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魔术真相:毒瘾为什么屡戒难断?有生理心理社会多种诱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8:02:48

与毒品为伍是件危险的事。

来自昆明市强制戒毒所的数据显示,自戒毒所1989年建所以来,已收戒12万余人,从去年6月至今,收戒5700人。其中,男学员占72%,女学员占28%,最大学员68岁,最小学员仅11岁。但可怕的是,走进这里,并不意味着就能摆脱毒魔。戒毒所统计,强制戒毒的学员出所后复吸率高达76%。

为什么毒瘾如此难戒?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吸毒者,更困扰着他们的家人。

专家解析

吸毒成瘾到戒断

分4个阶段

沈杰是昆明市强制戒毒所副所长,对于戒毒课题,医师出身的他有颇为深刻的研究。

在沈杰看来,吸毒成瘾到戒毒共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唆阶段,即初次尝试。开始会出现恶心呕吐。吸毒几次后,不舒服的感觉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体产生欣快效应,有飘然感。这时身体的病痛也被掩盖,这种作用非常强烈。20余天后,这样的欣快效应就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小段时间不摄入毒品后带来的生理功能紊乱。第二个阶段,这时,初吸人员就会出现一系列戒断反应:全身骨骼肌肉疼痛,包括肠子绞痛,像蚂蚁在里面爬;出现严重睡眠障碍,可以辗转反侧10来天睡不着;烦躁不安,定不住,手抖;流鼻涕、打哈欠、流泪(统称卡他性症状);皮肤冷湿,出汗,起鸡皮疙瘩,毛发竖立,甚至上吐下泻等(医学上称为戒断综合征)戒断症状。这时如果能重新摄入毒品,这些症状将奇迹般地消失;如果不能摄入,这些症状将在8—72个小时达到高峰,随后会逐步缓解,最后消失。因此,这样的个体当承受不了戒断症状,就促使他去寻求毒品。因为这时的个体已出现生理依赖,逼迫个体去重新寻找毒品。

第三个阶段,人们试图采取一定的药物把戒断症状控制住。比如常用的美沙酮,但这个药也有依赖性,仍存在争议。“所以国际卫生组织寄望于中国能利用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中药,研究出一种没有依赖性的重要制剂戒断药物。”沈杰说,近年来,中国已有系列中药制剂,比较成功的就是昆明市强制戒毒所自行研制生产的并获得国药准字号的香藤胶囊,其疗效确切,没有毒副作用,成功为12万人次脱毒成功。第四个阶段,当生理脱毒结束后,吸毒人员将接受一系列心理治疗、行为干预和生存技能培训,及出所后长期的帮教和身心矫助。这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既需要吸毒者本人全力配合,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

毒瘾难戒有多方面因素

为何毒瘾屡戒难断?沈杰分析,首先是来自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包含社会与家庭的原因。这些都是导致复吸的原因。

生理原因:外源性吗啡长期大量摄入导致身体机能发生变化

沈杰介绍,目前,包括药物成瘾的相关机制,医学上有很大争议。学员们则普遍表现为操守维持时间不长,操守不高。

关于吸毒成瘾有很多争议。从生理上讲,是由于吸毒人员长期大量摄入外源性吗啡(指海洛因和鸦片),使得人体内源性吗啡(指类啡肽和老啡肽)生成得低,或绝对不足。在这种情形下,本来内源性吗啡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但由于大量外源性吗啡摄入,导致内源性吗啡生成不足,于是对外源性吗啡产生依赖,必须不断摄入。

从吸毒个体来说,他们的生理还有一定反应。早期顺利脱毒后,吸毒个体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满足生理需要的内源性吗啡。在这种情形下,人体极易出现稽延性戒断症状(比如流鼻涕、打哈欠、骨头疼、骨骼肌肉酸疼、怕冷、打寒战、睡眠障碍、焦虑等)。“当这些症状出现后,吸毒个体不知道这些症状怎么产生,他会马上去找毒品来吃,这些症状马上就消失了。这种自我治疗的手段往往是复吸的开始。”沈杰举例说,长期外源性吗啡摄入,人体的整体机能发生变化。比如通过解剖后,发现脑组织发生变化,蓝斑核与腹隔核等组织增大,这些变化使得人体对外源性吗啡的敏感性大幅增加。这是生理上发生复吸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为这几个组织增大,导致敏感性增加,才会出现医学上把这几个地方切除来戒毒瘾的手段。如广州一些医院推出手术治疗法,取掉部分组织,理论上说得通,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疗效并不确定。大脑组织的变化,出现失忆、淡漠,有的还出现神志异常,远期的反应不知道。另外,手术需要花费的经费特别多,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加上一些近期和晚期的危害,所以还停留在医院研究方面。

心理因素:吸毒者多消极堕落自私

由于长期吸毒,吸毒个体心理慢慢发生系列变化,突出的变化一方面是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反社会心理。人格也产生缺陷,典型反应是回避型人格。有了这些变化,就使他步入亚文化群体。以消极、堕落、自私最为突出。不能正确、积极地处理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各种矛盾。当出现一系列烦恼,吸毒个体常常借用毒品来麻醉,以寻求暂时解脱。这也是导致复吸心理上的原因。

沈杰说,还有的人,因为回到他的吸毒环境后,接触到毒友,或在他曾吸毒的环境见到注射器、白色粉末比如奶粉或血渍等,都可能导致他条件反射。甚至有的人过年、过节,或毒友聚在一块时总想得到毒品以寻求一时的快乐。他们往往认为复吸一两口不会成瘾,但最终导致他们走上复吸的道路。

家庭因素也是个问题。很多吸毒者时间一长,家里对他有厌恶感,有的吸毒人员甚至被扫地出门,失去亲情的温暖。有的情形是,家里多人吸毒,也有教唆利诱的,使他们的心理得不到亲人的慰藉,破罐子破摔。

社会因素:毒品客观存在是第一大社会因素

沈杰认为,毒品客观存在是第一大社会因素。

“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特别是云南省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离毒源比较近,昆明成为毒品流经地与集散地,使吸毒者获得毒品的几率大于其他地区。”沈杰说,其次,整个社会对吸毒人群的接纳程度相对较低。有的人已失业或辍学,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使他们的烦恼倍增,自卑心理更重。很多人重新采取复吸毒品来麻醉自己,获得暂时的心理和生理慰藉。再者,社区帮教组织还不够健全,走出戒毒所后,很多人处于失控状态,不能定期接受相关的同伴教育和减少伤害教育,使很多人只能和毒友交流,相互教唆,他们讨论的话题多是哪里的毒品多、哪里的警察少、哪里的毒品纯、哪里的毒品便宜……

学员故事

有17年毒龄的中学老师

这次决心把毒戒了

老李穿一件条纹T恤、一条运动裤,搭一双运动鞋。与其他强制戒毒的学员相比,老李的这身打扮显得干净、体面。若非在戒毒所,谁也难以想象面前这名朴实的中年男人竟有17年毒龄。

与老李交谈时,他话不多,很多时候把玩着手中的茶杯。他看起来更像领导,或一位学者。他确实是学者,是云南某中学的教师。

今年41岁的老李24岁那年第一次接触到毒品。家人知道后,先后出动多人来劝说,但劝说显然没能叫停老李对毒品的欲望。为不影响教学,每次课前,老李总会“做好准备”,尽管曾有学生问老李为什么看起来没精神,但都被他找各种理由搪塞。

老李的教学成果不错。为挽救老李,学校并没开除他,而是极人性化地允许老李请假戒毒。就这样,老李已先后4次进昆明市强制戒毒所,有时是被抓进来,有时是被家人送进来。这次,老李刚进来两个多月。“是家人喊警察把我抓进来的。其实,每次出去,总有很多原因又吸,这可以说是吸毒群体的通病,只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会不自觉地去吸。现在,我想想确实是该把毒戒了。今年女儿高考,作为父亲,我连最基本的责任都没尽到。女儿高考结束当晚我给她打电话,她跟我说:‘爸爸,你想想,从你吸毒到现在,我们一家人的相处少得可怜……’我想我也没有理由再走老路了。”老李缓缓地说。

“那你能保证这次真把毒戒掉吗?”老李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