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掌门小说:杨连宁: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选载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28:15
1992年下海,看到海南的“大款”亲自开车,下车时手握半块砖很是凶猛,我也一心想弄那种大哥大握握。结果花了6万5,还要配BP机才能用。怎么一回事?原来那砖头只能打出不能打进,谁“拷”我,我才抡起砖打他——部队也很会赚钱,那个功能减半的砖头,就是广州军区卖的——今天街头拾荒人用的手机,也比那砖头功能强大而又小巧便捷了。价格呢?价格比当年的BP机还便宜。这个例子是说,为什么低成本增长能带来福利的普及?因为价格竞争能调动起充足的消费需求,也反过来促成了企业持续赢利。市场竞争扩散了新技术,带动了增长。这些增长,全都最大限度地惠及了全社会,包括惠及了穷人、老人、妇女与孩子;早先的奢侈品变得稀松平常,变成了大众消费的必需品。“中国制造”在西方市场上取胜,靠的就是低成本。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奇迹就是低成本竞争力的奇迹。
(旁贴)【今天的奢侈品就是明天的必需品,这就是经济历史的发展规律。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低成本竞争的国际赢家角色,人家唱罢早已轮到我们登场了——不必舍近求远,更不必妄自菲薄——近年“中国制造”已开始领唱世界低端消费品市场了。被称为“互补性极强”也罢,或被叫做“依附性积累”也罢,总之,经济学家说出了“中国制造”低成本竞争的实质:“过去20年,中国经济就是靠和美国人的配合,美国人那边花钱,我们帮他们造东西。我们赚钱以后,建设基础设施,再搞点房地产,放大了需求。(谢国忠语)”这个“美国消费+中国制造”的模式,既是个跨国合作的双赢模式,也是个美国的消费引擎跨国驱动了中国增长的“引擎外置”、动力来自体外的模式——必须提醒你注意的是,中国靠低技术但高密集劳动出口创汇的企业,大多不是国企,而是从事加工工业的外企、民企。为什么?因为加工业难以形成垄断,只有资源、能源才便于垄断。这类加工工业,大多处于食物链的底端。什么叫食物链底端?是指最终价格的约85%归主导了技术、设计、营销等核心环节的外企,加工费这个环节才占最终价格的约15%。譬如市场卖199美元的iPod音乐播放器,加工企业只赚取到4美元。

只赚到约15%加工费,意味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实际上是“MADE BY CHINA”(由中国制造)。出口产品中包含着外企的产品,出口价值中包含着“日本制造”、“德国制造”的价值。可以判定,越是技术含量高的中国制造,其中非中国制造的含量越高。也就是说,中国制造是早已“拼盘化”、“夹层汉堡化”的跨国公司产品,国内制造了上下两层面包片,中间的肉饼或奶酪片来自外企。事实上,中国每出口100万美元产品,就要进口50万美元的核心材料。人家靠智力拿大头,我们出苦力拿小头。这个二八分成的夹层汉堡产品,既表明低技术产品收益低,更表明“中国制造”实际上是“跨国制造”,收益不为中国独享,但其中低成本归功中国。澄清中国制造是跨国制造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只有澄清了这个真相,才能接着澄清中国对美巨额贸易顺差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出口美国的货品中只有一小部分货值完全出自中国,其余那约50%至75%的货值,其实不属中国。
  
  说成本是为了说增长。到底什么是经济增长?一般认为经济增长的4个引擎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或把增长归结为3个要素:制度、投入和技术进步。然而索洛分析了1909-1949年美国经济增长的数据,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论: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是技术进步,劳动产出的80%源于技术进步。不是说有几个引擎吗?怎么主要引擎只有1个?索洛的经济核算法被成为“全要素生产率”,意即劳动、资源和资本这其它3个要素,都已转化为科技要素。解释经济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理论,有“内生增长理论”,有“人力资本积累理论”,等等。所有这些理论,佐证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我们还是听听经济学家怎么说吧:“什么是经济成长的基础?我相信我们大家都同意这样一点:成长是不断地、有效地把新技术吸收到经济之中的结果。••••••现代成长的根源,在于新技术在一个有效的基础上的不断扩散。(罗斯托语)”
  
  (旁贴)【经济增长的初期,投入至关重要,没有投入就没有增长。但资源限制和收益边际递减会使增长减慢直至停滞。此时要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就要从投入型增长转变为技术型增长。 ——索洛】
  
  经济增长越来越仰赖技术,其实质到底是什么?你不难看出,其实质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你会明显地看出,与资源、制度、资本、劳动等要素相比,技术突破最快,靠技术革新大幅降低成本的神奇故事,天天都在传说;而其它几个要素的功力,则相形见拙。但强调技术决定增长,会让你误以为是“手工磨产生了封建领主社会,蒸汽机产生了工业资本家社会(马克思语)”,其实不是。技术决定增长,还是指只有市场经济制度才能创造和普及新技术,而不是新技术创造了市场经济制度。弄清了这个因果逻辑,你才能理解“在技术因素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制度创新也可以实现经济增长。(诺斯语)”
  
  你知道微电子产品的容积、速度或性能大概每18-24个月就提升一倍,而售价并未提高。这是摩尔告诉我们的一个定律:通过缩减芯片上导体线的宽度,给定大小的硅片上晶体管的数量每1年半到两年就翻一番。成本不增但性能增了两倍,售价不变或者降低。总之,我们已知的是,机械化、电气化带来了低成本的工业化、城市化、职业化,普及了便利的生活方式。微电子的低成本扩散了信息化生活,促进了社会福利的匀值化——取款机、手机、电脑网络普及为大众消费,你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开个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