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化一个人的心:老参地栽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0:31:14

    栽过一茬人参的地俗称“老参地”。人参忌连作,老参地一般要20~30年后才能再栽人参。否则人参“烧须、病多、产量低”。我国人参生产区存在大量老参地,随着宜参林地的逐年减少,解决老参地不能栽参问题已成为老参区发展人参生产的迫切问题。
    (一)人参忌连作的原因探讨
    我国在探讨人参忌连作的原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主要结果介绍如下。
    1.土壤理化性状方面的原因
    (1)土壤栽参后物理性状的变化。老参地与新林土比较,土壤比重和容重增大,总孔度减少,三相容积比中气相比例降低,而液相和固相上升;随着栽参年限的延长,土壤中大于0.()1mm的物理性沙粒有减少趋势,而小于0.01mm的黏粒有增加趋势。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人参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对土壤的影响是土壤板结,通气透水性能减弱,三相比失调,水、热、气条件处于矛盾状态,因此土壤物理性状变劣。这是造成老参地栽参产量低的原因之一。
    (2)土壤栽参后化学性状的变化。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磷、钾含量,随着人参生长年限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碳、氮比下降;代换性盐总量急剧下降,代换性氢逐渐上升,由盐基饱和变为盐基不饱和,土壤趋于酸化;随着栽参年限延长,硼、铜、锌、铁、镘元素均有减少趋势,硼极度减少。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人参随着栽培年限延长,土壤中有机质大量被消耗,营养物质供应不平衡,氮素相对增多,磷、钾及硼、锌等微量元素补给不足,土壤趋于酸化,削弱了人参的抗病能力。
    2.病原微生物方面的原因
    王韵秋等(1985)研究表明,老参地中存在大量锈腐菌,起参当年老参地锈腐菌的厚垣孢子数最多,随着起参后休闲时间的推移,锈腐菌厚垣孢子数逐渐减少。老参地中锈腐病菌的大量存在,是老参地栽参后人参发病的重要因子。
    3.土壤生物化学活性方面的原因
    郑洪元等(1985)探讨了老参地与不同休闲年限的土壤生物化学活性变化,结果表明:
    (1)从土壤酶活性分析来看,撂荒多年未栽参的原始森林土壤,栽参后,土壤酶活性要明显降低,其中以蛋白酶、口一葡萄糖苷酶和脱氢酶的活性变化尤为显著。
    (2)从土壤对不同基质氧化代谢能力来看,也有类似的情况,无论是内源呼吸或者是葡萄糖氧化、丙酮酸氧化和邻苯三酚氧化,均以人参连作土壤为低。
    (3)多年栽种人参的土壤,存在(或累积)某种代谢抑制物,这种代谢抑制物能用水和柠檬酸缓冲液(0.05M,pH6.2)提取出,将它添加至撂荒多年的杂木林下土壤中,能抑制土壤的内源呼吸、葡萄糖氧化、丙酮酸氧化和邻苯三酚氧化。人参连作土壤积累的代谢抑制物,对土壤氧化代谢过程抑制的结果表现为呼吸商值增大。
    目前,老参地不能栽参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上述三个方面,多数研究者认为病原微生物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现在利用绿肥轮作或施入石灰、杀菌剂等物质,可以大大缩短老参地的轮作年限。
    (二)老参地栽参技术
    1.绿肥轮作
    研究表明,老参地轮作紫穗槐、胡枝子、豆科绿肥作物,可以改变老参地土壤的微生物区系,如放线菌数量增加(朱桂香等,1985;黄道珍等,1985),微生物区系的活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土壤结构改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土壤;轮作后可提高保苗率,减轻发病程度,提高产量(王韵秋等,1985;杨靖春等,1985)。
    2.施肥改土
   由于老参地土壤理化性状较差,因此老参地栽参前必须结合翻地倒土垄施入充足的有机肥料(每平方米7.5~10kg)或有机碳素肥(每平方米2.5~3.0kg),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特别要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协调土壤三相容积比,对老参地人参增产有明显效果。
    3.利用生石灰粉进行土壤消毒,效果明显
    吉林省辉南县爱林参场700m2老参地,栽参前利用生石灰粉进行了土壤消毒,并配合应用其他措施,人参不烧须,病害轻,锈腐病发病率仅为14%左右,单产为1.35kg.加强田间管理。老参地大面积栽参必须加强田问管理,为人参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特别要满足人参对水分的要求。比其他土壤栽参用水量提高5%~10%,可明显减轻烧须与锈腐病的危害,提高人参的产量和质量。在生育期间要特别注意防治病害,应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农业措施与化学药剂兼施并用的方针,以有效控制病害,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