蝤蛑的做法怎么吃:论文指标下为职称而写泛滥 学术功利化亟待改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30:12

  新闻出版总署近日对学术不端行为痛下狠手。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闻出版总署将对不注重学术质量、刊载拼凑、剽窃学术文章的学术期刊予以严肃处理,对学术质量差、经营水平低、靠收取版面费生存的期刊予以停办。目前有6种期刊停业整顿,2种期刊被通报批评。

  学术期刊是学术活动的重要一环,是学术研究成果得以展现的平台。可以说,学术期刊的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这个本该严肃、严谨、以论文质量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平台,近年来却不断遭到学术功利化的侵蚀,甚至成为学术腐败行为的纵容者、参与者。部分学术期刊,充斥着“剪切+粘贴”的剽窃产品,或毫无新意的滥竽充数之作。部分期刊编辑的学术精神和职业道德荡然无存,“买卖版面”竟成公认的潜规则,甚至成为部分期刊的“生存之道”。

  日前有媒体报道,山东某电视台副台长参评副高级职称的10篇论文,竟然都涉嫌抄袭,有的篇目甚至“通篇连标点符号都一模一样”。如果情况属实,这些缺乏“技术含量”的抄袭之作,到底是如何通过相关期刊的审核程序?其中道道,无非一个愿“买”,一个愿“卖”;一个需要发表论文评职称,一个可以出卖版面谋利益。在如此的功利化逻辑下,学术道德底线不断后退,以致不堪一击。伪劣之作得到堂皇发表,真正优秀的论文就会被挤占空间。期待新闻出版总署的新近行动,能刹一刹学术不正之风,涤荡一下混浊的学术空气。

  抄袭的主要责任当然在“文抄公”,买卖版面的起因也是部分期刊的牟利之心,但产生这种种学术歪风的土壤之一,却在不合理的学术评价、职称晋升机制。对科研人员的学术能力评价重量不重质,以及动辄将论文数量作为衡量业绩、考评职称的标准,都是造成国内论文数量多质量低、抄袭成风的源头。以上文的那名副台长为例,其主要业务是拉广告,工作也很忙,要其写出与新闻报道有关的论文,可以说是“强人所难”。崔永元也曾表示,自己因为凑不够4篇论文,11年没评上职称。写不出,凑不够,很多人就会想走“捷径”,部分有“经济头脑”的期刊也会瞅准这个“商机”,把学术版面搞成乌烟瘴气的交易场所。

  滥下论文指标,导致很多人“为职称而论文”,这种功利化心态催生的成果,无法保证质量,缺乏学术价值,也很难真正衡量出一个人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这种评价机制本身就缺乏合理性,更何况还会带来种种弊端,因此亟需反思和改变。不然,“版面费”赖以生存的土壤难以消除,抄袭剽窃、买卖版面等也会被一些人认为是“被逼无奈”、“可以理解”的做法,道德羞耻感因此降低,学术不端行为还会不断冒头。而最终付出代价的,是学术道德和社会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