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怎么涨了才厚厚的:人民日报-人民网 老而“杂”的境界(书人书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14:36
老而“杂”的境界(书人书事)
蒋子龙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3/15/nw.D110000renmrb_20110315_2-20.htm
《 人民日报 》( 2011年03月15日   20 版)

图为萧荻
纵观当今文坛,网络文学以青少年为绝对主力;小说、诗歌、影视文学则以中青年作家为主力;唯杂文界,仍活跃着一批老作家,担当着主力。套用萧荻老先生的话说,其中有不少还是另类的“80后”——即80岁以上的老人。
天津“80后”的杂文主力,当数萧荻。
老而能“杂”是一种福气,更是一种智慧。能“杂”者往往不老,至少心灵和脑力没有老化。那么,为什么有些老作家,如荻翁这般能老而“杂”呢?
首先的还在“多劳”。“多劳”才能“多产”。人大多是“歇”老的,“养”老的。不写东西,不出成果,久而久之难免会小脑生锈,大脑变钝,对外闭塞,对内僵硬,焉有不老之理?且看萧荻,一年一大本,想老都没有工夫。前年出版了《起落人生》,天津市文化局老局长张映雪,听别人说这本书不错,就找朋友借了一本,每天让保姆读给他听。去年出版了《岁月如诗》,他把自己坎坷跌宕的人生视为一首长诗,长诗如歌,长歌当哭,哭哭笑笑,笑中飞泪……哪一个精彩人生不是如此!一中年人读后感佩不已,突发奇想就带着上中学的孩子专访萧荻……实际是用萧荻的经历给孩子补课,进行历史和品德教育。
已经是“80后”的人了,何以还能如此“多产”呢?因他“多闻”。萧荻大半辈子当记者,炼就了一种“首席记者”的基本功:“铜头、铁嘴、蛤蟆肚子、飞毛腿”。以我的理解,“铜头”应该是指听到新闻就上、就钻,脑袋不怕磕碰;“铁嘴”是不怕磨破嘴皮子也要问出自己想要的材料;“蛤蟆肚子”是装的事多,满肚子材料;“飞毛腿”自然为了抢新闻要跑得快。而现代网络就是他的“飞毛腿”,眨眼工夫可游遍世界,电脑成了他的“蛤蟆肚子”,里面什么都有,没有它装不下的。
因此,他原有的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没有迟钝,反而愈加老道了。于是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成了受益者,天上地下、大道小道、五洲四洋、角角落落、虚拟的世界、现实的社会……梳理辨析,为我所用。
2009年文坛盛行“揭老底”,曝出几位文化老人曾干过卧底告密的勾当,萧荻便发表了《无须掩饰的败笔》,即使在日本侵华时期,中国人也不是只有当汉奸一条路,他指出: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知识分子在“文革”中仍然有三条路可供选择:“仗义执言,沉默不语,出卖他人。”
天天信息爆炸,如何不被炸蒙,还能游刃有余地去芜存菁,营养自己的文思?这就牵扯到萧荻的另一个特点:“多思”。“多思”不是多虑,不是多疑,是思想多,思考的多,特别是要有自己的“活思想”。如今死思想、假思想、抄袭别人的思想成风,因此显得“活思想”尤为珍贵。也只有“活思想”才有个性,有生气,有活力,自然也最有价值。比如对于腐败,萧荻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制度结构上缺乏监督,为百病之根,使人性中的恶念如苗中之莠,疯长不已,肆无忌惮。此弊不除,好人会变坏,坏人会更坏。
若要“多思”,还须“多智”。有价值的思想不会凭空冒出来,也不是信息爆炸炸出来的,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常写杂文就要让自己成为“杂家”,还要有足够的智慧处理千变万化的信息,以产生自己的见解。正如萧荻所言,写杂文至少要具备三个要素:“戒、定、慧”。杂文是思想的凝炼,要求作家必须对自己有所戒持,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诱惑要有守得住自己的定力,有起码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良知。否则纵有生花妙笔,也难以为文。自己心虚又怎能产生锋锐的思想,敢对社会发言?
萧荻的杂文风格中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多趣”。物以稀为贵,当今文坛,杂文因其少而精,愈显珍贵。在这个全民书写的时代,不是虚构文学,而是杂文把许多写作的人挡在作家的门槛之外。因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并不容易,它对文字功力的要求更严格。杂文别看顶着个“杂”字,却不允许兑水、掺假,一旦有了假情假意假深刻,立刻变味,就不再称其为杂文了。且看他的自述:“8岁逃难江南,18岁泊镇入党,28岁因言获罪,38岁前路茫茫,48岁改正复苏,58岁忙着采访……一连串镜头恍如昨日,转瞬白了少年头!”有自嘲、自信、自省、自励,不禁令人想起启功老先生对自己的经典调侃。
萧荻的杂文语言充盈着浓郁的天津味,常常画龙点睛般地用民间俏皮话破题。用老百姓的话为某些大人物写生:“道貌岸然,四轮生风,出将入相时,不是主席台,就是前三排,讲话出口成套,出行威风八面。”既入木三分,又令人忍俊不禁。
可以想见萧荻老先生在写作时的痛快淋漓,自然也会给读者带来痛快淋漓的阅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