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老妇人的心理活动:日本福田核电站解析以及爆炸分析 - 不成功便成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8:52:21
  鉴于目前有人各种怀疑日本核电站的言论,借助一些工程专家的知识对此进行一定程度的讨论。

  日本福田核电站是二代沸水堆。反应堆外有一层金属壳,金属壳有进出两个口。轻水与反应堆直接接触,被加热变成蒸汽后由出口排出,进入汽轮机,推动汽轮机旋转。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工作从而进行发电。而做功后的高温蒸汽进入冷却塔降温。而福田核电站坐落于海边,其利用海水进行降温。被降温的蒸汽冷凝后回流回反应堆内继续反应。这是一个完整的循环。

  而在这整个循环中,发电用的水是不会与海水直接接触的。

  每个反应堆的金属壳外还有一层混凝土外壳。其中充满空气,但是气压比正常大气压要小。也就是说如果金属壳发生泄漏,泄漏的污染物会充入夹层中,但是夹层的气压低,于是不会再向外泄漏到大气中。再经过一定的过滤设备对污染物进行过滤。

  在正常的一回路降温过程外,每个反应堆有两套紧急降温系统。一是向反应炉内注射含硼水,而是喷淋降温系统。
=================================================  事故是这样的。

  地震导致主要与备用降温系统失灵。反应炉内温度不断上升。反应水不断地被加热变成蒸汽。又因为反应堆已经停止工作,被加热的蒸汽不会导出到汽轮机做工,也不会进入降温回路,只能在反应堆内积聚。气体不断膨胀,使得水面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燃料棒露出水面,导致水的降温能力越来越弱。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然后燃料棒的温度不断上升,最后锆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泄导致爆炸。
  再来说氢气是哪来的。

  燃料棒是4米长,直径10mm的金属圆筒,金属是锆。内含直径8.5mm燃料棒,浓度为2~3%。锆金属在高温条件下(1000摄氏度以上)容易与水反应氧化形成氢气。所以说氢气不是降温用的,谁会用这么易燃易爆的气体做降温用呢?氢气不断积聚,最终从管道的接缝处益处,与外界的空气混合形成爆炸。

  因为金属壳体是高压预应力壳体,其强度不是一般的高,因为其在设计的时候会考虑到要抵御一定程度的氢气爆炸。所以大家才会看到虽然爆炸了,但是泄漏的量还是处在可控的范围内。如果真是如某些人说的,壳体炸了,那么11×11或者13×13根的燃料棒所带来的放射剂量已经足够小半个日本岛受到牵连了。所以氢气爆炸是在金属壳体以外的。

  为什么不直接封闭?

  有人说为什么不直接把核反应堆封闭了呢?

  我来说说为什么不封闭吧。因为现在还没有完全的把核反应堆的核心温度降下来,现在封闭为时过早。

  如果现在就封闭,那么像我前面提到的恶性循环就会继续,温度不断提高,压力不断变大。放射性氢气不断泄漏。然后氢气爆炸不断,新浇注的混凝土会崩溃,然后最后一层屏障的金属壳也会在不断的爆炸中变得脆弱。然后伴随着核燃料温度的继续提高,最终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剧烈核反应”。我不敢说多剧烈。伴随着金属外壳的最终消失,第二个切尔诺贝利就会诞生在日本。

  所以当务之急不是封闭,而是控制住温度的进一步上升。
  日本已经不打算继续使用这个反应堆了。

  日本现在使用的是最后一套降温办法,向金属壳内注入海水降温。有两个困难。

  一:设备损坏,功率大受影响,现有设备无法抵抗金属壳内强大的压力,注水困难。除非放气,可是放出的气体被直接辐射过。

  二:海水是具有强腐蚀性的。进入壳体内必然导致设备腐蚀,此反应炉无法继续使用。

  所以说日本现在采用的是最后一种降温办法。不成功便成仁。

  最后,我想说的是,谁都不想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但是已经发生,再骂日本也白搭,当务之急就是希望日本能尽全力解决核电危机,另据消息俄罗斯核电专家奔赴日本。并在以后的日子中慎重选择对核电的发展思路。
  在这个危机下,希望看到这篇日志的人知道,日本的核电工作人员直到现在还奋战在核电安全第一线,力求对福岛核电危机的安全解决。在这样一个全球的灾难的背景下,希望我们都能祝福日本能顺利解决这样一个巨大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