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新野原葵: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三):第二章(1971)亮出底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09:51
第二章(1971)亮出底牌  1972年,政治运动仍在继续。"批陈整风"换成了"批林整风"。在政治挫折与疾病侵袭的双重打击下,被人民高呼"万岁"毛泽东也无法抗拒自然规律,生命列车带着他永不服输的斗志驶进了风烛残年的轨道……此时已经厌倦"天下大乱"的伟人们,将目光越过辽阔的太平洋,看见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景象,那就是打开国门,迎接外交新纪元。 

 第二章(1971)亮出底牌
林彪对中央批陈整风运动采取"不表态、不参加、不讲话"的姿态。这三个"不",加剧了毛泽东与他之间的矛盾1971年初,北戴河的海边寒风呼啸,这块度假胜地一片肃杀。夏日人头攒动拥挤不堪的海岸线,此时显得格外空寂而辽阔。
中央领导人用来消夏避暑的别墅区里,除了一些工作人员看管空房子外,很少再见首长们的身影。但是林彪却在最为清淡的季节里住进自己远离海边,也远离其它领导人的北戴河东联峰山莲花石旁的别墅。此别墅也叫莲花石别墅,又因在北戴河直管理处别墅楼中排序96号,亦名96号楼。可它与毛泽东的95号别墅相距甚远。因为林是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故而别墅也被亲密地连了号。不过当地老百姓还是喜欢直呼其"林彪楼"。
这座楼是林彪如日中天之时修建的,按照林彪提出住得离热闹的地方远点,离其他首长远点,离海边远点的"三远点"要求,最后选址在原莲花石公园内,一处被大火烧毁的"松涛草堂"旧址上,1969年完工。
这个青灰色工字型二层小楼,外观很普通。但内部设施颇具匠心。室内墙壁极为宽厚,木质门窗非常坚硬,窗户全部用厚重的红色落地窗帘遮掩,密不透风。一楼分别有林彪和叶群的卧室、盥洗室和办公室,林彪卧室可以放映电影。在一楼转角处有一室内游泳池,是专门为叶群设计建造的。林彪因为战争年代负伤,伤到了中枢神经,从此怕风怕水。所以在他的别墅可以看见一处特殊的设施--一个带有屋顶天窗的日光浴室。
林彪经常躺在天窗下的大躺椅上闭目养神,既享用了温暖的阳光,又躲开了风雨侵袭。这个天窗下的咫尺寸方世界不仅是林彪修复伤病的地方,也是思考问题的地方。去年离开庐山是非之地之后,他需要一个地方"疗伤",那么,这个天窗下便是他的心灵理疗站,太阳再次给予了他温暖的安抚。
然而,这个世上并不是阳光下的一切都是光亮的。阳光投在林彪干枯的身体上,他内心却心灰意冷,温度降到冰点。
自从在庐山他与毛泽东之间关系陷于僵局后,冰冷的气氛就一直挥之不去,笼罩在他们的周围。即使1971年新年的钟声也没能让林彪的心情好起来。
新年一过,中央又开始了"文山会海"的日子。
从1月15日到2月5日,周恩来一连主持了三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商讨各地传达贯彻批林整风问题。
2月19日,周恩来致信毛泽东汇报近日工作安排;当日,毛泽东在信上批示:"都同意。请告各地同志,开展批陈整风运动时,重点在批陈,其次才是整风。不要学军委座谈会,开了一个月,还根本不批陈。"(注1)
毛泽东这个批示可谓是语词严厉,谁也不敢再走和风细雨、以维护团结为大局的泛泛批判之路了。第二天,即20日,周恩来就根据毛泽东19日批示精神,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关于扩大传达反党分子陈伯达问题的通知》。
这样一来,中央进行的"批陈整风"运动,大有层层推进,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态势。
陈伯达为何倒台?毛泽东要整谁的风?林彪应该比谁都心知肚明。
按照战争年代的习惯,林彪总是喜欢计算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这场仗能打还是不能打?都在他计算后得以决定。这次与毛泽东较量,肯定是难胜算的……可是林彪为人个性极强,从不服软,曾在疆场上征战厮杀了大半生的他说什么也不承认自己有错。不管毛泽东如何旁敲侧击,他都一概装聋作哑,绝不公开站出来检讨。
林彪读史时总结出来的"与其坐待而亡,不如起而伐之"的体会,他打算付之于实践,并且依靠自己的儿子林立果作为他手中与毛泽东最后摊牌时的"杀手锏"。
实际上,林彪早就开始开始培养林立果。还在"文革"之初天下大乱的时候,林立果就被送到吴法宪所掌管的空军"锻炼",随后又迅速入党提干,并且在空军内部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很快就形成了以他为头的名为"调研小组"的小圈子,发号施令,权力极大,俨然成为整个空军的太上皇。庐山会议期间,林彪还特意把林立果带上山,要他在政治斗争中磨练。
让年轻的"革命后代"亲眼目睹了一场"大有炸平庐山,地球停转之势"的党内路线斗争。
庐山会议一结束,身处险境的林彪就想到了林立果这颗"棋子",而林立果几乎不需要问为什么,就迅速进入角色。在毛泽东着手发动批陈整风运动之际,林立果决定把空军司令部的"调研小组"改名为"联合舰队",开始加紧活动,在北京、上海、广州,北戴河等地设立了秘密据点,搜集情报,训练骨干。
二月下旬,面对毛泽东咄咄逼人的攻势,林彪终于下定决心,准备在迫下得已的情况下,采取非常手段来捍卫他本人的接班人地位--他授意林立果"先搞个计划"。
林彪望着这个酷似他容貌的儿子,一字一顿地告诫说:"南唐李后主有两句诗:几曾识干戈,垂泪对宫娥。他就是因为不懂得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所以才亡了国。这是前车之鉴。
我们不能-束-手-待-毙!"(注2)
此时林立果28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岂能眼见父亲落到如此境地而坐视不管!他根据林彪的意图,3月23日在上海召开"联合舰队"骨干成员开会,研究制定出了《"571工程"纪要》。
《"571工程"纪要》能否帮助自己度过历史少有的政治难关,恐怕花了一辈子时间都在计算胜败的林彪,此时都没有算胜的把握!
怎么办?林彪还需要一段时间"隐其形"。他决定在羽翼丰满之前,继续表面上维持"主席划圈我划圈"的"紧跟"姿态。但是他已经留出了自己的底线,那就是绝不公开认错!他认为江青、张春桥一伙现在正苦于找不到废黜他的借口,如果一旦公开认错,那就正好落入圈套。林彪干脆采用了缄默其口的方法,三十六计走为上,离开北京,避开风头。
同林彪心思相反的是周恩来。
周认为,只要林彪向毛泽东低头认个错,服个软,事情也许就了结了。而这种硬顶的做法只会使情况更糟。但由于林彪是党内的二把手,性子又很倔。周恩来不便直言明示,只好尽可能地从旁缓和僵局。
毛泽东似乎很有耐心地等待着林彪表态,这一等就是半年之久。这半年里,毛泽东对陈伯达和林彪及其同伙们是区别对待的。尽管林彪始终不公开作自我批评,根本不参加"批陈整风"汇报会,但是毛泽东却不能因为林彪"不表态、不参加和不讲话"而把他拉下"副统帅"的交椅。毛泽东的耐心与威望受到空前的挑战与考验!失望一天天地加码。
失望与希望交替中,毛泽东还在用各种方法促使林彪回到正确的道路上。从下面一组日程安排可以看出毛泽东期待"浪子回头"的良苦用心。
--3月23日毛泽东通过江青转告:由周恩来、康生、江青先商量一下,给黄永胜等人创造一次机会,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作检讨,不要再失去机会了。
第31节:1971亮出底牌(3)
--23日下午,周恩来与康生、江青商定再召开一次中央批陈整风会议,进一步批陈,并联系自我教育。汇报给毛泽东后,毛泽东提出,此事应向林彪汇报。
--24日,毛泽东对黄永胜等三人检讨作批示,认为"写得都好","以后是实践这些申明的问题"。
--24日下午,毛泽东约周恩来、康生、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纪登奎、李德生和汪东兴谈黄永胜、李作鹏、邱会作检讨问题,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次事情(指1970年的庐山会议)就出在没有调查。同时提出,吴法宪、叶群二人也需要重新写检讨。(注3)
--25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传达毛泽东谈话内容。同日,约中央军委办事组成员开会,商量按毛泽东意见修改黄永胜等三人的检讨问题。
有了毛泽东的明确态度,周恩来从中周旋,协调关系,修复裂缝就显得比较从容。
--26日,周恩来派专人将黄、李、邱三人检讨送到了北戴河林彪住处。
中央准备召开的批陈整风汇报会,其实就是一个划清界限会,一个表态是否与党中央毛主席保持一致的会。这个会议暗含的几个方面的内容都关乎每一个在任领导的党性大节。一直在毛泽东与林彪之间协调关系的周恩来决定亲自前往北戴河,与林彪好好沟通一下,请他在春暖花开时回北京参会,给他一个正本清源,扶正形象,修复与毛泽东的关系的机缘。
眼看僵局可能打破,有了再次"团结起来"的希望,偏偏这个时候,事情发生了令人意外的变化。
周恩来在北戴河碰了林彪一个"钉子",由此也标志着毛泽东对林彪一伙的容忍达到了极限北京方面紧锣密鼓张罗召开中央批陈整风汇报,而躲在北戴河的林彪却依然沉默不语。
林彪始终像一块飘浮不定的云,谁也琢磨不透云朵里包藏的是春雨还是冰雹。对此,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周恩来都要搞个明白。
周恩来将此行告知毛泽东:他准备在3月30日和31日两天与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李德生、纪登奎前往北戴河林彪处汇报工作。
毛泽东点头同意了。他批示"此事应向林彪汇报",目的就是想打探林彪的动静。
周恩来这次去海边探访林彪,成为毛泽东非常关注与期待的焦点。可以说,这是他等待林彪"幡然醒悟"的最后一道心理底线。
周恩来和黄永胜等六人在北戴河林彪处谈话,主要汇报了批陈整风几次会议的情况、毛泽东对批陈问题的多次批示和谈话,以及拟召开中央批陈整风汇报会的安排等。同时,周也介绍了叶剑英带领专案组在广东调查陈伯达的情况和陈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严重问题。林彪阴沉着脸听罢汇报后表示完全拥护毛泽东自庐山会议以来的一系列指示和工作部署,对黄永胜、李作鹏、邱会作三人的检讨"很高兴",并要求吴法宪、叶群"重写一次书面检讨"。他还很震惊地表示:绝没想到陈伯达问题那样严重,这次把陈揪出来,是"很大胜利","完全同意"中央召开批陈整风汇报会议,把批陈引向深入。谈话中,林彪对自己的问题避重就轻作了一点自我批评,承认自己也"犯错误",是个"炮筒子","讲话有气,脱口而出,放了炮",被陈伯达"利用"了。林彪还为其在庐山会议上讲话作了辩解。(注4)
第32节:1971亮出底牌(4)
谈话到最后,林彪一脸苦相,诉说自己身体诸多不适,不能出席中央批陈整风汇报会。
周恩来感到很意外,许久没有说出话来。
林彪拒不出席会议。周恩来既焦急又无奈。
毛泽东对林彪的态度由此转向,结束了"等待"。
--4月1日,周恩来向毛泽东汇报与林彪谈话情况,汇报时他尽量为林彪说些好话,但是林彪不回京参加中央批陈整风汇报会的事实却无法回避,尽管周恩来小心翼翼地选词择句说明林彪不来参会的理由。
周恩来汇报一结束,毛泽东一改先前对林彪下属所持比较温和的态度,横眉冷对在场一同听汇报的黄、吴、李、邱:"你们已经到了悬崖的边沿了!是跳下去,还是推下去,还是拉回来的问题。能不能拉回来全看你们自己了!"所有在场人都倒吸一口凉气,惊惧不已。
(注5)
--4月11日,毛泽东又把黄永胜、李作鹏、邱会作三人的检讨书与吴法宪、叶群重新写的自我批评材料一同批给政治局,建议政治局"作适当处理"。
毛泽东的容忍达到了极限。
--4月14日,毛泽东决定在1971年1月改组被林彪一伙控制的北京军区之后,再派人参加军委办事组。打破了由林彪亲信把持军委办事组的局面。并且决定中央召开批陈整风汇报会时,把黄永胜、吴法宪、叶群、邱会作、李作鹏的检讨及毛泽东相关的全部批语在会上散发给大家。
毛泽东的举措,陡然升高了中央批陈整风汇报会召开前的紧张气氛;那几个被毛泽东点名批评的同伙,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向林彪频频告急。
林彪依然躺在日光浴中迎着刺目的日光与窗外灿然的春意,苦思冥想……想到最后,终于横下一条心--硬顶到底,以求绝境逢生!
他一方面给黄永胜、吴法宪等人吃定心丸,要他们稳住;另一方面又不加掩饰地对调子越来越高的中央批陈整风汇报会公开表示不满。在毛泽东对周恩来就这次会议安排问题的请示报告上批示"同意"后,林彪一改以往毕恭毕敬的姿态,只是让秘书写上"完全同意主席批示和会议安排",并公然注明"遵嘱代写"的字样。
到此为止,毛泽东与林彪"正副统帅"不仅神离,貌也离了。
对林彪失望的同时,毛泽东却看到了美国传来的希望。他果断作出决定:立即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在全国上下一片"批陈整风"批判声中,我国体育界发生了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
这还要从1971年3月27日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开幕说起。
按照惯例,比赛开幕那天,国际乒联要举行招待会。主人致词之后,大家就举着酒杯随意走动起来,这时几个热情奔放的美国选手与中国运动员相遇,他们兴奋地说:"啊,中国人,好久不见了。你们的球打得真好!"那时中美关系十分敏感,中国代表团领导立即将此情况向国内作了汇报。这毕竟是中美运动员之间的一次邂逅,一次礼遇,所以国内方面也没有什么反映。
中国队获得男子团体冠军之后,中美两国选手在游玩中又碰到了一起。热情爽朗的美国青年笑着问:"听说你们已邀请我们的朋友(指加拿大队和英国队)访问你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轮到我们啊?”
中国队负责人再一次向国内报告:"美国队希望访华。”
接着4月4日,美国男队第三号选手格伦•科恩为了能打好下面的比赛到训练馆练球,不想练完球走出体育馆时,竟然找不到自己来时乘坐的汽车。正在这时,一辆带有乒乓球锦标赛标志的大轿车开了过来,科恩情急生智,连连招手,轿车在他身边戛然停住,科恩赶紧跳上车,长吁了一口气。但当他抬头环顾时,不禁暗自吃惊,原来同车的全是中国人。于是他独自站在车门口,没有找位置坐下。
这时,坐在车子后边的庄则栋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科恩身边,通过翻译和科恩聊了起来。庄则栋对科恩表示欢迎并向他赠送了中国礼品。这一意外的举动把科恩乐坏了,他和庄则栋肩并肩站在一起直到抵达爱知县体育馆,他们俨然成了好朋友。
这一幕被敏感的记者发现,他们把照相机对准了庄则栋和科恩,此情此景立即成为各大报纸头版头条的新闻。
中美两国运动员友好交流的举动更加触动了美国队。他们的副领队来到中国队的驻地,开门见山问中国队的负责人:"你们中国邀请我们南边的墨西哥队去访问,也邀请我们北边的加拿大队,你们能不能也向我们美国队发出邀请呢?”
美国队这次正式提出访华的要求,的确非同小可;中国领队虽不能当场答复,但必须马上向国内请示。
中国乒乓球队的请示电报送到了国家体委,国家体委立即和外交部磋商,一致做出了"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访"的决定。报告送到周恩来手里,他也在报告上写了"拟同意"三个字和一段批语。
报告又到了毛泽东手里,他也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圈,并要他的护士长吴旭君把文件退给外交部办理。
这个拒绝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似乎就此尘埃落定。
如果没有后面的转折,这份报告在中美交往史上只是一份入档保存的文件而已。
1971年4月6日,在退回这份报告后的当天深夜,毛泽东已经服了安眠药,可是他睡意全无,还坐在书房里看书。周恩来在午夜前来向他报告美国国务院3月15日宣布取消对持美国护照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的一切限制,也谈起了外交部和体委的负责人讨论是否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分歧……如今,为什么不可以把邀请书发往美国,让他们的乒乓球队打头阵呢?它不仅可以为尼克松或他的特使前来北京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而且还能缓冲一下中国人民对美国的敌对情绪。
这将是打开中美关系的局面的一个非常好的前奏曲。
想到这儿,毛泽东精神为之一震。
尽管文件已经退走,毛泽东还是果断地作出决定--立即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据毛泽护士长吴旭君回忆,当晚毛泽东要她给外交部一位领导同志打电话:"邀请美国队访华。"但毛泽东自己有过交代:他吃了安眠药以后说的话不算数。这一下使吴旭君犯难了,毛主席现在讲的话算不算数呢?她故意迟疑着没有动身。毛泽东见她没有动,急着对她说:"小吴,你还坐在那里呀,我让你办的事怎么不去办?"吴旭君故意反问:"主席,您刚才和我说什么呀?我没听清楚,请您再说一遍。"毛泽东又一字一句地把刚才讲的话重复了一遍。吴还是不太放心,反问他:"主席,白天退给外交部的文件不是已经办完了吗?您亲自圈阅的,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怎么现在又提出邀请呢?您都吃过安眠药了,您说的话算数吗?"毛泽东把大手一挥,说:"算!赶快办,再慢就来不及了。"吴听了这句话拔腿就往值班室跑,给外交部打电话。通完电话回来,只见毛泽东仍坐在那里等她回信。吴旭君把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听完后点头表示:"好,就这样。”
中国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美国政府惊呆了,世界轰动了,看似体育界之间的交流一下子成了举世瞩目的重大国际事件。
尼克松得知消息后喜出望外。乒乓球运动是中国体育的强项,被视为中国的国球,多次参加国际比赛。连外国人也惊叹:这个小球简直就是为中国人发明的。这次中国巧妙地利用小球推动大球,真可谓以长克短,打了一个漂亮的近台抢攻。
面对中国这"一板抢攻",美国"还击"得也不含糊。
尼克松总统立即批准接受邀请,并派出最得力的高级顾问基辛格前往中国。当时《环球时报》刊登的《乒乓外交决策内幕》一文这样描述尼克松总统的反应:"我从未料到对华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的形式求得实现。”
美国乒乓球队要来华访问了!这也是新华社的一件大新闻。
4月14日下午2时半,周恩来面带微笑地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会见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周恩来与美国代表团成员一一握手后,坐在斯廷霍文团长旁边的沙发上,发表了讲话:"你们作为前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的第一个美国代表团,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尽管中国和美国目前还没有外交关系,我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大多
数人民的赞成与支持。”
周恩来略略提高了声音说:"欢迎你们!”
周恩来身边的斯廷霍文马上回应:"我们也希望中国乒乓球队访问美国。”
第35节:1971亮出底牌(7)
周恩来立即肯定地回答:"可以去!”
美国代表团的成员对此报以热烈的鼓掌。
美国乒乓球队的访华在美国本土更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与美国民间之手已经握在一起,距离两国的官方握手也就为时不远了。
酝酿很久的中央批陈整风汇报会终于开幕,但围绕主体事件的主角人物--林彪却不出面,周恩来只好一人唱独角戏周恩来会见美国乒乓球队的第二天,即4月15日,中央批陈整风汇报会在人民大会堂拉开帷幕……
周恩来以他的老道和干练主持召开了这场极为敏感也令人揣揣不安的会议。
参加中央批陈整风汇报会的有中央、地方和部队的负责人99位。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周恩来在讲话中回顾了自九届二中全会以来开展批陈整风的过程,说明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五人几次失掉自我教育机会,在毛泽东一再督促下才作出检讨。针对军委办事组一直批陈不力的问题,他主动承担了责任,希望在庐山会议上犯有错误的同志能够联系实际,搞好自我教育:我们这个会议的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会上,黄永胜、吴法宪作了检讨发言。
毛林之间的分歧加重了周恩来协调工作的难度。
周恩来在会上点名,会下还要减压。他托人带话给林彪几员大将,说毛主席的"很好"和"可以了"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他的目的是缓解吴法宪和叶群两人对毛泽东要他们重写书面检讨的紧张情绪。实际上,黄永胜等人在庐山会议后已成惊弓之鸟。吴法宪甚至闹着要跳楼自杀。
为了避免扩大矛盾引起更大混乱,周恩来尽量协调各方矛盾,但参加会议的大多数委员却不买账。他们基本不知道中央高层曲折的内幕,自然不能理解周恩来的一番用心。会议进行到20日,有人站出来揭发吴法宪在庐山会议上私下串连的情况,这无疑是在波澜涌动的激流中又投入块巨石,激起的浪花和涟漪马上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和兴趣。
如果追查,事情必然要闹大,难免还会涉及到林彪。
正在北戴河96号坚持硬顶不去北京的林彪听到这个消息,也坐不住了,当天就动身赶回北京坐镇,近距离指挥作战,以便稳住几员大将的阵脚。
林彪终于被逼回北京,周恩来的眉头舒展不少。他马上派人送去批陈整风会议的有关材料,并通过叶群转达他希望林彪能够出席会议,讲几句话的愿望。
结果,林彪还是一口回绝了。
周恩来只好一人撑持局面。四月二十九日,他在中央批陈整风汇报会上代表中央作了总结讲话。这个"颇不易写"的讲话提纲,基本上是按照毛泽东所定下的调子起草的,不过他还是尽可能地把话说得缓和一些,不让林彪手下的几员大将压力过大,只在一两处点了军委办事组黄永胜等五人的名,指出他们在政治上犯了方向路线错误,在组织上犯了宗派主义错误,站到反九大的陈伯达路线上去了。但错误的性质还是人民内部问题,希望他们认真改正错误,实践自己的申明。
周恩来的讲话声一落,意味着批陈整风运动告一段落。
然而,一场更大的政坛风暴即将到来……
"五•一国际劳动节",林彪毫不掩饰对毛泽东的不满情绪,在天安门城楼上将两人的紧张关系公之于众4月29日人民大会堂的批陈整风算是告一段落,紧接着两天后就是1971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按照惯例,"五•一"和"十•一",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登上天安门城楼与民同庆。
这年的"五•一",也不例外,晚上将举行盛大的广场焰火晚会。
晚上的活动往往时间长,场面大,准备不好就会出"洋相"。素以"严"著称的周总理,绝对不允许记者,特别是他身边工作的记者在公开场合出半点差错。为防止出问题,杜修贤和过去一样,下午就到天安门城楼检查拍摄的灯具,防止曝光不足;因为有毛主席出场,他们不能多用手里的闪光灯,以保护他的眼睛不被强光刺激。
杜修贤到城楼时,工作人员已开始布置城楼的座席。座席排列是一般按照职位大小严格划分的,台子正中放了一张圆桌,围了几把椅子,两边各又有几张圆桌。正中的那张不用说就是毛泽东和林彪坐的,是张主桌。政治局常委、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坐两边的桌子。中央各部门的领导站在桌子的后面。
晚霞在长安街的尽头露出了痛快淋漓的笑容!
微风徐徐,夕阳已快沉坠到高楼的底层,落在地平线上。
这时警卫局的人也来到城楼,见着杜修贤就说:"今晚上毛主席、林副主席都要来看焰火。就你一个摄影记者到前台。”
1970年之后,一般毛泽东出场,其他摄影记者就不能随便靠前,这已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林副主席身体不好,上午才参加了中山公园的游园活动,晚上还能来吗?"杜修贤心里琢磨着,似乎有种预感,林彪会不会不来?
去年8月,林彪从庐山回北京后,好像精神状态不佳,几乎都在北戴河养病。工作人员私下里悄悄嘀咕,说林彪其实没什么病,主要是和主席闹意见。主席没同意他当国家主席,他就有情绪。
夜幕终于落下,暮色沉沉。
天安门广场上却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广场四周的建筑物穿上彩色灯装,光线像画笔样生动真实地勾画出人民大会堂、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交错重叠的层次和轮廓。"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全世界各民族大团结万岁!"的巨幅霓虹牌耸立在广场上,闪烁光芒。
中央领导人陆陆续续来到城楼上,他们先坐在大殿的休息室里休息。不一会,毛泽东也到了,他已经不像号召"全国学习解放军"时那样率先身着绿军装,又换上了灰色的中山装制服。他的步子仍然平稳,充满自信地走进大殿的休息室,微笑着面对起立相迎的中央领导人,偶尔向他愿意招呼的同志点点头,径直走到屏风后面坐下来休息。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以双手合十的常用礼节向毛泽东问好,坐在毛泽东身边谈话。第37节:1971亮出底牌(9)
去年"十•一",全国各大报纸上就发了一张毛主席和美国友人斯诺在城楼上合影。似乎毛泽东更愿意和外国人在一起。
突然,门口一阵涌动,周恩来大步流星走了进来,大家随着他的手势,一看,哦--陈老总大大咧咧地跟在总理身后走进人们的视线。
久违了,大家好不亲切,都关切地询问他手术后的恢复情况。老总笑哈哈地一一作了回答。后来周总理又将陈毅带到屏风后面见毛泽东。
毛泽东抬起眼帘,凝神细望,咧开嘴笑了。他站起身,握住了老总的手。
"身体怎么样啊?"毛泽东一向言简意赅,这次却问了两句意思相同的重复话:"恢复得好吧?”
陈毅身患肠癌,术后不久,很有些面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慷慨悲壮之感。他用力拍拍厚实的胸脯:"恢复得很好,主席!”
"少个零件不要紧。"毛泽东与陈毅谈话总能保持轻松的气氛,"剩的零件不要出问题就好。”
"坏的零件取掉,好的零件一切正常。"陈毅对疾病的态度可说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看不到丝毫的情绪低落。
主席望着老诗友,由衷地笑了。
总理则双手抱臂站在一旁,一言不发,欣赏似的望着这对老诗友风趣地一问一答,脸上露出沉思的神色。
城楼上,溴钨灯发出耀眼的亮光。烟火晚会就要开始了,毛泽东率先走向城楼的平台。
他坐在中间圆桌的东首,紧挨着的是西哈努克亲王,董必武坐在西哈努克右侧……
这时杜修贤发现最西侧的位子怎么空着?哎,这不是林彪的位子吗?自从庐山会议后,他再没有见过林彪,只知道他身体不好一直在北戴河休养。这时杜修贤看到,坐在旁边圆桌前的周总理也在左右环顾寻找林彪。
毛泽东略略地抬了抬头,朝对面空空的座位瞥了一眼,又侧过脸和西哈努克谈话,仿佛根本就没看见什么!
周总理不停地看表,浓浓的眉头凝了结,他派秘书去打听林彪的下落。
终于,林彪慢条斯理地走了进来。
5月的天,他披着一件军呢大衣,皱着眉,一脸枯寂的样子。
了解林彪底细的人都知道,林彪战争年代负伤曾经用吗啡止痛,结果上了瘾,后来不用就不行。果然这天晚上,林彪也因身体原因,不想去城楼,是周总理电话再三请他出席晚上的活动,他才不得不来。但他带着一副萎靡不振的模样出现在人们视线里。他冷僻地落座后,一句话没说。和近在咫尺的毛泽东没有握手,没有说话,甚至没有看一眼,只是一味地耷拉着焦黄的脸……而拍摄一般要等正副统帅交谈时才开始。
拍电影的记者还在对着毛泽东的方向调试镜头。不知怎的,杜修贤被眼前的瞬间吸引住了,鬼使神差地立在董必武的侧面,拍了一张主桌的全景。再看看,人物表情特别是林彪的表情没有进入状态,他便放下相机,没有再拍,转到别处找镜头了。
禀性温厚的董必武探过头去,关切地问林彪:"身体不大好?”
林彪拉着脸,稍向董必武倾下头,既不看毛泽东也不看董必武,而是望着桌面回答:"不好。”
林彪确实让人感到身体不好,五月天穿着大衣,双手抄在袖筒里。城楼上满是警卫人员和准备采访的各国记者,十分忙乱;天安门广场上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可是他全然不闻不见,仿佛正在对付体内的寒冷。不过,虽然他没正眼看谁,但他在用眼睛的余光观察着周围的一切。毛泽东那边稍有动作,他的身体也会相应地令人不易察觉地震动一下,他是随时准备响应毛泽东的。可是,毛泽东的一切举措似乎都与他无关,没有丝毫同他谈话打招呼的意思,甚至始终不肯对他正眼望一下。
林彪的浓眉毛颤动过几次,阴郁黯淡地双眼忽然闪了一下亮,那里透出一股锐气和火气。就在董必武也被吸引到毛泽东那边的谈话中,只剩他自己落落寡欢的刹那,他蓦地站起,转身,旁若无人地扬长而去。
当杜修贤再慢慢地踱到主席桌边准备拍摄时……啊!他僵住了,林彪不在了!
大惊失色后,杜修贤又赶紧安慰自己--林彪能到哪儿呢?还不是上卫生间了么!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林彪还没出现。杜修贤开始着急起来,林彪会不会走了?想到这儿他心里煌煌的,希望不是这样。因为拍摄还没开始,林彪怎能就走了呢?他们拿什么见明天的报纸?直到这时杜修贤没有意识到他那个鬼使神差的"瞬间"已成为今晚绝无仅有的独家新闻。他仍不失信心地望着卫生间的方向,希望林彪还会出现在他的镜头里。
这时,人们的目光开始注意主桌上醒目的空座位,大家似乎都在猜测,杜修贤心里滚过一阵阵的不安和惊恐。林彪究竟上哪儿去了?他怎么可以当着主席的面不辞而别,这是什么意思?他简直无法想象"一贯紧跟,无限忠于"的林彪怎会做出如此令人费解的举动。
领导人中间最着急的是周恩来,他的目光频频望着旁边桌的那个空座位,喉结上下滚动着,他想说什么,又没有说出来。只是将警卫员叫到跟前,耳语了几句,警卫员飞快地跑向城楼大厅……
"嘭--哗--"第一束礼花腾空而起。
城楼上的人们忘记了那张刚才还议论纷纷的空座位,目光刷地被礼花拽到了五光十色的天幕上。
毛泽东和大家将目光投向天幕……
警卫员一溜小跑到周总理跟前,一阵耳语。周总理的浓眉疙瘩打得更紧,神色非同寻常严峻。杜修贤一见,心里暗叫不好!连忙跑去问警卫员:"林副主席哪儿去了?”
"早就回家了!”
杜修贤倒吸一口冷气:"他为什么先走?为什么不给主席和总理讲一声?"(注6)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杜修贤背脊上直冒冷汗。
拍摄电影、电视的记者还在茫然地四下里张望,等林彪来了好开机拍摄。这可糟了!他们手里还空空的,明天晚上电影电视不就都砸了吗?杜修贤又想起他的相机里那张毫无把握的照片,心里更加地着急。电影、电视、报纸……唉!从未有过的窝囊,窝囊透了!
杜修贤茫然地回到主桌旁,毛泽东望着绚丽多彩的夜空,微微张着嘴,露出亲切的带着童趣的笑容。他似乎忘记了烦恼,愉快地沉浸在变幻的色泽、跳跃的遐想中。
闪烁的光束投在空落的椅子上,那样地刺目!
毛泽东对林彪的不辞而别,表现出毫无介意的大度。
"身体不好,先回去了。"西哈努克向董必武询问,一听,也就释然了。
这是对林彪突然离去最好的解释。否则人们无法理解林彪的奇怪之举。
当时城楼上还有大报的文字记者,他们听到林彪回去了,不再来城楼的消息,个个面面相觑,茫然不知所措,叽叽喳喳议论个不停……一切还没有开始,就这样结束了?
杜修贤不由看看手里的相机:这里面装着毛泽东和林彪今晚唯一同桌的照片,或许能添补这个惊诧的空位,从而挽救今天晚上这离奇事情给老百姓"意识空间"带来的不良影响。
礼花仍在不断"蹭蹭"地往天上窜,漆黑的天幕犹如坚硬无比的钢板,一撞上去,礼花就粉身碎骨,飞散着自己多姿多色的肢体。
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天安门城楼……大地仿佛置身在瞬息万变的彩色光环中。
夜色多么华丽!
毛泽东忘情地瞅着一个又一个轰然炸开的巨大"花朵"……周恩来却显得烦躁不安,不时地望望那空着的位置……
这张唯一的合影象征着毛泽东与林彪"正副统帅"时代的结束。
从此以后,毛泽东再也没有登上天安门城楼。
林彪最后一次会见外宾,却无法坚持到结束,一人痛苦地枯坐在人民大会堂的西北角椅子上林彪从城楼上不辞而别后,有一个多月没有公开露面。
他再度出现在杜修贤镜头里已是6月中旬,天气已渐渐进入夏季,罗马尼亚的客人来到中国,那时毛泽东会见外宾不一定都是在游泳池,有时他也常把接见地点安排在人民大会堂会。
这次接见罗马尼亚的客人在人民大会堂的118号湖南厅。
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康生抵达118房间不久,罗马尼亚的客人也到了。杜修贤忙着拍摄宾主握手的镜头,待宾主落座后,又赶快拍摄会谈的场景。见会谈已进入正常轨道,他就退到门外的大厅里等待结束时再进去拍摄。
杜修贤刚转了一圈,找了个新华社的记者,托他把先拍的胶卷送回社里冲洗。回到大厅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林彪坐在大厅的西北角,坐在一张椅子而不是旁边的沙发上。杜修贤没还以为会谈结束了,可再一看,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的警卫员都还在大厅里,他们也和杜修贤一样,愣愣地瞅着莫名其妙的林彪。
正是夏天,大家光着头还热得嗤嗤直冒汗,林彪却萎缩成一团,帽檐压得低低的,最叫人惊骇的是他那张没有一丝血色的脸。当时杜修贤还以为他生了什么急病,可见他的警卫员也和别人一样在旁边张望,并没有送他们的首长上医院的意思。
其实,林彪此时正遭受着吗啡瘾的折磨,谁也救不了他。他的警卫员们清楚他的"病情",所以在一边并不着急,等待着首长熬过痛苦的时刻。
杜修贤看看表估计会谈时间差不多了,赶紧回到118房间。毛泽东旁边的沙发空着,和"五•一"晚上那个情景几乎是同出一辙。而毛泽东泰然处之,正兴致勃勃地舞动着手臂同客人热烈地交谈。
房间里不断传来他朗朗的笑声。
周恩来平静地微笑着,时时插上一两句话。
康生话不多,镜片后面的目光很深,不容易看清……
会谈结束了,林彪也没有进来送客人。
等毛泽东他们都走了,杜修贤收拾完摄影箱,才离开118房间。到大厅里他看了一眼西北角,林彪居然还坐在那里。他没有停留,快步走了出去。
晚上,杜修贤将白天拍摄的照片送到人民大会堂,周恩来正在那里宴请罗马尼亚客人。
周总理站着匆匆看了一遍照片,十分果断地选了三张照片发稿,却扣下了自己单独会见外宾的照片。
这三张照片依次为:第一张毛泽东和林彪会见客人。
第二张林彪单独会见客人。
第三张康生和周恩来会见客人。
周总理亲自审阅新闻照片已有好几年了,每次审阅照片他都很细心,该突出什么,不该突出什么,谁该在前谁不该在前等等诸多细节他都会考虑的全面周到。可近一年里审阅照片,他似乎比以前更加细心。
后来杜修贤听说,六月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来华访问时,毛泽东指定林彪陪同接见。林彪开始推托身体不适,不去。毛泽东为此很不高兴,执意林彪一定出席。可林彪仍不想理会。后来叶群急了,下跪哭求,陈说利益,林彪才勉强答应。
会见时,宾主刚寒喧完,林彪就退出。于是发生了他一人枯坐在外面大厅角落里那一幕。
林彪想借江青见到毛泽东,江青想借林彪拍照片。结果,林彪借江青秘书的刮胡刀刮了脸。江的照片拍了,但林还是未能如愿。
转眼,又到了197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生日。这一年正好是建党50周年,按常理一定会隆重庆贺一番。
但是出乎意料,"七•一"那天,毛泽东和林彪都未公开露面。
党的生日"正副统帅"都不露面,各大报纸非常发愁,老百姓这一关就说不过去啊。幸好搞报纸的人都极有想象力,弄出一套"鱼目混珠"的办法:"七•一"那天,报纸的头版头条用了一张以前的照片,林彪手摇"红宝书"紧跟在挥手的毛泽东身后。这个形象是当时的"标准形象",见报后,还真是可以充数呢!谁也没有对这张照片形成的时间产生疑问。善良的百姓从不会无端地怀疑写进党章的副主席会有什么不忠!
报纸侥幸地度过了一个重头新闻的敏感日子。
可是躲过初一,还有十五呢。新中国的纪念节日,大多集中在下半年每月的首日。新闻界好容易度过"七•一",马上又跟来"八•一"建军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节日,没有"正副统帅"露面更不行了。报纸又如法炮制。这次发照片,新闻界已是心惊肉跳,深怕露出马脚。
没有想到江青这时插了进来,帮了新闻界一个大忙--《人民画报》和《解放军画报》7、8期合刊扉页,亮出一幅林彪学毛选的大照片。下方作者署名:峻岭。
人们第一次看见林彪不戴帽子,亮出半秃前顶,孜孜不倦学习《毛泽东选集》的照片。
无疑,林彪"无限忠于"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巩固。
同时,峻岭的名字也引起人们的极大的兴趣。能近距离接触林彪的人一定不是一般人!
议论的热点渐渐聚集在林彪和作者关系的研究和探询上。
峻岭就是江青!
从1966年4月《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到1971年7月江青拍摄林彪学习"毛选"的照片,五年间,他们两人之间有过合作也有过争斗,
有过利用也有过帮助。这次合作,注定是他们的最后一次。
需要指出的是,个性倔强的林彪尽管在表面上摆出一副顽抗到底的架式,他的内心就像挂着钟摆一样,始终左右摇荡,一边做好破釜沉舟的准备,一边又很想同毛泽东好好谈谈,解开彼此之间的心结。
为此,叶群曾出面打电话给毛泽东,提出林彪想与毛主席谈一谈。但是,毛泽东却迟迟不作答复。林彪夫妇想来想去,认为江青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跳板。林彪不得不放下架子求助江青,为其安排会面事宜。正好江青也想给林彪拍照,那一段时间,江青对摄影十分迷恋,从山水花鸟到人物肖像都在她的镜头搜索的范畴内。
正好《解放军画报》向江青约稿。恰在此时叶群电话打来,说林副主席要来看望她。
江青喜出望外,决定八一建军节,这张肖像就拍林彪!
为了讨好江青,林彪只好配合。
这张相照了两次。江青说她在钓鱼台已经布置好了,让林彪去。因为走得急,林彪脸都没刮。到了钓鱼台,他现借了江青秘书的刮脸刀修了一下面。
江青将照片拍了,但林彪却没有得到毛泽东同意接见的意向。
林彪在连吃闭门羹后,终于放弃努力。他知道,毛泽东已无意修好,自己在政治上已经没有退路,前途凶多吉少,不得不面对日益临近的最后摊牌。为此,林彪心情沉重。七月上旬,他携叶群一道离开北京前往北戴河。据前往机场送行的吴法宪回忆说:"林彪很沉闷,一句话不讲,和过去完全不同,很反常。”
果然,林彪一去不复回,两个月后便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消失,葬身异国的荒漠中。
这次美国总统没糊涂,派了他的高级顾问--"中国通"基辛格博士秘密前往中国,为他"投石问路”
1971年7月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踏入北京,开始了他48小时的秘密访华旅程。
美国这次派密使前往头号敌对国家,是有着深刻时代背景的。
由于美国一直奉行封锁、遏制和敌视中国的政策,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长达二十二年之久。然而,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受到削弱:核垄断已不复存在;经济上受到西欧、日本的有力挑战;苏联军力不断增强,对外全面扩张,态势咄咄逼人。美国深陷越战,损失惨重,摆脱越战泥潭已成当务之急。尼克松期盼同中国改善关系,有助于"结束那场战争的苦恼"。通过美中和解,还可提高其与苏联谈判"军备控制"的资本和增强其在全球与苏联争霸的战略地位。他也认识到,中国已成为"世界五大力量"之一,不可能再把中国排斥在国际事务之外了。
就中国而言,迎接美国密使到来,也是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
六十年代末中苏关系日趋恶化,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缓和对美关系,有利于抵抗苏联的威胁;也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统一大业;同时还可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在外交上打开新的局面。
正是由于上述形势的变化,二十多年处于敌对状态的中美关系开始缓解了。但从双方改变看法到尼克松访华,经历了数次互相试探和逐步接触的过程。从中国请斯诺上天安门城楼到毛泽东和斯诺谈"请尼克松来谈",再到中国与美国运动员接触,继而正式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这一系列"破冰"举动之后,两国领导人都心里明白:他们的手既然能够握住小小乒乓球,同样也能握住地球。
乒乓外交不仅带给东西两大国一个民间交往的机会,同时也成为打破两国之间封冻了22年官方交往的机会!"小球"顺利地推动了"大球",将中美官方正式接触的时机推进到成熟的季节……
这一次,尼克松总统丝毫没有再犹豫,他乘热打铁,再接再厉,三个月后,派出了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曾以"中国通"著称的基辛格博士秘密前往中国,为他正式出访中国"打前站",制定出"瓜熟蒂落"的时间表。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巧妙地避开西方国家的耳目,通过巴基斯坦第三国秘密飞往他们心中的神秘国度--中国。
中午12时15分,基辛格完成了这次历史性的飞行,出现在北京南苑机场的停机坪上。来迎接他的是被毛泽东称为"遇大事不糊涂"的叶剑英元帅。此时,他已担任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一职。他身后是颇有外交风度的黄镇大使和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韩叙。?
杜修贤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一特殊而神秘的时刻,这张秘密来华的照片在很久以后才得以公开发表。
基辛格与叶剑英寒暄几句之后,快速坐上了中国制造的"红旗"牌轿车。它是中央领导人特有的一种身份象征。?
那时的北京,路宽车少人稀,根本不需要什么交通管制,便可以一路畅通无阻地抵达目的地。?
基辛格很快在钓鱼台国宾馆6号楼下榻。这个国宾馆完全是中国式的建筑风格,从里到外都充满了中国元素,在外国人眼里很是迷人?
午餐由叶剑英主持,这个说是简便的欢迎宴会却显得相当隆重。
基辛格第一次在中国品尝中国菜,便由衷地认同毛泽东关于"中国菜"是中国对人类一大贡献的说法。
基辛格就餐之后顾不上休息,急于想见中国总理。因为,他称病"感冒"的时间只有两天,而且只有见到了中国的总理才能知道自己此行目的能否达到。
很快,基辛格就被告知,周恩来总理正在前往国宾馆的路上,马上到他住的6号楼来举行会谈。
基辛格站在楼门口迎接周恩来的到来。
周恩来快步走到基辛格面前,用他那受过伤的右手与基辛格伸紧紧相握,并使劲抖动了几下。
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这是中美两国高级官员二十多年来的第一次握手。"
基辛格很有分寸地点点头,并幽默地补充了一句:"遗憾的是这是不能马上公开报道的握手。否则,全世界都会震惊的。"
其实,当周恩来从车内走出来。第一眼,基辛格从心里就喜欢上了这位神采奕奕的总理阁下。他与周恩来的友谊继而发展成与中国人民的真挚友谊,一直持续至今。
1971年7月15日,一个震惊世界的公报随着电波传向世界各地。它的公布人一个是周恩来总理,另一个是尼克松特使基辛格。这是基辛格秘密来华和周恩来几次会谈后的成果。
公报全文不过200来字,从起草到达成协议也不过只有几十个小时,可是为此却花费了相当大的气力。为了准确表达双方的意思,避免"谁先主动"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抠,一句话一句话地磨,已经不是在咬文嚼字了,而是在咬撇嚼捺了。负责起草公告的黄华和章文晋,几乎到了把公告嚼碎了还能倒背如流的程度,才算将其基本定型下来。可是最后定稿时,周恩来还在一遍遍地仔细琢磨措辞,考虑尼克松要求来华,我们才邀请,他们美国的面子难看,就将"要求"二字去掉,加上"获悉",使这句话变成"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这一改动,基辛格喜出望外,拍手称好。当即就爽快地同意在他秘密离开中国的第四天,即15日同时由中美两国向外界宣布这个公报。
第44节:1971亮出底牌(16)
这个惊天动地的公报发表后,世界的目观都转向中国和美国之间,翘首瞩目着美国总统把手伸过太平洋的时刻。
毛泽东决定前往南方巡视,向党内军中吹风打招呼,以解决林彪的问题。此举,坚定了林彪一伙彻底摊牌的决心进入八月份,林彪一伙的活动更加频繁紧张。八月五日,叶群从北戴河回京,六日晚上,邱会作与叶群密谈。八日下午,黄永胜与叶群密谈了近三个小时。当晚,吴法宪、邱会作又与叶群谈到深夜。
冥冥之中,毛泽东感觉到林彪一伙要有动作,从7月开始,他就频繁地请各大军区司令员、政委,一些省、市、自治区党政负责人来北京,向他们吹风,打招呼。毛泽东在与一些军队和地方的领导人谈话中多次提到林彪,点林彪的名,并表明:"庐山这件事还没有完……”
8月14日,毛泽东决定离开北京,到南方各省巡视一番。
毛泽东的南巡行动,让林彪一伙更加紧张慌乱,在《571工程纪要》基础上又制定了"鱼死网破"的暗杀计划,极力寻找机会,准备乘毛泽东外出时下毒手!
8月16日,毛泽东到达武汉。在这里,他先后和湖北、河南等地的党政军负责人进行了五次谈话。毛泽东着重谈了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人在庐山会议上的表现。
对于一些历史上属于林彪山头或是和黄永胜有渊源的大军区,毛泽东有意识地做了分化瓦解的工作,力图把他们争取过来。他曾当众敲打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和政委刘兴元:"你们同黄永胜关系那么深,黄永胜倒了,你倒得了?"毛泽东并指挥他们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要求他们步调一致,一切行动听指挥。
毛泽东这一手果然十分厉害。第一,在政治上先声夺人,起了警告防范的作用,避免了各地党、政、军人员因不明就里而跟着林彪走。第二,有效地挖了林彪阵营的墙角,打乱了他们的部署,导致其原有打算完全落空。这一点,随着后来事态的发展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第三,毛泽东此举还震慑住了党内军中林彪的势力,令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乃至倒戈一击,而是转而向毛泽东反映林彪的问题。
毛泽东到达江西南昌后,一件事情引起了他的高度警觉,从而导致他越加肯定林彪一伙要搞政变的猜想。他对林彪由思想的防范变为了行动上的防范,与林之间也由分歧变为敌对。
这一转变缘于毛泽东在南昌地区看到了林彪指挥建造的一个巨大地下军事指挥工程。
从这个地下指挥所发出的指令可以覆盖全中国,调动三军人马。
江西省委负责人说,这件事是中央下达的任务,江西搞了很多年才完成的。可毛泽东十分纳闷,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工程的存在。这只可能是林彪打着中央的旗号向下下达的任务。
林彪为何要这样做?为何要建这么秘密的工程?如果出于备战需要,完全可以报告中央;如果怕泄密,那也应该让毛泽东知道。这个地下工程很可能就是林彪实行南北割据的一个很有实效的指挥机关。
毛泽东参观完工程后,没有在南昌久住,就匆匆奔向浙江杭州。
九月三日,毛泽东从南昌到达杭州,接见了当地有关人员。与吴法宪关系亲密的陈励耘前来看望,毛泽东得知陈励耘掌握着杭州的警备大权时,对他表现出异常的厌恶,当面问道:"你同吴法宪的关系如何?吴法宪在庐山找了几个人,有你陈励耘,有上海的王维国,还有海军的什么人。你们都干了些什么?!”
毛泽东一番厉言,使得陈励耘惊恐万分,狼狈不堪。
在此之前,林彪实际上还心存侥幸,宁愿相信毛找不到什么正当理由向他开刀,因而一直按兵未动,避居北戴河静观动向。毛动身南巡后,林虽知此举来者不善,但还是故作姿态,专门打电话给周恩来,表示在毛回京前一定通知他,他想在北京迎接毛主席。林彪这样做与其说是他还渴求同毛缓和关系,不如说是想打听毛的动向,以便及早做打算。
毛泽东南巡活动的言行更加令林彪一伙惶惶不可终日。
九月五日晚,吴法宪连续给在北戴河的叶群打电话。
九月六日凌晨六时许,武汉部队政委刘丰向从北京专程陪外宾来武汉的李作鹏密报毛泽东在汉的谈话内容,李作鹏听后心急火燎。他看出来,毛泽东这次上纲比在庐山会议时更高,矛头明显是对着林彪的。一种不祥的预感催促他当天就返回北京,把密报分别告诉了黄永胜和邱会作。当晚,黄永胜又用保密电话机将这一情报通知了叶群。
九月六日,周宇驰亲自驾驶直升飞机到北戴河,将广州部队负责人整理的毛泽东长沙接见的谈话内容交给叶群和林立果。
林彪反复思考,不得不与毛泽东彻底摊牌了。于是,从获悉毛泽东南巡谈话的内容起到下决心乘毛泽东南巡之机下毒手,从九月六日到十日,这短短的五天时间里,林彪完成了一个战功显赫的元帅向叛党叛国罪人的蜕变。
林立果开始指挥他的"联合舰队",积极筹划武装政变的阴谋。
与此同时,谙熟兵法的毛泽东对林彪最终摊牌的可能也开始进行防范。他对自己的行踪滴水不漏。同时,毛泽东又故布疑阵,把他的专列调来调去,有意对外界制造国庆节前夕才准备返回北京的假象。午夜还在杭州接待处吃夜餐的毛泽东,突然命令将停在杭州苋桥机场附近的专列立即转移。第二天即九月十日下午三时许,毛泽东突然又说:"现在把车调回来,我们马上就走!"而且特嘱不要陈励耘等人送行。
近晚,专列驶进上海,停在虹桥机场附近的吴家花园处。毛泽东没有下车,就住在车上。十一日上午,毛泽东在火车上接见了从南京赶来的许世友,却没有准许王维国上车。事后,王维国长叹一声,一下子瘫倒在停车场休息室的沙发上。可见,毛泽东对王维国等人已高度防范了。11日中午,毛泽东叫许世友等人下车去吃午饭时又把王维国叫上了车。这种时叫时不叫,令王维国不知所措。11日下午,毛泽东突然下令列车离开上海,向北京方向全速前进。
他的这一行动,完全出乎林彪一伙的意料。
后来事实证明,毛泽东布下的这一迷阵,对林立果一伙谋杀行动的流产起到了决定作用。
毛泽东的专列安全驶过硕放桥;经过蚌埠、济南、天津时,他都不让停车。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二日下午,列车停在丰台站,毛泽东借停车机会把北京部队和北京市负责人找来,在车上谈了两个多小时话。他谈到了林彪,谈到了林彪一伙;但是,并没有把林彪推至完全敌对的席位上。江青后来说:"丰台会议,毛保他(指林彪),仁至义尽。"这或许可以从某一个侧面了解到以往从未披露的丰台谈话内容的重要性。
黄昏时分,毛泽东乘坐的列车驶进北京站,宣告了毛泽东南巡两月的胜利结束,同时也宣告了林彪集团"武装政变"阴谋的彻底破产。
来自林彪女儿林立衡的报告,引起周恩来的警觉,他的一个电话彻底打乱了林家父子政变的步伐毛泽东突然中断在外地的巡视,赶回北京。叶群、林立果母子二人得知消息,顿时乱了方寸,张皇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在这生死关头,他们只好据实禀告林彪,一切由他最后定夺主意。
林彪沉默之后决定立刻转移到广州。这是毛泽东南巡讲话后,林彪和叶群、林立果商量出来的一条退路,并为此做了各种准备。林彪之所以选择南飞广州,是因为广州军区是当年四野的老班底,黄永胜又经营多年,而且地理位置机动,远离北京,背靠香港,在政治上可进可退。
然而,这一反叛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就胎死腹中。原因是他的阵营内部出了"叛徒"。泄露事机的不是别人,而是林彪的女儿林立衡。在林家,林立衡素来受到父亲的钟爱,却一直在精神上受到母亲的虐待。为此,她曾一度怀疑自己不是叶群亲生的。在林立衡看来,父亲和毛泽东两人之间本来只是有些误会,事情闹到这一步,在很大程度上是母亲从中坏事。
九月十二日,也就是毛泽东突然赶回北京之际,林立衡发现叶群情绪反常,整日坐立不安,不断进出林彪的房间,关起门来密谈。更令她疑窦丛生的是,叶群一面四处放风说准备到大连去,另一面又匆匆忙忙地强行为她举行订婚仪式,在这背后显然大有文章。等到林立果当晚从北京匆匆赶回北戴河后,林立衡又通过林彪身边的勤务员窃听到叶群、林立果试图劝说林彪出走的只言片语,并且了解到林立果已从北京调来一架三叉戟专机。她认为情况紧急,叶群、林立果准备"劫持"林彪出走,必须当晚通过中央警卫团向中央作汇报。
1971年9月12日晚,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灯火通明,周恩来正在召集政治局的委员们讨论四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草稿。晚十时许,有人进来和周恩来耳语几句。周恩来警觉地直立起身子,似乎很吃惊。他立即宣布会议暂时中断。
顿时,与会的首长们轻轻骚动起来,用不解的眼光相互询问--看来事情发生的很紧急,也很严重,不然总理的神情不会这般紧张!
当时江青也在会场,她没有像平时那样大惊小怪的,而是站起来早早离开了会场。
等在门外的警卫们,看见大会堂的服务员开始忙进忙出,收拾茶具、毛巾等开会用具,知道散会了。不过大家都觉得奇怪,今天的会议怎么散的这么早?搁在以往,不到半夜三更是散不了的。
原来周恩来接到了林立衡关于叶群、林立果准备"劫持"林彪出逃的报告。对此,周恩来有些半信半疑。首先,据他所知,林彪这两天有动身去大连的打算,为此他还特意传话,让林彪好好休息,在国庆节前返回北京。其次,他对叶群和林立衡母女之间的紧张关系早有耳闻,会不会是林立衡试图以此整治深陷政治漩涡中的母亲?第三,林立衡的报告未免让人觉得有些危言耸听,一个兵权在握、堂堂的副统帅怎么可能被自己的老婆和儿子所"劫持"呢?
尽管周恩来疑虑重重,但他还是非常谨慎,万一判断有错,后果将不堪设想。他丝毫不敢马虎,随即放下正着召开的会议,紧急处理此事。
周恩来离开福建厅,往东大厅走去,那里是他经常办公的地方。一进东大厅,周恩来就根据林立衡提供的线索,开始着手追查林彪座机的下落。很快,他便发现在北戴河的山海关机场果然停候着一架三戟专机。他马上打电话给空军司令员吴法宪,吴竟然回答:他也不知情。
周恩来马上意识到其中确有问题。为防不测,他随即以"安全"为由,下令这架据称是夜航试飞的专机马上返回北京,不准带任何人回来!
周恩来命令发出后,得到的反馈是:飞机发动机的油泵出了故障,无法立即返航。
周恩来马上拿起电话与叶群通话,叶群语无伦次,所答非问。
周恩来由此断定--肯定有鬼!
他立即下令封锁停候在山海关机场的林彪专机。
已快午夜,东大厅外的走廊里,仍然像白天一样,人来人往穿梭不停。一会儿叶剑英快步走来,闪身进了东大厅。接着,警卫局局长杨德中也来了。
此时,距离北京不远的山海关机场,一架三叉戟飞机正带着巨大气流,强行滑出跑道,载着副统帅夫妇和他们"超天才"的儿子林立果,朝着黑暗的夜空逃窜而去。
"大红旗"专车被孤单单地遗弃在机场,车子后玻璃上,留着三个还微微发热的弹痕。坚硬的防弹玻璃有效地阻止了警卫连长的子弹,使得林彪多活了几个时辰。这恐怕是中央警卫局多次执行秘密任务中,唯一一次能听见枪声的行动。
黄永胜神色慌张地走了进来,一动也不动站在周恩来旁边。周恩来没有叫他坐下,仍然对着电话焦急询问:"在什么位置?喂……现在究竟在什么方位?什么方向?怎么会没有呢?赶快寻找!"(注7)
这时已经是13日的凌晨。
大约在午夜一点左右,毛泽东也来到人民大会堂,住进了118房间。
卫士长走到周恩来身边,轻声说:"总理,主席来了。"总理一听,连忙放下电话,起身往门外走。
从东大厅到主席住的118房间,要经过大舞台的后面,总理才走到大舞台北面20米远,就看见主席穿着睡衣朝这个方向走来。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见总理和主席走到一起,停下来握上了手,都自觉地向后撤了几步,让他们两人单独谈话。他们低声谈了一会儿,周恩来提高嗓门说:"主席,放心。你去休息吧。"主席挥挥手,就转身往回走。
事后有人讲,毛主席那次表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也有人讲,毛泽东还说:"林彪还是党的副主席嘛,打下来,怎么向全国人民交待?"(注8)
周恩来得知林彪摔死了,高喊着"拿酒来--",守候身边的高级将领们将空前的紧张、担忧和沉重化为了一腔的悲喜交集9月13日凌晨2点30分左右,林彪乘坐的256号飞机,坠落在蒙古温都尔汗。剧烈的爆炸声震碎了草原的宁静,冲天的大火映红了漆黑的天空。
山海关到飞机坠毁现场只要一个小时的航程,而不知为什么,三叉戟却在天空上兜了一个多小时的圈子,飞机燃料已经无法支撑他们到达目的地了。后来对失事现场的调查也说明飞机是因为迫降失败,才造成机毁人亡的结局。
从得知林彪外逃到证实林彪被摔死的10多个小时里,中南海经历了建国以来最紧张的时刻。
林彪飞机起飞,中南海立即进入了甲级战备。谁也不能预测林彪投靠苏联后的结果,更没有人心存侥幸飞机会中途突然坠落。
负责外事警卫的副团长邬吉成半夜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上级的指示足以叫这位"侍卫长官"睡意全消,再不敢合上眼睛。"中南海进入紧急战备!你负责布置钓鱼台的战备工作。”
"战备到什么程度?”
"甲级。部队拉出去,布岗,设置障碍,挖工事。”
老天,这不是要打仗了么?如此严重!邬吉成不敢半点担搁,保卫党中央是他的天职,他马上执行命令,到钓鱼台布岗,设置障碍,一直忙到天色微微发亮。而汪东兴比他更忙,竟然忘记了给部下才下达的战备命令,电话里怒气冲天地质问邬吉成:"到处找你,你到哪里去了?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到处乱跑!”
邬吉成困惑不解,这一顿批评是哪跟哪儿啊?汪主任可不是个好忘事的人,前脚交代的事情,后脚就忘了?什么事使他大动肝火?"不是你通知要进入紧急战备吗?我去布岗才回来。”
"噢噢,……我忘了。对不起,对不起。"汪东兴这才想起来。
几天后,邬吉成才知道中南海发生了如此惊心动魄的事件!别说汪东兴紧张,谁听了不是一头冷汗?副统帅叛逃,他的几大金刚都重兵在握:黄永胜总参谋长,吴法宪空军司令,李作鹏海军政委,邱会作总后勤部长。陆海空三军就抓在他们手里。内乱往往比外患难提防。
被留在大会堂陪同总理工作人员,也是在林彪逃离10多个小时后,才慢慢得知事情的真相。好比大梦初醒,惊得半晌无语。
叶剑英9月13日夜被周恩来紧急召到人民大会堂,第二天清晨才回来。他对秘书交代说:"准备军用地图和卡车。”
秘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林彪摔死的消息是叛逃后的第二天晚上才被证实的。这之前中央非常紧张,包括叶剑英等都做好了带军队打游击的准备。
14日晚,中央得知林彪已死的消息,才稍稍松了口气。
就在中南海处于高度紧张的日日夜夜里,红墙外的天地却一片祥和,依然花红柳绿,车水马龙,一派喜迎国庆的景象。直到13日晚,大会堂东面的天安门广场上,为迎接国庆检阅的人们还在紧张地排练走队列。
此时距离国庆节只有半个月,原计划国庆那天要举行大阅兵、群众游行活动,很多方队要通过天安门,接受伟大领袖的检阅。因为白天广场上人多,无法排练。只好等到晚上九十点以后,将两头卡死,让车辆绕道驶过长安街,以便腾出大块地方供人们排练。
高高的红墙阻隔了人们的视线,谁能相信近在咫尺的人民大会堂已在高度紧张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而风景如画的中南海已经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进入了严阵以待的战备状态。四处可见设置的障碍物,大板子上钉满了钉子,铁丝网密布……
14日上午,中方得知蒙古境内坠毁一架民航客机。
15日下午,中国驻蒙古大使带领随员前往出事地点。经过两天的巡视和验尸,所得证据完全可以证明现场残骸就是林彪乘坐逃跑的飞机。当天夜里,这个比较准确的消息传到了北京,第一个松了口气的是周恩来。他穿着睡衣,由西大厅跑到毛泽东住的118房间,将这个意外的消息告诉了主席。
林彪外逃坠机身亡--这是最理想的结局。至少大量的军事机密没有泄漏出去,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周恩来从毛泽东那里回来,一进门,就兴奋地说:"拿茅台来,大家庆贺庆贺!"聚集在会议厅里的都是待命的高级将领。他们一听总理这话,唰地起身,高兴地取来杯子,和总理一同畅饮。所有的紧张、担忧和沉重,一时间被美酒融化了。留在大会堂的工作人员,也得到了暂时的缓解,可以回去和家人团聚了。
林彪乘坐的飞机飞出中国国境后,他们满以为叛逃计划已大功告成。然而,在飞机越出国境后四十分钟,即十三日凌晨二时三十分左右,256号飞机却坠毁在蒙古温都尔汗,机上八男一女全部死亡。
现场的情况是:飞机摔得粉碎,一大片野草被烧焦,遍地是飞机的残骸,右机翼擦地留下了一道几米长的沟痕,一只飞机轮胎飞出数百米远。林彪等人的尸体被抛离飞机残骸十多米,横七竖八地躺在荒野里。林彪的左腿摔断了,叶群的右臂摔断了,林立果身体扭曲,痛苦万状,腰间却还留系着手枪,印有他姓名、年龄的工作证就在身旁......
九月十六日,距256飞机失事大约八十小时后,林彪、叶群、林立果等人的尸体被分别装入木棺,并排掩埋在离出事地点大约一公里以外的一个无名高地东坡。
林彪虽然死了,遗留的工作却非常棘手。中央要层层开小口吹风,一点点增加人们的心理准备;对关闭机场、停止国庆庆祝活动等,也必须作大量的解释工作,特别是已经向世界公布了中美联合公报,全世界都关切着来年年初美国总统的访华活动。中国政府怎样既要淡化林彪的身份,又不惊动国际舆论……这许多事情的处理都使周恩来苦煞心机。
周恩来见叶剑英复出的机会已经成熟,及时向毛泽东提出请求,毛泽东表示支持。9月24日,中共中央命令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离职反省,彻底交代。同时,中央宣布叶剑英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叶剑英回到家后对秘书说:"以前我不想再穿军装,不再管军队了,现在看来还要管啊!
你去把各大军区的名单要来。”
秘书还不知道中央已经要叶剑英管军队,顾虑地说:"我连各单位的电话都没有,怎么要到名单?”
"你给军委打电话,现在会给你了。”
秘书马上明白了叶剑英的意思,不一会儿,各个方面的情况就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叶剑英的案前。
叶剑英管军队的第二天就召开军队高级干部会议。毫无思想准备的元帅们突然听到林彪叛党叛国"自我爆炸"摔死了,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整个会场顿时陷入死一般沉寂之中,猛然有人反应过来:"听见没有?林秃子摔死了!林秃子--死了!”
大家如梦初醒,完全忘记了这是在开会,高兴得手舞足蹈……
陈毅知道这一消息后,十分激动。他仿佛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批判林彪的斗争中。在中央召集的老同志座谈会上,他带着病痛两次作长篇发言,满腔义愤地将红军创建初期林彪的历史真面目作了系统、全面的揭发。
中国收到了联大以压倒多数票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电报。这个特大喜讯,暂时缓解了"林彪事件"笼罩在毛泽东心头的愁绪中美在7月15日发表联合公报之后,尼克松即将访华就成了一个公开的新闻。
尼克松为了访华顺利,再次派遣基辛格访问中国;具体讨论访华事项,包括访华时间、在华行程安排、双方磋商谈判等问题。这一次基辛格带来了负责访问事务的政府官员,与周恩来进行了几次会谈。
就在基辛格第二次访华期间,远在美国的联合国总部却发生了一件对于美国政府来说也是意想不到的大事。
1971年10月26日上午,在基辛格快要离开钓鱼台的时候,我国外交部已经获悉联合国以76票对35票通过了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驱逐台湾的决议。周恩来把即将离京返美的基辛格送至钓鱼台的楼门口,然后由乔冠华送基辛格前往机场。周恩来这时抽空将中国已经进入联大的消息告诉了乔冠华。为了不使基辛格难堪。周恩来没有把这一消息直接通知他。
在大红旗轿车里,乔冠华笑问基辛格:"博士,你看今年这届联大能恢复中国的席位么?
基辛格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看你们今年还进不了联合国。"
乔冠华故意以一种急切的神态问:"你估计我们什么时候能进去?"
基辛格说:"估计明年差不多。待尼克松总统访华后,你们就能进去了。"(注9)
辛格告别北京,他乘坐的"空军一号"刚刚起飞,电讯员便收到了来自美国电讯稿的相关消息。
周恩来稍事休息以后,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召集外交部党组及有关人员讨论联大问题。
主要是讨论派不派人出席正在纽约召开的26届联大。原来联合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后,国民党的代表便悄悄地离开了联大会场。联大的中国席位空了出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电报,邀请我国派代表团出席联大会议。
当时中国政治还笼罩在"左"的阴云下,对联合国这个机构的认识也不得不带着"左"的色彩。一般人认为联合国大会是资产阶级讲坛,是受美苏两大国操纵的,认为这不是民主的讲坛,不能真正为受压迫民族与受压迫人民讲话。当时,外交部党组经过商量,决定不去,准备回一个电报给吴丹秘书长,感谢他的邀请。
当天下午,正在大会堂讨论去不去的时候。毛主席给周总理来电话询问此事,周恩来汇报了讨论的情况及外交部党组的意见。毛泽东明确指示:"要去。为什么不去?马上就组团去。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
周恩来说:"我们刚才曾经考虑先让熊向晖带人去摸一摸情况。”
毛泽东说:"派一个代表团去联大,让乔老爷(乔冠华)作团长,熊向晖可以作代表或是副团长。开完了大会还可以回来。”
毛泽东和周恩来一样,也十分赏识乔冠华的才气。因为他非常重视这次联合国大会,在他的提议下,中国派出了最强大的阵容。
以乔冠华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即将出席本届联大的消息发布后,国外新闻界一致认为,这是中国"可能派出的最合适的人选"。经毛泽东明确指示与点将,代表团的组团工作在高度紧张繁忙中进行。中国第一次到联大向全世界亮相,组团工作由周恩来亲自主持,代表团人员都报经毛泽东主席亲自审定。
乔冠华连续数夜赶写在联合国大会的第一篇发言稿。他一边喝茅台酒,一边凝思挥毫,写完后送毛泽东、周恩来审定。要知道乔冠华是抱着特别的心情完成了这篇令人为之振奋的发言稿。因为他不能忘记1951年,曾经跟伍修权一块代表新中国去纽约参加联大的情景,那时美国操纵的联大指责我们参与朝鲜战争,说我们共产党中国搞侵略。伍修权、乔冠华代表新中国去联大向全世界控诉美国的霸权主义和侵略野心的,以此反击。事隔20年,乔冠华又去联大了,这次是以常任理事国代表团团长身份面对全世界发言。他的声音代表着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声音。
代表团离京前的十一月八日晚,毛泽东接见代表团的成员。当周恩来带领大家来到中南海时,毛泽东站在书房门口同大家一一握手。这一特大喜讯,暂时宽慰了他伤痛的心灵。谈话中,毛泽东兴致很高,从世界大势一直谈到国内问题。他说:你们这次去联合国可以放心了,我的那个"亲密战友"不在了。我国今年有两大胜利,一个是林彪倒台,一个就是恢复联合国席位。(注10)
第二天,代表团启程。按照毛泽东提出的送行规格"宜高一点""的意见,周恩来、叶剑英等前往机场送行。
毛泽东的话也给代表新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登上联大讲坛发言的乔冠华壮了胆,增加了他相机行事的权利和勇气。几天后,乔冠华、黄华为正副团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抵达纽约,中国政府代表团第一次走进了联合国会场,坐在了自己国家的席位上。联合国秘书长吴丹高兴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我们中间的一员已经变成现实,中国加入到联合国之后,可以促进联合国更好地解决国际问题,最终会促进一些国际争端问题的解决。”
中国参加联合国,标志着中国对外关系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由于我国长期贯彻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反对霸权,维护正义,紧紧地团结了第三世界的众多朋友。
10月底,中央下达了对黄、吴、李、邱的逮捕令。这是继逮捕"王、关、戚",拘押"杨、余、傅"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秘密行动作为林彪的死党--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必然要受到历史的惩罚。
10月3日,国庆节刚过,中央决定撤销军委办事组,成立由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主持的军委办公会议,负责军委日常工作。同时中央成立了专案组,审查林彪、陈伯达反党集团的问题。因为林彪叛逃事件只是限制在很小范围内,对外包括军队都一直保密,故而对于黄、吴、李、邱的处理,中央必须掌握其参与谋害毛主席、篡党夺权的确凿证据,才能逮捕法办。
只有先从内部将其控制,不能打草惊蛇;否则,容易引起军队内部的混乱。
国庆节后,中央还同意邱会作率团出访越南。到了10月底,专案组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林立果是空军办公室的副主任兼作战部副部长,空军是这次反党活动的重点区。专案组从空军学院的秘密据点里发现了大量的文件,最著名的大概要数《"571工程"纪要》了。至今许多人都能记得里面的内容,他们纲领之反动、言词之猖獗、手段之恐怖实属罕见。"四大金刚"参与反党活动的证据也逐步得到查清。
10月底,中央下达了对黄、吴、李、邱的逮捕令。这是继1967年逮捕"王、关、戚",1968年拘押"杨、余、傅"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秘密行动。尽管拘捕"杨、余、傅"已被后来的历史证明是错误之举,可是,对林彪的"四大金刚"执行逮捕任务,却是应该大加褒奖的。
这也是在人民大会堂第一次执行逮捕行动。
黄、吴、李、邱被通知晚上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这次逮捕行动由周恩来亲自指挥,逮捕的方法也非常简单。他们到达大会堂时,外面指挥的人先放行"首长"进去,后面截住他们的警卫,将其请进了事先安排好的房间。
会议地点在福建厅,离北门很近。他们刚走进大会堂的北门,立即就被两个人一边一个紧紧夹住,然后快速架进电梯,大会堂的地下室里两辆吉普车早已恭候在那里。
不一会儿,黄、吴、李三人就成了瓮中之鳖。
过了开会的时间,还不见邱会作的影子,指挥中心立即和邱会作的秘书联系,才知道邱会作去西郊机场送人,要晚一点来。电话随即追到西郊机场,通知邱马上到人大会堂开会。
逮捕邱会作用的也是同样的办法,他没有反抗。
11月14日,毛泽东在接见参加成都地区座谈会的同志时为"二月逆流"平反:"你们再不要讲他们(指叶剑英等)'二月逆流'了。"'二月逆流'是什么性质?是他们对付林彪、陈伯达、王、关、戚。”
12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将中央专案组整理的《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一下发全国,供党内外讨论。以后,又陆续下发《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二和《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三,在全国开展批林整风。
尽管毛泽东在处理林彪问题上表现出临难不惊,泰然处之的态度。但真的天下了雨,娘嫁了人,他的内心也是无法平静的……
林彪固然死于非命,葬身异国荒漠。但他是写进党史的接班人,也是史无前例的驾机叛逃者。毛泽东无法接受这枚落在他心灵上的重磅炸弹,这场事变事实上宣判了"文化大革命"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失败。
毛泽东面对"文革"无可挽回的残局,他沉默苦思一个多月。
终于,他病倒了!
注1《.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1588页
注2.《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440页
注3.《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445页
注4.《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447页
注5.《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1590页
注6.采访周恩来毛泽东摄影记者杜修贤1990年4月注
7.采访周恩来保健医生张佐良1996年7月
注8.采访周恩来保健医生张佐良1996年7月注
9.采访周恩来毛泽东摄影记者杜修贤1990年4月
注10.《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16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