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柜 把手 单孔 双孔:以思心听,闸门洞开-中国矿业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05:28

  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爱情故事,在今年春天引发了一股“关心老三”的网络旋风,本报抓住了这个好题材,于是有了《<山楂树之恋>中地勘人的现代故事》这篇报道(载本报3月3日头版)。极富戏剧性的是,这篇报道又引发了共和国部长的“颇有感慨”,徐绍史为此写下了204字的长段批示。
  他的秘书说,这样长的批示,极少见。
  显然,徐部长的批示不仅仅是对事件本身的“有感而发”。普鲁斯特说过:“我曾经长久地凝视着一株开花的李子树,贪婪地留恋着其中的真理。”
  同样,这次报道留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
  在组织稿件时,我们就给自己提出了问题——“博主A”(即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同志)为什么把地质队员称为“老三”?他“让社会各界都来关心‘老三’,支持地矿事业的发展”的呼吁,为什么受到了成千上万网民的追捧?
  无疑,这是《山楂树之恋》中“老三”的艺术形象发挥了“介质”作用。这位地质队员有着水晶般的灵魂,他和女主角演绎了一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当这样的艺术形象和网络上反映的现实中的“老三”们的无私奉献精神结合在一起,蔡奇同志的微博受到“粉丝”的青睐就不足为怪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地质队员的艺术形象是“萧继业”(电影《年青一代》主人公),当时很多学生看了这部电影就主动报考地质院校,而后奔赴戈壁荒野,为祖国寻找宝藏。如今的“80后”、“90后”显然和“萧继业”陌路,但“老三”却让他们掬下了满襟泪,用这样的“介质”烘托当代的地质队员,自然引发了网友的共鸣,蔡奇同志深谙其道,妙哉!
  至于浙江省委组织部组工干部的“蹲点微搏”,则起了“药引”的作用,而浙江地勘局开门迎客,让社会业外人士走进地勘单位,与地质队员零距离接触,则体现了地质工作要让社会理解、支持,首先要让社会了解的开放思维。
  从另一层面思考,随着互联网、手机等现代通讯系统和现代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信息传播交流已突破了时空界限,这种传播方式的变革,使舆论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时性。我们之所以称此事件为“网络旋风”,是因为仅仅几天,蔡奇同志的微博点击已达数万,跟贴无数。
  这显然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新时期的文化原创品。无数的贴子有着优美醇厚的精神表露,当博主登高一呼:“关心老三!”回应是那样的热烈,令人动容。
  为此,徐绍史部长在批示中提醒我们:“要努力创新新闻宣传方式,要注重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作用……”
  这个要求是对我们,也是对业界。国土资源工作、地质工作如果不能在网络上扎下根,那么常识就不能与愚昧对抗,理性就不能和盲目制衡。
  在今天,正确的舆论引导首先要占领舆论阵地,并用舒展的制度表达舒展的思想。尽管网友们有精神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但是,除非是别有用心的人,大家对真善美的价值确认应该是一致的。因此,不要对网络戴上有色眼镜,它非“祸地”而是“花地”。
  当前,“创先争优”活动正在全国蓬勃开展,一个值得我们回味的,是社会外界把挖掘“地质精神”和自己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了。这个“现代故事”的起因就缘于此。
  当然,“地质精神”能与社会分享自然是件好事;不过,这个“红杏出墙”的别样版本,让我们地勘人更应激发内生动力——我们的“三光荣”精神如何注入时代因子?现代地勘人的精神风貌如何得到进一步宏扬?地质文化如何始终保持它的先进性……
  部长在批示中强调“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大力发掘宣传地勘人的精神风貌”,实际给全系统提出了这样的命题——“创先争优”要设计工作的抓手;更深远的,是要树立行业的精神灯塔——大爱祖国,大爱事业,勇于奉献,塑造我们的行业之魂!
  但是,在我们的传统中,还有一个叫“默默无闻”。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发现,从现代的理念出发,“默默无闻”则不应该成为我们行业的品质,一个开放的行业是不会“默默无闻”的。问题是,如何开放?温总理的“两个更加”是我们开放的方向,而在行为方式上我们开放的举措是什么呢?在这方面,浙江地勘局主动邀请组工干部到地质队蹲点调研的探索是一出精彩的舞蹈。
  徐部长在批示中做了这样的判断:“紧密结合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的地质找矿工作一定能获得社会各方的关心和支持。”
  此述是铮言,也是警言。
  纵观大势,当今国际风云变幻,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资源刚性需求加大,资源刚性约束凸显,有的重要矿种对外依赖已超过50%。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了资源保障要立足于国内的方针。
  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坚持“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同时,能否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打下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地质工作者的努力,相断发现和探明了一大批矿产地,使之诞生了300多个矿业城市,年矿产资源采掘总量达到60多亿吨,成为世界第三矿业大国。但是中国的矿业依然大而不强。进入新世纪,资源瓶颈再次凸显,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地质工作的市场化体系还在建设中,尚未产生强大的爆发力。
  国土资源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动了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提出了地质找矿新机制和“358目标”,并在高举这两面大旗的基础上,形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计划。
  这是一个启动重大战役的前夜,这是一个再次唱响“勘探队之歌”的流金岁月。然而,当今的地质工作早已不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地质工作,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需要用市场的力量来撬动,它需要政府充当“守夜人”,它需要一支不受灯红酒绿干扰、坚守自己价值观的铁军。
  但是,仅靠一支支单兵突进的地质队伍并不能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鱼儿离不开水”的道理,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地质工作并不完全是某个部门、某个行业的事,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像战争时期山东红嫂的乳汁,滋润着国家的资源战略,滋润着宏伟的地质事业,滋润着一支支探宝的虎贲之师!
  徐绍史部长在批示中为此强调:“让社会各方面了解、关心和支持地质找矿工作,对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开展其它地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已反复做出结论,任何脱离社会的事业总会遭受挫折,地质工作也同样。尽管深奥的地质学让普通民众难以知会,但开放的地质工作,就会使“老三”这样的人物为社会认知,而社会在认知中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将是地质工作的活水之源。
  在开放中图改革,在改革中求开放,这正是徐绍史部长的批示给予我们的启示。
  有道是: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