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的简笔画: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51:30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大学生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了解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理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使当代大学生增强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从而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过程。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增强他们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
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何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如何通过历史比较,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增强他们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大纲和内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授课对象和课时
授课对象为本科生。
授课总课时为3课时,每课时45分钟,具体分配如下: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60分钟)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45分钟)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30分钟)
 
教学方法和方式
教学方法采用“一个统一”、“三个结合”:教师教授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相统一;课堂讲授法与自学法相结合,设计教学法与电教教学法相结合,问题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方式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案例导入。应用“文本案例”、“影视作品”、“音乐歌曲”、“照片图片”、“动画漫画”、“邮票银币”等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教学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其次,阐述内容。阐述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逻辑框架、理论脉络和基本观点。其中,“幻灯片”:显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要点;“内容分析”、“图片分析”、“影片分析”:在讲授教学内容重点和要点的同时,具体分析难点和疑点;“材料引用”:为讲授的教学内容提供佐证材料并选择板书书写的内容;再次,深化内容。通过“资料链接”,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讲清有关的道理,以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最后,小结。通过教学内容的小结,对学生进行迁移训练,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及伸展度,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教学工具和手段
主要应用Microsoft公司的PowerPoint软件创建多个演示文稿,借助常用的图片图像、音频视频软件工具,如GIF、Photostory等,使用演示文稿中的“超链接”、“控件工具箱”等功能,通过幻灯片(以下简称PPT)的插入对象、自定义效果、超链接等方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还有板书、课堂提问、练习、讨论等。

影视作品和资料
1.《百年中国》(五十二集历史纪录片)
2.《孙中山》(电影 导演丁荫楠)
3.《孙中山》 (六集电视文献记录片)
4.《走近孙中山》(电视文献纪录片)
5.《世纪伟人孙中山》 (四集电视文献纪录片)
6.《1911-再读辛亥》(六集电视文献记录片)
7.《辛亥革命之共和新生》(四集电视文献纪录片)
8.《思想解放史录•辛亥革命》(十二集专题片)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案例导入]
以“云南十八怪”多媒体教学案例中的铁路为例,通过历史情景创设,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引出本章的教学内容,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应用PowerPoint软件创建一个演示文稿,通过三张幻灯片,采用超链接、插入对象、自定义效果等制作成一个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第一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第一张PPT——版式,由文字、图片和动画等规则组合构图,屏幕由四个象限组成。
第一象限,动画:《云南十八怪》的18张明信片逐次自动播放(通过图片处理软件Photostory设计成卷页,右下,间隔1秒);第二象限,图片:《云南十八怪》明信片封套和《云南十八怪图典》小册子的封面;第三象限,图片:《云南十八怪》之“第六怪 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明信片;第四象限,文字:《云南十八怪》中十八怪的部分内容。

 

 

 

 

 

 

 

内容分析:大家现在看到屏幕上一套《云南十八怪》的明信片和一本《云南十八怪图典》的小册子,是我去云南旅游期间购买的。大家注意一下“十八怪”中的第六怪:第六怪是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
我们仔细来看一下这张明信片(放大至全屏):云南的铁路通往越南,而不通往中国国内其他地方。
中国境内的火车怎么会不通国内通国外呢?
第二步,展示资料,说明问题。
第二张PPT——版式,由图片、地图、漫画和视频规则组合构图,屏幕由四个象限组成。
第一象限,图片:《云南十八怪》之“第六怪 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第二象限,视频: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中国并在中国各自划分了势力范围视频(电视纪录片《复兴之路》片段);第三象限,漫画:《时局图》;第四象限,地图: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形势图。

 

 

 

 

 

 

 

内容分析:这张明信片上方的这段英文文字告诉我们:这件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
下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资料,时间20秒(放大至全屏)。
内容分析:这是一段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中国并在中国各自划分了势力范围的视频资料。
这段视频、这张地图(列强划分势力范围图)、这幅《时局图》,清晰、直观、形象地告诉我们当时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形。
第三步,分析问题,导入教学内容。
第三张PPT——版式,由文字、图片构图,左右分割型。
文字标题: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进一步加深了。
左——轨矩图:法国修筑的铁路轨矩是1米、英国超过1米、沙俄超过1.5米、德国接近1.5米。
右——地图: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图。

 

 

 

 

 

 

 


内容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它对外侵略的主要特征。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同时,将投资的重点集中到铁路的建筑和矿山的开采方面,并以此作为其巩固势力范围和伸展侵略势力的手段。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把铁路的轨矩修的不一样,这不仅使中国人民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了中国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加剧了中国的四分五裂,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
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就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那么,辛亥革命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它的历史意义何在?它的失败又说明了什么?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教学思路——
重点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通过阐述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表明《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推翻清政府已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问题。
通过分析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没有选择改良的方法,而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历程,比较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与结局,说明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当时在中国倡导民主共和,坚持以武装斗争作为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要手段,是选择了一条代表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PPT①
文字:《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全面控制,而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视频播放(无音频):内容是列强各国军队在北京城划区驻扎并强制中国百姓悬挂他们的国旗。(电视纪录片《复兴之路》片段)。
(自定义设置: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了中国机器采煤的91%;生铁产量的100%;纺织业的76.7%;铁路交通运输业的93.1%,内外航运业的84.4%。)
讲课思路:重点着重从经济上分析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全面控制,而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
内容分析——政治上,列强各国通过驻华使馆、派遣政治、军事及财政方面的顾问,提供附带苛刻条件的政治性贷款等方式,左右清政府的重大决策。经济上,根据《辛丑条约》及随后一系列条约的规定,进一步扩大在华的特权和实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文化思想上,通过传教,办学校、报刊等加紧渗透与控制。
材料引用①——板书选择:列强对华投资大量增加。甲午战争前,各国在华投资总共不过2到3亿。到1902年,总投资额增至15亿元。在华投资设厂矿数目及投资额均大幅度增加,据统计,1840年至1894年资本在10万以上的为23家,创办时的资本额共763.1万元。1895年至1913年为136家,创办时的资本额为1.03153亿元,后者为前者的13.5倍。
材料引用②——板书选择:通商口岸是列强经济侵略的重要据点。至1899年的半个世纪内,所开通商口岸为45个,而20世纪前10年,增开的口岸即达37个。各通商口岸的外国商行也与日俱增,1895年为603家,1901年达1102家。1920年猛增至2328家。这就便利了列强对华的掠夺性贸易。据海关统计,1901年到1903年间,中国平均入超数额达1.6亿以上,比甲午战争前1891至1893年的3年平均入超增加两倍多。
PPT②
文字:20世纪初,帝国主义在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控制的同时,彼此间争夺控制中国的行为也日益加剧。图片: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图。
(自定义设置①:德国、日本和英国之间争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英、俄之间争夺对西藏的控制;日、俄为争夺东北的在中国领土上进行“日俄战争”。自定义设置②:乘日、俄相斗之机,英国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
讲课思路:讲课重点谈日俄战争及对中国的影响。
图片分析——通过展示本人在辽宁旅顺市拍摄的一组名胜古迹照片:白玉山表忠塔、东鸡冠山北堡垒、203高地等来讲授。
其中,突出“白玉山表忠塔”,指出这是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沙俄在我国的领土上发动的一场罪恶的战争。战后,为彰显阵亡日军的“功绩”,美化侵略战争,由东乡平八郎、乃木希典发起修建了这座“表忠塔”。
资料链接——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背着中国,擅自在中国东北划分“势力范围”。根据条约,俄国将过去所霸占我国的库页岛南半部(北纬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割让给日本,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让给日本。条约签订后,日、俄两国立刻逼迫清朝政府给与承认。1905年12月,在日本的压力下,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除了接受日、俄《朴次茅斯和约》中的所有规定外,还额外给日本以某些权益。乘日、俄相斗之机,英国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
PPT③
文字: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不断。图片:长沙饥民暴动、莱阳抗捐风潮。
(自定义设置①: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自定义设置②:辛亥革命前工人的反抗斗争达到46次之多。)
讲课思路:对相关材料进行罗列,但不展开。
内容分析——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10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追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从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材料引用①——板书选择:1901年至1902年间,直隶中部和南部各县掀起“反洋捐”、“反赔款”的斗争,举起“扫清灭洋”的旗帜;1902年广西10多个州县农民和会党发动反对重税的群众起义,波及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四省,清政府调集几个省的兵力,用了3年时间才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1902年湖南沅陵县几千农民反洋教,焚教堂、杀传教士。
材料引用②——板书选择: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也日益增多。1902年,上海外商耶松船厂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发动了2次罢工。1905年云南个旧锡矿工人发动反对法国侵略者强修铁路、侵占锡矿的斗争,附近10余县万余工人起而响应。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工人的反抗斗争达到46次之多,但斗争还局限在自发的经济斗争的范围。
PPT④
文字:20世纪初,中国人民发动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GIF图片:拒俄运动、拒法事件、抵制美货等,通过GIF Animator 5软件处理成300帧(1/100秒),灵敏。
(自定义设置:这些情况说明,随着晚清政局的演变,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讲课思路:对材料进行罗列,重点讲拒俄运动,说明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参加到救亡运动中,成为那个时代的新特点。同时为接下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内容作铺垫。拒法事件、抵制美货和收回利权运动,作为备选资料,讲课过程中不展开,主要是为学生可能的提问时作答。
内容分析: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和日益壮大的知识分子群参加到救亡运动中来。从1903年起,出现了一个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爱国运动。
资料链接①——拒俄运动:1903年爆发的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群众性反对沙俄侵占东北的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期间,沙俄入侵我国东北。1902年4月同清政府订约,规定将侵占中国东北的俄军分三期于13个月内全部撤走。1903年,沙俄不仅违约不撤,反而增派军队,并向清政府提出了7项无理要求,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4月27日,上海爱国学社召集各界爱国人士几百人在张园召开“拒俄大会”。北京、湖北、江西等地学生也纷纷集会抗议。4月29日,留日学生500余人在东京锦辉馆集会,到即成立了拒俄义勇队后改名为学生军,进行军事操练,准备开赴疆场。5月11日改名为军国民教育会。并提出了鼓吹、起义、暗杀三种革命方法。该团体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起了促进作用。这场斗争表现了广大青年学生对祖国命运的焦虑和准备为保卫祖国牺牲自己的可贵精神,是广大爱国分子思想巨变的重要契机。
资料链接②——拒法事件、抵制美货和收回利权运动。
拒法事件:1903年春,广西发生了王和顺、陆亚发等人为首的会党起义,清朝军队镇压无效。广西巡抚王之春打算向法国借款借兵来“平乱”。消息传出,留日学生首先起来反对。4月28日,留日学生会馆干事约各省评议员开会,决定致电政务处,请将广西巡抚王之春撤职,拒绝法国的侵略行径,并电告上海教育会,请协力电争。在上海张园,四五百人集会,决定通电反对王之春。拒法反王运动在客观上配合了广西的会党起义,王之春这个洋务派官僚乞求法国帮助的阴谋暴露,未能成为事实。这次斗争也为更大规模的拒俄爱国运动作了准备。
抵制美货:这次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美帝国主义迫害华工。清政府不但不能保护侨工的正当权益,反而在1894年同美国签订了条款,实际上承认了美国政府对华工的迫害。1904年底,这个不平等条约期满。中国人民特别是旅美华侨强烈要求废除条约。在舆论的压力下,清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改约要求。但美国政府悍然拒绝,蛮横无理地要求续约,抵制美货运动,由此激发起来。反美爱国运动的发轫地是上海。广州、天津、北京、南京、杭州和福建等地闻风兴起,声势浩大。半年内,各地举行集会达两百余次。家家户户的门前,几乎都贴上了“不买美货”的纸揭。英、法、日、俄等国竟然向清政府提出“劝告”。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下,清政府开始对爱国运动加以镇压。美国政府为保住在华利益,最终放弃了续约要求。10月以后,斗争逐渐平息。这次运动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收回利权运动:收回粤汉铁路主权是收回路权运动的开端。19世纪末,美国华美合兴公司同清政府先后签订《粤汉铁路借款草合同》和《粤汉铁路借款续约》,攫取了粤汉铁路的修筑权。但合兴公司违背条约,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起将大量股票私售给法、俄支持的比利时资本家;又按《续约》规定,粤汉路工程应在5年内修成,但直到二十九年秋,铁路仍未动工。这种侵犯与无视中国主权的行为,激起了湘、鄂、粤三省人民要求“废约自办”粤汉铁路的斗争。美国迫于压力,于三十一年八月初八(9月6日)同清政府签订《收回粤汉铁路美国合兴公司售让合同》,中国以675万美元的代价将粤汉铁路赎回自办。接着浙江、江苏人民要求商办苏杭甬铁路的斗争进入高潮。江浙人民终于争得了商办沪杭甬铁路的胜利。同时,由于绅商各界的努力,四川人民于光绪三十三年争得了商办川汉铁路的胜利;直隶、山东、江苏三省人民争取自办津镇铁路和云南人民反对法国修筑滇越铁路的斗争也先后开展起来。
小结:上述事实表明,《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控制和争夺中国,一方面是清政府甘心充当帝国主义的走狗,致使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推翻清政府已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焦点。
在这种形势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摆脱困境不得不唱出“变法”的调子,企图以一种“革新政治”的“新”姿态来取悦于帝国主义,同时也安扶一下国内的被统治者,以图遭灭顶之灾。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PPT①
文字: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颁布新的学制等。表格:“新政”的主要内容。
讲课思路:重点分析清政府推行“新政”原因;讲述“新政”内容的侧重点是编练“新军”,为后面孙中山利用新军发动武装起义、新军参与武昌起义及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等作铺垫。
内容分析——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清朝中央政府推动“新政”的专门机构,宣布实行“新政”,以后陆续颁布各种章程命令推行“新政”,直至清政府灭亡。
资料链接——军事方面,编练“新军”。1901年以后,“练兵”成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新军是相对于清朝旧有军队而言。它用西方营制编成﹐以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要求士兵具有一定的文化﹐军官则由国内外近代军事学堂毕业生担任。1904年,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三镇﹐成为以后北洋军阀的基础。1905年6月,清政府将“常备军”改称“陆军”,统一全国番号,“北洋陆军”练成六镇。至清朝覆亡,实际共练成14镇﹐又18个混成协,又四标以及禁卫军一镇,共约16万人。
政治方面,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清政府为了提高中央至地方的行政效率,对原有机构进行了一些改变﹑裁减和合并。如1901年7月撤销原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经济方面,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4年﹐公布《商律》(部分)﹑《公司律》﹑《商会简明章程》,并先在京师设立商会。1905年,颁布《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奖励公司章程》﹑《改订奖励华商章程》等。1907年,设立邮传部交通银行,1908年2月公布《大清银行则例》,将原户部银行改为大清银行,并先后对著名工商界人士给以名位荣誉。
文化教育方面,废科举、办学堂、奖游学。1905年9月2日,命令自明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结束了中国延续一千余年的科举取士制度。1910年全国学堂有24696处,学生有130多万人,初步建立起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各级,文﹑法﹑理﹑工﹑农﹑医﹑军事以及巡警各学科的近代教育体制。另外,1901年9月11日,命各省选派留学生出国,并准许自费留学﹐以后陆续颁布有关游学及奖励章程。
小结: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PPT②
文字:“预备立宪”是“新政”的继续。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图片:清政府五大臣的照片。
(自定义设置: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清政府又公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企图挽救自己,但已无效。)
讲课思路:通过播放电视文献记录片《1911-再读辛亥》剪辑视频——吴樾刺杀清政府五大臣片段,时间2分钟。引出“预备立宪”的内容,然后进行内容分析,说明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推翻清政府已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焦点问题。历史过程不作详细说明,只作简单叙述。
内容分析——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置。亦称“筹备立宪”。义和团运动后,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反清武装起义接连不断;资产阶级改良派为抵制革命,展开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立宪运动,并取得了清廷中央和地方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这些情况,使清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姿态,应付立宪运动,并乘此加强皇权,以便镇压正在兴起的民主革命,挽救清朝统治的灭亡。
资料链接①——1905年10月,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1906年8月,出洋考察的五大臣经由欧、美各国及日本考查后归国,拟出立宪方案。载泽并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指出,立宪可以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并说明“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慈禧太后很赏识载泽的意见,七次召见出洋大臣,并经御前会议反复筹划,于9月1日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
资料链接②——“预备立宪”谕旨颁布后,各地纷纷建立立宪团体。海外的立宪派也积极响应。1908年以后,立宪运动逐步进入高潮,立宪派发动了几次召开国会的请愿。清政府于1908年8月采取欺骗手法,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二十三条,其中关于“君上大权”的十四条,规定皇帝有权颁行法律,设官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事实上仍同封建专制没有什么区别。1909年12月,十六省咨议局代表组成国会请愿同志会,在1910年又三次请愿要求速开国会。10月,资政院在北京成立,亦要求1911年召开国会。清政府不得已将预备立宪期九年改为五年,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1911年先成立内阁。同时下令驱散各地请愿代表。
材料引用——板书选择: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公布所订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13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至此,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达到贵族集权、镇压民主革命的目的完全暴露,立宪派的幻想随之破灭,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小结: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却不断借改革之名加强皇权。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事实表明,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PPT①
文字: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扩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力量,从而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全面开展奠定了阶级基础。图片:孙中山。
(自定义设置: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近代中国政治舞台。)
讲课思路:重点以清末状元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为例,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的状况。
图片分析——通过展示本人在江苏“南通博物苑”拍摄的一组反映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历史的图片来讲授。
材料引用①——1898年,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破土动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经过数年的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1904年,该厂增加资本63万两,纱锭2万余枚。1907又在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县)创办大生二厂,资本100万两,纱锭2.6万枚。到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0余万两。1901年起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 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内容分析——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材料引用②——板书选择:1905年至1908年,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设厂数目和投资额的急剧增加。设厂数,甲午战争前1872年至1894年共设厂72家,资本额为2089.3万元; 甲午战争后,1895年至1913年新设厂家594家,资本额12029.7万元。其中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甲午战争前53家,资本额469.7万元,占资本额的22%;甲午战争后新设厂矿463家,资本额为9080.1万,占资本额的77%。
材料引用③——板书选择:据统计,1895年至1911年间,新设立的民族资本厂矿达416家,资本额超过8 000万元。在这416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纺织业占了155家,资本额2733.6万元,面粉业39家,资本额703.1万元.重工业部门的煤矿及轮船业等也有一定发展,但发展甚微.外资企业占垄断地位的局面丝毫没有改变。
PPT②
文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图片:纪录片《百年中国》故宫截图。
(自定义设置:课堂提问: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
讲课思路:重点分析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骨干力量的知识分子群出现的历史背景;通过播放歌曲《送别》,突出他们在民族危难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的高尚品德,增强当代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
内容分析——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1903年爆发的拒俄、拒法运动以及1905年爆发的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表明,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第二、戊戌变法及其失败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面目,使一部分有志之士逐渐对康有为、梁启超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产生了怀疑。唐才常自立军起义的失败,更使许多徘徊于革命、改良之间的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开始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第三、1901《辛丑条约》的签定,使许多进步的中国人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本性及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关系。日益深重的民族灾难和持续高涨的人民反抗斗争,促进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
第四、《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摆脱困境,于1901年4月宣布实行“新政”。“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当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
当时有一首流行歌曲就唱出了这一时期,这批留学生的心声。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时代的声音:
资料链接①——播放歌曲《送别》,时间:1分钟。(通过PPT“自定义动画”设置成MTV格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课堂提问:这首歌曲的名字?歌曲表达的内容?
歌曲分析——这首歌的名字叫《送别》,它的创作者是李叔同。辛亥革命时期,李叔同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李叔同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当时,有一大批像李叔同一样觉醒了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日益加深的加深情况下,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资料链接②——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百年中国》电视纪录片中就有关于这首歌曲和这段历史的记载,播放时间1分钟。
所以说,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上述我们讲的四个方面的因素有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中坚力量是一支以留日学生为主干的知识分子。
材料引用①——板书选择:中国留日学生1904年有2400人,1905年达到8000人,1906年高达1.2万人。他们在日本接触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而且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式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有些人还远渡重洋,赴欧美留学。
小结:他们在国外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PPT①
版式:由四幅图片,分别置于四个象限构图而成。
四幅图片是四面旗帜:青天白日旗、青天白日旗满地红、十八星旗和五色旗。
课堂提问:这四面旗子的名称?它们分别出现在哪个历史阶段?
讲课思路:以旗帜为线索,旗帜寓意着革命的方向和目标。通过旗帜这种具体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历史进程。
旗帜分析——第一面旗帜是青天白日旗。这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的第一面旗帜。青天白日旗是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第一次武装起义时使用的旗帜,准备以这面旗帜来取代清政府的黄龙旗。这是青天白日旗第一次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亮相。
内容分析——孙中山为什么选择青天白日旗作为武装起义的旗帜?青天白日旗有什么含义?旗帜象征着革命的方向,旗帜标志着革命的目标。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的直接目标就是推翻满族统治者,争取汉民族的独立、自由。蓝色表示青天,代表民族、自由;白日与黑暗相对应,当时清朝政府实行黑暗统治,使用白日图案表明孙中山要民权、平等。所以,孙中山选择以青天白日旗作为革命旗帜,就表示,我们要青天、我们要白日,我们要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争取汉民族的独立,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由于广州起义在爆发前遭到清政府的破坏,青天白日旗没来得及使用。后来,在孙中山领导的历次武装起义中,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青天白日旗,以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
资料链接——青天白日旗的设计者是革命先烈陆皓东。陆皓东在起义前不幸被捕。清朝当局为了让他供出革命组织及同志的名单,使用了最残忍的手段:他们用竹签插入陆皓东的指甲,并将他的牙齿一颗颗拔掉。但陆皓东坚贞不屈,以带血的身躯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我可杀,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吾言尽矣,请速行刑。”1895年11月7日,陆皓东慷慨就义。孙中山称颂陆皓东“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牺牲者之第一人”。(注:主要内容以PPT显示)
PPT②
文本:“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摘自孙中山《建国方略》)图片:20集电视连续剧《孙中山》剧照。
讲课思路:重点分析孙中山为什么选择了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内容分析①——广州起义没能成功,但让孙中山感到痛心的是当时的国内舆论不但不同情、支持孙中山,反而漫骂、攻击孙中山:骂他大逆不道,说他是乱臣贼子,把孙中山看作是毒蛇猛兽。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一段话是孙中山后来在《建国方略》中写下的。
当时的国内舆论为什么对孙中山发动的广州起义如此漫骂、如此攻击呢?因为孙中山在广州准备发动武装起义的时间是1895年。那时,康有为等人正在大力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搞改良主义运动。在当时的中国,许多人认为变法维新可以挽救民族危亡、选择改良的方法可以强国富民。所以,孙中山发动武装起义,就成了大逆不道、乱臣贼子。
那么孙中山为什么没有选择改良的方法,而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影像资料来了解孙中山的青年时代以及他革命思想产生的心路历程。视频播放,时间5分钟。(电视文献纪录片《世纪伟人孙中山》剪辑)
影片分析——从刚才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知道,孙中山选择革命道路是被逼迫出来的,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青年时代,孙中山目睹祖国和人民的悲惨境地,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极大的民族义愤。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他也曾寄希望于对封建统治者的和平改良,直到事实证明这种希望不过是虚幻的幻想,才不得不走上以暴力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统治的道路。
资料链接——他在《伦敦被难记》中承认,他早期曾投身于“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的运动。只是在多次碰壁之后,“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他和陆皓东一起到北京,上书李鸿章,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但没有被接受。(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注:主要内容以PPT显示)
所以,孙中山没有选择改良的方法,而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青年时代,孙中山萌发了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形成了改变中国和中国人民命运的坚定信念。”(注:主要内容以PPT显示)
内容分析②——所以,当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就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满清统治者),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的宗旨。《兴中会章程》第一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兴中会也就成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小结:兴中会的成立和广州起义的失败表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PPT③
文本:自定义设置:1900年,中国北方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湖南维新运动的中坚人物唐才常及其自立军起义。自定义设置:图片:义和团旗帜和唐才常照片。
讲课思路:简述中国社会各阶层试图改变中国命运的斗争,表明孙中山和他领导的兴中会当时在中国倡导民主共和,坚持以武装斗争作为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要手段,是选择了一条代表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内容分析——1895年兴中会组织的广州起义失败后,清政府通缉孙中山。孙中山被迫逃亡国外,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海外流亡生涯。他先出走日本,后辗转美国,再到了英国伦敦。在伦敦被清朝驻英使馆诱捕,后经他的老师康德黎等人营救才脱险,孙中山用英文撰写的《伦敦被难记》就记述了他早期的革命活动。孙中山获释后又在伦敦继续停留了7个月,这段时间他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系统地阅读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书籍,逐渐形成了三民主义思想。1899年孙中山在日本等地继续进行宣传、组织活动,策划新的起义。
1899年下半年,在中国的北方爆发了一起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那就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1900年6月,义和团大量进入北京。
这时,康、梁变法维新已经失败。以唐才常为代表的原来维新派中的比较激进的一批人,趁义和团运动在北方蓬勃发展的时机,准备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
资料链接——唐才常等人主张推翻清朝政府,请光绪皇帝复辟,建立君主立宪的“新自立国”。 1900年7月,他们在上海发起“正气会”后改称“中国国会”,会后赴汉口,组织自立军,计划于8月9日起义。不久唐才常不幸被捕,遇害,起义失败。自立军起义的失败,使许多徘徊于革命、改良之间的进步人士开始坚定地走上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道路。(注:主要内容以PPT显示)
鉴于义和团运动在北方蓬勃发展,唐才常在华中策划起义的时机,孙中山决定加紧在广州发动起义。
PPT④
讲课思路:说明惠州起义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的历史转折点,孙中山所从事的民主革命事业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开始呈现出新的局面。
内容分析——1900年10月,孙中山发动了惠州起义。孙中山发动惠州起义的目标,是要在华南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惠州起义是孙中山力图以武装革命手段,来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理想的最早尝试。这次起义是以兴中会的宗旨为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的。起义军队伍一度扩展到2万多人,起义军与清政府血战半个月之后,最终失败。
惠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却产生了两个深远的影响。第一,它表明孙中山和他领导的兴中会当时在中国倡导民主共和,坚持以武装斗争作为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要手段,是选择了一条代表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正确的革命道路。第二,这次起义具有重大的宣传作用,扩大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
这段文字,是孙中山在惠州起义失败后写的,他对照广州起义:“前后相较,差若天渊。”刚才我们讲到,广州起义时,国人骂他大逆不道,说他是乱臣贼子,把孙中山看作是毒蛇猛兽。而现在“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
小结:这说明,孙中山所从事的民主革命事业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开始呈现出新的局面,惠州起义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的历史转折点。惠州起义的军旗就是青天白日旗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PTT①
四幅图片是邹容、陈天华、沈荩和章太炎的照片。
讲课思路:邹容、陈天华、章太炎等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辛亥革命爆发做了舆论上的准备。
图片分析——在这一场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一批知识分子(包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中坚力量是一支以留日学生为主干的知识分子。
这些进步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从1901年起在日本和国内出版了一大批书报杂志,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和西方民主主义思想。他们中最杰出的有:邹容、陈天华、章太炎等人。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段影视资料来熟悉这些爱国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革命思想。视频播放:邹容、陈天华,时间4分钟。(电视文献纪录片《辛亥革命之共和新生》剪辑)
资料链接①——邹容的基调是反封建,强调为民主自由而革命。他主张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他在《革命军》中大声疾呼(音频播放):“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革命军》以“中华共和国万岁”,“中华共和国四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的文字结束全文。《革命军》读后令人热血沸腾。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介邹容所作的《革命军》:“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作的《革命军》。”
资料链接②——陈天华也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宣传家。陈天华的基调是反帝,强调的是为爱国、救国而革命。他写下了《猛回头》、《警世钟》等文章,在东京出版,号召“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
资料链接③——章炳麟,早年参与维新运动,到日本立志革命,并认识了孙中山,宣传排满革命。
资料链接④——当时,在国内有这样一位青年学生,在阅读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后,思想发生在巨大的变化,由改良转向革命。这位青年参加革命,加入了暗杀团,以民族解放、光复汉室为己任, 精练各种炸弹爆破技术。这位青年就是刺杀清政府五大臣的吴樾,当时年仅27岁。他刺杀的目的很简单,为了防止清王朝真的实行君主立宪,从而影响了暴力推翻专制政权的革命目标。(注:主要内容以PPT显示)
小结:辛亥革命时期,这批爱国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他们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辛亥革命爆发做了舆论上的准备。他们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满腔热血唤醒了一批沉睡的中国人。
PTT②
三幅图片是黄兴、蔡元培、陈独秀的照片。
讲课思路:爱国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在积极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同时,成立了各种小团体。从1904年开始,国内出现了10多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资料链接①——湖南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华兴会,是黄兴与陈天华等成立的。政治主张主要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国民革命”。这从他们印发的宣传单上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兴等在印发《血泪书》中号召“凡属炎黄种子,急宜奋起图存,誓驱鞑虏出关;否则瓜分之日立至”。)
资料链接②湖北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科学补习所,以补习文化、研究科学为名义,实行光复汉族、“革命排满”的宗旨,成员主要是青年学生和新军士兵。(1904年7月,刘静庵、宋教仁、吕大森等人在武昌成立。)
资料链接③——江浙地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光复会,光复会主张恢复汉室,建立汉人统治的政权。(1904年10月,蔡元培等联合江浙的知识分子在上海成立光复会。)
资料链接④——安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岳王会,由陈独秀等人组成。(陈独秀任会长的岳王会,以武穆精神为号召,意思是崇拜岳王精忠报国的精神,在安庆新军中拥有极大的实力。)(注:主要内容以PPT显示)
内容分析——这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虽然规模不大,开展的活动也有限,但他们的成立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但众多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头活动,力量分散,各自为战影响了民主革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已不能适应革命的需要。鉴于革命形势的发展,孙中山倡议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其他革命团体,成立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革命组织,以便领导全国的民主革命运动。同盟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我们下面来看一段关于这方面内容的影视资料,时间4分钟。(电视文献记录片《孙中山》剪辑)
PTT③
讲课思路:重点突出同盟会的成立对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大意义。
内容分析——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纲领是十六个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简称十六字纲领)同盟会的政治目标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同盟会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各革命团体经过重新组合、冶炼和升华,成为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是中国第一个有明确政治纲领和组织机构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尽管这个政党还不严密,会员对十六字纲领的理解也不统一,但是中国革命力量毕竟首次有了一个领导中枢,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讲课思路:着重分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及其历史意义。
PTT①
内容分析——1905年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行,在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来被称为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构想是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欧美与日本期间形成的。它的基本轮廓脱胎于西方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但是,在孙中山构思他的主义时,西方工人罢工斗争风起云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日渐白热化。孙中山希望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移植到中国后不要出现西方社会的病态。因此,构成三民主义中的一个指导思想是:中国应当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路,但必须取其所长而避其所短。
资料链接——毛泽东在谈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形成时说,“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也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开始只是一民主义,后来有了二民主义。最后……他又想了一个民生主义出来,这样才集合成为三民主义的。”(1939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
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我们看一下教材。
PTT②
内容分析——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首先的战斗旗帜。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的矛盾。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在国内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对外独立、对内统一的民族国家。
课堂练习:
孙中山在1906年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明当时孙中山
A.正确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B.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
C.认为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具有双重意义
D.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2、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又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课堂提问:
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核心是: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平均地权
3、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试图用收取地价税的办法,逐步实现土地国有化,使国民共享土地所有权。他把内容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民生主义实质上是最大限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虽然它涂上了主观社会主义的色彩。
小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三民主义构想概括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符合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民主的历史潮流,是一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缩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前途的精心设计。三民主义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练习题:
下列有关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评价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B.明确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有机的结合起来
C.既区别于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又区别于维新派的改良主义
D.是近代中国前期最先进的民主革命纲领
资料链接——同盟会成立后,在讨论国旗时,孙中山主张沿用青天白日旗,以纪念为其牺牲的设计人陆皓东及其他革命先烈。廖仲凯提议用井字旗;有人提出用用十八星式,以代表十八行省;也有人主张用五色式,以顺应中国历史之习惯。黄兴赞成用井字式,认为青天白日旗不甚美观,且与日本旭日旗近似。孙中山在青天白日旗的基础上加了红色,成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蓝、白、红三色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和革命精神。同时青天表示民族主义,白日表示民权主义,红地表示民生主义。但当时意见分歧,国旗问题未能解决,遂暂予搁置。在后来同盟会组织各地的武装起义中,使用的旗帜就是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注:主要内容以PPT显示)
同盟会建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斗争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理论战线上开展与改良派的论战,二是组织各地的武装起义。

四、关于革命和改良的辩论
讲课思路:重点分析革命派和改良派辩论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内容分析①——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宣传革命思潮,并着力于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戊戌维新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孙中山曾试图和他们合作。康有为、梁启超坚持保救被囚的光绪皇帝,并要求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双方联合没有成功。改良派演变为保皇派,革命派逐渐居于优势而成为时代主角。但康、梁在戊戌维新时期赢得的政治威望以及他们持续不断的宣传鼓吹,使他们的影响仍然很大。因此,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倾注大力于推翻清政府的同时,不得不腾出手来清除思想上的障碍。
材料引用——板书选择:1905年11月,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动了对改良派的公开批判。改良派也不示弱,他们以在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与《民报》针锋相对。后来,这场论战由日本东京扩展到了海外。1905年至1907年间这场论战达到了顶峰。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内容分析②——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围绕着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而展开。我们看一下教材。
1、民族主义方面的争论的主要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改良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
革命派还进一步驳斥了改良派认为因革命要“杀人流血”、“破坏一切”而不可革命的说法。他们指出:
第一,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有可能免除痛苦和牺牲吗?相反,这样做恰恰意味着他们将长期地遭受难堪的痛苦和作出更大的牺牲。
第二,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这就是说,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2、民权主义方面的分歧主要是: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如果实行,非亡国不可。因此,只能实行君主立宪。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
3、民生主义方面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他们认为土地问题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社会革命只会导致中国的大动乱。
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地权失平”的现象,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小结:这场论战最终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胜利而结束,《新民丛报》被迫停刊,通过论战扩大了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阵地,使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摆脱了改良派的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后来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资料链接——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时,高度评介了孙中山在这场论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孙中山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案例导入]
通过把邮电部发行的“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和“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两组纪念邮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引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内容分析——大家现在看到的一组邮票是1961年10月10日为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邮电部发行的“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邮票,编号纪90,全套2枚。
第一枚是“武昌起义”(8分),图案采用了镶嵌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中的一块汉白玉浮雕“武昌起义”,精细地刻画了辛亥革命先烈举枪冲击湖广总督衙门的壮烈场面。
第二枚是“孙中山像”(10分),他身穿中山服,双唇紧闭,用深邃而敏锐的目光关注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突出表现了这位民主革命先驱者的精神风貌。
二十年后,也就是1981年,正值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邮电部再次发行纪念邮“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邮票,编号J68,全套3枚。这三枚邮票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8分);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旧址(8分);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肖像(8分)。
这些邮票的发行是为了让我们缅怀革命先烈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孙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的号召者和领导者。以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不仅积极传播革命思想,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他们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广州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第10次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牺牲的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邮票上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记载这段历史。而武昌起义则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最终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学思路——
以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最终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PPT①
文字: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积极传播革命思想,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他们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视频(无音频):同盟会发动的多次武装起义示意图。
(自定义设置:这些武装起义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最终爆发了辛亥革命,埋葬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讲课思路:通过视频(无音频)“同盟会武装起义示意图”,分析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发动的具有影响的武装起义,突出革命派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了理想和信念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材料引用①——1906年12月发生在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鲜明地显示出同盟会的政治影响,强调除反清外,提出“必建立共和民国 ”的口号。起义队伍一度发展至3万多人 。清政府派遣了四个省的清军前往镇压,起义最终失败,群众被害者达1万人。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在孙中山的直接领导下,同盟会在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先后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马笃山之役、河口起义。(注:上述内容以地图来表达)
内容分析——从这张示意图(无音频的视频)上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领导发动的武装起义大都选择在在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为什么呢?孙中山是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在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武装起义,夺取广东、广西为根据地,然后挥师北上,长江南北革命党一齐响应,从而推翻清王朝。还有一个考虑是主要是为了方便从海外接济武器。但是历次起义都失败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革命党缺乏依靠群众,进行长期艰苦战斗的决心。起义基本上是依靠会党发动的,会党的主要成分是破产的农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革命党重视会党用于斗争的勇气,但无法克服会党纪律松弛的现象。革命党人没有能力改造会党,在历次起义失败后,反而产生了埋怨会党的情绪。于是,他们把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新军方面。
新军是清政府的军队。清政府于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裁撤绿营,建立新军。清政府编练新军主要是仿效日本的,一批中下级军官被派往日本留学。他们到了日本后,受孙中山革命的思想的影响。同盟会成立后的两三年内,在日本的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的就有300多人,其中三分之一加入了同盟会。国内各省陆军中、小学堂的学生也有不少加入同盟会或其他革命组织。1907年,广东陆军中、小学堂参加同盟会的就占30%以上。新军后来就成了孙中山革命依靠的重要力量。
1910年的广州起义就是依靠新军发动的。1910年2月12日,同盟会会员广州新军炮兵排排长倪映典率新军一千余人起义,分三路进攻广州城。次日,遭清军镇压,倪映典率中弹牺牲,年仅26岁,广州新军起义失败。
资料链接——这是孙中山策划的第九次革命武装起义,结果还是失败。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清政府用70万两白银悬赏孙中山的性命,孙中山被迫前往马来西亚的槟榔屿。有一部电影叫《夜•明》,讲述了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这段时期继续革命的经历。2007年6月《夜•明》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新片展映单元。其中,饰演孙中山的赵文瑄获得“最受关注男演员”。导演之所以选择拍摄孙中山这段经历,是“因为这段历史恰是孙中山处于人生最低潮的时候,危难时刻最能见证一个人的品质。”导演赵崇基表示,电影取名《夜•明》就是从夜晚到黎明,具有象征意义,经历了9次革命失败的孙中山从人生的低谷开始走向成功。“这段经历对孙中山很重要。他到马来西亚后得到当地华人鼎立支持,筹到不少款项,为以后革命做好准备。”(注:主要内容以PPT显示)
在马来亚槟榔屿,孙中山召集同盟会的重要骨干黄兴、赵声等人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广州起义。他们计划以广州新军为主干,革命党人800人组成敢死队,首先占领广州,然后由黄兴率领起义军进入湖南,赵声率领起义军进入江西,同盟会其他会员在长江流域举兵响应,然后会师南京,攻打北京,推翻清政府。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的,同盟会组织的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牺牲。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黄花岗的烈士们为了理想和信念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至今仍深深地感染着人们。台湾著名音乐人罗大佑和歌手齐豫用他们的作品缅怀这些革命先烈。齐豫的《遥寄林觉民》,充满悲剧性的感伤与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播放歌曲)。广州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第10次武装起义,尽管失败了,它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当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从事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并屡次组织国内武装起义的时候,国内社会从上层到下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PPT②
文字:1911年5月,清政府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为此激发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为激烈。清政府在铁路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加速了革命的爆发。图片:保路风潮。
(自定义设置①:四川总督竟下令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造成“成都血案”。自定义设置②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省的武装暴动。清政府被迫从临近省份调动军队前往四川,于是湖北空虚。
内容分析——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清王朝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在社会的下层,民变四起,发生在农村的抗捐抗税的斗争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在城市因为物价的上涨引发的民众抢米骚乱愈演愈烈。城市贫民阶层对社会的不满也已经到了极限,风起云涌的群众斗争沉重地冲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同时,自1840年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也使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发生在中国南方各个省的保路运动成了辛亥革命的直接导火索。
2、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
PPT③
文字:1911年9月,在同盟会推动下,湖北当地的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组成领导起义的总指挥部,策划武昌起义。邮票: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之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旧址。
(自定义设置①:起义总指挥部定十八星旗为起义的旗帜。)
内容分析——就在清政府手忙脚乱地应付四川保路运动时,武汉三镇成了辛亥革命的突破口,爆发了埋葬清王朝的武昌起义。1911年(中国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武昌首义的胜利。10月1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并定十八星旗为其旗帜。
资料链接——十八星旗全称铁血十八星旗,由红黄黑三色组成。红底与黑九角象征“血”与“铁”,即革命须抱铁血主义;黑九角内外两圈各九颗共十八颗圆星,代表关内汉族的十八个行省;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注:主要内容以PPT显示)
PPT④
文本: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灭亡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包括上海)及其它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图片:各省宣布独立图。
(“自定义设置”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资料链接——湖南是武昌起义后第一个宣布独立的省份。日本著名漫画家藤子不二雄在毛泽东画传中写道:10月23日(武昌起义后第12天),18岁的毛泽东看见长沙城头竖起写着 “大汉民国”的旗帜。(通过图片处理软件Photostory设计成卷页,右下,间隔1秒)11月3日,陈其美发动上海起义,上海宣布独立。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反正,宣布江苏独立。他们的旗帜就是五色旗。
内容分析——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广大民众对封建制度的强烈仇恨,没有自1840年以来积累而成的对帝国主义入侵带来的反抗情绪,一个仅仅有铁路经营权而引发的民间抗议活动,决不会迅速演变成为一个巨大的带有颠覆政府意味的群众运动。
武昌起义一个多月里,全国有15个省区先后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湖南、陕西、江西、山西等这些省区响应革命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类似武昌那样,由革命党人领导发动起义。(江西李烈钧、云南蔡锷)二是清政府旧官员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江苏程德全)。不管是武装起义还是易帜反正,也不管是那一色人物掌权,他们终究都是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站到了共和的旗帜下。

 

 

 

 

 


在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既表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暴露出了软弱性和妥协态度。在一些地方,开始是由革命派发动新军或会党举行武装起义、宣布“独立”的。可是当反动势力反扑时,他们却不敢发动群众保卫已经夺得的政权,致使政权落到了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的手里。例如湖北革命党人起义后,认为非找一个有地位的人物出来主持政务不可,于是把原清军协统(旅长)黎元洪硬拉出来当了都督。结果,黎元洪与立宪派结合起来把持了湖北军政府的大权。这就意味着,革命是很快地发展了,但它的基础并不牢固,在它的内部和外部都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1911年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奠定江南大局,进而稳定了辛亥革命胜利的基础。在这个革命高潮中,反动的清王朝终于土崩瓦解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发生了,一个崭新的国家诞生了,这就是中华民国。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PPT①
文字: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独立”各省的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邮票: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肖像。
(“自定义设置”南京临时政府实行的政治体制,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的。这种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表明,南京临时政府已经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构架。)
课堂提问:
1911年底,起义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主要原因是
A.他亲自领导了武昌起义
B.他是共进会的实际领袖
C.他是同盟会的最高领袖
D.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威望
内容分析——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除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和统率海、陆军之权外,陆军、外交等重要部的总长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全由革命党人担任。在作为国家立法机关的临时参议院中,同盟会会员也占多数。
PPT②
文字: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图片: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
材料引用——扫除种种封建弊端,保护人权;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倡兴办工厂、矿山、银行、垦殖事业等;宣布禁止刑讯,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禁止买卖人口、废除奴婢,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等;宣布改革文化教育制度,否定忠君尊孔教育,废止小学读经,禁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各种教科书等。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PPT①
文字:1912年3月,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图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自定义设置”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内容分析——《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材料引用——《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约法》规定,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临时约法》还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练习题:
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不包括:
A.保证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B.限制袁世凯的权利
C.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争取帝国主义各国的支持
资料链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决定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以示“五族联合成大共和国”之意。(宋教仁等认为,“五色旗之创意根据中国文化用五数之习惯,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联合成大共和国之至德,寓义甚当。”“且外国人视五色彩旗为虹旗,虹现而雨霁,虹旗出则象征一扫封建专制政治制度之阴霾,以实现政治清明。”)(注:主要内容以PPT显示)
1912年1月10日,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定为海军旗、铁血十八星旗(后改为铁血十九星旗)定为陆军旗的方案报请孙中山颁布。
PPT②
文字:南京临时政府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告友邦书》一中,就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也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财产。图片:南京临时政府。
课堂提问:
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对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态度是
A.概不承认  B.全部承认  C.重新订约  D.部分承认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PPT
文字: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图片:湖北省暨武汉市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大会会场照片。
(“自定义设置”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材料引用①——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材料引用②——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二日)一文中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内容分析——辛亥革命意义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均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内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革命政府还大力整顿社会秩序,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如:以公元纪年,改用公历;下级官吏见上级官吏不再行跪拜礼;男子以“先生”、“君”的互称取代“老爷”等的称呼;男子剪辫、女子放足之风迅速席卷全国等。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列宁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资料链接——台湾的民进党为了搞台独,竟然修改历史教科书。2007年寒假过后,台湾岛内新学期开始使用的新版高中历史第二册《中国史》用词大翻修,“武昌起义”变为 “武昌起事”,孙中山不再称国父。这是对历史的颠覆和背叛,是我们所不能容忍的。(注:主要内容以PPT显示)
小结:辛亥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以失败而告终。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案例导入]
通过把天津造币总厂于1914年铸造的袁世凯侧身像银币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引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内容分析——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枚袁世凯侧身像银币,其面值为壹元,民间称为“袁大头”。“袁大头”银币正面图案为袁世凯侧身像,上方是铸造年份“中华民国三年”字样;背面图案为二株嘉禾花纹,当中衬托着“壹圆”面值字样。
1914年(民国三年),北京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币条例》,规定民国三年由天津造币总厂铸造的袁世凯头像银币为国币,随后南京、广州、武昌等造币分厂也开始按规定的重量和成色仿铸这种新银币,流通全国。
“袁大头”怎么会成为中华民国的国币呢?“南京政府”怎么变成了“北京政府”呢?

教学思路——
简要阐述袁世凯窃国,孙中山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的过程,着重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被迫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引出中篇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及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PPT
文字: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以失败而告终。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3个月便夭折了。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临时政府从南京迁往北京。图片:“袁大头”。
(自定义设置:袁世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2、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文字: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图表内容为袁世凯窃国过程:1912年3月 临时大总统;1913年10月 正式大总统;1914年12月 终身大总统;1914年12月 世袭大总统;1915年12月 帝制的复辟。
PPT①
文字: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自定义设置:首先,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资料链接——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们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他们制定《暂时新刑律》、《戒严法》等一系列反动法令,剥夺《临时约法》规定给予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任意逮捕、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群众。(注:主要内容以PPT显示)
内容分析①——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了约法,有了国会,有了众多的公开活动的政党,当时的中国似乎有点像民主共和国的样子了。实际上,全部政权都操纵在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手里,他们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不能容忍的。
袁世凯成了临时大总统后,为了赶在武昌起义两周年纪念日登上正式总统的宝座,导演了一出中国近代选举史上的荒唐闹剧。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胁迫国会进行总统选举。这一天一大早,选举会场的场外,袁世凯派人率军警、流氓、地痞,把国会围得水泄不通,声称“非将公民所属望的总统于今日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议场一步。”选举会场的场内,袁世凯亲信收买100余名议员积极拉票、活动。整个选举时间长达14个小时,从早上8时一直到晚上10时,议员们忍饥挨饿,连续投票3次,才以703票中507票赞成,选出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1913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两周年纪念日,袁世凯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大总统就这场闹剧中登场。
1914年1月,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后不久,他停止了参议院、众议院两院议员的职务,遣散议员,正式下令解散了国会。袁世凯还公然撕毁《临时约法》,炮制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至此,辛亥革命后所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包括《临时约法》、国会等等,全被摧毁。
袁世凯做了正式大总统后,并不满足。他要做终身总统,还想把总统的位置传给儿子、孙子。1914年12月29日,袁世凯公布《总统选举法》修正案,规定总统任期10年,可以连选连任。这样,袁世凯就将成为实际上的终身总统了。《总统选举法》修正案不仅规定大总统无限期连任,还规定大总统的继承人由前任的大总统推荐。这样,袁世凯不仅可以终身独揽政权,而且还可以将总统的位置传给子孙后代。至此,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了。
内容分析②——军阀们为了实行专制统治,不惜投靠帝国主义。袁世凯统治时期,出卖路权、矿权,大肆借款,并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他未经国会同意,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用盐税作抵押,使列强实现了控制和监督中国财政的愿望。
1915年5月,为了让日本支持复辟帝制,他竟然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要求。皖系军阀段棋瑞控制北京政府时,也投靠日本,向日本借款扩充自己的势力,准备武力统一中国,其中“西原借款”前后共8项,总数达1.45亿日元。这些借款以东北金矿、森林,东北、山东铁路,国家烟酒专卖利润等为担保,便利了日本进一步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和其他原料。
内容分析③——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军阀们公然进行帝制复辟活动。袁世凯并不满足总统这个职位,他还想做皇帝,于是就开始了帝制的复辟。在袁世凯的统一指挥下,各省选出国民代表1993人,进行国体投票。1915年12月11日上午9时,举行总开票。各省国民代表共 1993人,赞成君主制的票正好1993张,没有一票反对,也没有一张废票,结果全部拥护君主制。第二天,袁世凯发表接受帝位申令,接着在中南海接受百官朝贺。12月31日,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极大典。经过3年的精心策划,袁世凯终于抛掉“中华民国”的招牌,把封建皇帝的皇冠戴到了自己的头上。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遭到举国一致的反对,他的皇帝梦只做了83天,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被迫取消帝制,不久病死。1917年6月,前清官僚张勋率“辫子军”北上,拥废帝溥仪复辟。这一次复辟的时间更短,仅12天就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破产了。
PPT②
文字: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自定义设置:军阀与官僚还借助于政治势力,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
内容分析——军阀、官僚本身就是大地主,他们还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袁世凯在河南彰德等县占有的土地就有4万多亩,奉系军阀张作霖在东北占地150万亩。许多自耕农和半自耕农陷入破产和丧失土地的境地,变成佃农和雇农。北洋政府还通过“清丈地亩”、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等手段,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
资料链接——如以梁士治为首的交通系集团,控制了铁路和交通银行。交通银行具有代理国库、发行纸币的特权,为北洋政府经理外债、内债和税收,还直接控制了一些工矿企业。有些军阀拥有百万乃至数千万之财产。
PPT③
文字: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内容分析——1913年6月,袁世凯向全国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不久,又命令全国恢复祀孔、祭孔典礼,恢复跪拜礼节,中、小学恢复尊孔读经。一些清朝遗老遗少、保守分子纷纷组织孔教会、孔道会、尊孔会等尊孔复古团体,发行《不忍》杂志、《孔教会杂志》等尊孔刊物。他们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常,甚至要求将孔教定为“国教”。一些帝国主义分子也鼓吹孔教是“中国独一无二之根本”,只有尊孔才能避免“人人之心皆为革命所颠倒”。
小结: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在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在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人了黑暗的深渊。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PPT采用方形版式,由文字、图表等组成,左右分割型构
文字: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图表一为国民党的历史沿革:兴中会(1894);同盟会(1905);国民党(1912);中华革命党 (1914);中国国民党(1919)。图表二为“二次革命”(1913年); “护国运动”(1916年);“护法运动”(1917年)。
PPT①
文字:辛亥革命后,许多革命党人以为,推翻封建帝制、建成共和政体,革命大功告成,从而丧失了革命意志。他们中有的人热衷于追逐个人的官职和利禄;有的人埋头经营实业,为自身牟取经济利益;还有的人在革命受到挫折时,意志消沉,逃避国内的政治斗争。图表一
(自定义设置:这个时期,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也发生了分化。)
内容分析——民国成立初期“政党政治”一时成为热潮,在很短的时间内国内竟出现了上百个政党。同盟会的骨干力量宋教仁等人主张实行政党政治,即议会中的多数党组成“政党内阁”,成为“责任内阁”,以限制总统袁世凯的权力,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宋教仁的鼓动下,同盟会通过了新修订的《总章》。其核心精神就是将同盟会从过去秘密的“革命党”变为公开合法的“政党”。在他们的心目中,“政党”就是西方那种在议会中通过选举取得执政权的党。
在征得孙中山、黄兴同意后,为了议会政治斗争的需要,1912年8月25日,宋教仁以同盟会为骨干、联合其他四小党(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在北京组建国民党,他们将“革命党”的同盟会改造成“政党”的国民党。由于吸收了各方面人物参加,国民党声势浩大,在随后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赢得胜利。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希望由此组织以他为首的责任内阁,在中国推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
但历史表明他们的想法确实过于天真了,1913年3月20日晚10时,宋教仁由上海乘火车去北京。他与送行的黄兴、廖仲恺等人一一握别,正要上火车,被袁世凯所派刺客开枪射中,两天后(22日凌晨),宋教仁去世,年仅31岁。在死前,他还对袁世凯抱有幻想,对身边的人说要提醒袁世凯"以共和为重"。宋教仁遇刺引发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但只两个月即告失败。这宣告了中国初试“政党政治”的失败。
PPT②
文字:孙中山起初也一度受到袁世凯的欺骗,表示“十年不干预政治”,以修铁路、发展实业为己任。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他开始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图表二
(自定义设置: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
内容分析——由于北洋军阀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而国民党方面缺乏兵力和财力,内部意见又不一致,结果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失败了。“二次革命”后,孙中山逃亡日本。他总结“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认为“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之涣散”。国民党不要了,于是,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由于中华革命党提不出能够动员群众的革命纲领,入党者又必须宣誓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带有强烈的宗派性,严重脱离群众,因而参加的人数很少,社会影响不大。
PPT③
文字: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后,变本加厉地推行独裁卖国的反动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在这种局面下,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帜。图表二
(自定义设置:1917年9月,在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并出师北伐。)
内容分析—— “护法”的口号在群众中缺少号召力。由于孙中山既没有足够的实力,也不掌握军队,遂不得不依靠与皖系军阀有矛盾的西南军阀。而西南军阀则企图利用孙中山的声望对抗北洋军阀,扩大自己的实力。1917年9月,在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并出师北伐。不久,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实行停战,并且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想依靠南方军阀来反对北洋军阀,是行不通的。
课堂练习:
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同袁世凯斗争时,斗争方式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即
A.由武装斗争到议会斗争
B.由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
C.由组织暗杀到组织全国性武装斗争
D.由政党斗争到发动群众斗争
②1918年,孙中山发表通电指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北如一丘之貉"这表明当时孙中山
A.正确揭示了近代军阀割据问题
B. 断然决定同军阀彻底决裂
C.未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尚未完全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PPT④
文字:孙中山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不断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始终坚持奋斗,不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他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建立了历史功勋,是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图表一
小结——孙中山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应当说,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它表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那么,为什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会这么快就失败,下面我们先听一下专家、学者是怎么解释的?视频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曹业英谈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间为3分钟。(电视文献记录片《1911-再读辛亥》剪辑)
PPT①
方形版式,由文字组成。
文字: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我们归纳起来,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内容分析①——从客观上说,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不是要把中国变成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要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
当他们发现,孙中山建立的资产阶级新政权不利于他们的殖民统治,就来绞杀革命,来扶植他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就是帝国主义的走狗,还代表了中国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袁世凯手握重兵,且阴险狡诈。
首先,他有着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阴险狡诈,诡计多端,而革命党人大多是知识分子出身,在政治上单纯、幼稚,根本不是袁世凯的对手,革命党人在南北议和中的步步退让和对政权问题的看法都是典型的例子。
其次,袁世凯是清政府高官,在当时官僚中又以“开明”著称,因此得到旧官僚和立宪派的支持,甚至一些革命党人也扶持他。
第三,最重要的是,袁世凯手中有当时中国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北洋军队作后盾,革命党人虽然也组建了自己的军队,但力量远不如袁世凯的北洋军队强大。军事实力在双方的较量中起决定性作用,革命党人被迫妥协退让。
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内容分析②——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资产阶级革命派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独立的愿望,但反帝旗帜不鲜明;与封建主义势不两立,但对封建主义的本质缺乏科学的深刻认识,对封建传统在中国社会中的严重影响估计不足。
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当时的革命派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害怕帝国主义干涉,甚至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为条件来换取列强对自己的支持。同时,他们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同盟会纲领中的“民生主义”中的“平均地权”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它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国民党政纲共有五项:促成政治统一;发展地方自治;实行种族同化;注重民生政策;维持国际和平。政纲删去同盟会的“平均地权”和“男女平权”等纲领,把“力谋国际平等”改为“维持国际和平”。国民党的政纲与同盟会的纲领想比,明显的退步了。
孙中山后来建立的中华革命党,更是忽视民族主义,也没有提出反帝的要求,组织上又采取个人绝对服从主义,军事上实行脱离人民群众的冒险主义,终于没有取得成功。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依靠的两支力量:一是知识分子,以留日学生为主干,二是会党和新军。一般群众,特别是广大的农民基本上没有发动。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提出的 “土地国有”方案,没有满足农民对于土地的要求,反而剥夺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辛亥革命非但没有造成农村的深刻变化,当城乡群众自发起来进行抗租斗争和其他斗争时,他们不但不去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反而指责农民“行为越轨”,并派兵加以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农民群众之间出现这种裂痕,使它自身在帝国主义两大敌人面前显得特别势单力薄。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是由一批知识分子构成的。他们与资本主义生产活动通常没有直接联系。这既培育了他们对统治阶级较少幻想的优点,又使他们对国内工商业者缺少联系的纽带。而比较保守的立宪派则成了工商业者的直接代言人。革命派与立宪派之间互相冲突、互相漫骂,减弱了本来就十分软弱的资产阶级的力量。
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新军(多数是穿起军装的农民和学生),会党(以游民和破产农民为主体的秘密结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他们便把群众抛弃了。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在组织领导上,同盟会虽然促成了各革命团体的联合,但他们的联合是松散的。同盟会内部,派系纷杂,有的还另建党派,自立山头,地域观念也未能打破。
光复会宗旨是“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这一宗旨与中国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十分相近,说明两者在反满的立场上是一致的。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这一点上,光复会并不赞同。光复会主张恢复汉室,建立汉人统治的政权。
1905年同盟会成立,光复会的主要领袖都不在日本,所以光复会成员只是以个人身份加入同盟会,国内仍以光复会名义活动。他们和孙中山在反清的共同目标下有过暂时的合作,但几年以后就分裂了。有些人(如徐锡麟)则一直拒绝参加同盟会。1910年陶成章重建光复会,以章太炎为会长。
共进会虽自称为同盟会的“行动队”,但实际上是自行其是。在会章里,对同盟会纲领中的“平均地权”,借口其意高深,不易为会党了解和接受而改为“平均人权”。在大多数场合,共进会也基本上没有接受和奉行同盟会的指示和部署。
同盟会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孙中山等领导人长期流亡海外,使国内革命力量在组织上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些缺陷,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胜利到手后迅速向反动势力妥协的直接原因。
PPT②
方形版式,由文字组成。
文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
小结: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们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绵延不绝。许多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后来陆续参加中国共产党或成为共产党的忠诚朋友,这不是偶然的。
上篇总结:播放视频资料:内容是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来领导,才能实现民族的解放和复兴。(片长3分钟)
课堂讨论:
辛亥老人吴玉章在护法运动失败后,觉悟到“从前的一套革命老办法非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但是我们要依靠什么力量呢?究竟怎样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呢?这是藏在我们心中的迫切问题。”这个认识代表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在探索救国道路上面临的问题。请说明其中的“革命老办法”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弱点?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家又是怎样探索到新的救国途径的?

课后思考和作业题
一、问答题
1、孙中山先生曾自比“洪秀全第二”。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在组织形式、领导阶级、革命纲领和斗争目标方面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有哪些超越?
2、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阐述:"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满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所述"三个革命"的实质是什么?结合课内外知识,分析孙中山重视社会革命的原因,并指出民国成立前后,他在社会革命(农业、工商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重要活动。
二、论述题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3、辛亥革命失败说明了什么?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三、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论国之大本也。……(日本)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摘自1894年6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材料2:“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自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材料3:“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 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 ——摘自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
材料4:“中国革命已经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保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 ——摘自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演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1)比较材料1和材料2,说明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孙中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有何不同?
(2)材料3中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政策?
(3)材料4中孙中山为什么说“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孙中山革命的一生有何认识。
四、小论文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篇的学习,你有哪些突出的体会和感受?(字数1500)

文献资料
1.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1912年7月)
2.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12日)
3.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20日)
4.《民报》:《<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1906年4月28日)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6.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月12日)
 
教学小结
(一)
当代的大学生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更多地受到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他们大多在“读图时代”成长起来,从小习惯影视画面和网络语言,对视觉的敏感多于文字,视觉上具有差异性的东西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课程的“一纲一本”可以解决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问题,但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必须把“一纲一本”的文本语言转换为课堂教学语言,而这种教学语言必须是学生容易接受、能够接受、喜欢接受的语言形式。如何将思想性、理论性、逻辑性的文本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特别是转换为让“80后”学生接受的语言表达形式?多媒体课件是增强和扩大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能力的一种传播媒介和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由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语言组成,图,文,声,像并茂,信息容量大,更新快,冲击力和感染力极强。因此,教师在通过语言、表情和形体来传递教学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借助计算机交互地综合运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所表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信息内容,实现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接受高强度刺激,引起其信息量的增加和信息内容构成的变化,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实现对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内容的认知和行动。
基于上述认识,本人在“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课堂教学中应用了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把“一纲一本”规范性、理论性强的文本语言,转换成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媒体语言来表达,通过媒体语言来激活教材语言,使课程教学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组成部分。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单一的文字语言转换成多种媒体语言;静态的文本转换成动态的图像;平面的视角变成立体的界面;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单一的画面转化为多频的画面,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清晰、生动、形象,具有现场感和立体感,从而使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效果。
例如:通过四面旗子(青天白日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铁血十八星旗、五色旗)演绎孙中山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历史进程,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同时把这些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可感官的图片,让学生熟悉、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针对当代大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的特点,分析流行歌曲产生的社会基础,说明《送别歌》表达了中国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日益加深的加深情况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的心路历程。而齐豫的《遥寄林觉民》,歌声凄婉、哀伤而飘逸,那里面既有一个年轻妻子对丈夫缱绻的深情,又有对为真理而牺牲的丈夫的执迷不悔的思念,使当代大学生增强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从而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通过日本著名漫画家藤子不二雄创作的《毛泽东传》,展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画面,创设情境和营造氛围,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发挥行为示范作用。引入电影和电视剧等媒体可以见证历史:陆皓东、邹容、陈天华、林觉民等革命先烈的事迹,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用学生平时经常接触的多媒体语言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内容,有利于我们在说明有关的历史情况时,讲清有关的道理,以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学生对这堂课的评介总体上是满意的,他们喜欢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和方式。有一位学生在课程感言中写到:“这学期我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印象中最深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以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国共和国为革命目的,可谓气势磅礴、震撼古今。”“一直以来人们指点评判、众说纷纭,其中褒贬各占,下面就让我们辨证地看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有学生说,“诸如中国近现代史这样的课程给我的初始印象是枯燥无聊的。但是本学期上了这一课程彻底改变了我原有的态度,这门课程的教学没有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知识内容,而是融合了很多时下的流行话题进行切入,进而深入展开,使原本看来十分乏味的内容趣味横生。”有学生反映,“在上课的过程中,气氛十分轻松愉快,通过电影、动漫、音乐等同学们平时感兴趣的内容,调动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从而使同学们都对课程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学生认为“回顾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应该学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更加勇往直前,开拓奋进,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通过学习,大家表示“这门课程,使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使我们对自己的历史责任有所认识。”
(二)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做练习或播放影片,有时会打乱课堂教学的正常节奏。影片和歌曲,播放时间过短会削弱它们要表达的内容。因此,运用多媒体辅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课件所能传递的信息主要限于视觉和听觉信息,它无法取代很多的直观教具,更不可能替代教师身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所以,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把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