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岛的秘密 豆瓣:表象是通胀 真相是滞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51:27
表象是通胀 真相是滞胀

作者:杨连宁






       物价涨,增长跌。物价涨,盈利跌。物价涨,就业跌。物价涨,股市跌。物价涨、房价跌。物价涨,实际收入跌——通胀早已经变成滞胀了。

       市场已经盛极而衰。本来嘛,衰退是高涨埋下的种子,大落是大起的后果。防止衰退的唯一办法,就是防止高涨。避免大落的唯一办法,就是避免大起。一心大起,必然导致大落。泡沫繁荣与泡沫复苏的代价,就是无可挽回的衰退。

       市场一片低迷,失业上升,物价上涨,就叫做滞胀。但泡沫繁荣、泡沫复苏的国内市场仍有巨大惯性,虽然开始了下滑,开始了衰退,但仍有增长。

       又增长、又衰退,原本是两个分道扬镳的相反走向,现在却同时并存于市场。这种又增长、又衰退的自相矛盾,与其叫做滞涨,不如叫做“增长性衰退”(克里格曼语)。因而,要论当前市场的难以捉摸,复杂棘手,说我们遭遇了滞胀,不如说我们遭遇了“增长型衰退”更准确、更形象。

       什么叫“增长性衰退”?增长性衰退的表象是高增长的惯性还在,反复出现的衰退还没有那么明显,没有出现连续的负增长。那增长性衰退的实质呢?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对增长性衰退的解读最为权威。他对增长性衰退的解读是:“一个经济体仍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赶不上产能的扩张,于是,闲置的产能和失业者越来越多。”增长性衰退的根源,克鲁格曼认为是“经济的需求面失灵”,即“私人消费不足以充分利用可用的生产能力。

       一听此论,你就会豁然有悟:这不就是当下的国内市场吗?难以为继的人为扩张与过高增长,留下的后遗症,就是“增长性衰退”——产能过剩,是过度投资、过度出口遗留下的开工不足、产能闲置。政府投资与国企的垄断扩张,替代了民间投资,挤压了民间消费。巨额赤字透支与信贷洪水之后,面临的仍是需求下降,就业下降。

       需求下降,不是需求欲望下降,而是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下降。购买力下降,源于持续的通胀造成了人民币币值的持续下降。就业下降,不是就业愿望下降,而是增长下降导致的就业机会减少。就业机会减少,源于政府赋敛与政府开支的双双扩张之下,民间投资与民间消费的双双下降,不是吗?

       滞胀,是增长下滑了的通胀,通胀则是高增长的副产品。也就是说,同是通胀,滞胀与通胀这两者的前提大不一样。

       不一样在于,一个是衰退与紧缩下的通胀,一个是增长与扩张时的通胀。早在6年前,国内就形成了通胀。早在4年前,政府就提出过“防过热、防通胀”,对吧?4年前的“双防”,指的是增长与扩张造成的通胀。但经过力挽狂澜于即倒的4年后,当下你遇上的,早已不是先前的通胀,而是衰退与紧缩下的滞胀了。

      滞胀与通胀都是通货膨胀,但性质大不相同。不同在于,通胀先于滞胀发生,是投资高增长、盈利高增长、就业高增长、收入高增长、消费高增长下扩张过度的结果。而滞胀是市场盛极而衰,由通胀转为通缩的过渡。滞胀是通胀恶化的结果,是投资率下降、企业盈利下降,就业率下降,实际收入下降,购买力下降,消费率下降的持续衰退的结果。

      总之,“中国为实现高速增长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这种代价可能只有后代子孙才能够真正计算清楚······这种发展模式现在已经耗光了大部分潜力。因此中国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如果不进行痛苦的结构调整,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就有可能戛然而止。。”(余永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