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生化指标费用:邵 阳 北 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46:41

我省唯一一处古塔“国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市辖县级行政区———北塔区便因其而得名。

  明隆庆四年(1570)吴兑、高冈凤等筹建,明万历元年(1573)动工,万历十年(1582)由知府胡梗主持竣工。塔高26米,七级八方,砖石结构。塔内宽敞,有砖砌旋梯、可登塔顶。石基插地,底层可容百人。一至三层塔檐斗拱皆镶以精磨片石,工艺精美。塔顶以三个叠立的铁质宝瓶组成塔刹。第二层墙间,由铁片楔紧的石碑,载工匠姓名。塔内空,有砖砌旋梯登塔顶。1944年,日寇空袭,一铁宝瓶震落,重500千克,塔一角被宝瓶撞坏。逐层每角原配有铜铃,风吹铃响,悦耳动听。

  建塔源自天竺之国。然而中国化的塔的建筑,已不限于宗教之义,它成为装点江山和城市文化的象征。明万历年间南京礼部尚书邵阳人车大任所撰《北塔》载,修建北塔的原因,是因“宝庆府城之东北二里许,资江邵水二水汇流其间,一折而北,地势低矮空旷,以形家言,宜建塔镇之,以培风水而振人文”。北塔建成后,在塔的附近又建有北塔寺和无念阁,相传明代高僧镇江人大错和尚钱邦芑(音“起”)曾在此静养。因此,这里在明清时期又曾是一个佛教活动场所。而今它雄立资江北岸,不失为宝庆古城一大人文胜景。

  北塔处于资邵二水汇合处下游,既与东塔对峙,又与对岸砥柱矶上亭外亭和关圣殿等古建筑隔江相望,形成一幅绝妙图画,素有“天开画图”之称。清人吴德襄亭外亭联云: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把这一如诗如画的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塔北碧水茫茫,衬托着北塔雄姿,真是另有一番情趣。江流千古,塔影千古。经历400余年风雨的北塔,雄姿依然。如今,邵阳市人民政府已规划以北塔为中心修建北塔公园,市委、市政府已将北塔周围400多亩土地划为北塔公园用地,并划拨30余亩土地作为北塔文物保护用地,将北塔及其保护范围列为一级保护区。目前,北塔公园和北塔文物保护区内的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建设。环境优雅的北塔保护区将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北塔与东塔遥相对峙,又与砥柱矶上的亭外亭隔江而望。清末徐小松曾为亭外亭撰名联:“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登塔而望,碧水古塔,资水如带,龙山如画,月朗风轻之夜,塔影倒映资水,有姗姗过江与南岸双清亭相会之态,极富诗意。

  北塔系楼阁式砖塔,外观八面七层,塔身通高37米。塔底南面设半圆券顶大门,大门两侧以半圆形青砖筑倚柱四通,上方筑门檐,重檐翘角,出檐饰砖磨如意斗拱。自大门入塔,沿塔内折上式甬道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上,可通达顶层阁室及南、北大门;底层外壁则嵌有《修砌北塔石碑记》,塔砖上多模印有“万历元年信士施砖”等字样,至今笔画显豁,字迹清晰可读,为明代砖塔的断代等课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登临塔顶,可见八角攒尖顶,原角上均饰有铜铃,微风轻拂,声音悦耳。尖顶上三个铁铸葫芦宝瓶收刹。抗日时期,日本飞机投弹撞落一宝瓶。而今,塔顶生有一株5米高的黑胡椒树,垂垂而立,四季常青。仲夏深秋,邀二三知己,登塔远眺,但见资江浩浩,城廓历历,四方风物,尽收眼底,邑人邹汉纪有《北塔诗》云:

  振衣同作出林游,塔势高寒峙邵州。鸟道盘桓人向背,云林平绕气沉浮。江天漠漠双鱼挺,风日迟迟一荻洲。世事由来苍狗似,登临休动古今愁。

  [1] 中国古塔的建筑历史中,关于塔有佛塔与景观塔之分。景观塔的建筑,其实还有着镇守一方平安的寓蕴。北塔就是建在资水岸的一座镇江之塔,它是在江水上讨活的船工们祈求平安的寄托。"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句佛语注定着佛塔必是七层的建筑层次,北塔当然是在"救"湍急资江河湾中的船夫,于是它依佛塔七层的造构,耸立在资江急弯处的河湾北岸。

  北塔,从此成为邵阳资江岸边人们、水上船夫们心中的保护神,精神的支柱。

  宝庆府境内有通航河道22条,共长1420公里。各州县的农产品及土纸、煤炭、大条钢均以木帆船载运。通过资江干流运销省内外。竹木分别在资水与巫水扎成大型排筏,经洪江、常德、益阳过洞庭,运销汉口等地。尤其是用毛板船运煤炭至益阳、汉口后,船主是先卖煤,再将空船卖给拆板厂。这种连船带货一齐卖掉的独特水运方式,在资水水运中持续百年,主要原因就是宝庆府盛产竹木,二是逆水返回成本太高,船夫们也太累。然而,宝庆府境内所需的物质如淮盐,粮食及手工品等又不得不溯资水而上,运至境内。在陆内交通不便,交通工具落后的那时,资水几乎成为宝庆府物流人流的动脉。

北塔与东塔遥相对峙,又与砥柱矶上的亭外亭隔江而望。清末徐小松曾为亭外亭撰名联:“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登塔而望,碧水古塔,资水如带,龙山如画,月朗风轻之夜,塔影倒映资水,有姗姗过江与南岸双清亭相会之态,极富诗意。

北塔系楼阁式砖塔,外观八面七层,塔身通高37米。塔底南面设半圆券顶大门,大门两侧以半圆形青砖筑倚柱四通,上方筑门檐,重檐翘角,出檐饰砖磨如意斗拱。自大门入塔,沿塔内折上式甬道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上,可通达顶层阁室及南、北大门;底层外壁则嵌有《修砌北塔石碑记》,塔砖上多模印有“万历元年信士施砖”等字样,至今笔画显豁,字迹清晰可读,为明代砖塔的断代等课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登临塔顶,可见八角攒尖顶,原角上均饰有铜铃,微风轻拂,声音悦耳。尖顶上三个铁铸葫芦宝瓶收刹。抗日时期,日本飞机投弹撞落一宝瓶。而今,塔顶生有一株5米高的黑胡椒树,垂垂而立,四季常青。仲夏深秋,邀二三知己,登塔远眺,但见资江浩浩,城廓历历,四方风物,尽收眼底,邑人邹汉纪有《北塔诗》云:

振衣同作出林游,塔势高寒峙邵州。鸟道盘桓人向背,云林平绕气沉浮。江天漠漠双鱼挺,风日迟迟一荻洲。世事由来苍狗似,登临休动古今愁。



邵 阳 北 塔

 毛祖海 

      为拍摄《车胤囊萤》专题片,11月25日19点多钟,我们一行3人,承蒙邵阳市双清区统战部长车茂亲自用专车从邵东接抵邵阳。远远的,我被两条望不到尽头有若弧线形长龙似的街灯所吸引。车部长仿佛洞察我心,当即讲介说:“这是新建的邵阳大道,宽6车道,长20多公里。在我省同级城市中,至目前堪算首屈一指:有其长者,没它宽;有它宽者,没其长。”此系这个城市给予我的第一印象:发展迅猛,大气!

      进住市人大宾馆,我们来不及安顿,就去观赏夜景。第一站是城南公园,只见盏盏彩灯此明彼暗,晶莹闪烁。长长灯廊式样别致,炽比白昼。株株树冠透光朦胧,笼罩绿晕……。无不令人爽心悦目。接着是魏源广场。在聚光灯下,我们随几位瞻仰者伫立在魏老先贤的塑像前,深深缅怀他提出“师夷之长以制夷”这一颇富远见卓识的主张和因此所立下的不朽功勋。紧接着,我们置身于“双江秋月”景点中。自然而然。胤裔车大任所写《双江秋月》诗。立时浮现在我脑际:

郭远双津合,天空片月浮。

银河通下界,素白落中流。

蟾兔疑沾湿,鱼龙看出游。

清光与澄碧,同泻万年秋。

      我们在邵水与资水交汇处徜徉,望见古石桥邵水桥独拱飞架在邵水末端,小巧玲珑,灯饰亮丽,流光溢彩,映卧江底,上下交辉,争媚斗艳,妙不可言。遗憾的,当晚无月,领略不到大任公诗中的意境。之后,我们沿着好不容易得以存留。然遍现修复痕迹,长约两百多米的古城墙信步江边,直达风蚀斑驳、独以原貌示人的古城门《丰庆门》前。眼勘、手抚厚厚实实的古墙体和坚固深邃的古城门洞,真切地感受到古人曾有多么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筑建工程之浩大!同时,我们在其前还目击了该城市从昭陵,改邵陵,变邵州,更宝庆,唤邵阳长达2500多年名称演变标示标志所显示的漫长历程和沧桑变化。正是此刻,我不经意间,朝夜幕深沉中的资水北岸一眺,一尊黑黪黪的锥状体,沉甸甸地耸立于远方,当即问车部长,答曰:“那就是邵阳名景,车大任所建北塔。”我想像它必定非同凡响,心慕极了,无奈时间太晚,勿能立解登览之渴!

      第二天上午,我们被安排去拍摄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蒋家冲车大任的子孙聚居地。一路途经宁乡县城、横跨通往韶山的铁路、穿过花明楼边境,便遥见前方一架横越公路的木质牌楼上撰有一联:

废旧制蔡公去矣正气昭昭怀典范

开新业锷刀存之雄心勃勃展鸿猷

我们即知距蔡将军故里不远了。

      果不其然,过牌楼后再拐一个弯,一座葱葱郁郁小山凸脚下,一幢连三间搭一偏、土砌瓦盖的陈旧农舍,就呈现在我们眼前。车国绪老人指给我们说:“那就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反袁世凯恢复帝制打响天下第一枪,护国讨袁总司令兼第一军司令蔡锷将军的故居。”既然如此顺路,焉有不瞻仰之理,我们急步而趋。国绪老人接着介绍道:“他父亲是个乡村裁缝,家境较穷。搭帮武岗的刘员外慧眼识英才,欲以他匹配自己较之年长14岁的长女,接他出去读书。后来他学成归来,那位长女愧感自己配之不上,主动退避,让年龄相当,适合于他的妹妹顶替,与他结成连理,一时传为佳话……”。

      我们在蔡将军童年时代住过的房间里凭吊良久。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敬仰之情,凄然惋惜道:“可叹蔡将军仅34岁就英年早逝了,不然的话,神州大地一段近代史,很可能就要重写了!”

      惜别那幢甚为冷清的古宅,我们去到蔡家冲那边的车家大院。据国绪老人告知,这是车大任之子,才华出众、颇富盛名的车以遵,为躲避盘踞邵阳的张献忠慕名请他做官,曾投环自尽以示谢绝,而后隐居的处所。因此车氏在此繁衍了七八百人。他带领我们在那些静幽幽的山弯荒废了的瓦砾场中,找到了几块以遵君当年砌墙用过刻有“乙卯年”等等字样的古砖块……

      然而,自始至终,我人虽一直跟随着摄像机,但心却早已飞去了神往中的北塔。

下午,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在灿烂的阳光下,雄伟壮观的北塔,隔江与建在山岗上的东塔遥遥相望,布局颇具匠心,难怪车万育在东塔前的亭外亭书联曰:

云带钟声穿树去

月移塔影过江来

      “月移塔影”即北塔影子在月光中于江底移动。

      国绪老人指着庞大的塔身说:“它同样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年间。当年在这邵水与资水交汇处,常闹水患,为了镇慑水妖,由官至浙江布政司参政加一级,锐意利民,抗倭寇,免官税,兴农耕,置学田,建书院,官声颇著,功绩累累的车大任倡导,信士施砖,自1573年选准此址动工,历时10载,至1583年竣工,现在却成了邵阳市知名景点和风水、航标之塔了……”

      其时,我偶向塔之近旁一瞥,竟望见一幢房屋门上挂着廖耀湘展览馆的牌子,不想国民党著名将领廖将军也出生于此。邵阳真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我没有因之花费太多时间,便围绕着塔基,上上下下仔仔细细探究起来。发现它不只修得坚固,而且极富艺术造诣:塔檐一至三层饰砖雕斗拱;其余四层为叠砖涩出檐、电弧面砖、棱角牙子、条砖交势砌筑;塔顶为八角攒顶尖顶……。我由衷地赞颂道:“兴建此塔的设计者和工匠门,岂止聪明绝顶,手艺更显精妙高超,不愧为那个时代的精英!啊,正是自古至今各方热土这一代又一代数不胜数的精英,才创造出了数千年来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情感激荡中,我倏兀看到了塔之上方一角凸现明显的修缮痕迹,即问何故?国绪老人愤慨地怒斥道“那一角是被侵华日寇空中强盗炸毁后修复所致。”霎时间,八年抗战的烽火狼烟,便在我眼前滚滚浮现,激愤得我禁不住咬牙切齿地发狠道:“侵略者,战争罪犯,这些损毁人类文明的超级恶魔,凡有良知的人们,实有必要团结起来,奋力挖掘出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坑,将他们统统、深深埋葬掉!”……

      日影西斜时分,我们赶到了邵阳县岩口铺镇车大任之胞兄车大敬700多子孙聚居的车家冲。在此,八十多岁高龄的车煌老人进一步向我们证实了:他们的先祖,系明景泰四年官仕湖广荆州通判的胤裔车济,来邵访友,乐其风土,而定居宝庆的。他近乎自豪地数说道,车氏在邵阳落籍后,很块就成了望族,在县城儒林街(今邵阳市东风路中医院所在地)建有车氏宗祠,内有联曰:

家学经传晋武子

朝班爵锡汉千秋

且严立族训:

念祖宗非耕即读

愿子孙移孝作忠

      车大任为不忘先祖,设立了“囊萤阁”,车大敬之孙车万育建有“萤光堂”。

      邵阳车氏在明清两代,先后出了车大任、车万育、车鼎晋、车敏来四位进士;在1933年编辑出版了《邵阳车氏一家集》共7卷诗文作品,收录35人著述,诗作2827首,文84篇。由于车万育是著名的书法家兼教育家,曾等著有《声律启蒙》,当时风行全国,现时仍在沿用。所以,而今长沙市岳麓书院前东方红广场一侧的自卑亭旁,辟有专窗,彰显着两位湖南籍名人,其中一位就是他,不但绘有他的遗像,详介业绩,而且还展示着他的手书墨宝真迹;而今的邵阳车氏人,如车立华、车茂、车立新……,他们正长江后浪推前浪地奋力赶超先祖……

      啊,邵阳北塔,更成了当代邵阳人,当然也包括邵阳车氏人,脚踏实地、坚忍不拔、不断进取向上的坚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