次日空军19架飞机轰炸吴淞口、宝山登陆日军,与日军拦截机遭遇,刘粹刚在格斗中击落日军战斗机1架。以后,刘粹刚在南京防空战中又击落日机5架,其中10月12日在南京上空的激战中,刘粹刚的2401号座机被6架新锐的日军96式舰载战斗机围攻,连机翼张线也被打断,但他毫不畏惧,以一个滚动的8字形机动转到日机尾后,将其击落在城南水佐巷附近,在地面观战的南京民众齐声欢呼。日本陆航64战队长加藤建夫中佐在日记中曾感叹:回忆在太湖上空与刘粹刚的2401号遭遇战时,他的驾驶技术特别熟练而狡滑,射击也非常准,真是赵子龙式的勇士!

    10月25日,刘粹刚奉命率3架飞机飞往太原以配合八路军的平型关作战,机队到洛阳落地时已是黄昏,为了赶在晚8点抵达太原,加油后又起飞,在大雨滂沱的黑夜中迷航。刘粹刚投下照明弹令僚机迫降后,却不幸撞上高平县城楼的魁星阁殉职,时年24岁。从战争爆发到失事牺牲的短短三个月中,刘粹刚上尉被核实的战绩为11架(另有两架未确定),是抗战初期中国空军的头号王牌。

    “霍克”Ⅲ是由“霍克”发展而来的一种舰载战斗轰炸机。1932年3月,柯蒂斯公司以“霍克”为基础,设计了用莱特R-1820“旋风”星形气冷发动机(700马力)的F11C“苍鹰”(Goshawk)舰载战斗机,为改善前下方视界,F11C采用上翼前移、较小的下翼后移的前罩双翼形式。前机身为金属半硬壳,后机身和翼面为金属骨架蒙皮构造。固定式起落架带流线型轮罩,最大速度325千米/小时。F11C除两挺7.6毫米机枪外,还可在腹下挂227千克炸弹,所以1933年入役的F11C-2又称为BFC-2舰载战斗轰炸机。1934年,主起落架可收缩在机身两侧BF2C-1(F11C-3)也装备美国海军,其最大速度增为386千米/小时。BFC-2和BF2C-1的出口型称为“霍克”Ⅱ和“霍克”Ⅲ,共有约170架出口中国,中国飞行员称其为“老霍克”和“新霍克”。为改善空战性能,中国飞行员拆除了“霍克”Ⅲ的机身炸弹架、整流罩与翼下炸弹架。

    头号王牌柳哲生

    抗日战争中国空军公认的头号王牌是柳哲生上校。柳哲生在南昌参加空军,以笕桥中央航校第五期毕业生身份被派往最精锐的第4支队。在“八·一四”空战中,柳哲生首开纪录,与编队协力击落日机1架,以后他又参加南京、武汉的空中防卫战,在武汉空战中,他击落日军96式舰载战斗机3架。当高志航、刘粹刚、李桂舟相继牺牲后,柳哲生成为中国战斗机队的精英,1940~1941年转战于成都、重庆、兰州上空。他驾驶苏制伊-16战斗机,采用驾驶“霍克”Ⅲ时惯用的俯冲攻击战术,击落日军96式陆上攻击机8架,成为头号王牌。当他的战绩达到9架时,获九星星序勋章。战后柳哲生随国民党空军去了台湾,以将军军衔退役。

    柳哲生缘何驾驶过苏制战斗机呢?原来,1937年底,中国空军飞机损失殆尽,苏联援华飞机和志愿飞行队陆续到达,苏制伊-15和伊-16(“伊”即俄文“И”,为歼击机的意思)也成为当时中国空军的主要装备。双翼的伊-15和单翼的伊-16是相伴而生的,因为苏联30年代认为战斗机不可能兼顾速度和机动性,水平机动性差的单翼机必须与双翼机一起使用,单翼机先追上敌机,再由双翼机与其格斗,但在西班牙内战和哈勒欣河对日作战后,才发现这种战术不符合实际而放弃。由于上述偏见,中央飞机设计局总设计师尼古拉·波里卡尔波夫在1933~1934年同时研制了伊-15和伊-16,两种飞机都采用史维佐夫仿美国“旋风”设计的M-25星形气冷9缸发动机,飞机为木金混合构造,机身肥短,机头粗平。伊-15为鸥形上翼,改进型伊-15比斯则是常规上翼。伊-15最大速度只有360千米/小时,但机动性突出,在1 000米高度转一个圈只要8秒钟,1935年曾创造了14 575米的世界升限纪录。伊-16是世界上第一架悬臂下单翼、可收放起落架战斗机,1934年被公认是当时世界“最快的战斗机”。然而,由于后机身太短,稳定性不好,它需要熟练飞行员操纵。在中国上空,中苏飞行员驾驶伊-16常用“俯冲加速,打了就走”的战术与日军97式战斗机、96式舰载战斗机交战,给日军深重打击。不过,40年代日军“零”式、“隼”等新一代战斗机参战后,伊-16损失惨重,中国空军逐渐丧失了制空权。 
   王光复与P-43E     
    王光复中尉是1943光复与P~1945年中美航空混合联队(CACW)时期的中国空军王牌。1943年初,王光复随第3大队赴印度卡拉奇接受P-40E战斗机的训练后,飞越喜马拉雅山返回祖国。

    在讲述王光复的战绩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他的座机P-40E。1937年,美国柯蒂斯公司的P-36单翼战斗机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得到军方210架订货。为提高性能,P-36A第10号生产机改装一台艾利逊液冷发动机,称为XP-40(也称为Hawk81),在1938年10月试飞时,其时速比P-36快70千米!次年5月,P-40被美陆航选中,成为订货量最大的战斗机。最初生产的200架P-40A交付美国陆航。从1940年9月开始,增加两挺机枪及飞行员装甲的P-40B和P-40C交给英国空军,英国人称为“战斧”ⅡA和“战斧”ⅡB,它们也是“飞虎队”(美国志愿飞行队)的主要装备。P-40有一个尖锐的螺旋桨整流罩,机头下方的散热器颚形进气口使侧面形状变粗。飞机为梯形下单翼,封闭式座舱,主起落架转90°向后收入翼内,全机构造简洁坚固。在战争前期,美国新型战斗机(P-47、P-51、P-38)尚在组织生产时,性能平平的P-40活跃于欧洲、北非、苏联、中国和太平洋战区,同时不断改进,英国人把后期的P-40称为“小鹰”,而美国把P-40系列统称为“战鹰”。P-40各型共生产了13 738架,现保存在博物馆和私人飞机收藏家手中的尚有70余架。在美国大片《珍珠港》中,P-40与“零”式机空战的镜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空军4大队在1942年首先得到P-40E,开始向日军争夺失去两年的制空权。1943年底,中美航空混合联队(CACW)在桂林组建,其中中国空军第3、5大队装备P-40E和后机身加长的P-40N。

    王光复随战友在驻梁山基地期间,驾驶P-40E在桂林、恩施、老河口上空与日陆航第25、85战队的“隼”、“钟馗”战斗机交手,共击落日机4架,被提升为中队长。除空战外,王光复和其他中美飞行员一样,主要任务是攻击日军机场、仓库和运输船队等目标。1943年10月,他与高又新等率领P-40机队,在常德对地攻击中击毙日军师团长,沉重地打击了日军。1944年9月20日,王光复参加轰炸鄂中羊楼洞日军军火物资仓库的行动,他率领7中队的8架P-40在B-25轰炸机下方护航,刚过洞庭湖,即遭遇日军“隼”式战斗机队的袭击,王光复立即率队上升迎战,此役他击落第5架日机成为王牌。以后,直到抗战胜利前他又击落日机3.5架,总战绩达到8.5架,列王牌第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