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和大黄蜂:赵炎:盘点古人造假 老太太妓女也争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2:58:07
赵炎:盘点古人造假 老太太妓女也争先

2011-03-15 10:16:35

归档在 戏说历史 | 浏览 2292 次 | 评论 0 条

 

赵炎:盘点古人造假 老太太妓女也争先

文/赵炎

    现在市场上到底还有没有假货?说句公道话,比前些年好多了,但也并非没有。也就是说,“315”依然有存在的必要,当某一天假货绝迹了,“315”就该功成身退了。笔者不懂经济,搞不清楚假货是如何炼成的,但其中存在暴利大概难免。当一个社会“拜金”成为主流,道德必定滑坡,不出现假货也难。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假货最多,一个是北宋末年,一个是明朝万历年间。而这两个时期,正是经济科技相对发达、民风也极奢靡的阶段,这就为造假者提供了必须的几个条件。

    先说说北宋末年。据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记述,“今市中货物奸伪,无过于汴京。”那么,汴京的奸商是如何造假的呢?作者做了一些描述,读来颇多趣味。

    有位酒肆的老板,去山西进了一批杏花村美酒,因为交通的问题,路途上打碎了几坛子,回来一算,好像不赚钱,心中很是郁闷。这时候,店小二给他出了个馊点子:往酒里掺水。老板一听,乐坏了,每坛里掺水二斤,可赚制钱五十,算起来利润不菲,就这么着吧。于是,假酒产生了。好在掺的是水,如果是工业酒精,后果很让人担心。

    宋代文化人爱收藏,这些人非富即贵,不怎么在乎钱,关键是看藏品好坏。许多造假者也盯上了这些冤大头。

    有个读书人做了个小官,平时为人不怎么忠厚,但偏爱藏书,一有闲工夫就去旧书店淘货。这一天,他花大价钱买了一本据说是魏晋时期的书,非常自得,逢人便说:“书非天降地出,必因人得之。”好像这本书等了他数百年似的。然而,就在他和朋友再次来到这个书店的时候,书架上仍然摆着和他的那本一模一样的书,且还不止一本。造假书其实不容易,如果光造一本,商家要赔死,此书显然是批量印刷的。

    汴京城里卖花的老太太也会造假,她们经常三五成群,各自挑着一担花出来卖,远远看上去,花儿十分鲜艳可爱。但购买者连盆买回家,数天后发现花都焉了,原来这些花都是插上去的,不是盆花,而是插花,所谓“璨然可爱,无一枝真者。”由此看来,如今的插花工艺,还是宋代的老太太最先发明的呢。

    有一个典故很有名,就是所谓的“如宋时何家楼故事”。何家楼是什么地方?是汴京的一个地名,也是古董市场,和现在北京的秀水街一样,专卖“牌子货”,当然里面没有一个是真货,都是假古董,而且还漫天开价。

    明代万历年间的情形也大抵如此,造假者的手法可谓无奇不有,在《贤博编》一书里记载颇为不少。与宋代不同的是,明代的造假多集中在江浙一带,尤以南京苏州等地最厉害。

    苏州在明代是著名的席乡,几乎家家户户都以编席为生,“万元户”不少,可是做生意却不怎么厚道。一些外地来的客商,都以为这里席子会价廉物美,所以过来批发。没有想到苏州人精得很,见这些外来大主顾光临,都拿些伪劣产品来卖。有客商买回去发现不对,回来理论时,马上遭到周围的编席人围攻,只好打掉门牙往肚子里吞。

    城里人如此,农村人也一样,他们造假又过于城里人。一些卖杨梅的农村小贩,为使得杨梅有熟透的感觉,居然的都用大棕刷沾了墨汁,将杨梅染成紫黑色,来欺骗买主。和现代有些女的用黄鳝血冒充处女膜,真是一脉相承。

    在江南一带,奸商们不光造假货,有时候还造“假人”,说起来匪夷所思。

    有个故事说,在苏州某寺庙中,主持和尚会点医术,而且小有名气,颇有点资产,不知道怎么得罪了当地的“打行”(敲竹杠的),被盯上了。他们将一个妓女伪装成良家妇女,和另外一人扮成父女,去找和尚看病。没有人的时候,偷偷给和尚带了酒肉,等灌得差不多了,扮父亲的人假装出门,妓女则引诱和尚上床,然后“父亲”带了一群人进门抓奸,将和尚的家底一起勒索完。这位妓女显然属于造假。(赵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