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篮球网页游戏:【引用】谁篆刻的开国大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9:12:05
【引用】谁篆刻的开国大印? 

 国印,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到底是哪位名家高手之作,目前众说纷纭。这里查到三种说法,因是历史史料,不敢妄加断言,如实摘编如下:

《建国以来重大政治事件全纪录》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叔通。当他仔细端详了一枚镌刻得严肃庄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印鉴时,十分高兴地连声说道:“刻得好,刻得好!但不知这国印出自哪位治印名家之手?”

这是由一位苦力镌刻而成的!”陈老笑道。  

“苦力?”周恩来诧异了。

“是的,苦力,一名黄包车夫!”陈老再一次肯定回答。

早在政协筹备期间,周恩来就委托陈叔通请治印名家制作一枚国印。陈叔通返回上海后,即向杭州西岸社创始人王福厂说明了意图,王向陈叔通推荐了自己的学生顿力夫。

顿力夫原是王福厂家的车夫兼杂役,为人踏实勤劳。一天,他从字纸篓里捡起一张印稿对王福厂说:“先生,这样的印稿丢了,多可惜!”

王福厂一看,原来是自己收拾写字台时误丢的一张印稿。他很惊奇:“力夫,你也精于此道?”“还不是先生您教的!”顿力夫腼腆地回答:“我曾何时教过你呀?”王福厂糊涂了。

原来,顿力夫在拉包车之余,一有空就潜心钻研王福厂的印稿,悄悄地学着雕刻,从此,王福厂破例收力夫为徒。

王福厂把顿力夫推荐给陈叔通后,陈老便把周恩来要求的规格、字体和具体事项等告诉了顿力夫。一晃一个月过去了,当顿力夫将刻好的国印带给陈叔通时,陈老一看,果然镌刻技艺十分精湛。

“是呀,一个苦力,竟成为一名治印名家,真是不容易呀!”陈叔通向周恩来介绍这枚国印制作由来之后,感叹道。

“好啊,好!”周恩来握着这枚印,意味深长地说,“伟大的中华人共和国,不正是由千千万万个苦力拓凿而成的吗?”

《旧闻新读》杂志2011年1月号总第90期载: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周恩来委托前清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的陈叔通负责办理国印之事,并让齐燕铭协助陈叔通策划这项工作。

    对书法还算精通的齐燕铭,自小就生长在北京,对琉璃厂治印行业颇为熟悉。他邀请张樾丞、顿立夫、唐醉石、魏长青等治印和刻字名家到北京饭店相聚,座谈治国印之事。在众多治印高手中只有张樾丞会刻铜印,于是大家一致推举张樾丞担当治国印之重任。

   1881年12月出生在河北省新河县南小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张樾丞,天分高,略通文墨,在书法上更是无师自通,写得一手好字。1895年,14岁的张樾丞徒步跋涉到北京,在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当学徒。面对前人的印谱,张樾丞朝夕揣摩,大有所得。

1899年,18岁的张樾丞正式出师,在琉璃厂来薰阁琴书处开业治印,店号“同古堂”。由于张樾丞技艺精湛,求印者甚多,曾给宣统皇帝镌刻过八方印,一时名声大噪。至民国年间,张樾丞已是篆刻界蜚声海内外的泰斗级人物了。

    张樾丞接受治制开国国印任务之后,便回家翻资料、找印谱,认真画了四张印样,是隶、宋、汉篆、秦篆四种字体,文字样式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半个月后,张樾丞将印样交给了齐燕铭。齐燕铭立即将印样呈送中央领导人和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们过目、审阅。

    一星期后,齐燕铭高兴地告诉张樾丞,毛泽东选定宋体字的印样,新政协筹备委员会正式决定将刻制国印任务交由他未完成。

    张樾丞激动万分,不住地点头,连声说:“好极了!好极了!”送走齐燕铭后,他对家人和伙计们说:“毛泽东这个人真了不起,历朝历代的国印都是篆书字体,他却定为宋体。宋体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认。共产党的心里果然是念着老百姓的。”

    印样确定之后,张樾丞就忙着指导儿子张幼丞跟伙计们对原料进行粗加工。先是化铜、浇铸,然后打光,拿大挫挫,再用手工把做细的木炭磨光。这些工序做完后,张樾丞亲自动手画印样,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拿凿子凿,用刀子修。几天后,一枚长宽各约11.6厘米的开国大印就做好了。

    镌刻这种印玺是有极严格的特殊规矩的,刻完了不许打样留底,印治成之后,四个角都要突出一点儿,不能是平的。要等到正式启用前再磨平,名曰“启封”,所以张樾丞家没有留下成品国印的印样。

    8月底,中央办公厅监印官员和几名工作人员来同古堂取印时,付高额酬金给张樾丞,张樾丞死活不肯要,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只好把钱带了回去。

    建国后,张樾丞还给周恩来、朱德治过篆字印;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大印也出自他的手笔。张樾丞为人低调,从不拿镌刻国印之事炫人,外人知道的很少。

    1961年,张樾丞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80岁。

   正是由于张樾丞镌刻国印之事在当时就鲜为人知,也就造成了在数十年之后有关写开国大印的文章有诸多不同的版本。

《开国大典备忘录》载:

1996年12月27日《北京日报》刊出《国玺究竟何人镌刻》后,北京印钞厂厂长助理、厂办公室主任李林撰文,介绍了印钞厂召集专题座谈会情况,据牛绍武、王桐尧老师傅回忆,无论是“顿立夫镌刻国印说” ,还是“张樾丞镌刻国印说” 都有待啇榷。对于“顿立夫镌刻国印说”,牛、王二位先生讲:顿立夫先生是杭州西冷印社社员,著名书法家、篆刻家,1949年经陈叔通、马衡先生推荐,来京参与政府刻印工作。但为什么说“顿立夫镌刻国印说”不能成立呢?原因有二:一是顿立夫先生 1949年从上海抵京时已是同年的 12月份,此时国印和国家部委的印章早已启用。顿先生到厂后刻的第一枚是“X县” 的印章。二是现为琉璃厂文雅斋经理的杨广奉先生是顿先生的入室弟子;师徒交往甚密,情如父子,无所不谈,据杨先生讲顿老师先前没有讲过有关刻‘国印’之事。

谈到“张樾丞镌刻国印说”时,牛、王二位先生讲,张先生确实是金石名家。但他擅长刻石、象牙等材质章,不能刻铜章。当时同古堂张先生应的一些铜活,大多是由一名叫王景华先生刻的。有一次,大约是在1949年张先生有一枚铜章活件,因一时找不到王景华,就请王桐尧镌刻。虽然桐尧先生当时镌刻铜章技艺尚欠火候,但因张先生急需,只得将就……   

牛、王两位先生共同做过这样的推测,即很可能是张越丞先生当时接受了镌刻“国印”任务,按照上面的要求,选好材质甚至把印文写好,极秘密地将镌刻工作交给王景华,刻完后付给了酬金,并叮嘱此事关系甚大,不可外传,然后由张樾丞先生呈送有关部门。

牛、王二位先生作此推测的依据是,王景华是一直刻铜活儿的工匠,技艺超群,有“刻铜状元”之称,刻出的活不同凡响,独具风格。当时景华先生靠卖手艺为生,经常为琉璃厂同古堂等店铺刻铜印、墨盒等。1949年调入北京印钞厂从事刻印工作。50年代工厂刻印圈内一些人对王景华刻国印有所耳闻,只是由于在保密厂里有纪律规定“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不问”,因而没有弄清此事。

根据上述资料,《开国大典备忘录》的作形成如下看法:

一、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制作印鉴,是建国筹备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它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及其下属机构的一批印鉴;当时为完成这项任务,曾通过不只一个渠道推荐、物色了多位治印高手参与这项工作。当时是作为秘密任务下达的,是不公开的。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这颗国印,是由张樾丞和王景华二人合作完成的。张樾丞接受刻制国印的任务,设计了印样印底,提出几种印文字体,呈报中央审定后,确定了制作方案(包括印的形状、大小尺寸、材质、印文内容和字体)由王景华先生操刀“刻糙” ,再由张樾丞先生加工整理后上交。二人合作的歩骤是;张樾丞老先生设计→中央审定设计方案→张老先生写字样印底→王景华先生刻糙→张樾丞老先生整理完成,所以说是张樾丞、王景华合作镌刻了开国大玺是符合历史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