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蛇战大象:第三讲 班集体的发展规律和教育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8:44:27
一、班集体的发展规律

  关于儿童集体,原苏联著名集体教育专家诺维柯娃曾经指出:“儿童集体,它比成人的任何社会共同体都要复杂,因为,儿童集体是极不稳固的,它会因年长的孩子的加入所产生的影响而变化,也会因教师的作用而改变,甚至会因孩子们的生活和发展条件变化而发生变化,飞速前进的时代步伐.也会在儿童集体身上留下痕迹。”这里的“儿童”概念是指十八足岁成人前学龄期的学生。班集体是现代学校中最为稳定和基本的儿童集体的形式。由于班集体的成员是正处在心理上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而各种社会变动、多元文化、教育改革,学校观念、生源构成、教师素质等等复杂因素都会影响班集体的发展。因而,要真正揭示班集体发展的具体规律是十分困难的,需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现。

  何谓规律?规律通常是指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和发展趋势。班集体发展的规律应当回答:班集体是怎样发展的?其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发展的一般趋势和特点怎样?班集体发展中内部、外部诸因素的关系如何?等等。虽然班集体发展的规律十分复杂,但是根据已有的资料和我们的研究,可以梳理出以下一些班集体发展的最为基本的规律。

  (一)班集体发展受社会环境和学校文化制约的规律

  班级是学校中一个高度规范化的组织,班级制度受到教育制度和学校制度的制约。班级处于开放的社会生活之中,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紧密相连。因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班集体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也总会带上时代和制度文化的印记。

  从社会环境对班集体发展的影响来看。一方面,班集体的成员来自于不同的杜区、家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兴趣、经验和个性,每天他们带着从各种不同渠道(影视、网络、交往圈、书报等)获得的各种信息在班级中汇聚、交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生活方式和班级文化。同时,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会通过各种制度和非制度的方式对学校教育改革提出各种新的要求,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观念、制度及教育管理方式,进而影响学校对班级教育管理的制度、要求和评价方式。例如;在以往传统、封所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忽视个人权利、需求、价值的偏面的集体教育观的影响下,学校对班集体建设的要求,较多地强调集体规范化和理想化,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很少考虑从学生发展需求去变革班集体的模式。随着我国社会的开放发展,以及在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发展的理念下,原有的班集体管理方式已经逐渐行不通了.班集体模式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之需要。

  班集体的发展又受到学校教育观念、制度的制约,由于班级是学校的基层教育组织,学校的教育观念、制度、文化会通过对班主任、班集体的评价、管理直接影响班主任对班集体管理的观念、方式和价值取向,制约了班集体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向。

  (二)班集体在教育影响下自主建构的规律

  班集体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主体,班集体的发展其本质上是集体主体性的发展。而集体的主体性决不可能由教育者通过外部规范和简单强化、教育而产生。集体主体性必须通过集体共同活动和自主解决集体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过程中去唤醒、去建构。但是,班集体又是由一群心理上尚不成熟、存在各种发展可能性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少年学生组成,因此,班集体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教育者的管理和引领。但是这种管理、引领又必须建立在教育者正确的集体教育观和对班集体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没有教育者正确、科学地教育、管理、引领,要形成良好的高水平的班集体几乎是不可能的。

  教育者在对班集体的管理、引领中,必须摒弃头脑中陈旧、固有的优秀班集体模式,平等地对待班级集体及每一个成员,尊重学生集体的意愿、发展需求和成长节奏,并通过与集体对话、协商,唤起集体的主体意识,还学生集体自主管理和创造班级生活的权利。教师在参与集体生活中,应适时适度介入,成为学生集体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的启动者和引领者。实践证明z任何一个班级(不论是成绩差,行为习惯差的班级)在班主任、教师的正确管理和引领下都可能自主建构成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反之,班主任、老师的教育观念不当,管理方式落后常常成为扼杀班集体生命活力的主要根源。

  (三)班集体与成员个性相互制约、协同发展的规律

  班级集体是由几十个个性迥异、兴趣需求不同的学生组成的.每个班级学生的个性、需求、爱好都不一样。而青少年学生又都处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性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一方面,集体成员的个性、特点,经验能力、社会性发展水平必然制约着班级集体意识,特点和发展水平。因为,班集体不是一成不变的,班集体必须主动适应集体成员发展的需求,集体成员的发展需求是促进班集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样,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必然受到所属班级集体的管理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心理氛围及其在集体中的地位角色和教师期待的影响。班集体与成员个性发展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班集体发展的基本动力。由于每个班级的成员、个性发展水平、需求、教育环境、班主任教育管理风格等等方面的差异,班集体在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个性化的趋势,就象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班集体。

  (四)班集体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规律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班集体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多层面、动态开放的结构系统。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协同发挥其功能。在特定发展阶段,某种要素的变化会影响集体整体功能的发挥。如前一讲所说,班集体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组成的动态系统。从社会组织学角度来看:班集体有组织目标、机构、制度、管理关系、活动、地位、角色评价等。从社会群体心理学角度来看:班级群体内存在着各种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各种群体都有自己的目标与活动,存在各种人际关系结构、情绪气氛和舆论、内部规范、风气等,也有相互吸引、排斥、冲突、整合等群体心理现象。从集体主体论的角度来看,集体具有主体性,即具有集体的具有追求、爱好,具有自我管理、教育和创新能力,具有集体的情感、情鳍、态度、和智力背景;从集体成员的素质结构来看,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需求爱好、知识经验都不同,有的比较内向、沉稳,有的外向活跃,有的聪敏能干,有的善于协调关系,有的善于组织活动,有的能关心人和富有责任心等等。每一个成员都有其独特的价值。班集体在发展过程中,这几个层面都是相互作用的,适宜地组织结构能有效地发挥集体和每一个成员的主体性,而不适当的组织管理方式会阻碍集体的发展。同样班集体和诣人际关系和舆论可以使组织功能得以有效发挥,不良的人际关系和舆论可以使班级工作难以展开。如果集体没有形成积极的共识,规范制度订得再多也难以执行。如果学盘个体、集体的意愿和价值得不到尊重,那么集体就不会有发展动力;班级集体组织制度、管理方式的适时变革可以唤起最不关心集体的成员集体体责任感。一个深刻而难忘的集体活动,会改变集体的意识和人际关系状态,使集体得到迅速成长。总之,班集体中各种要素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果能协调好各层面、各种要素的关系,集体就有内在的发展动力。有时当集体发展面临危机时,如能抓住主要因素,可以将危机转化为发展动力。在班集体发展中,组织机制是集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群体心理的和谐是集体发展的关键;集体主体

  性,则是班集体发展的核心因素和根本目的。

  (五)班集体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个性化的规律

  班集体发展具有阶段性。根据组织学、群体心理学和主体性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把班集体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

  1、建立组织规范阶段。当班级新组建时,人际关系是松散的,集体意识和集体精神尚未形成。需要教育者为主,吸纳学生意见,建立班级的管理机构,进行职能分工,制订班级组织的基本规范,并使成员意识到这些组织机构、规范的必要性,使班级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产生集体的有序感。经过了一个不长的阶段,通过听取成员意见,对组织机构、制度规范和职能分工进行合理调整,使学生形成对集体组织规范的认同感。

  2、优化群体心理阶段。当一个班级有了组织机制并基本稳定后,应以优化班级群体心理为主要目标,通过真诚对话、台作活动、集体问题讨论,营造积极快乐的集体情绪气氛等等方式,优化集体成员之间及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是以理解、信任、尊重等人道主义精神为基础和价值取向的。同时,应着力形成集体积极的价值共识和舆论,使集体

  能关心和接纳每一个成员,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关心集体。使班内小群体与集体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这时集体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应坦然面对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在良好的集体心理氛囤中加以解决。在集体活动中,集体成员能团结一致,富有集体凝聚力和合作精神。集体洋溢着积极的心理气氪,当集体成员在说到自己的班级时总会有充满着自豪感。

  3、发展集体主体性阶段。建立组织规范、优化群体心理是发展集体主体性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具有集体主体性才是一个优良班集体形成的根本标志。这一阶段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尊重集体意愿,唤起集体发展的主体意识,形成集体积极的价值共识和追求。这种价值追求既与社会要求一致,又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集体舆论和人际关系能体现集体积极自觉的价值共识。这时集体具有了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己解决集体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甚至能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和变革班级组织管理方式。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班级集体和成员发展的需求。

  4、关注集体每一个成员个性发展阶段。班集体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谐、充分地发展。这时,集体能自觉地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发展需求,尊重每_个学生的个性,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最大限度地宽容学生的某些错误和不足,把每个成员都视为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不仅从物质上,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给予关怀、支持。为每个成员个性发展提供或创造机会,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共同体。

  上述四个阶段的划分,是以集体四个层面的目标指向为特征来划分的。在实践中,这四个方面实际上是相互影响和不可分割的,如在建立组织规范阶段。虽然以组织规范为主,但人际关系协调,集体意识的唤起等也应同步考虑;在优化群体心理阶段,也应关注和帮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及发展集体的自主管理能力等等。班集体发展阶段划分是相对的,只能反映一种发展趋势。有时一个阶段进行的时候,另一个阶段工作亦已经在协同进行了,其间,也许没有很明显的界限。有时由于班集体的不成熟和不稳定,会因某些因素导致班集体发展产生波折,甚至可能出现倒退。每个班集体在发展过程中都不是直线式的,有时还会因某些集体特发事件的产生,集体一下子成熟起来了。由于集体成员个性需求、班级环境条件。班主任管理风格等不同,因而,班集体发展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而个性化正是班集体发展的魅力所在。

  最后,还必须指出:班集体发展受集体成员心理成熟水平的制约,如小学低年级儿童班集体发展的特点、可能性与高中班集体拉展特点、可能性是不同的,所以在理解班集体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要理解集体成员的心理一社会性发展的水平,避免用标准化、成人化的集体模式去看待和教育班集体。

  二、集体教育的原理

  在学校里,经常可以听到一些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的抱怨和无奈;“为什么班主任上课纪律好,而其他任科老师课上纪律特别糟糕?”“我已经反复教育多次,可这个班级就是缺少凝聚力、上进心。”“这个学生已经教育了几十次,可为什么总是屡教不改?”等等。确实,问题出在学生身上,但问题的根源常常在教师身上,是由于教师“不了解集体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苏霍姆林斯基语)投有意识到,面向集体的教育具有与学生个别教育不同的影响原理,也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集体教育的原理去影响班集体和学生个体的行为及心理。现代学校教育虽然十分重视学生的个别教育,但多数情况下,学校教育仍然以集体教育为主要方式。因而,理解和把握集体教育的基本原理,不仅是班主任,也是每一个教师应有的教育专业素养之一。

  所谓集体教育的原理,是指在集体教育情境中,教育者、学生个体和集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教育者有效利用集体情境,促进学生个体和集体共同发展的教育规律。理解和掌握集体教育的规律,可以在科学有效地培养集体的同时,发挥集体教育的巨大潜力,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

  关于集体教育的原理,最早是由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发现和提出的。他的“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及“平行教育影响”的名言,简单和十分深刻地揭示了集体教育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后经苏霍姆林斯、彼得罗夫斯基、诺维柯娃等前苏联的集体教育专家的研究与实践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变革,以及教育社会心理学对集体教育情境的具体机制的分析,使我们对集体教育原理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

  综台各方面有关集体教育原理的阐述和我们的认识,集体教育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集体是教育的对象、目的和手段。

  按照马卡连柯的观点:教育的对象始终是“一伙人”和“一个人”。即在班级教育的情境下,教育的对象不仅是作为个体的学生,而首先是班级学生集体,班级学生集体是一种特殊的学生主体,她具有集体的意识、情感态度、思维、性格、风气和关系系统,具有影响个体文化、心理、行为的特殊的机制和深刻的影响力。因而,培养了一个好的集体,就会有效地教育影响了“一伙人”中的每个人。从这一意义说,学生集体是教育的真正对象和目的所在,同时,集体也是教育学生的有效的手段。因而,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的原理”,即是指教育者应合理运用“通过集体去教育影响学生”和“直接教育学生”两种平行协同的方式去有效地影响学生。具体地说,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应自觉地把学生集体作为教育的目的和对象,通过科学的方式教育影响集体,提高集体的素质,并用集体影响个体,达到关注和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目的:同时,教育者要把针对个别学生的教育置于集体教育背景中来加以考虑,在教育个别学生的同时,科学地运用集体教育的因素,达到既教育了集体又教育学生个体的作用。

  (二)学生集体与个体在共同活动中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集体是由几十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个体组成的,个体又始终是处在集体组织和人际关系之中的一个成员。集体与个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方面集体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思维方式、文化规范等等,会通过集体的关系、地位角色、舆论评价、比较模仿等社会心理机制影响着个体;另一方面,个体也以自己的个性、行为、知识经验、情感情绪、能力特长、价值观影响着集体。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每位学生的个性。但是集体与学生个性之间并不会自发地产生积极的互动关系。集体教育的原理告诉我们,学生集体与个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是集体的共同活动。所谓集体共同活动,即需要集体成员平等台作、相互配台,才能选成共同目标的活动。通过共同活动才能实现集体与个体的互动发展。班务管理活动,集体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等。虽然都具有集体性的特点,但如果没有形成目标共识和展开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动,就不能成为真正的集体共同活动。因而,在平时教育活动中,应努力通过共同活动设计和情境的优化,促使学生集体和个体在活动中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产生集体教育的共震效应。

  (三)通过集体实现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与发展

  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最本质的目的,也是集体教育的本质追求。学生的自我教育通常有两层含义:即作为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和作为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需要主体把自我作为认识、反思、教育的对象。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可以通过唤起集体的自我意识,形成集体发展和自我改变的愿望,组织集体活动与评价,强化集体自我教育的体验来进行。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同样包括.唤醒自我认识,提出自我教育的要求,实自我教育的行动和进行自我评价、反思等一系列心理过程。但是,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离不开集体,学生个体可以借助集体这面镜子来认识分析自我,激发自我发展的动力、选择自我教育的方向,并在集体的自我教育中学会自我教育。在教育中如果不重视发挥集体自我教育的作用,那么,要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并使学生个体自我教育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将会显得十分困难。同样,集体的自我教育也必须以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教育能力为基础。因此,集体教育原理的核心是:通过集体自我教育实现每位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发展。即在引导学生集体自我教育的同时,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将学生的自我教育置于集体成员相互作用的丰富的集体教育活动之中。从而,使学生集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主体。

  (发表于《中国德育》2007年第三期)

  



--------转载













每一种人生都是大家建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