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侠美国队长:我在小岗村的见闻与感受(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55:04

我在小岗村的见闻与感受

来源: 大学网    作者:冯新杰 时间:2011年3月16日 12:50

 





大学网:http://www.daxuewang.net  

晚上的时候各组开始规划去小岗了,大组之下划分了三人小组,我当时心里还是有些怵的,并不知道明天到底是去干什么,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法。我虽说是个新人,但年龄算是比较大的了,和一帮九零后在一起显得有些老气,可是却没有表现出与年龄相符的持稳,面对一个师兄该承担组织责任的时候,没有表现出一点点的积极。我的小组长是法依然,一个很活跃的大姑娘,开朗又讨人喜欢,有艺术家的气质,无拘无束,后来才知道表面强硬的她,心肠很软,特别容易被打动,像个侠骨柔肠的女侠客,不过当时要是知道她的哪张无拘无束的嘴的厉害,我可能会冒着生命危险逃离的。另外的一个组员是辛良良,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小师弟,他有张飞的面相,却有孔明的心思,胆大心细,脑子里面的东西多着呢。而且一直叫我哥,我心里也美滋滋的。当晚大组里面讨论了调研的具体细节,和问题提纲,解决了大家的一些疑问。就这样,我们的第一次调研,夹杂着内心的喜悦与好奇,随着第二天初升的太阳开始了。

在路途的公交车上,我最喜欢的一件事情就是唱红歌,每次唱起那些被埋藏在网络流行歌灰尘之下,暗暗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红歌,都让人心潮澎湃,血脉贲张,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战士一样,随着歌曲的旋律,踏着先辈们的足迹,走向了一片理想的天空。

公交车开进了小岗村的大门,一条笔直的大路就在眼前,可要是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修的规整的大路非常肮脏,鸡鸭狗牛的粪便随处可见,哪怕是我那不通气的鼻子,也能隐隐的嗅出一丝丝的恶臭,这个村庄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好。

最后车停在了大包干纪念馆的岔路口,大家陆陆续续的下车了,面前的就是我们的第一站,一个展示小岗村整体形象与历史的地方——大包干纪念馆,我们在这里可以对小岗村有个大致的了解。

纪念馆建成于沈浩治理期间,其实也就仅仅是个大一些,亮堂一些的平房,进入正门,有一堵门墙,上面很显眼的贴着那著名的“十八个血手印”的放大图片。我们几十个学生跟着祝老师,随着导游从左边进入走廊,走廊的墙上贴着小岗村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农民们劳动的图片,其中还有中央与地方的重要文件的放大图片,导游虽然不好看,可是嘴皮子很麻利,说起话来像快板,头头是道。就这样,我们游走了一圈,出了纪念馆。

根据导游的说辞,小岗村是一个英雄的村庄,在“全国农村出现问题”的时候,创造性的发明了大包干,为那个时期的全国农村指明了一条希望之路,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我们将走近真正的农民,听听他们心中的小岗村,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我们兵分多路,以三人小组为单位,开始了调研。一路上我和良良开开玩笑,并亲切的把我们的小组长叫头儿。三个人说说笑笑的走在路上,可是我们很少见到村子里的人互相交谈,他们似乎每家都生活在一个牢房里,没有交流,没有欢笑,除了偶尔奔跑的孩子,一切都是死寂的。

在路边我们遇到了一个四十左右的中年男子。这位男子个子高高的,显得有些消瘦,上身穿着一件灰的蓝色羽绒服,下面一条很老式的牛仔裤,一双与他年龄不符的运动鞋,他的这身打扮让我感觉很亲切,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条件不太好的农民一般很少给自己买衣服,而往往将子女们穿旧了而舍不得扔的衣服,自己穿起来。这种节俭的生活方式,似乎让他们的穿着与年龄开着玩笑。这位男子很好客,刚说了两句就把我们仨请进了他家,单看他家硬件还不错,几间像样的平房,可是软件可就差远了,家具很少。我们在偏房,一张很普通的双人床,一个大木箱子,一台普通的电视机,地上连一个像样的板凳也没有,不过还算干净。总的说来,他的生活条件算是这个村庄中等偏下的了。

看着这位叔叔很好客,我们也就放下了自己初来乍道的紧张心情,组长和良良便开始了交流,先说些无关痛痒的问题,然后慢慢深入。据他说,小岗村的村民关系都不太好,都各自为营,各家只顾各家,劳作方面自不必说,自从分田单干后,自家只管自家的两亩三分地。而且生活方面也很少来往,邻里之间很少走动。这样冷漠的村庄我还是很少见到的,真是不明白为什么它居然能被树立成中国农村的典型,并且大肆标榜与吹捧,难道他们就希望中国的农村都变成这样的吗?

当我们说到,在大包干纪念馆所获悉的关于小岗村近年来让人说道的发展成果——蘑菇大棚时,这个中年男子随口否认,随即便激动的向我们描述其中的玄机,真真的让我们咋舌。他口中的蘑菇大棚并非像是那个本科生的自主创业,而是官员们为了糊弄上级视察而专门搞出来的一个面子工程,他的生命周期也随着上级们的离开而终止,收益的也仅仅是与干部们关系好的一些人。

当我问起哪些人与干部们的关系好,这位朴实的农民居然给我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地上明明跑着一只鸡,他们偏偏说是鸭子,然后跟着他说是鸭子的就可以得到好处,坚持说是鸡的就得不到任何好处。当课本上的指鹿为马硬生生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时候,留给我们的也只有心灵上的刺痛。

这位农民大哥说村上的贫富差距很大,小岗村的人本就是懒,而且自私,因为村子是个名村,国家扶持的也多,很多机构都投资或者捐赠东西。而能够得到这些好处的大多是那些“说鸭”的人。

后来又说道沈浩的死,他的说法让我们始料未及,完全是颠覆性的说法,究竟谁是谁非,我想时间会澄清一切的。

最后这位大哥要留我们吃饭,我们推辞了,出了家门,我们顺着那条主干道走着,道路一旁有成片的葡萄园,据说也是村上组织搞起来的,可是经济效益如何,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在葡萄园的深处,有一个小山包,山包上有一个极其简陋的小矮房,发红的墙体与破落的屋顶让它既寒酸又显眼,我们打算过去了解一下情况,看看在翻过新世纪十个年头的今天,如此的房屋还会有什么样的人还居住。通往小屋的道路很狭窄,也就仅仅能够通过一个人,要是下雨天,泥泞可够人受得了。走到房屋前,墙体的几乎不到我的身高,面积也就七八平方的样子,屋顶还有塑料布捂着,估计是用来防水的。门口还有新鲜的鸡粪,不远处有跑动的鸡,烟囱似乎还有隐隐的炊烟,这里无疑是有人居住的。可是不论我们怎么叫喊,都没有人回应,无奈之下组长拍了几张照片,我们就离开了。离开前我回头看了看堆积在墙根底下的柴禾,和一些塑料垃圾。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一个老奶奶佝偻的身影,慢慢的移动着,捡着柴禾,岁月没有将她打倒,无人照顾的晚年,寂寞无助却将她摧毁,我转过头去,心里很是一阵的难受。在现在的中国,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的亮丽繁华,高楼耸立是以多少农村的破败为代价的?在文明科技的幌子底下,财富的集中转移可能才是真正的玄机吧。

后来,我们又去了“十八户”之一,我们采访的是那家的儿媳妇。她常年在外打工,膝下有儿有女,可就是懒得管,家中很是脏乱,作为一个主妇,她似乎认为这一切与自己无关。她说她受够了这个村子,受够了这个村子里的每个人。当她说到沈浩的三个情妇的时候,神情是那样的自然,语气是那样的平和,似乎这是个再也正常不过得事情了。“哪个官不贪?”这是她觉着最是真理的一句话。我没有太多的兴趣了,也就走了。

出了小岗村,我还记得这句话“一朝过了温饱线,三十年跨不进致富门”。小岗村的村民们也许永远向往一个美好的生活,但是永远不会知道怎么去得到。各自为营的群体,不知道如何去利用集体的力量,哪怕儿子和父亲都不能合作,这样要是能得到美好的生活,那我们倡导的艰苦奋斗岂不是成为笑谈了?

那些将“分田单干”这种古代化的耕作方式,昧着良心宣传为“创造发明”的自作聪明的精英,在享受着私欲带给他们的物质享受的时候,能不能去体会一下中国最底层人民的感受?看着南街村这样的集体农村的惊人发展将要戳破他们可笑的谎言的时候,能不能别再继续昧着良心去污蔑与谩骂?

更让人气愤的是,面对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村庄不去批评改正,反倒树立正一个学习的榜样,以此推开了中国农村分田单干的大幕。这是在愚弄全国人民吗?我坚信,这样欺骗全国人民的恶行,必将受到将要觉醒的全国人民的谴责的!转自:大学网 -新青年 新文化 新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