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仪品牌排行:澧州龙潭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36:38

古澧阳城北门外,曾有一座龙潭寺。它是崇信禅师的道场,至迟建于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历来被视为著名的佛坛禅院,又是令人神往的风景名胜——澧州外八景之一,引来过不少历代文人墨客为之赋诗著文。如果说唐诗人李群玉的《题龙潭西斋》、唐诗僧齐己的《龙潭作》、明理学家王守仁的《龙潭夜坐》、清澧知州何璘的《夏日游龙潭寺》等题咏,能使人吟诵而生无限的遐思,则《直隶澧州志》描述的“值晓风残月,梦回酒醒,钟韵悠扬清澈,足以惕昏振聩”的古典丛林之美,定会诱人以不游之憾。再若读过明代“公安三袁”之小弟袁中道的《澧游记》,为之倾倒之情更会油然而生。因为在袁小修笔下,游澧州龙潭寺的人,会禁不住产生一种“见鞭影而行”(马望见鞭影即驮骑者迅跑)的冲动,以至“忘食忘寝”,“恬然不复问”其他的雅趣。 自唐直至明、清时代的古澧龙潭寺,确实具有这种非凡的魅力:

  龙潭寺是坐落在澧州城西北郊辽阔平原边上的一组古建筑群,临市邑而靠原野,占近了风水地利。远远望去,脊耸檐挑,绿掩红墙,巍峨壮观中凸现出诱人的神秘。来到寺前,是一池深不见底的碧水,传系潺水洞白龙王留居于此,夜听龙潭禅师诵读度人经的老龙潭。又有一条蓝蓝的小溪,名虎溪水,实为澹水河支流,把潭与澧水连通,远接洞庭湖。若逢天旱,只要“民多于是处祈求雨泽”,被禅经感化的白龙王,就会涌动老龙潭,取来洞庭水,为澧浦大地普降甘霖。溪、潭边上,则长年簇生一种金莲花,人见而遽生美善意。

  走过老龙潭,是焚经台,为周金刚(宣鉴禅师)焚烧《青龙疏钞》的遗址。想当年,四川简阳人周氏,20岁出家,初修习北禅,把一本《金刚经》倒背如流,还自著成一大本笺注文字——《青龙疏钞》,获得了“周金刚”的称誉。当他听说南禅倡导“顿悟论”,主张“见性成佛”,与自习的“渐修”主张相悖,就认为是“魔说”。于是肩挑经、笺,出川南来,誓将南禅“搂其窟穴,灭其种类”。当他来到澧阳道上,见一老婆子正卖油糍饼,因息肩买饼点心。老婆子看了看担子,问是些个甚么文字?讲习何经?周金刚答:是本衲写成的《青龙疏钞》,讲解《金刚经》的。老婆子一听,就说:我有一问,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快请别处讨吃的。周金刚只不屑一笑的点点头。老婆子说:《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道你要点那个心?周氏一听,半天无言以对,扎扎实实吃了一“点心棒”。遂空着肚子,投龙潭寺而来,但他决不甘心于如此失败。一到龙潭法堂,就大嚷:久闻龙潭大名,来到这里,怎么潭又不见,龙又不现?崇信禅师只悠悠回了一句:你不是亲自来到龙潭了吗?。周金刚又无言接招,顿失挑战勇气,只好依礼退下,栖止于寺。后又经过几次较量,彻底认输后,便自行点了一把火,将《青龙疏钞》焚成灰烬,真诚地拜倒在龙潭崇信门下,习禅开悟,潜心修炼了30年。不仅对南禅由嫉恨而心服,而且最终修炼成德山乾明寺住持,法号宣鉴。从此,以棒喝“德山棒”威震天下,传承了石头希迁一脉,开启了中华南禅“一花五叶”中的“云门”、“法眼”二宗……这些故事,都会使观瞻焚经台的人产生一种心灵的震撼。

  焚经台的另一侧是斗笠山,曾是光临澧浦的仙人挂放仙家斗笠的地方。那无论从哪一角度看去,都酷似斗笠的神形之奇,总是透出仙山宝地的灵气,不由人不去摸一回,抓一把,作一番寻顶笠帽遮挡人世风雨烈日的祈求。

  走进寺院内,只见奇花异草满地,葱笼古木盈庭。唐时栽种的四、五株合抱辛夷(木笔树,今唤玉兰)馨香四溢;一蔸蔸天竺国引来的桫椤(树蕨)直冲霄汉,荫庇游人。更有栩栩如生的“石女儿”、“石羊驹”等远古石雕伫竖其间,妙不可言。一排以《北海碑》(唐北海太守李邕讨岭南,虽大功却贬为澧州司马,即于此以为各寺院手书碑刻为事)、《澧阳帖》(澧州古碑拓本刻)、《右军书》(澧州旧存的王羲之书刻)、《道人龙》(一瓢道人,又呼画龙道人所绘的墨龙)等碑刻组成的碑林,令人留连。而明代华阳王铸造的一大一小两口精美铜钟,及其“一声唤起老龙眠”的金律之韵,更使人过目不忘。

  放眼禅院,不说那上下五进的的殿堂中令人肃穆的神塑、五彩纷呈的彩绘,奇雕巧构的梁柱等等,只是那兴盛的香火与充溢四维的“幽斋瞑烟起”,“青苔龙气浮”的景象,就可激起游人的不尽虔诚。一路走过,那种“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的快意,用“心旷神怡”不足以写真,说“如临仙境”亦不过分……

  可惜的是,这样一座佛坛胜地,这些构成“龙寺晓钟”之美的一切,都在几十年前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无声无息。以至当今的澧浦民众,已说不清道不明那座屹立了1200多年的龙潭寺遗址,究竟位在何处。最近,有人撰文称,澧州龙潭寺已“大隐于市”。窃以为此说大妙:既说出了难觅其踪的事实,又以一“隐”道出了它消失的症结,更委婉表露出呼唤的心声。因为盛世无“隐者”,“隐”逢盛世出。假设龙潭寺消失之时,有今日之和谐繁荣,它何以会“隐”去?而以今日澧州发展的速度,或许美之重现,已可翘待!君不见有商业步行街的建设者,在远离古龙潭寺遗址几公里的地方,还腾出一块黄金商埠地段,专辟草坪花坛,立一堆仿石岩,大书“龙潭寺”字样,激起人们的几许念想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对于早已消失的澧州龙潭寺,不仅澧州人在念想,中国和外国的文化、教育、宗教、商贸等界的一批专家、学者、企业家们,已经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掀起了一股重新认识、科学解读它的热潮:

  几乎一批接一批的港澳、东南亚,特别是韩、日等国佛教界的友人,不断的来到沅、澧流域,登德山、谒药山,拜夹山、寻钦山,一再追寻他们要顶礼膜拜的禅宗祖庭和祖师。最终,他们从中华佛禅史籍了解到:石头希迁以下,开创南禅禅林基业最早的禅院是澧州龙潭寺(仅以天皇道悟于建中三年初次住锡澧阳计算),修炼出了唐代连传三代著名法嗣大禅师的祖庭也是澧州龙潭寺!澧州龙潭寺是天皇道悟 (748~807年) 、龙潭崇信(约770—840)、德山宣鉴(782—865)三大禅师的道场和修炼地,又是唐尚书李翱谪迁澧州,访禅问道,由一反佛大儒,转变为护法大居士,写出了糅合儒、佛思想的千古雄文《复性书》,开宋、明理学之先河的地方。而由天皇道悟、龙潭崇信、德山宣鉴三代禅师下传的云门宗、法眼宗佛禅,至今名响国内外。三大禅师在澧州龙潭创立的佛教思想,遗留的公案、偈语,甚至故事、语录等,不仅为当今世界佛禅史高度重视,而且已成为全球现代社会人们的重要精神智慧营养。因此,这些远道而来的国内外宗教界朋友,面对“能掬澧水洗尘,却不能谒龙潭接引”的尴尬,只得呼吁:寻根澧阳城,希望有朝一日能“喜见龙潭,惊闻龙现”。

  今年初,一位南方商贸界的朋友,特给笔者转送一本书,说原是他的上司、一个跨国公司老总送的,实在不错。不过他要求先陪同寻找龙潭寺,再让看书。原来,那是韩国作家崔仁浩2003年出版的一本长篇小说《商道》。书中对 “龙潭和尚”点化一输再输的周金刚,修炼成威力无比的“德山棒”的禅道功德、及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启示作用,作了很大篇幅的介绍。引起了关注商业社会发展趋势的各路人士的广泛兴趣,更是商海大腕们争相求读的热销书。一经问世,立即行销数百万册,在韩、日、新加坡等亚洲文化圈内,风占榜首。作者和读者都认为:澧州龙潭寺蕴藏着“参悟商业最高境界的诣趣诣旨”,深研龙潭禅理,可以启迪商道、商术乃至人生之道。可说是好评如潮。知道了这个事实,我最初见到商步街仿石堆的一种不伦不类感觉,也就有些释然了。当然,最令人心动的还是,一位外国作家娓娓讲述的澧州盛事,自己却知之不多,恐怕是难以“惭愧”二字消责的!

  2005年高考刚结束,远在杭州的一个亲友电告笔者,说他的儿子作文高考后,要专程回澧,解读龙潭寺,望予帮助。咋听此话,一头雾水。待考生归来详告,方才明白。原来浙江考区200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唐诗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八百字的文章”。当时考场上,不少考生想破了头,也难以流畅走笔。下场后,找到答案提示,才恍然大悟。原来此题的禅机,深藏在禅宗史上一段著名公案——龙潭崇信与天皇道悟对待烧饼问题的参究上。这是个“一与十”的公案,简称“龙潭公案”,类似于 “一叶一菩提”的话题。阅卷的专家、教授们指出,“如以澧州龙潭公案去理解这个题旨,一枝一叶至少可以窥探到的是你我的世界、心物的世界、有无的世界,甚至是整个宇宙本身。”

  为了理解这个题旨玄机,不妨看看龙潭公案:

  天皇道悟,原是婺州东阳人(今浙江金华东阳),俗姓张。年十四出家,二十五岁於杭州竹林寺受具足戒。後遁馀姚大梅山。建中元年 (780) ,至江西参访马祖道一。二年后乃谒石头希迁大师,尽得玄旨。此后住锡沣阳,未久,应荆州天皇寺之请,振复“天皇门风”。被後世称为“天皇道悟”禅师,其法嗣为龙潭崇信,崇信门下为德山宣鉴。中华南禅中的云门、法眼二宗,即出自宣鉴的这一法系。

  龙潭崇信系湖南人氏,未出家前非常穷困,流落到天皇寺旁,摆一个卖烧饼的摊子,连住所也没有。道悟禅师怜他,就将寺中一间小屋让他居住。为了感恩,崇信每天送十个烧饼,给道悟做斋饭。道悟收下后,总拿一个还崇信。一天,崇信终于提出抗议:“烧饼是我送的,你为什么退还一个?”道悟温和解释:“你能送我十个,我就不能还你一个?”崇信不服气:“我能送你十个,何在乎你还来一个?”道悟哈哈笑道:“一个你嫌少吗?十个我没嫌多,一个你也不能嫌少啊!”崇信听后,似有所悟,便请求道悟禅师为其剃度出家。道悟点化说:“一生十,十生百,乃至能生千万,诸法皆从一而生”。崇信悟道:“一生万法,万法皆一”!就这样,道悟禅师剃度的烧饼师彻悟之后,被委派到道悟早年住锡过的澧阳龙潭结庵居住,弘法传道,传承天皇道悟灯续,世称龙潭崇信禅师。

  这段公案,表现的是自他一体,能所不二的禅心。天皇道悟让房,这表示我的就是你的;龙潭崇信送烧饼,天皇道悟先照数收,再回馈一个,这表示你的就是我的。当然,天皇道悟的苦心,一个卖烧饼的俗人开头无法知晓,但天天如此,终于触动了烧饼师的灵机。从参究这个疑团,到直接的抗辩论争,龙潭崇信终于觉悟到“多少不二,你我不二,心物不二,有无不二”的道理。原来宇宙万有,千差万别,皆一禅心也。具体地说,就是人与人的交往可以从细节中看出,一个人的心性修养可以从点滴中领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必须从细微处做起。就是宇宙的奥秘,也只能先从细部入手,方可探奥索源,如此等等。这就是“一生万法,万法皆一”。当然这个“一”,显然已不仅仅是“一叶一枝”了。能领悟到这些,考生们不仅会在考场上下笔有神,也一定会在人生旅途中跃马腾飞。

  如此看来,澧州龙潭寺所蕴涵的玄机哲理与学问,如此丰富、深刻,简直像一座智慧的宝库,可以让各界精英从中挖掘到宝藏,甚至找到人生的正道与真谛。对此,澧州人如不改变“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状,跟随全社会对它的探究与解读热潮,深刻理解它、大力弘扬它,正确宣传它,使之在传统文化建设、现代经济建设、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或许将是一种无可估量的损失。

龙潭寺——澧州高氏第三代六公祖坟茔遗址
  龙潭寺,是古澧阳城外八景之一。在城西北郊,为唐代佛教胜地,至今名响国内外。这不仅因为此地有“值晓风残月,梦回酒醒,钟韵悠扬清澈,足以惕昏振聩”的古典之美,更因为它是唐代三大著名禅师天皇道悟 (748~807年) 、龙潭崇信(约770—840)、德山宣鉴的道场和修炼地,还是唐尚书李翱谪迁澧州,访禅问道的地方。2003年,韩国人崔仁浩在他所著的一本《商道》中,对“龙潭和尚” 崇信的禅道功德及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启示作了重点介绍;2005年,浙江省的高考语文题是“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而此作文题的禅机就深藏在禅宗史上著名的崇信禅师与天皇道悟禅师对待烧饼问题的参究这一 “龙潭公案”中,阅卷的教授们指出:“以这段公案去理解话题,一枝一叶至少可以窥探到的是你我的世界,心物的世界,有无的世界,甚至是整个宇宙本身。”由此可以看出,澧州龙潭寺,确是一处孕育和弘扬着中华文化玄机的灵性宝地。
  大约到了明永乐末年,澧州高氏第三代先祖、以明永乐十年(1412)壬辰科举人升授普州(今属贵州)知州的高鼎及其兄高丰、弟高泰、高颐、高升、高常六兄弟先后去世后,就以此为墓地。按照1928年绘制的《龙潭寺祖茔图》所示,高氏祖茔的具体位置,应当是在新修的边贸城以北、澧州医院西侧地段。当时是东邻龙潭寺围墙与旧河桥的夹角,西靠出旧河桥北流而去的澹水河(支流)。因此,澧州高氏子孙一直以龙潭寺为自己的祖茔。当时四围树木葱茏,高大的碑坊耀人眼目,精致的墓庐令人肃穆。并对维护、看管祖茔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可惜的是,这一切,随着清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攻打澧州城铁蹄的践踏,都化为乌有了。到了清乾隆十四年(1749)春,高氏合族重修了祖茔,虽未复旧制,但树立了高大的《高族龙潭寺祖茔禁碑》。碑云:“此则明永乐十年壬辰科举人高鼎并丰、泰、颐、升、常六公墓也……吴逆据澧,碑志圮坏,我等恐久而紊乱,是以重立碑石,永示严禁。凡我后世子孙,各宜奉祀敬扫,不得违禁盗葬。”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龙潭寺高氏祖茔一直常享祭扫。只是到了后来的澹水河改道,才和龙潭寺禅院一起,完全失去了一切标示。如今,只能在一栋栋高楼的阴影中,追寻往日的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