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赶走了还会飞进来:现行教育体制 社会阶层板结的固化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01:32

现行教育体制 社会阶层板结的固化剂

对于中国教育的现状,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管的中国改革网说的很是直白而通透:“有人说,我们每天不得不接受的新闻大餐,主食的名字就叫‘糟糕’,‘糟糕’中最大的一块儿就是教育。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为中国的教育状况痛心疾首:这都是中国的教育体制造成的!扼杀天才,扼杀灵性,扼杀人性的中国教育体制!”

  这固然是教育体制的一宗罪,而另一宗罪则在于,它间接的、直接的促使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阶层越来越趋板结化。

  有人说中国天生就具有“不患寡为患不均”的仇富心理,但这绝不是社会的本身面目,至少在那个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的80年代中国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仇富现象。那个年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黄金年代,经济在起飞,当时的条件还很差,对于大多数国民而言,那时的工作比当前远要辛劳的多,但是那个年月人们的心态是积极地、向上地。

  因为在那个年月,只要你肯努力,你就有可能像鲁冠球、陈发树那样,通过自己的奋斗而成功的由底层向社会的上层流动。但现在远不像改革开放之初,有很多像鲁冠球、陈发树这样完全靠白手起家的农民或大学生,靠几百块钱就能发起来。现在这种成功的由下而上的流动越来越少,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社会阶层开始板结化了。同时我们的制度越来越不给那些,在物质和精神等各方面不甘平庸者预留一条向上的通道,纵然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但最后能够成功上位者寥寥。这种制度事实上在无形中保障了既得利益者所业已取得的特权——已经富有的人就是富的,就可以想要什么有什么。这种流动性的缺失、这种社会阶层的板结化,事实上形成了阶层的对立,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难免对贫富差距有很大的抵触。

  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无疑成为社会阶层板结的固化剂。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表面是依循了西方的教育体制,但这只是表象而已。实际的体制还只是延续了我们老祖宗的成法——科举应试而已。古代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其庞大的官僚体系所需要的庞大的技术官僚而设,当时的统治者设考试的目的在于选官的公平公正。

  而今天我们的考试取士据说也是在遵循这个有些颇为伟大的原则的,不过古代的考试要准备的范围很广,这也就是古代学子要十年寒窗的原因所在了。也正因此为了应付这个考试,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够再从事生产工作了。因此,能够参加考试的人必须是能够负担的起巨额教育投资的人。也因此,地主阶级的子弟也就自然比较其他阶级更有做官或获取公共资源的可能,这就是古代科举制度的公平与公正。
与古代的科举相比较,我们最大的进步就在于,要应对考试的时间也终于从古代的十年延长到至少15年(以小学6年中学6年大专3年计)。此为进步一也,进步二则实应推为我们的付出制。古人要做官充其量不过牺牲一个劳力而已,现在何止这些。有好事者曾经调查统计过,光大学四年的支出据说是我们农民四十年的总所得。对于这个报告我是信然的,盖因我出身农村,我知道就是今天大学里的那些农村来的特困生,对照他们家乡的经济情况而言,他们的家庭实在算的上是殷富之家了。
 这种接受教育的社会结构的必然,也就自然影响我们那些殷富人家的子弟的社会行为了。因为在越来越朝向知识型社会转变的时代,良好的教育是获得份好工作的基础。而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事实上也越来越成为某一个阶层的特权,这样下来,事实上就形成了一特殊的种阶层,一个类似宋代的“官户[1]”的阶层。这个阶层以其接受良好教育后,可获得的公权或可利用的公共资源使自己的权势越来越大,财富越来越多。综合这种种看来,社会中严重的贫富悬殊及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我们的教育体制应算居功至伟。
--  [1]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童贯平方寇时,受富民献遗。文臣曰‘上书可采’,武臣曰‘军前有劳’,并补官,仍许磨勘,封赠为官户。”《宋史·高宗纪八》:“﹝秋﹞辛亥,诏诸州守贰考各县丁籍,依年格收除;民间市物,官户、势家与编氓均科。”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官员家属和他们的后代,都叫官户。形势户和官户享有免役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