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十字军配龙爪肩甲:临门一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59:35
2010-11-18 02:28:00 来源:大众日报(济南)跟贴 0 条手机看新闻
卢 伟
清末新政是一次值得玩味的“政治改革”。如果说光绪戊戌变法在体制内没引起太大反响,那么到庚子年义和团闹得大清差点完蛋,老佛爷在西安也下诏大谈“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大清算是真正开始走上了体制改革的道路。此后的十年里,教育上废除科举考试,行政体制上调整中央机构和官制,财政上引入预决算制度,法律上引入警察制度,修订新法,分离行政权和审判权,军事上建立近代陆军,商业上奖励实业、保护工商等。甭管动机为何,大清的新政是一项接着一项,似乎开始了从体制层面向一个近代国家的转型。不过,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改革在与革命的赛跑中最终败下阵来,武昌城里一声炮响,大清革新自救的种种努力淹没在了革命的滚滚洪流中。
后世看来,新政之败,败在了“立宪”这临门一脚上。纵观整个近现代史,后发国家的转型中,宪政改革是最重要也最难过的一关,过得去国家昌盛可期,过不去则常常陷入动荡。很多人说清廷压根儿就没有立宪的决心和诚意,这是有欠公允,从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可以说清廷正式承认了西方在政治文明上的优越性,当然,至于要施行的宪政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当时整个天朝能说清楚的恐怕也没几个人,大家还得摸着石头过河,只不过大清运气比较差,不幸掉到了河里。
立宪,说到底是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即政府的权力要来自宪法授权,不能为所欲为,宪法要通过代议制由民选的议员来制定,所以说宪政限制的是政府而非国民。保护私权限制公权,以前那些可以利用公权为所欲为的王公大臣们自然不高兴,反对的理由当然要冠冕堂皇,例如国民素质太低,不懂不理解民主宪政的含义,再如吏治败坏,清理弊政反腐败比宪政更重要等等。不过当时的清廷还是表现出了诚意,既然大家都不了解,那么就列个时间表,边做边学,所以有预备立宪一说,1908 年办谘议局(地方议会)、颁布地方自治章程,1909 年谘议局选举各省议员,1910年办资政院(全国议会)……时间表一直列到了 1916年宣布宪法,虽说时间拖得有点长,但起码有了路线图,而且“预备”期间的这些举措也确实起到了普及宪政常识的作用,天朝的子民头回知道了选举是咋回事。说起来这头茬议会运作得还颇像那么回事,比如江苏谘议局曾经因为预算的事和总督争执,议长张骞不惜带领议员以辞职来表达抗议。
 
当然,立宪最终失败,满清怪不得别人。政治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启动就会按照一定的逻辑运转下去,不以权贵们的意志为转移。老佛爷当初同意立宪,是因为有人告诉她立宪可以“王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等到她老人家归西,接班的摄政王载沣等人一琢磨:满人在天朝占绝对少数,一投票肯定会靠边站,即便改革成功,天下也已经不是大清的天下了。他们更不懂得大势只能顺不能逆,汉人的实权派和有钱有枪的各省势力已然坐大,还光惦记着为满人收权,搞来搞去弄出一个皇族内阁来,大失人心。在立宪的风潮席卷整个中国,革命的暗流不断涌动的大局下,大清翻船,在所难免。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作者:卢 伟
(本文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