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儿结局:中国经济腾飞因资本主义而非“中国特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54:57

 

中国经济腾飞因资本主义而非“中国特色”

发布时间:2011-03-15 15:54 作者:migmig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201次   

  很少人能够否认,中国近年来在经济领域星光璀璨。连续几年两位数的年增长率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在某种意义上说最有活力的经济体。然而,中国成功背后的秘密却鲜为人知。人们经常将其笼统归因为“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即政府官僚通过有形的手大规模干预经济实现发展奇迹。这一理论自然得到中国政府青睐。

    但事实确实如此么?诚然,政府在解决经济发展的物质和技术难题方面的角色影响宽广、不可或缺。为克服物质障碍,国家修筑道路、电站和桥梁;为解决技术难题,国家促进外国知识产权转移——尽管有时会不择手段。但中国的活力来自于经济结构顶层和底层的双向互动。德国经济依靠强大的中小企业支撑,同理,中国大把活力四射的私营企业家,浇灌出一片枝繁叶茂的竹节型资本主义。     这些企业家置身于国有体制乃至国法之外。官方统计数据虽可作为窥视中国经济的窗口,却歪曲甚多,因此也难以充分体现私营企业家的重要性。但正如我们先前所言,私企的力量不容小觑。     中小企业王国     首先,规模大。30年前,几乎所有中国企业都或多或少被国家控制。而现在,国有经济不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比例达到70%。在去年一次会议上,浙江商务厅党委书记郑玉民指出,中国4300万企业中超过9成实行私有制。私营企业早先多集中在浙江等不被中央重视的省份,但现在已扩展到全国各地。     其次,生机勃勃。港大学者刘桥与AlanSiu统计,国有和半国有企业的净资产回报率只有区区4%,而这一数字在未上市的私企则要高出整整10%。2000年-2009年,私营企业注册数量年增30%。在新修建的公路和铁路旁,工厂拔地而起,全天开工生产,满足世界各地需求。企业家们为应对残酷竞争(多数发生在当地)和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产品内容,改善生产方式。由于自身仕途与经济增长联系紧密,地方官员不仅使私营经济免受国家直接干预,而且在涉及土地产权、劳资关系、税收、生产许可等方面大开绿灯。竹节资本主义在自由放任的泡沫中茁壮成长。     但这也导出了这类企业的第三个、也是令人忧虑的特点:脆弱性。中国对私有企业的监管可以概括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管体系灵活虽好,但若缺乏法治保证,企业便只能听官员个性由命。制裁的大锤随时可能落下。此外,中国企业很难成长为一个稳固恒久的体系。     好花堪折切勿折     这一现象对中国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启示。法制缺失只能给滥权留下空间:不重视劳工法会鼓励剥削工人。自由企业横行也与官方意识形态同床异梦。当下,中国在两者间的平衡术还玩得不错。但随着时间推移,无法无天的机会主义与国家引导间——两者都是中国崛起的关键因素——的矛盾定将引发更大的摩擦。党内保守派随时可能砍掉资本主义竹林。     如果政府能为企业家建立合理的法律框架,情况会极大改善。许多企业家畏惧类似详细审查,这不难理解:他们不想被拎出来,让自己的产业成为调查目标。但如果不能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包括知识产权法),企业很难做成大公司、大品牌。     法律不健全也导致融资缺乏透明。这种融资体系虽然十分灵活,却代价高昂。抵押品难获信任,国有金融机构不奖励承担非国有企业风险的信贷人员。于是,资金只能以及高的代价从非官方渠道获得。据说所谓温州利率(因温州最擅该类金融模式得名)起点在18%,最高超过200%。贷款期限很少超过两年。外人常常对中国经济的长期计划性啧啧惊奇,但经济体下最活跃的制造商却像农民一样只从事季度性的投资与回报。     所以竹节型资本主义需要调整。但它已经在改变中国。比起层出不穷的法律,私有企业间的竞争更有效地推高了工资福利,为中国(及其公司)创造出消费者。早先的工厂员工发现,资产回报来自于流水线而不是流水线上的一个点,于是自己做起了小本生意。总之,在提升国民经济水平、推动中国经济从仅靠出口转向内需消费方面,私营经济居功至伟。     西方应对此感到欣慰,并应更大声地颂扬竹节资本主义。太多人——不仅仅是第三世界的独裁者和西方商业大亨——被“北京共识”欺骗,以为国家资本主义与严厉政治控制是经济增长的仙丹。事实上,中国经济多在国家干预最少的领域取得进步。“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不是因为中国特色,而是因为资本主义。
来源: 译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