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蚋幼虫图片:鄂东名人文化研究室__研究机构__学术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36:04
鄂东名人文化研究室是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的三个研究室之一,其前身是1998年成立的鄂东文史研究室。现有研究人员12人,平均年龄42.5周岁。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有博士学位的6人。
鄂东文史研究室多年来挖掘、整理鄂东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50余篇。在《黄冈师范学院学报》辟有“鄂东文史研究”、“苏轼研究”专栏,其中“鄂东文史研究” 于2006年评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优秀栏目” 。
鄂东不仅是包括今武汉 、黄石、鄂州、黄冈等地的一个地理区域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文化区域概念。自古以来,鄂东名人辈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观念与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鄂东名人文化主要研究从上古时期到20世纪末鄂东籍和客籍鄂东的历史文化名人,涉及宗教、哲学、科技、经济、文学、艺术、政治、军事等领域。
本方向的基本任务是:挖掘鄂东丰富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源,以文化为背景、以名人为对象、以文本为基础、以思想为核心、以学术为标竿,探讨鄂东历史名人的学术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探究鄂东名人辈出的原因、机制与规律;从文化发生与文化生态角度建立并定义“鄂东学派”与“鄂东文化圈”的概念;把鄂东文化学术放置于中国文化大背景下,与其他地域文化学术进行比较研究。
鄂东名人文化研究主要研究的是黄冈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黄冈是块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的神奇土地。自古以来,这里就诞生了许多令世界惊叹、令后人称奇的一批批先哲圣贤、文人志士。他们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文化、科技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主要历史文化名人
道 信(580-651),生于永久(今 武穴市),隋唐高僧,佛教禅宗四祖。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向禅宗三祖僧灿 求法,后在吉州符寺受戒,26岁时被三祖授以衣钵。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于黄梅正觉寺传经讲法。唐太宗李世民慕其名, 多次派使者迎其入宫,坚辞不去,被赐以紫衣。后传法于弘忍(神宗五祖),于唐高宗永微二年坐化。后被唐代宗谥为大医禅师,元泰定年时加号妙智正觉禅师。
弘 忍 (602-675),黄梅县人。唐代高僧 ,佛教禅宗五祖。7岁出家,唐高祖武德六年(622年),在正觉寺继承衣钵,后在黄梅东山禅寺讲经说法,门徒近千。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在其选择法嗣时,因见舂米行者慧能之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于上座神秀“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之偈语,遂打破惯例,传法于慧能,从而使禅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后被唐代宗谥为大满禅师,南唐加谥地广禅师,宋真宗加号贞慧禅师
毕 升(? -1051),北宋著名发明家。生于北宋真宗年间,卒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英山县人。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他发明活字排版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一智能灭千里愚”的划时代推动作用。
李时珍(1518-1593 )字东壁,号濒湖山人,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14岁中秀才,以后三次乡试不第,遂随父学医,刻苦钻研,遍读经史百家书,名重一时,成了一方良医。明嘉靖已亥年(1539年),蕲州大水后,百姓患膨胀病,他在古代治膨胀病医方的基础上,研究出一种新的药方,治好了不少灾民。嘉靖丙辰年(1556年),他治好了楚王儿子吃灯花的怪病,被聘为楚王府奉祠正,不久又被推荐到皇家太医院任职。他利用在太医院的机会,阅读了大量皇家珍藏的图书和医学典籍,察看了许多珍稀药物标本,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知识。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有感于古代药书记载本草“品类既繁,名称多杂”、“舛谬差遗漏不可枚数”的弊端,立志重修“本草”,决心更广泛、更周密地结合中国药物学作一次全面的总结。他曾向楚王和太医院多次提出修“本草”之事,都遭到冷落和鄙视。为此,他托病辞去了太医院的职务,回到故乡全力重修“本草”,并将书名确定为《本草纲目》。
为了编好《本草纲目》,他学习“神农尝百草”的精神 ,自1565年开始,历尽艰辛,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 为师,又参考历代有关医药方面的书籍800余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 了上千万字的札记和材料,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经27年三易其稿,终于在明神宗万历 六年(1578年)完成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载药物1892种,涉及到植物学、动物学、动植物分类学、矿物学、温病学、脉学、养生学、健康学、气象学、物候学、天文学、自然地理学以及烹饪、炮制、语言文学等诸多学科,历来为中外各方面学 者专家所珍重、研究和利用。此书1596年首次在 南京出版,很快传到日本,以后又在国外被译成德、法、英、俄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广为流传,被世人誉为“集中 国医药学之大成”的“东方医药巨典”,被达尔文称之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被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赞为“ 本草著作之顶峰”,达到了与伽里略一样的“最高水平”。《本草纲目》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时珍也 成为联合国纪念的世界十大杰出科学家之一。现流传于世的李时珍著作还有《濒湖脉诀》、《奇经八脉考》。另有《五脏图论》、《命门三焦客难》、《命门考》等已散失。
程 颢(1032-1085),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临近河南信阳地区,湖北红安县至今还有二程镇以作纪念)。 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程朱理学)的开山祖和奠基人,“洛学”的创始人之一。程灏青少年时代就学于周敦颐,周敦颐让他寻找“孔颜乐处”,即追求一种摆脱世俗名利,一生求“道”的境界。他所追求的“道” 就是儒家的“道”,认为“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二程粹语》)。程颐在追述其兄事迹时说:“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周敦颐)论道,遂厌科兴老祖宗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 滥于诸家,出入老、释者几十年,返求六经而后得之。”(《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一《明道先生行状》)这说明程颢的思想发展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受到佛、道学说的一定影响,再加到儒学。程颢与程颐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程颢曾说 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 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程颢一 生没有专门的学术著作,他的讲学语录及一些书信,诗文,被后人与程颐的著作合编在一起而为《二程全书》,今有校勘标点本的《二程集》。程 颐,程灏之弟,与其兄程灏被合称为“二程”。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程朱理学)的开山祖和奠基人之一。
李四光 (1889-1971)地质学家。黄冈(今团风)县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一直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并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以及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他在地质学理论上最重 要的贡献之一,是创立了地质力学。他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的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他分析我国东部地质构造特 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论断。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他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明了 方向。1971年李四光病逝,终年八十二岁。著作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蜓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 《地震地质》以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闻一多(1899-1946)字友三,浠水人。著名爱国诗人、学者。1909年入武昌两湖师范附小 ,1913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校期间担任《清华月刊》、《清华月报》的编辑工作,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文学创作活动。1922年赴美,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丹佛阿 罗拉多大学、纽约艺术学院学画,同时致力于诗歌的研究和创作,写了不少爱国思乡的作品。1925年回国,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和北京大学。1926年任《晨报》副刊《诗镌》编辑。1927年应邓演达之邀回汉,在北伐军总政治部负责宣传工作。后任南京 中央大学外文系主任。同年秋到上海办新月书店,并任《新月》编辑。1928年秋到 1932年夏先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3年应聘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 教授。1935年“一二·九” 运动爆发,他积极参加,发表演说,支持学生爱国抗日运动。
抗战开始,清华和北大、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他随校迁往昆明。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云南支部委员,1945年9月被选为民盟中央执 委、民盟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慎之。”出殡时 ,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仆先生举行追悼大会。在 会上,他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罪恶行径。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毛泽东、朱德、董必武、叶剑英等在延安惊悉噩耗,都致电褒扬其“不屈不挠,可敬可佩”的精神。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对闻一多作了高度评价:“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 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刊,主张新诗格律化,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新诗,后主要从事《楚辞》、《诗经》、《周易》等 学术研究,成为著名的学者。其主要著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有《楚辞校补》、《怎样读九歌》、《乐府诗笺》等。
王亚南(1901-1969)原名际主,号渔村,笔名王真。黄冈(今团风)县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历任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起与郭大力合作翻译 《资本论》。毕业从事研究、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33年参加反对蒋介 石的福建事变。抗战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全力支持爱国学生运动。解放后任厦门大学校长。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福建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 部委员、常委,《新建设》和《经济研究》编委,福建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任委员。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作有《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中 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政治经济学史大纲》、《〈资本论〉研究》等41部。 1969年逝世。
胡 风 (1902-1985)本名张光人,蕲春县人。著名文艺理论家、评论家、翻译家、诗人。1921年入武昌启黄中 学,1923年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在校时加入共青团。参加过“五四”运动。1925年进北京大学,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英文系,回乡后任国民党蕲春县党部常委兼青年部长。 1929年秋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应庆大学学习期间参加日本反战同盟、日本共产党及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东京支部。1933年7月被日本当局驱逐回国。回国后参加左翼作家联盟 ,任“左联”宣传部长、书记。抗战期间,他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研究股主任、复旦大学教授和郭沫若主持的军委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专任委员,创办《七月》系列丛刊,成为团结进步文学青年的旗帜,并 形成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七月诗派”。
1949年3月参加全国文代会筹备工作,7月出席中国文学 艺术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委员,9月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政协委员。1954年,针对文 艺问题提出30万言的意见书,结果演成震惊全国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判刑 14年。直到80年代后,他的问题才得以平反。平反后先后任 四川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和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1984年,《胡风评论集》上、中、下三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另有回忆录和大量翻译作品也相继出版。1985年6月8日 因病逝世。1998年,湖北省人民 出版社出版了《胡风全集》。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又名定中,号子真,晚年自号漆园老人,黄冈(今团风)县人。著名哲学家。幼时在家随兄读书,14岁从军,1905年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在校期间加入武昌“科学补 习所”、“日知会”等反清革命团体,武昌首义后参加光复黄州,后赴武昌,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参谋。191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 ,决意专心从事哲学研究。先后在武昌文华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他融汇儒释思想,发挥周易、宋明理学和佛教法相唯识之学,提出“新唯识论”,在哲学界轰动一时,连著名学者章太炎也赶来听课。熊十力一生耿直,多次拒绝蒋介石的拉拢与照顾。
全国解放后,熊十力以“特别邀请人士”身份参加首届 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他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家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 ”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1968年熊十力因病在上海逝 世。
徐复 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湖北浠水人 。徐复观在抗战时期曾师事熊十力,接受熊十力“欲救中国,必须先救学术”的思想,从此下决心去政从学。其为学不喜形而上学的哲学,以为探讨中国文化不能离开具体平实的现实世界,着重于历史时空中展现的具体世界。徐 复观在先秦两汉思想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主张要在中国文化中找出可以和民主衔接的内容,力图揭示历史上个人主义与专制政体、道德与政治的对立和冲突。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认为儒家思想 在长期专制压迫下必然会歪曲和变形,说明专制政体压歪和阻隔了儒家思想的正常发展,却不能说儒学就是专制的 “护符”。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始于殷周之际,以人性论为其主干,而孔、孟、老、庄及宋明理学家的人性论就是中 国人性思想的主流。提出一种不同于宗教恐怖绝望意识的“忧患意识”概念,认为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的激发下产生了中国的道德使命感和文化精神,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徐复观对中国传统作了深入分析,他有一个基本认识,即中国历朝历代一直贯穿着 体现人文精神的圣人之道,或曰理,与表现为无限制的君主专制的势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中国历史的死结”。虽然士大夫始终坚持道尊于势,但是中国数千年政治社会的严酷事实却是势远远强于道,知识分子在这种道与势的紧 张冲突中,形成了精神上的重负和奴才性格,变成 君主专制的工具。他的剖析的最终目的是要论证只有引进民主与科学,才能解开中国历史的死结。此外,他还特别重视从传统深处发掘其内在的精神生命力,把中国固有的人文精神转化为民主和科学。主 要著作有:《中国人性论史》、《两汉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论集》、《公孙龙子讲疏》、《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国经学史基础》、《中国艺术精神》、《石涛研究》、《 中国文学论集》等。
黄 侃(1886-1935)字季刚,蕲春县人。国学大师,著名音韵训诂学家。14岁考 取秀才,1903年入武昌普通中学堂,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早 稻田大学,同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回国,积极 参加反清斗争,为《大江报》所写反清时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轰动武汉三镇。同时在蕲春、广济一带组织“孝义会”反清。民国建立后,潜心学术研究。历任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中华大学、东北大学、南京中央 大学教授,讲授词章、训诂及经史文学,所著《训诂学讲词》,创立了我国新训诂学的理论体系,同时在经学、哲学、文学、史学诸方面均有精深研究,与章太炎齐名,世称“章黄之学”。其重要著述还有《音略》、《说文略说 》、《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等。
鄂东名人文化研究队伍及研究方向
姓  名
年龄
性别
职称
研究专长
胡立新
42

教授
文艺学
王佑江
53

教授
现当代文学
沈嘉达
44

教授
现当代文学
夏元明
50

教授
现当代文学
陈淑梅
52

教授
语言学
李桂生
40

副教授
中国文化史
秦 剑
41

副教授
文艺学
李永中
39

副教授
近现代文学
谢永芳
38

副教授
古代文学
方星移
38

副教授
古代文学
张吉兵
43

副教授
现代文学
陈志平
31

讲师
古典文献学
名人文化研究任务分解
研究者
研究对象
备注
胡立新
苏轼、徐复观
张吉兵
废名、闻一多
陈淑梅
废名的语言文化
夏元明
废名、闻一多、刘醒龙、邓一光、何存中
王佑江
苏轼  叶君健
沈嘉达
刘醒龙、熊召政、周濯街
谢永芳
曾曾寿
陈志平
王葆心
李桂生、徐又良
孙武、伍子胥、李贽、弘忍、道信、慧能
秦剑、王佑江
胡风
方星移
苏轼
贺亚先
余三胜
杨亚林
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