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妖吞人入腹:谭相彬:一个开放的社会不该被标准答案绑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04:37
12日,在教育界别小组讨论结束时,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惠玲给在座委员们出了一道孩子考小学试题:1、3、5、7、9;2、4、6、8是按照奇数、偶数来分。那1378、59、246是按什么分类的?结果在座身为教授、副教授和大学老师的委员们,没有一个人能给出所谓正确答案。(3月13日《新京报》)
这道题能够雷倒委员教授,不仅在于题目本身设计的“缺陷”,更在于单纯追求标准答案的唯一性,让此题颇有“解题难,难于上青天”的韵味。无独有偶,一道语文考试题目是“雪融化了之后是什么?”一个孩子答“春天”,结果被老师判定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多好美好纯真的答案,却无情的被“标准答案”过早的扼杀在摇篮中。
“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钱学森之问击中教育发展的软肋。其实,国人的智商并不比西方人低,但为啥就培养不出“诺贝尔”?归根结底,在于目前教育体制盛行“标准答案”让孩子只能成为流水作业线上的标准件,扼杀了学生本该有的独立品格和个性开放的创新火花。
其实美国学生课后作业量也是很大,一篇文章课后“问题指南”近二十个问题,并且很多问题恐怕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然而却没人责备美国语文的题海,为什么呢?其实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那是多么有趣的问题,没有故意刁难,比如“基于富兰克林的论证,你会同意通过《美国宪法》吗?为什么?”每一个问题都引导你从不同角度去感知体悟学习材料,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思考起来其乐无穷啊!反观我们的练习,少则少矣,但都脸孔严肃,缺乏情趣,背后都有一个标准答案!
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生活规则不该有固定模式,更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存法则。然而揆诸中国教育现状,任何偏离“标准答案”的做法都会沦为教育另类甚至异端,其实每当我们自豪地认为学生离“标准答案”更近一小步时,便离创造和创造精神更远了一大步。
一个开放进步的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不被“标准答案”绑架,个性创新得到释放的多元化社会。如果一切照搬运算过程标准化,那么生活就只有一个目的,一个标准答案。所以,我们的教育制度,除了在“去标准化”大刀阔斧改革外,更应在是与非,对与错中的价值张力中多寻求几份包容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而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就意味着给民族一个什么样的希望与未来。也许这道题考倒委员教授是小事,但最终所殃及的不仅仅是受教育个体,还会摧毁整个民族的创造力。我们期望,所有人都能从中反思:我们需要一个怎么样的教育,教育又该给孩子怎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