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第八中学地址:玩水洞与天穿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20:43
正文 字体大小:大

玩水洞与天穿节

(2010-03-23 14:05:38)转载 标签:

玩水洞与天穿节

杂谈

玩水洞与天穿节

 

    贵州盘县历来有农历正月二十三玩水洞的习俗。其俗起于何时,缘何而起?1998年出版的《盘县特区志》曰“无考”。我也曾广查史籍,遍访耆老,终不得其解。年初,好友任天成君忽然兴奋地告诉我,正月二十三乃天穿节。当晚,我翻箱倒柜,搬出所有工具书,好不容易在《辞源》中找到“天穿节”这一词条。其释义和书证不长,全文如下:“宋以前,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节。相传女娲氏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见清褚人获《坚瓠集补》五。宋葛胜仲《丹阳词》有《蓦山溪天穿节和朱刑掾》词二首。参阅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十一《天穿节》。” 看完释证,得知此节很有些历史,是纪念女娲补天的日子,但因所列之书却难以寻觅,因而仍不得其详;尤其不解的是,“以煎饼置屋上”和“玩水洞”简直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会是同一节日的习俗呢。

    7月,在贵阳新华书店无意中翻到《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一书,买回细读,收获颇丰。该书认为,天穿节节期有正月二十日和正月二十三日两说。最早记载天穿节的资料是东晋王嘉所撰《拾遗记》。清代类书《渊鉴类函·岁时部》记到:“补天穿。《拾遗记》云:‘江东(笔者按,江东乃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曰补天穿。’相传女娲氏以是日补天”。《岁时节日里的中国》还引用宋代南城(今江西南昌)人李觏《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娲皇没有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以上两条资料所记的天穿节均在正月二十日,除进一步强化天穿节煎饼补天纪念女娲的意义外,对我解开“玩水洞”是否与天穿节有关之谜丝毫无补。两个节期的说法更让我前疑未释,后疑又生。再读,终于该书中看到《辞源》中所举另部分书证:清人俞正燮《癸巳类稿》卷十一“天穿节”条记载:“宋葛鲁卿胜仲《蓦山溪词·和朱刑掾〈天穿节〉》云:‘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竟追随新年乐事。’明杨慎《词品》引之,云:‘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今其俗废久矣。'”这才和正月二十三玩水洞有点沾边了。

    据《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作者的查阅,明代地方志有关天穿节的记载极少,到清代,由于重视岁时节日的记载,有关天穿节的记载才多起来。概言之,天穿节流行地区主要在陕西、山西、河南;绝大多数地区的天穿节是在正月二十日,还有的在正月二十一日,只有明正德陕西《朝邑县志》、清光绪陕西《咸阳县志》所记的天穿节在正月二十三日;还有从正月二十日一直到正月二十三日的,民国陕西《安塞县志》载:“二十日,家家吃煎饼,名曰补天。二十三 夜,家家院内打火,又淋搌布(抹布)水于火上,谓之‘炼干'。”  值得注意的是,与前代相比,清代一些地区天穿节在风俗上除补天外,还增加了补地。如清乾隆陕西《富平县志》载:“二十日,置面饼屋宇上下,名曰补天补地。”清嘉庆河南《渑池县志》载:“二十日,撂煎饼房屋上,并置地上,名曰补天补地。”在南方,仅有清嘉庆广东《增城县志》有天穿节的记载,然而从日期到内容与北方略有不同。该志《风俗》载:“十九、二十两日名天机癞败,挂蒜以辟恶,又作餺飥祷神,曰补天穿。”以上资料说明,尽管从整个历史过程看,天穿节可能是逐渐衰落的,但前引俞正燮“今其俗废久矣”之说,至少在清代并不符合北方实际,也不能囊括江南所有地区。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讨论盘县正月二十三玩水洞与天穿节的关系了。今盘县明代为普安州地。嘉靖《普安州志·舆地志·风俗》载:“军卫戍卒,多系中土,习俗相沿,……僰人近州应役,诗书弦诵,渐被华风,仕宦不 乏。其诸冠婚丧祭,交际往来,四时节会,并与中州同。”此话说明,至迟在明永乐年间(嘉靖付梓的《普安州志》实际成稿于永乐十六年),中原汉文化习俗已由中土来的军卫戍卒传到普安州并被当地世居少数民族所接受。既然“四时节会并与中州同”,天穿节就完全有可能在普安州流行开来。天穿节在江南多数地区衰落了,并不等于完全废弃了;全国多数地区天穿节在正月二十日,但毕竟也有在正月二十三日的(《辞源》不就持此说吗?)。明初普安州移民多为戍守、屯田而来,许多来自江东,如杨彝(余姚人),至今,盘县城乡很多人还称自己的祖籍是南京(应天府)。而江东早在东晋就有天穿节的习俗了。人是文化的载体。也许正是江东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节的某地区的某支人当年来到普安州,他们在这个新的居住地兴起的天穿节自然就定在正月二十三日了。在北方,天穿节的主要习俗是以煎饼补天,到广东则变成以餺飥祷神,依然“曰补天穿”,这可能因为南方无煎饼而以餺飥代之。普安州不以煎饼补天,是否因为同样的原因呢?

   《蓦山溪词·和朱刑掾〈天穿节〉》所云:“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竟追随新年乐事。”说明在宋代天穿节的次日为“穿地”日,此日有水中摸石习俗。据此,我认为,玩水洞可能是此习俗的演变。

    天穿节的由来既然与女娲补天有关,我们不妨重温一下女娲补天的传说。女娲补天的神话,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共撰的《淮南子》。该书《览冥训》篇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记载中所谓“天不兼覆”,天穿也。女娲炼石补天在于止“天穿”之水,这与“积芦灰以止淫水”异曲同工。民间以煎饼置屋上实际是模拟女娲炼石补天的巫术行为。而天穿节定在正月十九至二十三日 ,是因为这几日一般正好在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日前后,是“天一生水”的日子。所谓“地不周载”,地漏也。地漏也是需要补的,因而天穿节清代以后在“撂煎饼房屋上”的同时,“并置地上”。盘县也许因为主食为大米、包谷而无煎饼可置屋上,也许此期受云南大风影响并无雨水之虞,故重在补地。水洞(又名碧云洞)为近城的一大岩溶洞穴,阴森窎窅,少有人能穷通。古人不解成因,把它看作地漏,当然可以理解。既然地漏了,就该补。什么日子补?自然在“穿地”日最合习俗。怎么补?“摸石”呗,五彩石可是女娲炼石补天的材料啊!按杨慎说法,“穿地”日应是正月二十四日,但既然天穿节的节期有差异,那么“穿地”日节期有差异也并不奇怪。至今,盘县每年正月二十三满城人扶老携幼、万人空巷地去城南水洞作逍遥游,届时洞内洞外人声鼎沸,年轻好事者还尽其能点火把、挽裤腿涉水游到洞的深处。这不正是“追随新年乐事”吗?所游之处现在已不“摸石”了,古时是否“摸石”,现也不得而知。因为如此,所以人们已叫不出正月二十三的正式节名,而信口称之为“玩水洞”、“玩洞节”,把它当作踏青、“游百病”的日子。象这种历时久远而内容形式上发生变化以至失去最初目的意义的习俗,也许还多。上古殉葬用妻妾奴隶等活人,以后用俑和财物器具,最终演变为烧纸人纸马纸钱;一些民族从古时抢婚习俗中演变出接亲时的“打亲”和相互往脸上抹烟锅灰等嘻戏打闹场面;不都是很好例子吗?

    以上文字半为考证,半为推测,目的在引起读者的兴趣。有兴趣者自可探究,认为无稽者可付之一粲。

 

 

附:葛胜仲《蓦山溪词·天穿节和朱刑掾》二首:

    望云门外,油壁如流水。空巷逐朱幡,步春风香河十里。冶容炫服,摸石道宜男,穿翠霭,度飞桥,影在清漪里。   秦头楚尾,千古风流地。试问汉江边,有解佩,行云旧事?主人是客,一笑强颁春,烧灯后,赏花前,遥忆年年醉。

    春风野外,卵色天如水。鱼戏舞绡纹,似出听,新声北里。追风骏足,千骑卷高冈,一箭过,万人呼,雁落寒空里。   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竟追随新年乐事。谁怜老子,使得暂遨游,争捧手,乍凭肩,夹道游人醉。

   陈维崧《蓦山溪·天穿节,次葛鲁卿韵》:

   晓寒侧侧,绣户凉如水。灯市火初收,不十日、春喧北里。都城士女,结队踏天穿,珠络鼓,画楼棋,漾在东风里。   江南词客,生长烟花地。可惜是秾春,最难忘,梦华遗事。倚兰怊怅,暗里忆当年,新雨后,板桥西,那处人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