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族之我是帝王:社论:体制困境造成环境与人心的双重污染(南方都市报 2008-3-2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6:33:41
社论:体制困境造成环境与人心的双重污染   2008-03-27 09:47:28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广东近日发布《2007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诸多方面情形堪忧。此次发布公报,虽然主管官员不遮不掩,直奔问题,并坦承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要有勇气承认差距,然而,广东环保形势之严峻,尤其是珠三角环境状况之恶劣,已使公众无心于表扬与自我表扬,而不得不再次揪心于广东江河日下的环境状况。

  此次公报显示,广州、深圳饮用水源水质未达标,广州近半供水量来自污染水源;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广州空气质量下降,酸雨污染已达十雨八酸的程度;珠三角城市江段水质亦遭重度污染。在环保机制与污染治理上也很不乐观,全省许多地方至今没有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削减作为环保硬指标,公共财政对环保的投入、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处理费征收也落后于其他省份。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复合污染治理难度加大,广东要实现污染减排,已成积重难返之势。

  今日人说环保,没有不重视的。早年国内发展乐谈“后发优势”,以为可免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旧路,换一条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但以先发地区的广东来看,新路未必,旧路重回。现在该谈的,不是论证后发优势如何明显,而是如何在先污染再治理,甚至是只污染不治理的邪路上及时止步,跳出原地转圈、越陷越深的环保困境,为已经不堪重负的生存环境搏回生天。

  乐观地看,近年来,公众环保意识持续高涨,官员环保口号尤其响亮,近期还有主管部委合时而上的升级态势,关心环保的力量似乎明显增强。然而,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却是许多地方的环境污染仍然伴以发展的巨大惯性而持续加重。以珠三角为例,政府的环保努力虽不容抹煞,然而,若说今日取得了什么成绩,或是污染局面已经基本控制,甚至已经扭转持续恶化的污染态势,显然只是自夸之词。这即已说明,与业已造成的污染现实相比,政府在环保问题上的努力仍然大有保留。不痛改前非,戮力而为,污染颓势难能挽回。

  环保的社会境遇亦尤其悲切。环保的体制困境,不仅使环境污染持续加重,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已经跌至底线,而各项有口无心的环保政策,各地口是心非的执政官员,各种重大项目的运作现实,都使苦于生态恶化健康受损却不得纾解的人心,再受行政敷衍的二次污染。许多人虽痛感已到忍无可忍之地,但环境污染属于社会发展的“公地悲剧”,唯有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的政府,最有能力、最有资源制止污染、治理环境。公众参与也好,维权抗议也罢,民众所能做的一切,无非还是要推动政府去履行其本就应担负的环境责任。就此而言,面对污染,民众所能依靠的,最终仍只有政府。体制困境造成环境与人心的双重污染,其后果只能是民众与环境的共同沉沦。

  准确地说,要走出环保的体制困境,当下已无任何认识上的不解之谜,而徒剩公权力深陷体制恶症难以自拔的受缚之身。环境维权的与日俱增,部门升级的行政信号,查处大案的官员宣示,钢铁执法的美好愿景,仍不过是十万火急的环保形势之下,环保力量与体制恶斗、与利益撕扯的挣扎与呐喊。而要从这困境里杀出重围,要成功纠正政府体系在环保问题上的系统偏差,这些努力仍失粗浅,远不足以振奋失落的人心,也绝难找回曾经干净的水、空气和泥土。

  因此,包括一年一度的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在内,政府如今应该做的,一方面是以对生命负责的起码态度,力阻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为生存保留基本之需,为民众也是为官员自己留下希望。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正视现实,回到环境的常识标准,为长期以来有名无实的治理现实,争回一点基本的信誉。比如:不要令市民饱受灰霾之苦,还要与政府争吵全年空气良好天数;在满目污浊的江河水中,还要为水源水质达标的具体数据你争我夺。

  回到人所共知的常识标准,回到基本的自然体验,治理污染,政府要从尊重人心、展现诚意开始。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803270022.asp  突破环保困境必须克服路径依赖     2008-03-28 10:12:44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社论回应  
  
  贵报3月27日发表社论《体制环境造成环境与人心的双重污染》,读后深受启发之余,还想多说几句。当前的环保困境是多个方面造成的,我以为要突破环保困境必须克服五个方面的路径依赖。

  第一,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追求数量的发展模式下,我国吸收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几年经济的两位数增长,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并由此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

  第二,环境使用的零成本。我国环境使用的成本很低,无偿或低偿使用环境的制度可以使开发商无需多少资金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并占有大量环境资源。这种情况下,环保产业难以发展,污染加剧。

  第三,唯GDP升迁的考核制度。地方官员为了升任更高职务,争先恐后地取得政绩上的突破,各地上马重化工业项目获取GDP高速增长和税收不断增加,但对污染则很少谈起,甚至有意回避。

  第四,政府控制资源的格局。正是因为政府掌握的权力,能够将投资乃至外资引导进入政府希望发展的行业,而一些能够迅速增加税收的污染工业是政府希望发展的,因为它能够带来更多生产型增值税(VAT)。

  第五,人为压低要素价格。现行的价格体制压低了要素价格,造成大量资源和资本投入、低效率的盈利假象。这种价格体制对经济发展不利,但是为政府寻找发展重化工业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能够赚到比轻工业更多的钱!一些污染项目乘势而上,给环境带来了危害。

  拙见以为,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自身改革,克服上述五个方面的路径依赖,环境才会好转。 □孙宝强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zy/200803280051.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