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之春风桃李:太极拳正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15:13

太极拳正史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明朝末年,陈家沟人陈王廷根据祖传拳术,结合导引、吐纳和中医经络学说,创编一新的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世称陈式太极拳,后又派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忽雷架等。太极拳讲究阴阳开合、刚柔相济、以意顺气、以意催形,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武苑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跌宕起伏。作为自身套路的演变,经过历代太极拳宗师的不懈努力,日臻完善:数百年来,太极拳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流派纷呈;作为传播空间的拓展,太极拳先后经历了诞生期、成熟期、繁衍发展期、推广普及期四个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曾号召全国人民打太极拳。1978年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给太极拳的全面发展营造了广阔的空间,太极拳进入了推广普及期。邓小平曾亲笔题词“太极拳好”。不仅国内演练太极拳之风盛行,太极拳大师们还走出国门,将太极拳这一国之瑰宝传播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迄今,太极拳已成为参与人数最多的武术运动,全世界习练者达一亿多人。

                                    第一节
                                美丽的神化传说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古老的世界大国。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太极功,唐朝有马上步下,宋太祖赵匡胤创造大红拳、宋朝太极内功。而太极拳的真正形成,是在明末清初的河南温县陈家沟。
      说到太极拳,人们一定会提起张三丰。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的《萍踪侠影》和香港电影《太极张三丰》更是推波助澜,将神化后的张三丰故事传播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其实,张三丰与当今传世的太极拳根本没有关系。著名太极文化研究者胡昌善先生在他编著的《太极图之迷》一书中如此记载:张三丰是清朝时期道教气功养生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也是我国武术和气功史上一个传奇大师。英国李约瑟博士在谈到明代内丹术时说:“生命之丹的观念在中国踯躅了几个世纪以上。虽然并未曾有炼丹术普遍复兴的迹象,但确实引起了明代几个皇帝的爱好。历史告诉我们,明太祖接见了名家刘渊,并派遣使者去寻找一个叫张三丰的炼丹家。永乐年代的成祖皇帝,仍在寻求张三丰。并在1459年英宗终于给张以通微显化真人称号的荣誉。”
      胡昌善先生说:据《明史·方伎传》言,张三丰为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生于元定宗二年(公元1247)四月初九,卒年不详。原名全,字君宝,号玄玄子。祖籍江西龙虎山,自称天师后代。其为人丰姿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米,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看书过目不忘,浪游住处无常。或云一日千里。善于嬉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当时五龙、南岩、紫霄诸宫俱毁于兵火,张三丰与其徒创草庐居之。后居陕西宝鸡金台观,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张三丰一生遍游中国南方,但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当数湖北武当山。他曾多次居住山中,进行修炼。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成祖命工部侍郎郭琎督丁夫数万人,大修武当宫观,敕建宫观殿宇290间,赐额“遇真宫”。现存张三丰铜铸镏金坐像,神态潇洒自若,栩栩如生,是一极为珍贵的明代艺术品。
      关于张三丰的著作,《明史·艺文志》记载张三丰有《金丹直指》一卷、《金丹秘诀》一卷。清代李西月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其中比较可信为张三丰所著或所传的有《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等。此外则多系李西月一派杜撰,如《云水集》、《九皇经》、《水石闲谈》等。《张三丰先生全集》共分八卷,收载《道藏辑要》续毕集第七至十卷,但其中并无关于太极拳的理论或图谱,可见张三丰对太极拳术并无研究,更谈不上创造了。
      张三丰在炼丹上首重“炼己”,强调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功夫,是一代炼内丹大师。他继承了陈抟、陈致虚所传丹法,遂开三丰一派。其后推演发展,至清末时奉张三丰为师祖的道教派就有17处之多,其中武当一脉,尤以内家拳术誉名社会,在各阶层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胡昌善先生对张三丰的功绩肯定在炼丹和内家拳术上,也并无半句关于创造太极拳的言语。
     《太极拳辞典》中关于“张三丰”的词条则作了如此解释:“张三丰,北宋末年人,号三峰。传统多认为是内家拳的创始人。此说源于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黄称:‘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武大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敌百余。’(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清末民初,多将太极拳归属内家拳,遂又推导出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纵然宋代的张三丰夜梦玄武大帝授之拳法非常离奇,可是中间隔着元代,怎么也演变不成明代的张三丰,内家拳的创始人也决不等同于太极拳的创始人。
      当代太极拳名家朱天才在他的《太极拳神话传说回归历史》中写到:关于张三丰其人其事,查阅与太极拳有关的张三丰,各种传抄的资料文本,涉及到的有两个人:其一为宋之张三峰,另一个为元末明初的张三丰。而有关张三丰与太极拳之关系可考的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黄宗羲所作之《王征南墓志铭》。
     《异林》记:张三峰,宋代人,生死不详。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言道:“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于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至康熙十五年,黄宗羲之子黄百家为其师王征南所传拳术写之《内家拳法》中,又有张三峰兼精少林之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后从而翻之,是名内家。”此后《宁波府志》亦据黄宗羲之说。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35岁的陈照丕(公元1893--1972年)到北京(当时称北平)做小生意,终日为生计奔波。期间,蒙清末翰林河南同乡会会友李庆林的厚爱和举荐,陈照丕住在南门外打磨场杜盛兴号内,决定于宣武门外立擂献艺比武。杜盛兴是河南怀庆府著名的怀药商号之一,在天津、武汉、祁州、禹州、安国等多地开设分号,大顾主就是北京同仁堂药店。《北平时报》广为宣传,特别点出陈照丕“暂下榻于南门外打磨场杜盛兴号内,如有爱好,要交膀者,莫失良机……”陈照丕在北京宣武门立擂,原定打擂期限为半个月,半个月内遍过武林高手,之后又应邀延期两天,共计十七天未遇对手。温县陈家沟太极拳在京城声威大震,众人争相挽留陈照丕开馆授拳,消息一经传出,学拳者纷至沓来,使他成为温县陈家沟到北京传授太极拳的第一人。后来,连南京市长魏道明亦慕名邀请陈照丕到南京国术馆授拳。因为太极拳在当时社会的轰动,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也开始众说纷纭:一说由唐代(八世纪中期)许宣平所创;有说是宋徽宗时(十二世纪)武当山丹士张三峰夜梦玄武大帝授拳,创造了太极拳;还有说是元末明初(十四世纪)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也有将宋代的张三峰与元末明初的张三丰混为一谈的。更有一些关于太极拳之书籍,将宋时张三峰丹士创内家拳之说演变成了元末明初的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造太极拳。
      在这种纷乱的情况下,武术史学家们开始了关于太极拳起源的探究。主要人物有唐豪、陈泮岭等。
      陈泮岭(公元1891--1967年),字峻峰,河南西平人。自幼好武。早在1920年就在河南开封发起创办“青年改进俱乐部”,提倡武术。随后,担任首任河南省国术馆馆长,继而受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并于1940至1944年出任民国政府教育部及军训部国术编审委员会主任,组织编辑国术教材。这位自析一生精力为“二分水利、一分党务、二分教育、五分国术”的陈泮岭先生,在其晚年著刊的《太极拳教材·自序》中写道:“余自幼从先父习少林。民初,从李存仪及刘彩臣两先生习形意,从佟联吉、程海亭两先生习八卦,从吴鉴泉、杨少侯、纪子修、许禹生诸先生习太极。民国十六七年间,复至河南温县陈家沟,研究陈家太极拳。太极拳之盛行于国内者,有杨家、吴家、郝家。而吴家之太极,出于杨家;郝家之太极,出于武家;而杨家与武家之太极,皆由河南温县陈家沟所传授,故陈家沟实为近代太极拳之策源地。”
      陈泮岭在《太极拳教材·总论》部分再一次强调:“现在之太极拳,皆出于杨家、吴家、武家、郝家。郝家出于武家,吴家出于杨家;而杨家与武家,又出于陈家。可以说现在所研练的太极拳,皆系由河南温县陈家沟所传授;但陈家沟太极拳又是传自何人?尚难找出确实证据……太极拳之源流,在今日难以稽考,惟其传自陈家沟,则为今日练太极拳人士之所共知公认者也。”
      唐豪(公元1879--1959年),原名文豪,字范生,号棣华,江苏省吴县人,武术史学家。自幼喜文好武,后到上海谋生,曾任上海尚公小学校长。在尚公小学倡导武术活动,尤重基本功训练。唐豪曾从刘震南习练六合拳,后从李存义、陈发科习练多种拳技。1927年去日本留学,攻政法兼习柔道、劈刺之长,回国后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他关于太极拳起源的考证结果比陈泮岭更进了一步。唐豪在没有“确实证据”证明太极拳不传自陈家沟的前提下,综合实地考察、文献考辨和拳技研究获得的考据,把“传自”定位到了“源自”的高度。这位将一生献给中国武术史学研究的拓荒者,在1930年时提出了太极拳源自陈家沟的考证结论,并明确指出“太极拳创始于陈王廷”。
      196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顾留馨完稿的《太极拳研究》一书。此书于1992年经中国武术协会审定,纳入《中华武术文库》理论部。书中《第一章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简史》再次论证了唐豪1930年时的考证结论。
      2003年8月,由周伟良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教材《中国武术史》一书在第六章《明清时期的武术》太极拳小节里如此讲述:“据近代唐豪考证,太极拳首创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陈王廷明末清初人,在稍后的《陈氏家谱》中被称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可见,陈王廷是个晓谙武技者。旧时,陈氏族中遗有陈王廷的一首长短句,云,‘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可见陈王廷早年曾有军旅生涯,年老后寄情黄老,并创编太极拳技,以教族内子孙。早先的太极长拳谱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所收录的势名歌诀有许多地方十分相近。依此,陈王廷所创之拳可能是吸收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拳式,并与《黄庭经》的导引、吐纳方法相融合而成,这也即后来武林中所推崇的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是有刚有柔,对内讲究意气运动,对外体现为螺旋缠绕。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传至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时,始传外姓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杨露禅后将原来陈式太极拳中的发劲和跳跃等动作进行改革,成为另一种舒展大方、动作灵柔的太极拳种,世称杨式太极拳,其后又逐步发展出了武(禹襄)式、吴(鉴泉)式、孙(禄堂)式等多种太极拳派。各派太极拳尽管在动作风格以及套路组合上各有所长,各成一派,但无论在技击旨向还是总体特点上,都体现出某些基本共同点。比如,在技击特点上都明显反映出一种“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陈式太极拳《拳经总歌》句)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在训练中都讲究沉肩垂肘、虚实分明、上下相随等技术要求。”
      至此,有关太极拳的种种神化传说,在大量的史实论证中终于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