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拍美女腋下风光:山中李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41:25

[主题] 山中李杜

[主讲] 曹林娣

[时间] 2011年2月19日

[正文内容] [文档下载]

  晚清朴学大师俞樾为苏州环秀山庄撰有一联:“丘壑在胸中,看叠石流泉,有天然画本;园林甲吴下,愿携琴载酒,作人外清游。”全园以“叠石流泉”为主要特色,而以占地约500平方米的山为主,池为辅,依山傍水点缀着二亭一榭,真是咫尺天地,再造乾坤,既凝聚了中国传统山水诗,山水画的美学意境,又能融五岳奇峰、括天下胜概于胸中,自成天然画本。尤其是假山,使人恍若登泰岱、履华岳,入山洞疑置身粤桂,引古今才人交口称誉:
  刘敦桢先生说:“苏州湖石假山当推此为第一。”(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陈从周先生以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的诗相比拟:“环秀山庄假山,允称上选,叠山之法具备。造山者不见此山,正如学诗者未见李杜。”(陈从周《苏州环秀山庄》)
  1997年作为苏州园林的典型例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历史钩沉
  苏州环秀山庄位于今景德路黄鹂坊桥东,今与苏州刺绣研究所比邻。东晋时为中书令王珉住宅,后舍宅为景德寺。唐为钱氏金谷园。宋时为文学家朱长文乐圃的一部分。朱长文(1041-1098年),字伯原。吴县(今苏州)人,嘉祐四年进士。他和其父亲及长子三代皆为进士,史称“累以三世进士登第”。后来,朱长文因坠马伤足而不仕,隐居乐圃二十年,人称“乐圃先生”。著有《乐圃集》100卷,南渡后,尽毁于兵火长于书法理论,所编著《墨池编》、《续书断》等,颇为世重。今存著作有《乐圃余稿》8卷、《吴郡图经续记》、《墨池编》、《琴史》等。
  乐圃规模恢宏,“台榭池沼、竹木花木,有幽人之趣。州侯贵客,山翁野叟,或觞或咏,去则醉卧便腹,不知身世之在城郭也。……当是时也,使东南者以不荐先生为耻,游吴郡者以不见先生为恨”( 朱长文《乐圃馀稿》附录张景修《墓志铭》)。对于该园历史和布局,朱长文《乐圃记》记之甚详:
  始钱氏时,广陵王元璙者,实守姑苏,好治林圃,其诸子狥其所好,各因隙地而营之,为台为沼。今城中遗址颇有存者,吾圃亦其一也。……庆历中,余家祖母吴夫人始购得之。先大父与叔父或游焉,或学焉,每良辰美景,则奉板舆以观于此。厥后,稍广西壖以益其地,凡广轮逾三十亩。予尝请营之,以为先大父归老之地。熙宁之末,新筑外垣,尽覆之瓦,方将结宇,而亲年不待。既孤而归,于是遂卜居焉。月葺岁增,今更数载。虽敝屋无华,荒庭不甃。而景趣质野,若在岩谷,此可尚也。
  圃中有堂三楹,堂旁有庑,所以宅亲党也。堂之南,又为堂三楹,命之曰邃经,所以讲论六艺也。邃经之东,又有米廪,所以容岁储也。有鹤室,所以畜鹤也。有蒙斋,所以教童蒙也。邃经之西北隅有高冈,命之曰见山冈。冈上有琴台。琴台之西隅有咏斋,此余尝拊琴赋诗于此,所以名云。见山冈下有池,水入于坤维,跨流为门,水由门萦纡曲引至于冈侧。东为溪,薄于巽隅。池中有亭曰墨池,余尝集百氏妙迹于此而展玩也。池岸有亭曰笔溪,其清可以濯笔。溪旁有钓渚,其静可以垂纶也。钓渚与邃经堂相直焉。有三桥,度溪而南出者,谓之招隐;绝池至于墨池亭者,谓之幽兴;循冈北走,度水至于西圃者,谓之西涧。西圃有草堂,草堂之后有华严庵。草堂西南有土而高者,谓之西丘……
  朱长文将园名之为“乐圃”,取孔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和“颜子在陋巷,不改其乐,可谓至德也已”之意。长文在此,“朝则诵羲、文之《易》,孔氏之《春秋》,索《诗》、《书》之精微,明《礼》、《乐》之度数;夕则泛览群史,历观百氏,考古人是非,正前史得失。当其暇也,曳杖逍遥,陟高临深,飞翰不惊,皓鹤前引,揭厉于浅流,踌躇于平皋,种木灌园,寒耕暑耘。虽三事之位,万锺之禄,不足以易吾乐也。”(朱长文《乐圃馀稿》卷6)
  朱长文去世后,乐圃屡易其主。明宣德年间,杜琼得乐圃东隅而居之,名“东原”,沈周为绘《东原图卷》。园内有木瓜林、桃李溪、延绿亭共十景。后相继为学道书院、兵巡道署。
  后为明大学士申时行的宅园。申时行(1535-1614),字汝默,是嘉靖四十一年状元,万历中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明朝不设“宰相”,大学士申时行继张四维为内阁首辅,实际上相当“宰相”。晚年辞官回苏州闲居,著有《赐闲堂集》。申时行在城里有8处住所,至今叫“申衙前”(申衙前(今景德路中段))的地方原来也是他的住所之一。北寺塔前的牌坊原来就是申时行宅前牌坊。钱咏《履园丛话》二十园林?乐圃:“申文定公致仕后,又构得  有赐闲堂、鉴曲亭、招隐榭诸胜,尝赋诗云:‘栖迟旧业理荒芜,徙倚丛篁据槁梧。为圃自安吾计拙,归田早荷圣恩殊。山移小岛成愚谷,水引清流学鉴湖。敢向明时称逸老,北窗高枕一愁无。’又有《园居诗》云:‘乐圃千年迹,萧斋五亩身。蓬蒿常谢客,花竹总宜人。清旷怀长统,风流属季真。临溪时独钓,吾自老丝纶。’其二云:‘投老身犹健,探幽兴未阑。花神催烂漫,竹使报平安。茂树禽声合,高楼蝶梦残。不知人世上,何处有风湍。’”传至其孙申继揆,改名蘧园。清初魏禧写有《蘧园双鹤记》。  
  清乾隆间为刑部员外郎蒋楫所有,蒋氏建有“求自楼”五楹,以藏经籍,并于楼后叠石为山,在地下掘出一古井,并拾得军持数十,故知为故值寺之井而久湮塞者。蒋楫从兄蒋恭棐《飞雪泉记》记载:“迤俪三穴,或滥或氿,不瀐不厬,合之而为池,酌之甚甘,导之行石间,声虢虢(左加三点水)然,因取坡公《试院煎茶》诗中字,题曰:‘飞雪’。”(《吴县志》卷39上)构成了园内山、池、泉、石的雏形。当时反映乾隆南巡到苏州的一幅名畫《姑蘇繁華圖》,畫卷上相当于今天环秀山庄的位置能看到一座園林,樹叢中露出八角亭,透過樹梢可以看到假山,那就是環秀山莊的前身──飛雪泉。
  继而为尚书毕沅(1730一1797)宅园,毕沅,自号灵岩山人,苏州太仓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广总督。治学由经史旁及小学、金石、地理,能诗文。有《灵岩山人文集》、《续资治通鉴》、《晋书地理志校注》等。其他撰述收入《经训堂丛书》中。毕沅还是一个收藏家,生平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钱咏《履园丛话》称:“毕秋帆尚书为陕西巡抚时,尝买得宋朱伯原乐圃旧地,引泉叠石,种竹栽花,拟为老年退息之所,余为辑《乐圃小志》二卷赠之。尚书殁后,家产入官,无托足之地,一家眷属尽住圃中,可慨也已。”(钱咏《履园丛话》二十园林?乐圃)
后园为孙士毅所得,孙士毅是浙江杭州人,是个上马能击贼,下马会写诗的“文武双全”大臣。为乾隆朝著名的《四库全书》三位总负责人之一,有《百一山房赴藏诗集》。
  孙士毅的孙子散秩大臣孙古云奉母南归,住在这里开始与吴门名流诗酒往还,嘉庆十二年,孙古云请来叠山巨匠戈裕良,为园中堆起一座“可千年不坏”的假山。
  道光末园归工部郎中汪藻、吏部主事汪堃,在此建宗祠及耕荫义庄,冯桂芬有《耕荫义庄记》,言“东偏有小园,奇礓寿藤,奥如旷如,为吴下名园之一”( 冯桂芬《显志堂稿》卷4)。1917年,金天羽应主人汪鼎丞之请作《颐园记》:“溪上有亭焉,……溪南为堂,颜曰环秀山庄,以其面山也。苏之城,廛次而墉比,举薪之户十万家,尘埃嚣然。而一入斯园之门,则镜澜屏碧,纷 罨霭,朝岚倒景,夕彩晕光,隐几寂视,若出云表。其山,皱瘦混成,自趺至巅,横睨侧睇,不显斤斫。”(金天羽《天放楼文言》,卷5)
  汪开祉曾题联云:“风景自清嘉,有画舫‘补秋’,奇峰‘环秀’;园林占幽胜,看寒泉‘飞雪’,高阁‘涵云’。”园中有形似画舫的水阁“补秋舫”,奇峰四环,秀色夺人的环秀山庄四面厅;“飞雪”寒泉,名叫“涵云”的高阁。规模风貌与山庄今状相同。今“颐园”门宕额犹存。
  此园经多位园主经营,始成今天格局。全园占地2180平方,假山约占500平方米。1997年,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 环青挹秀
  今入门即为廊,廊壁辟有多孔漏窗,廊壁上还镌刻着明苏州才子唐寅的梅花图和诗。
  进南部主厅,悬额“有榖”,中国古代以榖子的数量来计算俸禄的,有“榖禄”之说。《论语?宪问》载:“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即政治清明时食官禄,政治浑浊时食官禄就成为耻辱的事。说明了园主坚持的出仕原则,实际上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常规心理。堂名“有榖”,就是说当今政治清明,所以我出仕领取俸禄,带有歌颂圣明的味道。 
  北行到四面厅颜额“环秀山庄”,系红学家俞平伯先生手迹。此厅面对山林,四壁长窗,环植青松翠柏、紫薇、玉兰等,面面有画。西贯长廊,尽处有楼,可循山径登楼,俯瞰全园。厅东门宕砖额“环青”,门联集唐韦庄《中渡晚眺》诗联:“千重碧树笼春苑,万缕红霞衬碧天”。描写之景十分优美,色彩明丽,对仗工整。西门宕砖额“挹秀”,门联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再题瓶中梅花》诗:“风袂挽香虽澹薄;月窗横影已精神。”范成大喜爱梅花,他在《梅谱后序》中云:“梅以韵盛,以格高,故以斜横疏瘦老枝怪奇者为贵。”
  厅北露台正对山林,伸至池边,两侧,以鸡爪槭(青枫)对植,夏日绿荫如盖,苍翠欲滴;秋时则叶色陡变,醉红撼枝。平台地面为冰裂纹铺地,与盈盈数尺水面相呼应。
  露台西侧为一堵高墙,“为了打破高墙对小园空间的闭塞与沉重感,依墙贴面修建了一带层阁重廊,建筑进深极浅,虽难作活动之用,但从空间构图,无疑地起了化顽笨为奇秀、变郁塞为空灵,不失为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的佳构。”(张家骥《中国园林艺术史》第460页)      
  楼下边廊墙上有连续多孔漏窗,图案形态各异,有蝴蝶纹、灯笼纹、书条纹、折扇纹等。漏窗下刻有各式书条石,有文徵明隽秀的楷书、祝枝山潇洒的草书等。
  
  三 天然画本
  站在厅前露台,举目北望山水园,叠石流泉,“半潭秋水一房山”,俨然一幅天然画本:山池东面,以高墙为界,三四株老朴,遮云蔽日,形成一道绿色屏障,隔断红尘喧嚣;西以边楼为框,北屏高墙,构成画框。
  主客二山为画面主景,中部及东北部主山气势磅礴,山势绵延伸向东南,主峰高7.2米,直至东北边界围墙。墙前一轩东西横卧,客山拱揖于西北,“似乎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张南垣语),紧贴墙角忽然断为悬岩峭壁,止于池边。
  水萦如带缭绕于两山之间, 迂回曲折,并沿山洞、峡谷渗入山体的各个部分,缠绵相交,互相依存,刚柔相济,阳阴结合。假山驳岸处,薜荔、何首乌等野生藤萝,成丛成簇,时断时续,垂挂于水际,与矶岸洞穴混为一体,池水宛如从中弥漫而出,显得幽深。两亭一舫,皆跨水依山,廊桥勾连,手法简洁洗练,深得真山水之妙。
  主山山势组合外合内分,外观雄浑凝重,湖石模仿太湖石涡洞相套的形状,涡中错杂着各种大小不一的洞穴,洞的边缘多数作圆角,少数有皱纹,和自然真山接近。外观浑然天成,整体合一,不以单峰取姿,而以势取胜,内部则蕴合洞穴、峡谷、天桥、蹬道、涧流、石室等。其间主要以两条幽谷,呈人字形会于山中,将山分为三部分,并引水而入。似乎群山奔注,伏而起,突而怒之气势,表现了岭之平迤,峰之峻峭,峦之圆浑,崖之突兀,涧之潜折,谷之深壑等山形胜景,为崇山峻岭名山大川之缩影。
  沿溪岸曲折盘旋而行,犹观黄公望富春江山水画,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用湖石钩带而出的悬崖,沿峭壁散置步石作栈道,恍如行走在川蜀古栈道上,有千里之势,其下深壑,曲涧横贯崖谷,宛似三峡,盘旋上下,山势峥嵘峭拔。
  至深处,突现山洞洞口,洞内石室,直径在3米左右,高约2.7米。有石桌石凳,可供坐息,山顶采用发券起拱的穹窿顶或拱顶结构处理,则更合乎自然。恰似戈裕良言:“只将大小石钩带连络,如造环桥法,可以千年不坏。要如真山洞壑一般,然后方称能事。”
  洞内钟乳垂垂,再现了我国喀斯特地貌的的自然之美,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各种地貌:石芽 石沟 石林 溶洞 地下河等.仿佛看到桂林山水和路南石林。逼真而又坚固。为能通风、采光,石室地下有石洞通水面,上下天光,映入洞中。俨如桂林光岩一类的景象,偶然还能看到水中红鲤游动。石室洞壁上,还设计若干小洞孔隙,辟有一孔较大的“天窗”,不仅利于日照的散射与折射光线。更妙的是,还将边楼倩影框成景。
  出洞仰视始见苍穹,沿螺旋状蹬道拾级而上,山径长60余米,道上铺设宝剑、蒲扇、洞箫、葫芦、阴阳板等暗八仙图案,路径盘旋,忽上忽下,犹如泰山十八盘,盘盘有景,景随人移。
  入崖谷,涧谷约12米,涧水潜流其间,山幽谷深,水流淙淙,俯身下视,幽谷森严曲折,内贯涧流,佐以步石、崖道,仿佛深山荒涧。
  仰望山崖峡谷之间,峭壁对峙如一线天,山势峥嵘峻拔,气势雄伟,并茂林深木,阴翳蔽日,身临其境,仿佛步入千岩万壑之中,山下望去,竟有云缭雾绕之感。遇绝处,一梁横跨,欲飞远敛,山势越显峥嵘。
  假山上高树在西,夕阳残照树,树影打在东墙的白壁上,风吹树影动,“高林弄残照,晚蜩凄切”!路径盘曲,回风习习,“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真乃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 金天羽《颐园记》赞曰:“凡余所涉天台、匡庐、衡岳、岱宗、居庸之妙,千殊万诡,咸奏于斯!”诚不虚也。
  沿山颠,达主峰,穿石洞,至于山后,东北土坡上散点叠石,广植林木,以黑松、青枫、女贞、紫薇等为主,或亭亭如盖,或从石缝中横盘而出,石缝中攀缠着藤萝野葛,颇具山林野趣笔意兼宋元山水画之长,造就了“咫尺山水”而有千里之势的意境。
  枕山一方亭,乃“半潭秋水一房山”亭,退于主山峰之后,使主体山峰更为突出、高大。旁侧有小崖石潭,潭恰为“半潭”形象,用湖石叠置半边,另半边即为亭的条石台基,看来似乎有半潭被压在亭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亭中看山,峦崖入画,山势一直绵延至东北边界围墙。
  北山麓一舫横卧,即补秋舫,四面开敞,南面澄清的溪水、常青的树木、参差的峰石,东门宕书卷形砖额 凝青,浓得化不开的青翠之色,这里,窗下是碧水凝青,门东绿树凝青。西门宕书卷形砖额“摇碧”“池光摇碧漪”,窗外恰好是流水,可以饱览花池摇碧影,还可风中时听飞泉声。
  舫内对联描写了周围的美色:“云树远涵青,偏数十二阑凭,波平如镜;山窗浓叠翠,恰受两三人坐,屋小于舟。” 高入云间的大树远远地涵蕴着青色,数遍十二栏杆,只见溪水波平如镜;窗外青山层层浓翠,小舫恰好可坐两三个人,屋比船小。补秋舫是形如画舫的水阁,身坐其中,使人想象到似乎坐在一艘徐徐穿行于山壑间的画船上,别有一番静中之动趣。“恰受两三人”,用杜甫《南邻》诗之意,“屋小于舟”,则取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意含“人淡如菊”之意。
  补秋舫是形如画舫的水阁,身坐其中,使人想象到似乎坐在一艘徐徐穿行于山壑间的画船上,别有一番静中之动趣。汪惟韶撰“隔院听黄鹂,最宜婪尾花开,四壁凝香帘半卷;新醅浮绿蚁,恰好醒心泉澈,一罏飞雪酒初温”,隔院有“黄鹂坊巷”,山庄内有婪尾花,窗帘半卷,具有强烈穿透性的花香便扑进室内。此时,温热了清澈的“飞雪泉”水新酿的酒,真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可以饮酒看花听好音。补秋舫前旧时曾种植有许多芍药花,春末之际,花开如锦,其中有一种开纯白花色的,名曰“月下素”,弥足珍贵。金天羽曾与汪鼎丞在此度曲,“笛声摇曳出翠微间,而涧瀑自墙外来,应节相和,时玉梅二株方怒花,辛夷亦垂垂坼,罄无算爵,宾主尽欢”( 金天羽《颐园记》)。
  舫西,由边楼至问泉亭的曲廊凌水而过,将西北角分隔出一小空间,在西北角紧贴围墙设半壁山崖,即为客山,山崖耸立,临池一面作石壁,上有摩崖“飞雪”二字,为飞雪泉遗址,壁下原有泉,泉水清澈,“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遶瓯飞雪轻”(苏东坡《试院煎茶》)。西北角假山,利用屋顶雨水,雨后瀑布奔腾而下。惜今已颓毁。山涧有步石,极其险巧。拾级而上,可盘旋至山西侧边楼,原涵云阁有副对联:“雨过仰飞流,疑分趵突一泉,恍揽胜大明湖畔;云来张画灯,认取天平万笏,讶探奇高义园前。”下雨时,屋檐滴水流注其下,飞雪泉水飞溅,水声哗哗,简直怀疑眼前之水是分了济南趵突泉的一脉,恍惚在大明湖畔饱览胜景;俯瞰东南假山,群峰耸立,苏州天平山上万笏朝天的石峰,惊讶自己仿佛在高义园探访。联语形象地再现了当年情景。该园在主体石假山东侧原来亦有一小“瀑布”,山石后设水槽,雨水由石隙宛转下泄,夏季暴雨时也能看到飞瀑景象。
  现两瀑惟余水口、承水石等与山势相结合的叠石,选石及叠置技巧高超,自高而下,确如积年落水所冲刷的自然景象,即使无水,也发人以山泉落瀑的联想了。
  14 飞雪泉遗址
  步上凌水曲廊至“问泉”亭,问泉亭面对飞雪古泉,一个“问”字, 宛若点睛,有唐寅题画竹联曰:“小亭结竹流青眼;卧榻清风满白头。”小亭边的翠竹对我投来友好的眼光,清风吹卧榻,榻上躺着的是满头白发人。白头人对青眼友,格调淡雅,但颇着凄清之情。

  四 奇石胸中百万堆
  假山的作者是嘉庆道光年间的叠山名家戈裕良(1764~1830),出生于武进县城(今常州市)东门,字立三。家境清寒,年少时即帮人造园叠山。
清钱泳的《履园丛话?艺能》篇《堆假山》条记载:
  堆假山者,国初以张南垣为最。康熙中有则有石涛和尚,其后则有仇好石、董道士、王天於、张国泰、皆为妙手。近时有戈裕良者,常州人,其堆法又胜于诸家。如仪征之朴园、如皋之文园、江宁之五松园、虎丘之一榭园,又孙古云家书厅前山子一座,皆其手笔。尝论狮子林石洞皆界以条石,不算名手,余诘之曰:“不用条石,易于倾颓奈何?”戈曰:“只将大小石钩带联络,如造环桥法,可以千年不坏。要如真山洞壑一般,然后方称能事。”余始服其言。至造亭台池馆,一切位置装修,亦其所长也。
  戈裕良叠山,创“钩带法”,如造环洞桥,顶壁浑然一体,既逼肖真山,又可坚固千年不败。他创造了体形大、腹空、中构洞壑、涧谷的乾隆、嘉庆年间作风的假山。
  戈裕良能师法自然,以山水画和真山真水为蓝本,据说他是以苏州大石山为蓝本,而又自出机杼。用少量的石,叠出大型的山。在极有限的空间,把自然山水中的峰峦洞壑概括提炼,使之变化万端,崖峦耸翠,池水相映,深山幽壑,势若天成,山石皴法悉符画理,其意兼宋元画本之长,宛转多姿,浑若天成。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嘉庆八年(1803)秋季,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写诗赞誉他“奇石胸中百万堆,时时出手见心裁”。将他和明末清初最杰出的造园叠山艺术家张南垣并提.称之为“三百年来两轶群”。
曹汛教授称戈裕良叠山不拘泥一格,而是视园庭地势环境,变换手法,达到宛转多姿的艺术效果,山石的开合、收放、虚实、明暗相宜,变化层出不穷。既有“张(涟)氏之山”浑然一体的气势,又有嘉道年间精雕细凿的心裁,尤其是环秀山庄的假山,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湖石假山当中难能可贵的“神品”。   戈裕良的故去,标志着我国古典园林叠山艺术的最后终结。(参曹汛《戈裕良传考论》)

  五 惊艳一瞥
  临别环秀山庄,还应欣赏移建在环秀山庄外庭院内香山匠人留下的绝活——“海棠亭”,该建筑形式是国内孤例:亭式如海棠,柱、枋、四面窗栏亦以海棠为基本构图,勾心斗角,雕镂精细。亭的藻井、宝顶等装修都如硕大的海棠。更为奇妙的是,原先东西两门都能自动开合。人要登亭,距离亭子一步,门即豁然洞开,进入后门即砰然关闭,不烦人用手;人出来也是如此。就像今天流行的电子自动门,其技艺真高妙绝伦。人们都感到十分惊奇,“四顾谛审,莫知其机关何在”。今因年久而机关损坏,遍征工匠仿修,都无从下手,不知坏在哪里。据说,这机关埋在假山中,但不敢拆开假山,恐怕不能还复旧观。
  该亭出于清康熙间香山名匠徐振明之手(陈从周《中国园林?园史偶拾》第192页,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他聪明伶巧,善于思索,勇于创新。他“平生不事酒食征逐”,每月散工后,独自“闭门寂坐,思创一奇制,以鸣于天下”。他决心创造一种“飞车”,能飞越河面。画成了设计稿,便“按图操斫,有不合者削之,虽百易不悔”,终于制成了一辆“飞车”,其形像“栲栳椅子式,下有机关,齿牙错合,人坐椅中,以两足击上下之,机转风旋,疾驶而去;离地尺余,飞渡港汊不由桥”。徐正明对此并不满足,准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提高,使它起飞时能“高过楼屋,能越太湖面四五十里,往来(西山)缥缈、(东山)莫厘峰”。 但因徐正明整天沉浸于“飞车”,不事生产,致使家中“无担石储”。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几次暂停试制,到苏州城里去做工。当时,徐正明在苏州很有名气,因而“工肆闻其出山,争致之,丰其薪俸”。而徐正明稍有积蓄,便又回家继续试制。最后,家中穷得揭不开锅,他本人也因年老多病死去。妻子责怪他一生精力全部耗尽在“飞车”上,遂“斧之付炊”,砸碎了当作木柴烧掉,“其制遂绝焉莫考”,真叫人遗憾万分(参李嘉球《香山帮点将录》)。惊艳一瞥,让你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