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南疆小说:中东的形成4:中东国家资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0:05:41
中东国家资讯

  利比亚

  全    称

  地理位置

  国土面积

  首    都

  人    口

  官方语言

  宗教信仰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

  位于非洲大陆北部,东邻埃及,西邻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南邻苏丹、乍得和尼日尔

  176万平方公里

  的黎波里

  617万(2009年2月),以阿拉伯人为主,其他人口为柏柏尔人、犹太人等

  阿拉伯语

  95%以上人口信奉伊斯兰教

  古代利比亚包括互不统属的三个核心部落地区:北部的黎波里塔尼亚、东部的昔兰尼加和南部的费赞,此外还有约500个大大小小的其他部落。利比亚全境90%以上是沙漠或半沙漠,在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这三个地区之间的联系远不如它们同相邻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密切。因此,古代利比亚并没有建立一个独立和统一的国家,一个又一个入侵者的统治构成利比亚的历史:北部先为罗马帝国领地,7世纪时为阿拉伯人征服,16世纪初,并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20世纪初,土意战争后,又沦为意大利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北部地中海沿岸地带曾为英国军队占领,南部内陆地区曾为法国军队占领。

  “二战”后,这个古老国家殖民统治结束,1951年12月24日,成立由伊德里斯一世为国王的利比亚联合王国,根据宪法规定,利比亚是由的黎波里塔尼亚、昔兰尼加和费赞三个具有半自治地位的省组成的联邦制国家。但是国家治理并不容易,众多的部落分别联系着人数众多而有着不同利益需求的居民,而历史背景和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间又存在着明显的矛盾。1953年,利比亚和英国签订了30年的“友好同盟条约”,1954年,又和美国签订了“经济援助协定”。协定规定,美国不仅可以保有在利比亚的军事基地,还可以使用的黎波里附近的空军基地20年。这一政策引起了许多利比亚人的不满。1969年,27岁的青年军官卡扎菲发动了不流血的“九月革命”,以其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宣布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从此,卡扎菲执掌利比亚政权42年直至今天,按照自己的设想改革利比亚。

  卡扎菲的夙愿是将阿拉伯世界统一起来,他确定了伊斯兰教的指导原则,认为伊斯兰教是当代“最完美的规则”和“社会安定的因素”。1970年纳赛尔逝世后,他认为只有自己才是阿拉伯统一的新一代发言人。

  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王国(Kingdom of Saudi Arabia)

  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北部与约旦、伊拉克和科威特交界;东南部与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接壤;西南与也门毗邻;西隔红海与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相望;东濒巴林湾和波斯湾,与巴林和伊朗相对

  225万平方公里

  利雅得

  2710万(2010年),绝大部分为阿拉伯人

  阿拉伯语,通用英语

  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约占85%,什叶派约占15%

  沙特阿拉伯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在历史上是闪族,即阿拉伯各民族的发源地,也是阿拉伯帝国最早的政治中心。沙特之名取自古老的沙特(Saud)家族,该家族系阿拉伯人两大先祖之一的后裔,16世纪时兴起于阿拉伯半岛。1932年,该家族的阿卜杜拉·阿齐兹·伊本·沙特(Abdul Aziz ibn Saud)历经31年戎马生涯,打败敌对部落和各酋长国收复传统的家族领地,宣布在阿拉伯半岛成立王国。

  沙特家族信奉伊斯兰教瓦哈比教派,该教派教义严厉要求遵守沙特家族18世纪中期传播到整个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法律。重新统一的阿拉伯王国实行政教合一的君主制,王位一直在老国王的子孙中有序传承,一切法令都以《古兰经》和穆罕默德的遗训为根据,国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1992年3月1日,法赫德国王颁布治国基本法,明确规定沙特阿拉伯王国由其缔造者子孙中的优秀者出任国王。在沙特家族历任国王的领导下,沙特阿拉伯由一个贫瘠的沙漠国家逐渐发展为富裕的“石油王国”,政治改革和外交策略也逐渐成熟。“二战”后席卷全球的民族民主革命、80年代的两伊战争和油价暴跌的影响以及90年代的海湾战争,均未能影响沙特王国的立国根基。

  1927年,阿齐兹国王与英国签订了《吉达条约》,使之处于英国“保护”下尚未统一的内志地区获得了完全的独立地位。1943年5月沙美建交,1945年,阿齐兹国王和罗斯福在美国“昆西号”巡洋舰上会面,美国从这次“坐在各自轮椅上的两个病人的直面交谈”中获得了自由使用波斯湾港口、修建巨型空军基地和修建横贯阿拉伯的输油管等诸多方面的特权。

  1973年的“十月战争”给沙以关系带来了巨大改变,高举“石油之剑”的第三任国王费萨尔(1954~1975年在位),成功组织了中东石油生产国对美国和西欧的石油禁运。最终在1980年,沙特政府通过支付赔偿费收回了被阿美石油公司控制了40年之久的石油主权,掌握了自己国家资源的命运。(张冉)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raq)

  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北接土耳其,东临伊朗,西毗叙利亚、约旦,南接沙特、科威特,东南濒波斯湾

  441839万平方公里

  巴格达

  2580万,有阿拉伯人、库尔德人和土耳其人等

  阿拉伯语和库尔德语,通用英语

  居民中96%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约占60%,少数人信奉基督教或犹太教

  伊拉克是古代巴比伦和亚述两个帝国的遗址,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从这里入海,是世界四大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7世纪,阿拉伯帝国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巴格达成为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6世纪受奥斯曼帝国统治。之后,则是英国或直接或间接控制着这片土地。1921年8月,在阿拉伯人中有影响的叙利亚前国王费萨尔被英国送派到伊拉克,宣布伊拉克独立,仿照英国的制度安排,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费萨尔王朝。

  1932年,伊拉克成为国际联盟成员国,委任统治宣告结束,正式获得独立。然而,英国仍在伊拉克保留了两个空军基地。1958年7月14日以卡赛姆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费萨尔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国。他奉行酷刑主义,反对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社会复兴党,反对纳赛尔的政治纲领。

  1963年,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推翻卡赛姆,建立以该党为主的政权,但由党外人士阿里夫任总统。1979年7月,萨达姆·侯赛因接任总统。萨达姆一直试图成为阿拉伯的领袖,率先现代化的军队,为萨达姆提供了对外扩张的可能。

  1980年伊朗正爆发伊斯兰革命,两伊边境一系列冲突事件后,9月22日,萨达姆·侯赛因发动了持续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1990年,长期存在于伊拉克与科威特两国之间的石油政策、领土纠纷和债务问题等争端日趋尖锐,8月2日,伊拉克突然出动10万大军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爆发。

  经历了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后,伊拉克道路、桥梁、电网等基础设施和石油设施遭到破坏,经济停滞、濒于崩溃。除了联合国的制裁,多数阿拉伯国家也停止了同伊拉克的官方往来,但主张维护其统一和领土完整。2003年,美英以伊拉克继续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支持恐怖主义为由,联合对伊拉克发动军事进攻,4周后,萨达姆政权垮台。(张冉)

  以色列

  以色列国(The State of Israel)

  处地中海的东海岸,与亚洲及非洲相连,西临地中海,北接黎巴嫩及叙利亚,东接约旦,南面与埃及及红海为邻

  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目前实际控制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

  建国时初设特拉维夫,后宣布迁都耶路撒冷。1980年7月,以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

  680万(2004年),主要是犹太人(约占76%),其次是阿拉伯人、德鲁兹人等

  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通用英语

  犹太教,伊斯兰教

  1948年宣布建国的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犹太人祖先为希伯来人,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血缘上与阿拉伯人相近。他们很早就从阿拉伯半岛的北部迁移到巴勒斯坦,建立了古希伯来王国。公元前8世纪开始,巴勒斯坦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和希腊人征服。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占领巴勒斯坦,犹太人被迫外移。

  虽然基督教《圣经》的“旧约”部分与犹太教《圣经》的内容几乎相同,但两种宗教的区别在欧洲长期以来深刻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不断被利用。犹太人在欧洲国家长期受到歧视、迫害和杀戮,“二战”时达到了顶峰,约600万犹太人死于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面对欧洲日盛的排犹风潮,犹太复国主义的呼号也渐渐高涨。从1882年俄国一部分犹太知识青年发起重返巴勒斯坦的运动起,一直到1948年5月以色列国正式建立,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前后掀起过7次“阿利亚”(希伯来语,意为流亡者的聚集)行动,总共约55万人回到巴勒斯坦。

  处在周边阿拉伯国家包围中的以色列,开始了与阿拉伯世界长达半个世纪的纷争。从1948到1973年,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共经历了4次中东战争。

  1974年6月拉宾出任以色列总理后开始寻求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途径。当了27年军人、曾任以色列最高军事长官的拉宾知道,军人的职责是赢得战争,而政治家的职责则是为他的人民赢得和平。直到1991年10月,他“铸剑为犁”的愿望才得以实现,中东和会在马德里召开,确立“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1994年,拉宾因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所做的努力而获诺贝尔和平奖;次年在特拉维夫国王广场上的和平集会上,犹太极端分子向他连开3枪,1小时后不治身亡。这是继萨达特之后,第二位为和平献身的中东国家领导人。(张冉)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北濒地中海,东临红海

  100万平方公里

  开罗

  8155 万(2010年),主要为阿拉伯人

  阿拉伯语,通用英语和法语

  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

  埃及历史悠久,公元前3200年就出现奴隶制的统一国家。但在历史上,埃及曾多次遭外来入侵,先后被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所征服。19世纪末,埃及被英军占领,成为英国的“保护国”。“一战”后的华夫脱独立运动,迫使英国于1922年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1936年成立法鲁克王朝。

  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国家政权。1953年6月18日废除帝制,成立“埃及共和国”。3年后,纳赛尔作为唯一的总统候选人,成为埃及的第二任总统。纳赛尔随后放弃西方政权的青睐,转而投向以苏联为首的阵营,后又领导并策划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使埃及成为中东民族主义力量的象征。

  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苏伊士运河地位重要,英国曾长期控制。“二战”后,英法两国试图维持殖民存在,尤其是维护运河控制权,便联合以色列发动了军事行动,苏伊士运河危机演变为中东战争。埃及尽管在军事上失利,但却在政治和实际利益上成为胜者,并在阿拉伯世界和中东地区树立了大国地位,纳塞尔也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

  苏联由于在这次战争中向埃及提供了武器支持,两国关系进入了所谓“蜜月期”。但苏埃之间的矛盾很快就暴露出来,纳塞尔要充当阿拉伯世界领袖与代言人,并不允许埃及共产党的合法存在。美国乘机行事,向埃及提供了价值5亿美元的小麦,并表示愿为阿斯旺水坝后期工程提供资金,还允诺埃及全部留苏学生转到美国学习。苏联于是追加贷款支持,挽回与埃及的关系。不过,1967年中东“六五战争”中苏联出卖埃及,为埃及反目再埋隐患。

  1970年纳赛尔逝世后,萨达特继任总统。在他任内完成了摆脱苏联的控制、发动第四次中东战争、同以色列和谈等一系列震惊世界的举措。1977年,萨达特访问以色列。在美国总统卡特的斡旋下,萨达特和贝京在1979年以极大的勇气开启了中东和平的第一扇门,埃及成为第一个正式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随后,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遇刺身亡。

  萨达特总统遇刺时,身旁的副总统穆巴拉克侥幸躲过一劫。作为“二战”后在职时间最长的埃及统治者,自1981年他任总统后,经过4次连任在位30年之久。其领导的埃及因为最近20多年来配合美国推进中东和平进程,被认为是美国在中东地区和阿拉伯世界的盟友之一。(李琳熙)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Turkey)

  国土包括西亚的安纳托利亚半岛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区,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北临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并与希腊以及保加利亚接壤,东部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

  78万平方公里

  安卡拉

  7200 万(2006年),主要民族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

  土耳其语

  99.8%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

  地跨欧亚两洲,97%国土位于亚洲。其著名城市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曾经是东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盛极一时,但随后便逐渐衰落,成为周边列强争相蚕食的对象。苏丹首先在国内发起西方化改革,但这并未能挽救土耳其的命运。“一战”后西方强迫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遂引发凯末尔革命。奥斯曼时代结束后,土耳其开始走入现代社会。

  为使土耳其走向西式现代化,凯末尔领导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运动,内容包括宗教革命、服饰革命、文字改革、妇女解放等方面,凯末尔因此被尊为“现代土耳其之父”。但其西化为主导内容的政策导致了许多问题,比如废除阿拉伯字母,改用罗马字母拼音,甚至为推行服装改革先后开除65万女学生的学籍等等。这种现代化改革割裂了民族性和历史文化传统,不仅未能使土耳其完全实现西化,还因此产生了库尔德人问题。有着1400万人口的库尔德族人是土耳其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凯末尔时代,土耳其政府力图打压和同化库尔德人,如禁止库尔德人使用库尔德语,但最终未能成功,导致东南部地区长期不稳定,这也成为土耳其加入欧盟的重要障碍。

  土耳其将加入欧盟视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自1923年建国以来,其外交重心一直在西方,同时又与美国保持传统战略伙伴关系。加入欧盟除了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到土耳其对国家身份的定位。2010年,土耳其公投通过修宪案,结束了1980年军事政变后制定并于1982年开始实施的现行宪法。新宪法与欧盟所要求的“民生宪法”相一致,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将其视为加入欧盟道路上的里程碑。为获得欧盟成员国资格,土耳其此前还开始对库尔德人的文化和权利表示尊重。但2011年2月25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访问土耳其时重申其反对土耳其加入欧盟的立场。土耳其加入欧盟依然困难重重。(李琳熙)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The Syrian Arab Republic)

  位于亚洲大陆西部,地中海东岸。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与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为邻,西与塞浦路斯隔地中海相望

  18.5万平方公里

  大马士革

  2050 万(2008年),阿拉伯人占80%以上

  阿拉伯语

  伊斯兰教的人约占90%,另外还有基督教等

  古代叙利亚由于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而不断受到各方强国侵扰。从公元前8世纪起先后被亚述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欧洲十字军、埃及马木路克王朝、奥斯曼帝国等侵占或统治。1920年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6年叙利亚获得完全独立。国家规模不大的叙利亚,却依靠强力统治成为中东地区的重要角色。独立之初,政治上的不成熟导致民族政府的多次分裂,最终务实派代表阿萨德脱颖而出。在其执政的30年内,逐步建立起了政治权威,并实现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政治稳定,经济在这一时期也获得了较大发展。

  阿萨德上台后,一直把“大叙利亚”作为自己的追求。这个概念曾经过黎巴嫩思想家安东·萨阿德的梳理而广为传播。阿萨德指出: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乃至约旦都是“天然叙利亚”的一部分,于是他开始借黎巴嫩爆发内战之际参与其内政。

  在黎巴嫩内战中,3.5万叙利亚军队于1976年以“阿拉伯威慑部队”名义进驻黎巴嫩。内战稍告一段落,“阿拉伯威慑部队”便开始撤离,叙利亚则继续保持在黎巴嫩的军事存在。《塔伊夫协定》明确提出叙黎“特殊关系”,1991年5月叙、黎签署的《叙黎合作协调兄弟关系条约》,规定叙、黎两国将保持特殊的兄弟般的国家关系,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进行全面的合作与协调。

  作为实现中东和平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叙黎关系备受国际社会瞩目。2005年黎前总理哈里里遇刺后,叙利亚迫于国际压力,结束了在黎巴嫩长达29年的军事存在。2008年10月14日,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宣布叙利亚与黎巴嫩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意味着这两个中东邻国了结了60多年的恩怨,正式实现关系正常化。

  叙利亚是实现中东和平的关键国家之一,一直被美国列在所谓“支持恐怖主义国家”黑名单内。叙利亚与美国、以色列素来不睦。(李琳熙)

  伊朗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位于亚洲西南部,属中东国家,伊朗中北部紧靠里海、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

  164.8万平方公里

  德黑兰

  7200万(2008年),主要有波斯人(51%)、阿塞拜疆人(24%)

  波斯语

  89%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9%信奉逊尼派

  伊朗有一个颇具文明色彩的“曾用名”——“波斯”,这代表着伊朗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作为曾经的地区大国,伊朗也没能逃脱殖民主义的侵扰。早在旧殖民主义时代,伊朗便是英帝国和沙俄侵蚀争夺的对象。“二战”后,其地缘位置和石油资源,使其亦不可避免地成为新兴大国争夺觊觎的对象。

  “二战”后,美国扶植的巴列维取得了在伊朗的主导地位。但巴列维只注重经济改革的“白色革命”,并未能解决政治社会问题,导致矛盾激化,最终于1978年爆发了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这场革命改变了伊朗走向和美国在中东的布局。作为宗教革命领袖,霍梅尼明确拒绝西方民主体制,为伊朗设计了独特的“伊斯兰共和制”,迄今仍是独一无二的政治体制。同时,伊朗高调输出“伊斯兰革命”,奉行“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对外政策,使伊朗对外关系骤然紧张。

  伊朗与英国的关系也在恶化。英国作家萨曼·拉什迪因1987年出版《撒旦诗篇》,遭到了穆斯林世界的强烈抗议。1989年2月14日,霍梅尼宣布判处拉什迪死刑,并悬赏数百万美元追杀他,由此导致与英国断交。

  伊朗的立场,导致欧美主要国家对其实行政治上孤立和经济上封锁。霍梅尼革命后的伊朗宣称要“输出伊斯兰革命”,也引起周边国家恐慌。萨达姆以此为借口,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两伊战争”。这场“二战”后最为惨烈的战争,两国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总计6000亿美元,交战双方采用“人海战术”,伤亡高达148万人,伊拉克甚至动用了生化武器。

  伊朗与伊拉克两个敌对国家,都曾获得美国支持,又先后成为美国的“眼中钉”。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再次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头号威胁。

  伊朗有着类似西方国家的总统大选制度。由一般是年满16周岁的选民通过无记名投票选出总统,候选人年龄底线则为18岁以上。胜出者还必须得到伊朗最高领袖任命。只有得到最高领袖的委任函,当选总统才能正式宣誓就职。2009年的总统大选中,内贾德和穆萨维还举行了伊朗历史上首次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但大选结果却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分裂和国内动荡。

  最高宗教领袖才是伊朗真正的头号人物。接替霍梅尼的哈梅内伊,是伊朗革命的关键人物之一,曾于1981年当选总统,是首位出任总统一职的神职人员,是这个实行独特宗教政体国家的最高精神领袖。(李琳熙)

  1956年7月26日,时任埃及总统纳赛尔(右)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

  1973年11月11日,埃以代表在开罗-苏伊士城公路101公里处的帐蓬里签署停火协议

  1973年10月8日,埃及士兵通过浮桥渡过苏伊士运河

  1973年10月10日,以色列军队突破叙军防线

  1951年1月2日,利比亚国王伊德里斯一世进入的黎波里

  叙利亚总统阿萨德

  沙特国王费萨尔

  1973年时任以色列总参谋长的沙龙

  沙特炼油厂

  1973年10月8日,在戈兰高地作战的以色列士兵

  1952年1月2日,伊拉克油田燃起的浓烟

  在以色列独立前,以色列某军事基地升起未来的国旗

  1960年9月30日,赫鲁晓夫(左)、纳赛尔(中)、铁托(右)在纽约会面

  从胡夫金字塔顶端俯瞰埃及沙漠

  1956年8月3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右)和国务卿杜勒斯就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进行电视讨论

  埃及总统萨达特

  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凯末尔(中)

  1940年,大马士革沙漠附近,法国远征队指挥下的贝都因巡逻队

  1957年2月28日,苏伊士运河危机和西奈战争之后的阿拉伯联盟国家领袖们

  1953年8月26日,伊朗民众庆祝油田国有化

.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 margin-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