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距app:全国21大城市断层带摸清 排除80条断层活动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55:56
2011/03/20 08:04    来源:广州日报 本文导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作讲座时透露,研究人员已勾画出我国21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避开可有效防震。到2020年左右,有望把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勾画出来。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1/4张)

  • 相关新闻:
  • 一名从日本归国广东记者衣物受轻微辐射污染
  • 中广核称“厂房可抗万年一遇地震说法”存误导
  • 核辐射云今或抵美国 美专家强调对人体危害有限

  地震专家称建房时避开可有效防震 10年内有望勾画出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


  在近年发生的历次大地震中,研究人员发现,断层带上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情况严重;但断层带以外的情况就要好得多。


  研究人员勾画出21多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避开这些断层带,就可有效防震。


   银川已探索在地震断层带两边宽两百米的地方建了绿化带,不准建房。


  到2020年左右,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都有望勾画出来,能有效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整理/文远竹


  “东京南面曾预测有八级以上地震,等了30年还没有发生,没想到东北部却来了个9级地震。地震预测是世界性难题。”昨日下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作讲座时透露,研究人员已勾画出我国21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避开可有效防震。到2020年左右,有望把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勾画出来。


  福岛核电站离地震带太近了


  徐锡伟说,尽管国际原子能组织对核电站有严格的选址标准,但福岛仍不安全,因为它离地震活动带太近了。“核电站应该考虑选在地壳稳定区的中心,要远离地震带,离可能发生的大地震越远越好。”


  徐锡伟介绍说,全世界存在三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70%的大地震;二是喜马拉雅山到地中海的欧亚地震带,比较分散,不像环太平洋板块那么集中在一个狭长的地带,集中了20%的大地震;三是大洋中脊地震带,占大地震的5%左右。


  东京等了30年没等到强震


  环太平洋地震带活动相当强烈,1990年以来,16次破坏性强的大地震11次都发生在这个板块。从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到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新西兰地震,再到这次日本大地震,表明现在的地震活动到了活跃期。


  “地震的预测是世界性难题。”徐锡伟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专家提出“地震空白论”,即地震会发生在以前没有发生过的空白区。日本位于环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与北美板块三个板块相冲的地方。东京南面可预测的地震达八级以上,概率达到87%,但等了30年还没有发生。 

全国地震活动分布示意图(2/4张) 北面可预测的地震只有7.7级、7.8级,但没想到东北部却发生了9级地震。日本所在的板块活动非常有规律,但预测仍很困难。可见地震的预测研究任重而道远。

 


  在各地级市普查断层带


  徐锡伟表示,1995年阪神大地震两天后,日本《朝日新闻》发表了一个示意图,表明倒塌的房屋和遇难者有三成分布在一个狭长带上。“我们在现场看到,在狭长带上大量民房倒塌,偏离断层的后院房子却完好无损。台湾地震后,我们去现场,发现房子破坏、河床移位、桥梁    等灾害带也形成一个狭长带。汶川地震后,我们在现场调查,发现白露中心学校有一个断层从操场通过,隆起两米高。断层旁边不远的两栋教学楼是按可抗七级地震的标准建造的,产生了好多X形剪切线,但整栋楼没有大问题。地震断层带上的房子可以说是无坚不摧,但在断裂带以外,如果科学设计建筑物抗震标准,可以大大减轻破坏。”


  徐锡伟说,我国处于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等几个板块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个地震断裂带。如果将断裂带很详细地勾画出来,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的破坏。


  “从2004年开始,我们在人口集中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地层活动断层带的研究,已经把它们的准确位置勾画了出来,建房时可以避开活动带。现在我们正在各地级城市进行相关普查。”徐锡伟说,“到2020年左右,我们要把中国内地存在的主要地震活动带勾画出来。此外,还要编制新一代的地震区划图,作为国家建设的依据和抗震的有效措施,这也是国家强制性标准,按这个标准建的房子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的破坏”。


  吁立法禁止在断层带建房  3月17日发布的照片显示,医务人员在日本福岛渡边医院将病人转运往非辐射影响区。(3/4张)


  问:日本大地震是否预示2012全球性灾难要来了?


  答:没有证据表明2012灾难会发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发生过7次8.0级以上的地震,60年代智利大地震是9.5级,都发生在环太平洋板块。


  问:有专家作过统计,好像大地震是10年一个周期,是吗?


  答:地震确实是一种周期性的脉动,10年一个周期是统计上的概念,实际上有时可能长点,有时可能会短点。像苏门答腊9.3级地震发生在2004年,到现在才7年,看来地震活跃期还有几年。


  问:这次日本大地震演出了一次“全武行”,地震、海啸和核事故接连发生。日本狭小的版图几乎全部处于地震活动带上,却布置了这么多的核反应堆、核电站,当年难道没有进行科学评估吗?


  答:其实日本建核电站是经过相当严格的评估的。国际原子能组织对核电站从选址、建设到运营都有一系列非常严格的标准。像日本福岛核电站是按照峰值加速度0.6个g来建设的,当初选址时预测在日本东北部沿岸可能发生的地震小于8级,而静冈到东京可预测的地震却是8级以上的。东京附近的8级大地震等了30年都没有等到,东北部这次9级地震却没有预测到。
问:日本东北部这次大地震发生后,是不是意味着今后东京湾相对来说会稳定许多?日本大地震后,对中国内地地震形势怎么看?

 


  答:这些问题,科学家们正在探讨。


  问:刚才您说,地震灾害主要发生在断层带,那是一个条带。只有避开它,不需要太远,灾害都会减轻很多。那是不是说,只要把断层带普查得很清楚,立法禁止在断层带建房,就可以减轻破坏?


  答:是这样的。但核电站是个例外,不仅是避开,还要远离断层带。比如美国加州就立法要求核电站必须离开断层带50英尺。我国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定建房要避让断层带,但有些城市已开始探索。比如,银川市就委托清华大学进行规划,在地震断层带两边宽两百米的地方建了绿化带,不准建房。希望各界人士呼吁一下,我国也要立法,让建筑物避开地震断层带的错动。(据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21大城市排除80条断层活动性

  2004年6月,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开始实施,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是该项目首席专家。


  项目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州、沈阳等内地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探测研究。该项目于2008年4月顺利完成,已基本查明了21个城市及其邻区的主要断层的分布、最新活动性和发震危险性,特别是排除了上海、天津、广州、沈阳、银川、青岛等城市的其中80条断层的活动性。


  徐锡伟透露,重庆作为最后一个未进行活动断层探测的直辖市,目前也正在开展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河北省也自费在11个地市开展了同样的探测工作。


  据徐锡伟介绍,在探测中,一旦确定活动断层的空间位置后,就要进一步分析其危险性,比如要分析该断层以前是否有过大地震发生。“比如某一活动断层上,鉴别出3000年内发生过2次大地震:一次在距今3000年左右,另一次在距今500年前后。那么,大地震的重复间隔时间大概为2500年。”徐锡伟介绍了发生地震可能性的推算方法。


  徐锡伟说,按照这样的推算方法,可以分析断层活动的可能性,从而为排除没有危险的断层提供理论依据。


  徐锡伟还介绍,中国地震局于2000年提出了《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试图通过对部分大中城市进行活动断层鉴定和地震危险性评价,为国土资源的规划、利用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徐锡伟举例说,该项目针对天津的天津断裂和沧东    断裂进行了探测,经过科学探测并确定天津无活动断层后,为天津生态城规划项目提供了重要依据。  3月19日的卫星照片显示,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受损情况。(4/4张) 

 


  (文远竹整理)

  中国地震局公布2011年预算 地震事务支出超六成 北京晨报

  晨报讯(记者 韩娜)曾在去年首次对外发布时引发公众热议的中国地震局预算,今年又在其官方网站上以预算书的形式进行公开。根据预算书,预算支出的29.08亿元中,用于地震事务支出达到19.59亿多元,比例超过六成。


  地震事务支出19.59亿


  在这份名为“欢迎您参阅中国地震局2011年公开预算书”的信息文档中,中国地震局介绍了单位人员和今年预算的基本情况,并可点击查看详细的预算书。


  根据预算书,2011年中国地震局部门收入及支出总预算为29.08亿元。主要预算收入来源为中央财政拨款、事业收入等。预算支出分为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和住房改革支出3部分。其中,基本支出15.46亿元,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进行安排;项目支出11.56亿元;住房改革支出1.39亿元,按照国家住房改革政策进行安排。在2011年预算支出方面,地震事务支出达19.59亿多元,所占比例达到67%。据了解,地震事务支出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等支出。


  今年大幅增加近5.7亿


  对比中国地震局2010年的24.1亿元预算可以发现,今年的预算在有所攀升的同时,对地震事务的投入进一步增强。去年的地震事务支出约占支出的58%,为13.9亿元,而今年则大幅增加了近5.7亿元。


  中国地震局工作主要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和地震科研等项内容。目前,中国地震局在职职工12200多人,离退休人员近9300人。其中地震监测预报人员约6000人,科研人员约2100人,应急救援人员约1500人,机关人员近1400人。

 

      相关新闻:中广核称“厂房可抗万年一遇地震说法”存误导 第一财经日报-北青网

 

  3月16日,因为“可抗万年一遇”这几个字,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下称“中广核”)成为舆论焦点。


  3月15日,有媒体报道了《中广核集团昨日回应中国核电安全问题:中国反应堆厂房可抗万年一遇地震》一文。


  一时间,无数网民在微博转发热帖,针砭“可抗万年一遇”的说法。


  “‘万年一遇’是对‘年超越概率10的负4次方’的通俗说法。”午后,中广核在其新浪官方微博回应称,个别媒体报道的“万年一遇”的说法对公众存在误导。
对此回应,多数网民认为,解释过于学术化,难以理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中广核所言不差,“万年一遇”即核电站选址“最大地震概率考虑到一万年”。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应更通俗宣传防震指标,加强信息披露,并在核电站工程质量、监督等方面加强管理。


  “万年一遇”存误导?


  针对网民的质疑,昨天下午,中广核在其微博回应,帖后附图中更进一步予以解释说明。


  中广核称,对于个别媒体报道“中国反应堆厂房可抗万年一遇地震”一事,“万年一遇”的说法对公众存在误导,在我国核安全导则中,定义的“核电站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按年超越概率10的负四次方评价(即重现期是万年一遇)。


  在附图中,中广核进一步指出,这一通俗说法说明概率水平极低,即电厂区域出现如此量级地震的可能性极低,是对难以理解的概率范畴概念的一个通俗定量的说法,不可望字生义。


  中广核认为,我国核电站的地震设防标准比国际原子能机构标准略严,与欧美、日本相当,并不低。


  中广核还指出,“万年一遇”是核电站抗震设计的最高标准,而我国核电厂址发生如此强震概率非常低。


  “在重现期万年一遇是核电站选址时衡量地震发生概率的一个指标。打比方说,飞机失事的概率是二十万分之一,并非表示坐20万次飞机一定就会失事,地震同样是这样。”中广核强调,“任何事物都有风险,我们要做的是将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而如何评价风险就需要各种指标。”


  充分考虑选址安全


  叶奇蓁表示,国内核电站选址时一般均依据国家地震部门所给的该地区地震数据,考虑按“万年一遇”的标准设计,避开断层、火山和海啸多发地区,“我们的‘万年一遇’不等于日本的9级地震,我们的核电站不会发生9级地震,因为不会在这种地方选址。”


  “中广核说的能抗‘万年一遇’的地震,这是他们遵照的标准,这是一个概念,究竟地震多少级,取决于当地的地震情况。”叶奇蓁说,“中广核讲的话是对的,就是这个地区最大地震概率考虑到一万年。”


  16日晚些时候,中广核向本报记者发来了书面说明。


  在防地震方面,中广核称,我国核电厂址大多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的沿海地带,远离构造变形强烈的南北构造带和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带,厂址附近无断裂带,历史上也未出现过超过5级的地震,不会出现与本次震级相当的地震。


  在防海啸方面,中广核称,我国海岸记录到的海啸最高在0.5米左右,各核电站厂址很难出现类似日本发生的强烈海啸。


  中广核称,已建、在建核电厂在总平面布置设计时均考虑了海啸增水对电厂运行安全的影响,根据我国沿海发生最大海啸和风暴潮的最大值,采用了包络设计(取最大值)。已建、在建核电厂在防止海啸增水影响厂址安全方面,均是安全可靠的。


  值得注意的是,继去年5月后,去年10月,中广核旗下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拥有87.5%股权的大亚湾核电厂一号反应堆发生微量核辐射泄漏事件——余热排出系统一段管道出现缺陷,该缺陷未对电站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产生影响。

 

  中广核:中国核电站安全系数高 与福岛技术不同

 

  针对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机组接连爆炸事件,记者今天在中国广东核电集团采访时获悉,中国目前采用的压水堆核电站技术上比较成熟和先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中广核有关专家介绍,日本福岛核电站采用的是BWR(沸水堆)技术路线。沸水堆直接从堆芯产生蒸汽驱动气轮机。发生事故的福岛1号机组1971年3月投入运行,属于BWR-3堆型,目前已不使用。而中广核集团目前发展的堆型是压水堆,压水堆产生的热量通过一回路系统带出并通过蒸汽发生器系统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比较高。

 


  专家表示,针对可能出现的事故,中广核所属核电站设置了多道安全屏障和多个专门针对事故的安全系统,安全系统均采用冗余设计(一个部件出现故障并不影响安全功能)。在失去外电源的情况下,由应急柴油机可靠地供电。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各机组在已分别配备应急柴油机的前提下,还采取专门增加了一台备用柴油机等措施来防止事故扩大发生堆芯融化的情况。


  而针对可能出现的氢气爆炸情况,中广核所属电站均设置了预防、监测、行动和措施等多道防线。设计上采取了措施防止此种情况发生,设置了多种可靠的监测方式监测主系统中的氢气浓度,并通过氢气复和器和氢气点火器等专设安全设施,可以控制事故情况下氢气水平,避免其浓度的上升,防止出现氢气爆炸的情况。


  国内核电站选址的过程中,均对厂址的地震、地质、水文(包括地震引发的海啸)、气象(特别是极端气象)等厂址自然条件、外部人为事件的影响以及核应急条件进行充分论证,以确认厂址适宜建设核电厂。在厂址确定后,针对可能受到的影响,核电站的周边被划分为不同的应急区域,以保护人员、社会和环境免遭放射性的危害。并进行定期的应急演习,确保核电站在可能发生事故时周边居民能及时安全地得到转移。


  专家介绍,中国大陆发生地震的强度和频度远低于日本,而且中国核电厂厂址选择和抗震设计遵循的规范是现行有效的、与国际通用的标准。对于厂址地震和设计地震水平的确定留有裕量,在设计上层层设防。抗震设计是保守、安全的。另外,核电厂包容堆芯的反应堆厂房结构设计条件严苛,考虑强烈地震作用、飞机撞击、外部爆炸、龙卷风等,结构刚度大、强度高,具有足够安全性。核电站地震监测系统也是完备、有效的。


  同时,中广核集团已建、在建核电厂在总平面布置设计时均考虑了海啸增水对电厂运行安全的影响,取中国沿海发生最大海啸和风暴潮的最大值,已建、在建核电厂在防止海啸增水影响厂址安全方面,均是安全可靠的。采取了这些措施后,防波堤、防浪堤可以在最大台风浪的情况下保证护岸结构基本稳定,地震发生后保证护岸结构基本稳定,不丧失基本防浪功能。


  中广核集团目前有5台在运行核电机组,均位于大亚湾核电基地,总装机容量502万千瓦。其中,大亚湾核电站2台机组于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岭澳核电站一期2台机组于2003年全部建成投入商业运行,岭澳核电站二期1号机组于2010年9月投入商业运行。投入商业运行以来,各核电机组均保持稳定运行,安全业绩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完

 

  中科院院士:中国核电站都没建在地震带上

 

  “中国有27个在建、已建核电站,据我所知,都没有处在地震带上”,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核科学技术专业教授陈达16日对记者说。


  日本东海岸11日下午发生强震并有海啸,随后的核泄漏危机引发世界关注。从事核领域研究已48年的陈达介绍说,中国在建、已建的核电站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广西、广东等地,在沿海地区已经排满,目前一些反应堆深入内陆地区。


  各界对中国核电站是否建在地震带上存在担忧。对此,陈达认为:“核电站在选址时,必须考虑到,以该地为圆心、30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内历史上是否有过地震。如果有,核电站在此建设时必须考虑设防因素”。


  “对于选址,向前必须核查该地2000年前发生地震的历史记录,向后必须预测50年一遇地震的发生概率。中国的核电站都打在岩脊上。如果真的遇到地震,我们更关心它的震级和力度对核电站的影响”,他说。


  他告诉记者,一个核电站的选址,有着相当复杂的指标系统,“指标加起来有好几大本”。“其中包括,当地地质、水文、气象、人口条件等,例如该地常年风向和空气指标怎样,附近是否有武器仓库,人口不能过于密集,交通必须便利,当地80公里范围内居民文化素质、出生情况等等都是考察因素”。


  “地震预测是世界性难题,由于预测大地震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中国核电站预知大地震、并提前关闭也是不可能的”,陈达说。


  陈达表示,历史上每一次发生的核事故都是教训,需要相关部门反思。目前,中国的一些核电站已经开始了重新评估和检查工作,所有核电站正常运转,未出现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