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图片大全:谈谈“佛”与心及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4:58:11
 

 缘起:   

        最近又通读了一遍《史记》,有些人有些事的理解加深了一点。

        最近很怪,遇到了很多的怪人怪事。陆陆续续有那么几个人吧,有的人是很有“个性”的,是属于“凡人不理”型的。当然我辈俗人肯定不在他们的眼中了。也有的是“抬头望天,低头看地”反其道行之的人,我感到很惊讶也不可理解。

感悟:

        看了书总会有感受,佛教的一些小故事很早就读过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走过很多的名山古刹,也曾经在崂山三清观与道士清谈;也曾经在内蒙与喇嘛坐晤;现在又在烟雨蒙蒙的南国在西湖之畔;在灵隐佛地;在天童在阿育王;都看到了很多的拜佛求佛之人。

        我不能说与佛有缘,小时侯是在外婆家长大的。外婆是耶酥徒,所以晚上都跟着她去礼拜。周末也是到镇上礼拜,还记得第一次圣诞节吃圣灵果的情景。(本节暇时当有拙笔另述)

        还是来谈谈佛与我们的心。

        我每次走进那些庙宇道观,从不像别人那样,是为了拜佛敬香,以求佛主之护佑。不知是因己无所求,还是有其它什么说不出来的原因,还是什么讲不明白的道理。只要一跨入寺院,我的心就有一种特别静的感觉。虽然知道红墙之内也非净土,那晨钟暮鼓,也只是红尘中的一种凡音。但,在佛乐缭绕,香烟漫舞中,人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出一种,似乎与佛主之间有一种必然的灵犀,这种说不清的灵犀,其表现形式就是心静。所谓“心无挂碍”我完全做不到,但是表面的心静总让我不由自主。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这样说:深山藏古刹,道观伴溪流;蓝天映红墙,白云掩飞檐;晨钟暮鼓笑红尘,青灯黄卷淡人生。更有自古名山僧占多之说。

其实庙宇,也不是什么世外桃园,更不可能是什么仙居的蓬莱。只是,对于生活在“物欲横流引人欲,酒醉金迷忘我魂”的繁杂社会中的我们而言,它的清幽与宁静,确实可以为我这样的凡夫俗子营造出一种超然于现实之外的氛围。梵音如云随风飘,钟磬如歌让人醉;木鱼声声,诉说着心扉的轨迹;经声朗朗,参悟着人性的归依。

不论菩萨罗汉的法相如何庄严,不管过海神仙的法力怎样无边,但,说到底总还是泥雕金绘。高高的莲花宝座,难道真的就是洞穿百世的智者端坐?朵朵的飘飞祥云,难道来的真的会是普度众生的使者?

看着那些虔诚跪下的众生,他们为什么会怀着忐忑,为什么心中会揣着惶恐。谁都知道,人生本来就是在磕磕绊绊中渡过,他们却为什么总想着,让佛祖为他们达到求财财到、求官官升、求缘成偶、求难免灾,这样心想事成的理想境界呢?

其实细细想来,红尘之事,虽然繁杂无序,但,也不外乎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不出那日常生活中的迎来送往。也就是那男女之间的卿卿我我。只要能本着平平淡淡总是真,忙忙碌碌都是情,其它的还需要求什么呢?

向佛祈求保佑,祷告平安,这是人的一种信仰,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祝福,这本就是无可厚非。在千百年的轮回中,这种信仰,能得到人们的认可,能被不断地传承下来,自有它的价值与道理。也许这种价值,就是因为现实中找不到一种心的信赖,这种道理,就是因为世事里找不到一处心灵的倾诉。

不管是在大殿上拜佛敬香的信众,还是在静室里聆听佛乐梵音的闲人,总想从中能悟出一些“禅意”来。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看,我们就会发现“禅”字,如果将其左右结构分开来读,就能直接读出“简单的心”。

拥有简单的心,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只有真正的高人,才会具有不被现实所分裂的心智,他总是以全然的心态,来面对现实中所发生的一切。他不会带任何的批评眼光,去看不断变化着的世界。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在心中一出现批评的心绪,就会立马出现一系列的副作用,而这些副作用,就会很快地迷乱人的心智。面对现实,顺其自然是他们的根本法则。而如我辈凡夫俗子更多的是“自然无限远,心智昧难开”。

大千世界苦乐同行,祸福相叠。机敏无过,奸诈可恶。虽此生行的是弯弯山道,心无愧却大可悠然坦荡。

风波亭上瞬间气绝,与千年的墓前长跪,谁又能说的清这得与失?

修不为智,反成愚钝,求佛何为?智也苦,愚也苦,修也苦,俗也苦,千古都言苦海无边。

苦字相随,心必沉重,行也艰难,悟也艰难,自寻其乐回头是岸。

梵音回旋,知音者心受,缭绕香烟,心诚者心安。莫拜,留存一种希望,聆听,寻求一种解脱。

但是真正的解脱在哪里呢?

心也愚、智也愚、情也愚;解脱何在?求真何在?

 

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