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尾蛇:佛法为什么有三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0:35:31

佛法为什么有三乘?

  标签:

佛学

分类: 卍佛学中的为什么

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如字,
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我们先来看《百喻经·三重楼喻》中有“空中楼阁 ”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富翁,愚蠢无知。有一次,他到另一个富翁的家里,看见一座三层的楼房,楼又高又大,富丽堂皇,宽敞明朗,他十分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并不比他少,为什么以前没想到造一座这样的楼呢?”

 

    他立刻唤来木匠,问道:“你能不能照着那家的样子造一座漂亮的楼?”木匠回答说:“那座楼就是我造的。”富翁便说:“那你现在就为我造一座像那样的楼。”

 

  于是木匠便开始量地基,叠砖,造楼。富翁看见木匠叠砖,心生疑惑,不晓得是怎么一回事,就问木匠:“你这是打算造什么?”

 

    木匠回答道:“造三层的楼呀!”

 

    富翁又说:“我不要下面二层,你先给我造最上一层。”

 

  木匠答道:“没这样的事!哪有不造最下一层楼而造第二层楼的?不造第二层楼又怎么谈得上造第三层楼呢?”

 

  这个愚蠢的富翁固执地说:“我就是不要下面二层楼,你一定得给我造最上一层楼!”


  其他的人听到了这件事,都笑话他。

 

  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

 
偈曰:
无基不为楼,事无侥幸成。
欲证如来果,当把根本修。

 

      佛法为什么有三乘?这个问题,六祖在《法宝坛经》中为我们回答的十分圆满。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宣化上人解释)智常有一天问六祖大师说:“佛说三乘的佛法——声闻、缘觉、菩萨,可是又说最上一乘,弟子我不明白,祈请祖师开示。”六祖大师笞说:“你要回光返照看看你自己的心,而不要向外驰求,著到外面的法相。法本没有四乘,连一乘都没有,只因人心有差别距离罢了!假如你见、闻和转诵经典,你就属于小乘人。若你能悟法解义,真明了,那就属于中乘人。”

 

   “若你不仅明白,且能实实在在去修行,那就属于大乘人。所有一切法都贯通、具有了,在心里无所障碍,且你亦明了万法是心,心是万法的道理。若能一切法均不染著,离诸法相,一无所得,这就叫最上乘。乘是在修行,而非在口头争论。所以你要自己修行,我是不能为你修的。所谓: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在所有一切时候,要能自性自如如,自己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心。”

 

    《法宝坛经·顿渐品第八》: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顿”就是立刻明白,明白一个理。理则顿悟,事须渐修,修行是要一天一天地去修行,悟只是悟个理,至于证果还要自己去修行。)

 

     (宣化上人解释)当时六祖大师在曹溪宝林山南华寺,弘扬顿教法门。神秀大师,即是五祖的徒弟,他曾很想作祖师。这个祖师欲真是害死人!这么聪明的人,都断不了这个祖师欲。此时神秀大师在湖北荆州玉泉寺。这时有南宗、北宗之分,南宗讲顿法,北宗就讲渐法,两宗教化盛行。六祖大师门下有几千人,神秀大师门下有几万人,因他原有几百人跟随著他,后来一天比一天多,故比南宗盛。

 

   但是人人都知南宗是接受五祖衣钵的传人,神秀虽很有学问,但五祖大师并未传给他衣钵,所以当时人就称“南能北秀”,南方就是能大师,北方就是秀大师,故有南宗和北宗顿渐之分。神秀的弟子拥护神秀作第六代祖师,但总是名不正言不顺,总还有六祖惠能大师在那儿,所以常派人想将他杀了,而后独称“第六代祖师”。
 
   所有参禅学道的人,不知那一个是对。六祖大师他又不识字,有时讲的道理和经典不相合。北方秀大师在五祖座下,做过教授师,很有学问,但他没有直接得到衣钵,所以学人不知要跟那一位学才好。
 
   故六祖大师对大众开示说:“法本来只有一宗旨,没有两个的,而人却有南方人和北方人。法本来只有一种,没有多种,就是不二法门。而人的见解有快、有顿、有迟、有疾。什么叫“顿”、“渐”呢?本来法没有“顿渐”,而人却有聪明、有愚痴,有利根、有钝根之分,所以这“顿”、“渐”是因人而立的。

 

   关于佛法为什么有三乘?这个问题,慧律法师说的也很好。慧律法师把利根“顿悟”之人比喻成是“坐电梯”的,而把钝根“渐修”之人比喻成是“爬楼梯”的,如果你能悟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佛性”(空性)那么就可以“一悟即至佛地”,如果悟不到,就按照“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方法慢慢来修。

 

      我们来先来解决——楼为什么有“楼梯”?这个问题,楼为什么会有“楼梯”呢?因为我们不能够一步跨到楼顶,所以楼才有“楼梯”。我们来再来解决佛法为什么有三乘?这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做不到“一悟即至佛地”,所以释迦牟尼为我们说了“三乘佛法”,这“三乘佛法”就好比是上楼的“楼梯”,分“三步走”的策略,是为了普度众生。

 

    再比如说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有“小学”、“中学”、和“大学”?“小学”、“中学”、和“大学”是“世间法”“三步走”的策略,而佛所说的三乘佛法——声闻、缘觉、菩萨,是“出世法”“三步走”的策略,“世间法”讲究“循循善诱”,《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出世法”同样也讲究“循循善诱”,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证悟”成佛。

 

   佛学是“心学”,要我们自己去“证悟”自己的“佛性”(自性),那么什么是“证悟”呢?“证”者“心”“正”也,“悟”者“吾”“心”也,就是要证悟“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佛理。能“坐电梯”固然很好,如果坐不了电梯,“爬楼梯”也不错,只要你在“向上走”,就都会有到“楼顶”的一天,但是如果你非要“往下跑”,那你就只能去“地下室”了。

 

      《黄檗传心法要》云:“如来现世。欲说一乘真法。则众生不信。兴谤没于苦海。若都不说。则堕悭贪。不为众生。溥捨妙道。遂设方便说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浅深。皆非本法。故云:‘唯有一乘道。余二则非真。’然终未能显一心法。故召迦叶同法座。别付一心离言说法。此一枝法令别行。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般若为慧。此慧即无相本心也。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学道人一念计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见有生。趣其灭。即落声闻道。不见有生。唯见有灭。即落缘觉道。”

 

    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不起二见。不厌不忻。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忻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祗益纷扰。故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复何求哉。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唯一真实。不可证得。谓我能证能得。皆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

 

    永嘉真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龙象蹴蹈润无边。三乘五性皆惺悟。”龙象蹴蹈之所。固非驴骡所践之地也。“三乘”者。一“菩萨”。二“声闻”。三“缘觉乘”也。“五性”者。一“善性”。二“恶性”。三“定性”。四“不定性”。五“阐提性”也。“三乘五性”惺悟且致。忽遇三种病人来还接得否。患盲者拈槌竖拂他又不见。患聋者语言三昧他又不闻。患哑者教伊说又说不得。且作么生接。

 

    若接此人不得。佛法无灵验。昔人虽有此语。争奈时机不荐。曾有僧请益云门。师曰汝礼拜著。僧礼拜起。师以拄杖挃(涉票反。撞也)。僧退后。云汝不是患盲。复唤僧近前来。僧近前。云汝不是患聋。乃云会么。僧云不会。云汝不是患哑。其僧忽于言下有省。若荐得这个说话。何止三乘五性盲聋喑哑悉皆惺悟。直是须教尽大地人普请作佛去。还委悉么。虽然如此。若是明眼衲僧。也须子细详辨。

 

   实际上“三乘”佛法是大的分类,佛学的“四弘誓愿”是:“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其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告诉我们佛学的方便法门无量无边,众生有八万四千尘劳,对治之则成八万四千法门。或曰教门,或曰法藏。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之病,佛为医治之,说八万四千之经典也。或曰法蕴,蕴者积聚之义,藏者包藏之义。包藏即积集也,就能诠之数曰法藏,就所诠之义,曰法门。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些方便法门都是为了使人们见性成佛。在渐修法门中,每一乘都有很所具体的位次,在《楞严经》释迦牟尼说得很清楚,比如说菩萨乘就有“六十圣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找来看看。“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心源”即是万法之源,《大乘起信论》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关于佛法为什么有三乘?我们再来看看《法宝坛经》是如何开示我们的。(法达)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宣化上人解释)法达再启说:“在《妙法莲华经》上有一段说: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所有佛的大弟子声闻、罗汉乃至于大菩萨,若尽他们的思惟来度量猜测,也不能测知佛的智慧。那么,现大师令普通凡夫但悟自心,就是佛的知见。如果不是有上智善根的人,就免不了令他生出毁谤心来。再者经上说有三车——羊车、鹿车和大白牛车,这有什么分别呢?请老和尚发慈悲心开示我。”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六祖大师说:经的意思说得很明白,不过你自己愚痴违背经的义理。所说的三乘人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他们不能领悟佛的说法,其毛病就在度量上,若没有度量的心他就会明白经的义理了。任凭他们共同思想推测,反而愈追求相离愈远。因佛所说的经典是为凡夫说的,而不是为佛说的,所以你应该知道这个道理。若你不肯信佛经是为凡夫所说,而非为佛说,那就随他不听经,退席走了。

 

    《法华经·譬喻品》上所说的白牛车,是众宝庄严的宝车。该牛车行甚速,舒适平稳,人不知自己已经坐在白牛车上,反向外寻找羊鹿牛三车,这就是世人的不智!经文已明明白白向你说了,只有一佛乘——大白牛车,更没有其他的乘。或者说二乘——声闻、缘觉,或者说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或者无数的乘——这是“方便法”,种种的因缘、譬喻和言词而已。所有佛法都是为这一佛乘说的,你为何不明白这三车是假设的呢?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的缘法,是为以前说。一乘佛乘(大白牛车),才是为现在所说的实法!

 

   《法华经》的道理,是教所有人去除三乘的“权教”而归于真实,但归于真实之后,这个实法也没有一个名,实法也应不存在了。因此,你应知道所有的佛法,皆属于你本有之家财本地风光,不由外得,随你怎么用都可以的。你不需要想:这是我父亲给我的财宝;也不需想:我是儿子,应承受父亲的家业。根本不用去想,就是受用即可,这就叫持法华经。能如此,就是从第一大劫至最后一个大劫,手不释卷,从早到晚,没有一刻不是在诵《法华经》。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    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    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宣化上人解释)法达蒙六祖大师启迪之后,非常欢喜踊跃,即用偈语称赞说:我念妙法莲华经已三千部,而曹溪一句话也没有讲。我还未明了出世的宗旨,怎能休歇多生多劫的狂心野性呢?羊车鹿车牛车这都是权法,初善、中善、后善都是称扬法的一种方法。初善即是最初所讲的小乘法,中善即是讲中乘,后善即是讲大乘——即喻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谁也没想到,谁都不知道,在这三界火宅内,就可修行成佛作大法王!

     六祖大师知法达已经明白了,就说:‘你从今后才配称为念法华经的和尚,以前你根本不会念。’法达从此就领悟六祖大师玄妙的宗旨,现他虽明白《法华经》,但仍不停止诵《法华经》。而不是说:‘我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我已经明白就算了。’他还是照样诵经。往往有些人对这个地方不清楚,说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你是否可吃而不吃,不吃而吃呢?也不可在偷东西时说:偷而未偷,未偷而偷。也不可在杀生时说:杀而未杀,未杀而杀。

 

    所谓明白了就是不执著,而非空谈口头禅。若已达到程度就能念经而不执著念经,不能像法达以前认为念《法华经》三千部,功德大到高过一切,故不向人叩头。他见六祖时头不至地,已算是最恭敬的表现了。若是对普通人,不要说叩头,连问讯他都不打的,他就是这么贡高我慢。

 

    这就像有钱人见到穷人睬都不睬,他不向下看只往上看,目空一切。法达见到六祖,知他是传五祖衣钵,故不得不叩一个头,但心里一定想:‘我念这么多部《法华经》总比你这祖师还高还大。’他只是勉强地叩头,而六祖一看就知他贡高心在作怪。

 

  关于“三乘”佛法的来源,在《妙法莲华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得很清楚:“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一乘真实·三乘方便”的具体内容:谓一乘教是真实教,三乘教为方便教。是天台宗、华严宗等一乘家的说法。一乘教是令一切众生悉成佛果的教法。然众生根性未熟,无由直接施与,因此另立三乘各别的因果,设三乘教加以诱导。《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
    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墬于三恶道,
    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盘。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
    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
    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
    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
    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
    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
    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