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六耳猕猴进阶样子:有效理答——深化课堂交流的催化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8:18:38

有效理答——深化课堂交流的催化剂

江东实验小学 乐滢滢

[摘要]  有效的课堂理答可以起到评定、纠正、激发、鼓励的作用,是教师对学生回答做出的即时评价,是深化课堂交流的催化剂。本文就这一点结合听课课例及自身教学,从把握理答深化课堂交流的必要时机和有效理答的几种方式两个内容展开讨论。

[关键词]  有效理答   课堂交流

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博士生导师崔允漷教授认为:“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教师的有效理答在课堂交流中发挥的“抛砖引玉”、“穿针引线”、“激石起浪”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可以使交流更有广度、深度,更有思维价值,同时学生的交流习惯、尊重他人、尊重事实的科学素养得以提升。

在现行课堂中,教师较多关注提问的方式方法,但因理答所具有的不可预设性,所以常被忽略。如何进行有效、智慧、情感的理答,使其起到评定、纠正、激励、鼓舞的作用,让交流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这些是我们值得关注的话题。

一、把握理答深化课堂交流的必要时机

  教师的理答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回应,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可预设,为深化交流,理答需要把握几个必要的时机。

(一)及时引导,启迪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或是学生不能对已学知识举一反三,这就需要教师搭桥引路,引导过程要建立在学生认知起点上,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巧妙点拨,决非超前指路,学生被动消极接受。如授课《水和水蒸气》中,学生已经认知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凝结过程,问及装有冰块的杯子外面为什么会有小水珠,学生还是一脸茫然,不能应用刚才所学。回答冰块融化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变成杯子外面的小水珠。教师举例夏天棒冰从冰柜里拿出来,包装纸是封起来的却也出现了水珠,冰即使化成了水也不能出来,思考水蒸气是哪里的水蒸气再通过生活中看到的 “出汗”现象来强化概念,指向明确,层层推进。

(二)随机应变,拨正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理解可能会偏离预设,所答毫无逻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随机应变,引导学生好好思考。如授课《我们的小缆车》当问及缆绳上挂一个垫圈会不会使小缆车受到拉力(一个垫圈,缆车静止),学生一致说没有,在预设中觉得学生理解一个垫圈有重力的情况下会联系到缆车也有拉力,殊不知,学生的思维起点却是拉力使缆车运动,缆车静止,自然没有拉力。随即,教师把挂有一个垫圈的缆绳取下来放在一个学生的手上,问,你的手指在运动吗?(没有)。这时你的手指受到力的作用吗?(有)为什么手指没有向下运动?(因为力不够)。那么小缆车没有运动起来除了可能没有拉力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吗?通过这样的探问,学生构建起一定的拉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科学概念就水到渠成。

(梳理概括,明晰思路

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往往观察现象琐碎、杂乱,初始年级语言短少而且会附加一些形容词,表达没有科学严谨性。如《水》的教学中,说到水,你知道的有多少?学生回答可谓什么都有,教师就要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最后以概念图的形式对他们所汇报的进行归类,使零散的思路清楚可视。

(四)抛砖引玉,拓展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有时对问题的理解流于表面,不够深刻。此时,教师就要抛砖引玉,加以指导经过教师点拨达到对问题理解应有的深度,拓展学生思维。在授课《水和水蒸气》之后,拟让学生设计如何让衣服晾的更快一些的实验,渗入对比实验的概念,为以后探究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可以适时举生活中的例子,将抽象的科学词汇化为对比深深映入孩子的脑海里。有时候可以让学生 “旁征博引”:“你能更详细地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能举些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更详细更为辩证的表述自己的观点,长期以往,他们的表达交流能力将有一定提高。

二、有效理答的几种方式

(一)发展性理答

发展性理答再细化,就可分出追问、转问、探问、和反问这四种理答行为。运用这种理答方式可以营造思考、对话、民主的课堂文化。

1.追问:

《观察一杯水》

生:鼻子闻起来有淡淡香味。

师:有不同意他的吗?生:鼻子可以闻到味道。

师:这种说法有问题吗?生:鼻子可以闻到气味。

师:这杯水到底有什么气味呢?生:凉凉的。师:凉凉的是气味吗?是温度。

生:淡淡的。师:淡淡的气味,咱们说味道吧,吃菜的时候盐放的不多,我们说味道淡淡的,淡淡的味道就是没有味道,鼻子闻,淡淡的气味也就是……生:没有气味。

师:为什么他们组会闻到气味呢,刚刚我走过去了他们组有个女生有点香味,这很正常,天气冷了,我们就会涂些护手霜,他们本身就带有一点香味,我们被这个香味给欺骗了。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描述一些物质的特征时喜欢用一些形容词,而这些形容词往往是抽象的,科学老师要善于通过这样追问、说明的理答方式来纠正,把这些形容词变为一个个不带感情色彩的名词(无嗅、无味等。)当学生说出不太恰当的答案时,教师没有急于纠错,首先让他们有个正确的表达,淡淡的味道到淡淡的气味。然后再从生活中的体验出发,淡淡的味道是没有味道,那么淡淡的气味是没有气味。这种建立在学生思维前概念之下的纠正和构建新的概念充分体现了教师将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

2.转问:

《昼夜交替》

师:地球怎么运动才会让白天和晚上轮流出现?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生1:地球是圆的。师:已经知道一半是晚上另一半是白天,怎么知道轮流?

生2:地球和太阳都在运动。师:怎么运动?

生3:地球在自转。师板书,地球自转。

生4:太阳不转。地球不仅自转还要绕着太阳转。师重复:边自转边绕太阳转,是这个意思吗?

生5:地球不转,面对太阳转一圈。师板书,地球不自转绕太阳转。

生6:地球绕着太阳转。近的是白天,远的是晚上。师板书:地球绕太阳转,近昼远夜。

师:其他同学对这个观点有什么意见吗?生:如果远,面对太阳不是还是白天?生2:近的只是热,只是温度高低。

师:通过讨论,我们发现近远不能影响昼夜交替,我们把这个观点擦掉。

在确定研究问题之后,教师会让学生作下一步猜想,猜想不是胡乱的猜想,是基于学生前概念所作出来的猜测,在这个环节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准确表达出来,再一步通过追问一个为什么,或者转问他人,组织讨论在学生的再思考中筛选合理的猜测。

3.探问:

是最常用的一种理答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向回答问题的那个学生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还是肤浅、粗糙、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就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成准确、全面、深刻为止。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我在加热的时候,他在变化。我什么时候停止加热?

生:白糖完全溶化了。师:白糖完全熔化,如果它还在熔化,你认为应该停下来吗。

生:不要。

师:完全变化换句话说它已经停止变化,也就是它不变化了我们将结束实验,对吗?

在实验指导上探问,可以使实验步骤更加明确。同时当学生交流汇报时也可以适时利用探问“你可以用你的数据来说明吗?”“你可以说说你得出结论的依据吗?”

4.反问:

在教学中,当学生的见解有偏差时,教师常常会问“是吗”“真得吗”“真是这样吗”一类问题,事实上是否定了学生的答案,以反问的形式来否定学生的答案比较不容易挫伤孩子,而且这样的形式有“强心剂”的效果,使学生的心理为之一震,更激发了他们的斗志。

(二)激励性理答

激励性理答更多的是正面的表扬和鼓励。正面的理答往往起到积极作用,要充分体现以下几点。

其一,评价有指向性。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师:谁来汇报?

生1:有气泡,小苏打溶化了。师:观察的很仔细,还有补充吗?

生2:小苏打溶解取决于白醋的多少。师:他分析到了两个物品之间的反应量关系。

生3:声音像炸荷包蛋。师:这个比喻非常形象。

生4:变得很凉。师:变得很凉,他用了触觉。

生5:我尝了尝,没有味道。师:我很佩服你的勇气,但在不知道这种物体时千万不要去尝。

师边演示边梳理:产生气泡,气泡由下往上;过一段时间,气泡消失,变冷;这其中最明显的现象是气泡。

很多老师对学生无关于结论的汇报没有反应,要不为了追求气氛,往往评价不明确,“说的很棒”、“观察的很仔细”。一律用高歌赞扬,这容易滋生学生的骄傲情绪,不能够静下心来。合理的反馈性回应应该是指向具体描述。说的很棒——“你不仅概括了前面一个同学的表述还补充了自己的观点,非常详尽”、你知识真丰富——“一方面借用了科学家某些观点,另一方面结合了自己的猜想”甚而简单的重复强调 “变得很凉,他用到了触觉”也侧面认同学生观察方法的多样性。这些观察到得的信息和最后需要信息无关,却让科学课充满了有效激励,让整堂课变得丰满。有个合理的反馈性回应将激发学生有指向性去观察、倾听、交流,使课堂更有效。

其二,情感教育渗透润物无声

《蚯蚓》

当有些男生不敢去抓蚯蚓。师:有些男生胆子像小老鼠一样。

当学生肛门不会念。师:肛门的肛字都不会读,我估计啊,肛门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谁来说说。

当学生一直观察蚯蚓,不肯交上来时。师:蚯蚓累了,把你们的蚯蚓放到讲台上来。

当学生看到蚯蚓在污水中提肛门的样子窃笑。师:他们舒服吗?生:不舒服。师:我听到有人笑了,他们都不舒服,你们还笑。

下课后洗洗手,蚯蚓可能会带病菌。

以上课例是教师对于学生行为所作出的即时评价,对人的感觉描述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来说都拉近了距离,使得整个课堂始终笼罩着爱的熏染。亲和的语言在给学生以愉悦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静心思考,悟出弦外之音,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如和风细雨暖人心。

其三,情绪共鸣,创设安全交流场

学生回答有错的情况下,适当换位,感觉教师仍鼓励着学生,激发着学生。如科学教师在授课时出示有结构性的材料,等实际告诉学生时,学生发现被“忽悠”了一番,回答错误的学生会有一些心理的尴尬。这时用“换位思维”理答,可以安抚学生的情绪,创设一个和谐安全的交流场。

课例:

师:谁来描述一下苹果?生:又大又红……

师:大家说起来,我就想吃了,大家闭上眼睛,用鼻子闻闻,谁闻到了苹果的香味?生:清香;香味有些甜甜的。

师:可是很遗憾,这个苹果是假的。(让学生摸)根本没有香味,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闻到香味呢?生:他乱造的。

师:老师相信他们绝对没有乱造,看到这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我们就想到平时的苹果,苹果是很强的芳香气息,所以他认为这个苹果肯定是真的,肯定是香的。你觉得这么一件事在科学课上需要注意什么?生:不要被别人骗了。

师:不要被现象骗了,要以事实为准。

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理答为“恩,不错”、“知识面很丰富”、“对”这些肯定性评价语,或者是“观察不仔细”、“没有深入思考”等否定性评价语。这位老师在理答的过程中简单的用了换位思维,让大部分学生得以共鸣,安抚了被说成“他们是乱造的”的心理恐慌,在潜意识中,他们认为他的说法也是被接纳、受尊重的,只要真实的表达想法即使是错误答案,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同时又充分渗透了尊重事实的科学素养。

(三)诊断性理答

诊断性理答指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教师在理答中有明确的表态,这是诊断性理性的显著特征。例如“我赞同你的观点”“你说对了”等,在做出错误判断时,可以尝试将指错的方式改为“如果……就……”

(四)再组织理答

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梳理概括,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

《谁选择了它们》

师:这两只青蛙最有可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生:泥土。师:你能把泥土说的再清楚些吗?泥土有很多种。

生:泥沙、沙漠化区域。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生:生活在热带雨林。师: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

师: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两只青蛙的肤色和周围的环境非常接近。

通过对两只青蛙的生活环境介绍交流,提升为认知的共同点,青蛙的肤色和周围的环境非常接近。在组织性理答往往在学生无法用简明、科学语言来进行表述时,教师的理答就需要一定的整合性。它不仅只做简单的肯定,更不能粗暴否定,应客观评价,及时总结归纳,明确指向,学生思维也更清晰。

有效的理答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价、诊断、再组织,巧用三问,学生交流会更科学、严谨、高效。记录学生的回答,分析回答背后的思维起点,反思行为背后“假定”的合理性,有利于教师采取“知情”行动,从而克服行动的盲目性,增强理答有效性,最终达到学生“科学”地畅所欲言。

参考文献

[1] 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

[2] 高述华.中小学实用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3] 陈惠芳 小学数学课堂理答行为的现状与思考[J]. 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