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蜂窝为什么取消结伴:英特尔登堂 iPad入室-中国青年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05:36

英特尔登堂 iPad入室

本报记者 付雁南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12日   04 版)

    新西部,新希望——成都高新区远眺

    3月3日,当新一代的平板电脑iPad2出现在苹果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身后的大屏幕上时,在地球另一侧的成都高新区,这些让全球数码迷们激动万分的小玩意儿,正在一片白色的厂房里源源不断地走下生产线。

    在此之前半年,作为苹果公司的代工企业,台湾富士康科技集团刚刚签署协议,将自己的iPad生产线搬入成都高新区。如今,在这个拥有超过两万名工人的巨大厂区里,已经产出了超过150万台iPad。

    与富士康比邻而居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IT企业,它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向这个地处中国西南的内陆城市。连成都高新区一家开业不到一年的酒店,都接二连三接待过英特尔、苹果、戴尔等若干大型跨国企业的高层人物。

    过去几个月,这些巨头企业表现出的热情尤其令人吃惊。2010年9月,戴尔公司、台湾仁宝集团与高新区签署协议,在成都高新区建立基地项目;10月,美国半导体企业德州仪器、达尔科技公司及中国联想签约入驻;11月,台湾奇宏公司、纬创集团签约;2011年1月,著名显示器生产公司冠捷科技集团与高新区签署了投资合作协议。

    “这些IT巨头简直是抱着团、扎成堆,向着高新区纷至沓来。”汤继强笑眯眯地说。作为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发展策划局局长,他常常熟练地脱口而出这样一组数字:全球企业500强中,有50余家入驻成都高新区;世界软件20强的企业里,这里已经包括了11家;这里聚集的集成电路IC设计企业超过100家,两条晶圆生产线、5座封装测试厂、10多家配套应用企业,等等。

    在成都高新区富士康工厂西侧,德州仪器在中国第一家生产制造厂的厂房刚刚完工。而在不远处,它的竞争对手英特尔已经在高新区驻扎了8年。

    早在1998年,时任英特尔公司CEO贝瑞特第一次来到成都,就看到了市政府举办的“千人万机学电脑”活动。当时,在成都电脑交易最红火的“科技一条街”,道路两侧坐满了正在学电脑的小孩子。

    这给贝瑞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美国后,贝瑞特在公司的一次会议上说。“在中国的西南有一个成都,你们都应该去那个地方看一看。”事实上,在此之前,这位美国老人对成都唯一的印象,仅仅是“大熊猫的故乡”。

    5年后,英特尔在成都西郊的一大片空地上建起了自己的封装公司。现在,它在这个原本陌生的城市里不断追加投资,并且保持着高速发展。成都分公司的产量、效益在所有分公司中排名第一,连原本设在上海的工厂也搬了过来,工人们的文化衫甚至一度被印上了一句简短的口号“成都都成”。

    很多人相信,英特尔的入驻是这里如今“IT巨头云集”的起点。在它到来之前,高新区只是一个以本地科研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的“科技园区”;那之后,在其他IT企业的眼中,高新区就成了“英特尔选中的地方”。

    高新区管委会投资服务局副局长刘宇彤把成都高新区比作一条刚修好的商业街,而英特尔就像一家突然进驻的知名大饭店,不仅吸引了很多人来吃饭,也让周围的饭馆越开越多。

    “第一家饭店当然有它的作用。”刘宇彤说,“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开始就修出了一条漂亮的商业街。”

    这条“商业街”面向中国大西南的广阔市场,又拥有附近几家高校的人才资源,然而入驻这里的企业更看重的,是这里的速度和效率。2009年,在与世界船王马士基集团的谈判中,时任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的郑莉把通宵赶制完成的投资建议书直接送到了对方离开的火车上;2010年6月,为了拿到富士康iPad项目的投资,高新区根据鸿海集团的要求,仅用76天时间就建成了16万平方米的厂房。

    高新区规划局副局长张海涛还记得当时建筑工地上的场面:整个四川省的钢筋几乎都被运到了这里,超过6000名工人在这里日夜奋战,工地上车水马龙、灯火通明,甚至,因为运输建筑材料的汽车太多,常常出现堵车。

    开工1个月后,8月15日,苹果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裁丽塔·拉妮前来考核工地厂房的建设情况。当看到现场刚盖到二楼的楼梯时,她对身旁的张海涛笃定地说:“要全部建好,至少还需要6个月。”

    “我们计划9月份就施工完毕。”张海涛说。

    丽塔·拉妮没有再讲话,只是摆出了一个“不可能”的表情动作。

    一个月后,几座厂房按时完工。在开工仪式上,富士康公司的投资长庄宏仁在几分钟长的讲话里3次表示感谢:“你们创造了成都速度,也创造了世界速度!”事实上,在那打仗一般的76天里,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常常要求其他地区厂区建设的负责人来成都观摩,“看看人家修得多快”。

    在成都高新区,富士康是这里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项目。按照计划,鸿海集团将在此投入超过100亿美元的资金,iPad年产量计划达到4200万台,年收入达到375亿美元。现在,这个刚刚从深圳搬迁到成都的工厂每天都要招纳几千名新工人,他们大多来自四川,或者周边的西南省份。几个月后,等到厂区建设全部完成,这里工人的数量将会达到20万人。

    为了吸引富士康的落地,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曾与郭台铭在台湾的高铁上长谈。等到项目签约,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高新区管委会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用来不遗余力地帮助这些大企业处理问题。从水电气管线的铺设,到员工宿舍的保安、环卫,甚至帮助外籍人士续签签证。

    “我们的工作就像保姆一样。”刘宇彤笑着解释说。

    这个在高新区工作了近10年的中年人还记得自己刚刚接手高新区工作时的情形:专门划拨给英特尔的厂区还是一片长满了杂草的荒地,“偶尔还会跑过一只野鸡”;而自己工作所在的办公楼,每天只停着孤零零的一辆车。

    今天,高新区已经成为现代新城建设的范例,甚至给安逸的成都也注入了一种迥异的气质。这里到处是宽阔疏朗的街道、造型前卫的高楼,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也在不断提醒周围的人们,这里将会成为“成都的CBD”。

    这让一位从小在成都长大的北京白领忍不住惊呼:“这是成都吗?跟我的记忆完全不一样了。”

    2010年10月,在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中,成都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列北京、上海、深圳之后,在全国8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四。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中关村。

    这个地处西南内陆的高新区,正在颠覆人们对于“西部城市”的认知,转而努力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肩。2010年,成都高新区产业完成增加值534.7亿元,合同外资6.86亿美元,到位外资9.02亿美元,外贸出口35.99亿美元。

    同时,因为跨国IT企业的聚集、扎堆,这里已经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被人们放入全球视野。

    戴尔公司刚刚在成都高新区建起了自己新的旗舰基地,它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表示:“戴尔在成都的发展,并不局限于中国。它也是我们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汤继强的话更显得雄心勃勃。3月7日,坐在成都老城区的一家茶馆里,这位官员用温和却不容置疑的语气说:“成都将会颠覆世界的IT产业格局。”

    在高新区富士康的厂区里,除了流水线上的工人,建筑工人和耸立的吊车也在同样忙碌地修建新的厂房。按照富士康的计划,当170万平方米的厂房全部建成后,全球2/3的iPad都将从这个中国内陆的城市出发,被运往世界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