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值对照表:《林斤澜说》文坛的那些人和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36:47
来源: 文汇报

林斤澜、汪曾祺、邓友梅(由左至右)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挚友

    一坛一坛的老酒,勾出一段一段的文坛往事。谈笑间,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大家轮番登场,将文坛外史演绎得如此精彩又富于意趣。书里,林斤澜在看文坛,我们在看一个中国传统的文人是怎样在历史的波澜中行走……

    细品这部文坛外史,你可以领悟什么是真正的人,什么是真正的文。

    梁实秋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前身叫“电化学校”。这是抗战时候一群艺术精英躲到重庆的北温泉,初创了一个电影广播学校。北温泉,所处天府之国、缙云山麓、一片黑松林里。“林下温泉分流如溪,合洪成瀑。晴日白雾似烟,雨天若喷。”林斤澜是进入这所学院后开始做文学梦的。

    这里汇聚了整批的文化名流。史东山、郑君里、梁实秋、焦菊隐、张骏祥、许幸之、戴爱莲,叶浅予……其中还有一位不吸烟、不喝酒、不打扑克、不结婚的盛家伦。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夜半歌声》的歌者。他教过几节课,后来逃课如逃学。会议不开,薪金照拿,坦然自若。

    林斤澜称梁实秋为“滑竿教授”。梁实秋那时兼着两个学校的课,还有一个就是在北碚的复旦大学。北碚到北温泉,十多里。十多里路,不坐车,也不坐船。班车拥挤,又不准时,小轿车呢,战时的口号叫“一滴汽油一滴血”,名教授梁实秋坐小轿车还不够格!坐船要过滩,嘉陵江水急滩险。那么,只好步行了,梁实秋是请别人代步。四川有一种简易轿子,叫滑竿的,即两条竹竿上绑一把竹躺椅子,没有遮盖。

    这样抬着来上课的,学校只有梁教授一人。

    梁实秋下滑竿,直奔教室,脸上微笑。他不看学生,从长袍里掏出一张长条小纸条,扫一眼,就开讲。他讲的是西洋戏剧史,希腊悲剧,中世纪,文艺复兴。顺流而下,不假思索,只摆事实,不重观点。如一条没有滩,没有漩涡,平静可是清楚的河流。

    一会儿法国,一会儿英国,一会儿德国,提到人名书名,写板书,讲到法国写法文,讲到英国写英文,讲到德国写德文……抗战时期,学生中多半是“流亡学生”,即使学过外语,也耽误得差不多了。他全不管,从不提问,和学生不过话,更不交流。下课铃一响,揣纸条,戴帽子,围三绕围巾,立刻走人,上滑竿。

    他的课经常满座。他的课知识丰富,条理清晰,叙述娴熟又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