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香丽影2016短款外套:养生之道须口传心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07:22

养生之道须口传心授

 

武国忠

 

有病人问我,他从书上看到某位作者传授的一个养生功法,照着练了一年多,毫无效果。我说:“你练一遍给我看看。”他真的摆开架势,开始比划,动作还真的挺熟练。他还强调说:“书上说,这是一套秘传的功法,威力无穷,历代都不向外传授的。我照着书中的图解练得分毫不差。”

 

我笑了,想起小时候,对武术很感兴趣,也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些书,比如《少林拳》啦,《八卦掌》啦,照着上面的图式,一招一招比划,居然有耐心从头比划到尾,而且天天比划,天天练,练的时候还真觉得有那么回事儿,但练到最后,也还是没见有什么武艺。后来听大人们说,练武是要拜师的,没有师父的教导,光看图书,永远也练不成。我虽然很不服气这种说法,但心里已经有所触动了,希望能碰上一位武林高手,拜他为师,得其真传。后来学医,先学习书本理论,后来在临床中接触到很多老医师,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我获得了另一番收获,至此才真正领悟到书本理论的精妙之处,真是千变万化,不可言传,领悟到每一句理论的背后都有一片海洋,需要师父的指点才能得心应手地浮沉于其中!

 

为什么老师如此重要?

 

庄子讲:书籍里记载的,都是古人的糟粕,而精华只能存在于人的心里。就武术而言,书中记载的一招一式,都是正确的,但在这些招式中,要如何运用意念,如何调动内力,如何掌握分寸,这就不是书中所能尽情描述的了,需要一个师父,针对每个人的根器,掌握一定的时机,口传心授。经过这么一点拨,那些死的招式就会顿时灵动起来,成为活的生命体。学医也是如此,需要经过老师的点拨,才能在书本理论那点“糟粕”中加进去活的灵魂,让它成为能应变万方的活物。

 

养生,现在人人都挂在嘴边,但在古代,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不是极有修行的人,是不敢奢谈的。养生的功法,则更为深奥,因为它是要改变一个人的身体的,对于人体而言,就是一次改天换地、重整乾坤。这么大的工程,靠随便揉揉哪个穴位,做做几个运动能完成吗?绝对不能!养生的功法,需要动作和意念的配合,才能达到“外练筋骨皮肉,内练精气神”的境界。

 

无论什么功法,动作层面是最容易学的,但这只是一个小学水平;如果你在动作上讲究力度、节奏,这就到了中学水平;大学水平呢?那就到了意念层面了,这个不容易掌握。所以过去有很多养生秘法,非其人不传,老师看到徒弟不是那块料,就不传给他,因为传了他也不能领会,甚至可能练到歪门邪道上去。但很多弟子会死缠烂打,哀求老师,说:“老师,看在多年师徒情分上,您就教教我吧。”老师心里不愿意传授,但嘴上也不好断然拒绝啊,于是就教给他一些动作层面的东西,让他练练算了,反正也练不坏,好歹还会有点效果。于是,这个徒弟获得的就是糟粕了,老师没有传给他精华。这个徒弟再教徒弟,就只能是糟粕中的糟粕,更不行了。只有对于非常得意的弟子,老师才会传授真正的养生功法,这就不仅仅叫功法了,往往叫做“心法”,需要心领神会。弟子经过点拨,经过苦练,自然感悟出精华之所在,自然会有与众不同的效果。但你要叫他们把这个“心法”写成书,只恐怕又成了糟粕,流于表面了。为什么?因为,一方面,精华的东西是难于用文字再现出来的;另一方面,真正的养生心法,非其人不传,他只愿意公开一点表浅的东西。真正的“真传”,真正的精华所在,仍在他心里,秘不示人。

 

所以,养生更是需要老师口传心授的,不然,你从书中得到的永远是一些干巴巴的,没有灵魂的动作,是糟粕,而不是精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话说得容易,但实际上,我们各种养生图书里学的,往往完全是糟粕,精华在意念中。言不能尽意,“意”为何物,在我看来,有“意念”的意思。语言不能充分描绘意念方面的东西,因为它是死的,给你的信息非常微弱,非常有限。而面对老师的时候,你面对的是一个活人,因此可以获得非常强大而且无穷无尽的信息。这样才能学到精华。

 

有人这样概括养生的学问:“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为什么,因为书写得不好,只记录了糟粕的部分,粗的那部分,对于精微的那部分,苍白的语言难以言传;而老师的言传身教,只要对准时机,用一句话点拨一下就可以了,犹如舔破一层窗户纸。虽说如此,我还是试图把这些历来只能口传心授的养生大法,以文字表现出来,用博客的形式跟大家交流。毕竟,我还可以用富有张力的语言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精华性的东西;博客也可以多少还原那种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现场,让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交流的气氛。这就不是简单的记录,不是枯燥的描述,而是生动的表现。

 

因此,我试图尽我的能力,以毕生之所学、所实践,达到“真传”的效果。因为,千千万万的人需要真正的养生之道,不能再让大家一味吸收糟粕,不能让他们在养生的边缘徘徊了。至于诸位看官能领会多少,这就要看个人的根器如何了。

 

(来源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6b155901008zvz.html)

 

真才实学要重师承

 

蔡礼旭老师讲述

 

中国的道统特别强调师承,什么是师承?这值得我们好好来了解。

 

我的老师释净教授,他到台中去就教于他的师李炳南老师,第一次去的时候,老师对他说:你要跟我学有三个条件,你一定要遵守,你要遵守得了我才能教你。第一个只能听老师一个人讲;第二个所有要看的书、要接触的东西,都要老师同意才能看;第三点老师对他说,你以前所学的我一概不承认。因为我的师长那个时候已经在帮人家讲课,讲学,结果他的老师说你以前所学,一概不承认,对内心怎么样?

 

我们来细细看看这三条规定,我们不要只看到这规定的严格,要看到规定所带来往后的影响,往后的利益,那我们就能够安下心来遵守。为什么第一个只能听老师一个人讲?因为当我们还没有契入真实学问,很可能会在枝末当中打转,你接触的东西愈多,到最后会摸不着头绪,一个老师一条路,两个老师两条路,听三个老师三岔路,听四个老师十字街头。

 

诸位朋友,您细细去看、去观察,我们身旁周围有非常多很喜欢看书的人,但是他看了三年、五年,你有没有发觉他的思考很可能愈来愈混乱,比方说,外国的哪一个作家这样写,突然又说可是我又看了哪一本书,他的思想、观念没有掌握道德的纲领。所以「教之道,贵以专」,教跟学是一件事,所以学之道也要贵以专才行。

 

假如是四个老师就变成十字街头,而且当你学乱了,比方说你学三年、学五年学乱了,再从头来学容不容易?可不容易了,可能还要再花好多年把错误的思想清除出去,所以择师不可不慎,选择老师要谨慎。

 

从我们这几天的课程当中,诸位朋友有没有感受到「慎于始」的重要性?你有智慧才能帮你的孩子「慎于始」,你有智慧才能够让自己的决定不会在开始产生偏颇。所以老师开出来的第一个条件,为什么是除了他一个人的,其余的不能听?那是在保护学生的知见。第二个所接触的书一定要老师同意,不然不可以看,那是对学生的爱护,让他的心专注,不杂乱,因为专注才有定,定才能开智慧,第二个条件所有的书要老师同意才能看,这都是保护学生。第三点,以前所学一概不承认,这个用意在哪?所谓「半瓶醋会响叮当」,半吊子是最难学习。所以老师要他全部放下,把心中的东西倒空,用一个虚心谦卑的态度来受教,这样才能学得好,所以这三个条件是很深远的意义。

 

我的师长他答应,结果守了三个月,内心非常高兴,就跑去跟老师说:老师,这三个月当中,我已经感受到,因为守了这三条,心愈来愈清净,而清净心能生智慧,能生觉照。所以他跟老师说:我不止要守五年,我要再加一倍,要守多少?十年。

 

当我们要跟着古圣先贤学习的时候,也一定要做到这三个条件,不能再看一大堆杂书,一定要遵循着老路子走,不然就可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们要找老师,要跟着老师好好学习,这个「跟」最重要的是不是身体要跟?是什么?心要跟,老师能教一句,我们就要去落实一句。所以古代,像孟夫子没有见过孔老夫子,但是孟夫子非常恭敬虔诚拜谁为老师?拜孔夫子为师,他的真诚恭敬心超越了时空,所以学得相当的好,被尊为「亚圣」,仅次于孔夫子的圣人。司马迁也以左丘明为师,非常恭敬的拜读他的《左传》,司马迁也深入左丘明写文章的功夫,所以他也写出了旷世的巨作《史记》。所以诸位朋友,我们能否跟圣贤人学得很好,最重要要好好提升自己这一个好学、恭敬的心境,来对待经典,对待善友,对待善知识。

 

——细讲《弟子规》(第三十八集)【来源网址http://ft.hwadzan.tw/dv.php?sn=52-116-38&lang=zh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