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中国竹文化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8:52:03

中国竹文化

邸永君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邸永君。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国竹文化。中国的竹文化,是指咱们的祖先在对竹子进行培植、应用以及欣赏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和刚才讲过的兰文化有所不同的就是,它的物质文化属性和精神文化属性两个属性都非常强,所以它可以分为两大范畴。而且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它们依托于竹子而产生,又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与咱们中国人携手已有数千年之久,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竹   人之挚友

第一个问题咱们先谈一下人之挚友。竹子是人非常真挚的朋友。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竹子它属于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它的根茎和躯干皆以木质化,变得非常硬,还有明显的节。这也是咱们中国人过去,把这个节给升华和比附于气节。所以这个竹子为什么受欣赏跟它有这个节有相当重要的关系。

咱们中国据统计有二百五十多种竹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当然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竹子它也逐渐开始向北进军。在北京现在也有很多竹子,过去北方竹子是活不下来的,一到冬天就冻死了,因为现在气温提高了,所以竹子已经开始向北方扩展了。像咱们北京地区紫竹院里面的竹子非常多, 那就有点像江南的那种景致了。

但是它这个原生呢,主要是生长在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而且适应性非常强。山野路旁,庭院庙宇,皆可随遇而安。它可以说这竹子就是你种在哪它都长。而且它的根扩展得非常快,它有很多非常美好的品德是咱们古人观察出来的。处热不燥、遇寒不凋、四季茂然、终年苍翠。

它是处热不燥,在热的地方你看这个竹子,你就会感觉到有一种非常凉爽的感觉。因为它自己本身不燥。而且呢,遇寒不凋,它就是遇到寒冷以后,它还是那么青翠,叶子也不掉。而且是四季茂然,终年苍翠;当然指的主要是南方一些地区了,特别冷的地方,现在它到冬天会受一些影响。

过去古人曾经颂扬过它们,“栉疾风而扬其劲节,沐冷雨而秀其英姿。”叫:“栉疾风而扬其劲节”。什么叫栉呢?就是受特别强的风吹呢,显得它那个节就更明显。因为这竹子很有韧性,你一般的吹不折它。而且,“沐冷雨而秀其英姿”,一旦有雨给它冲刷一遍以后,就显得更加漂亮,更加美好,更加洁净。而且,“栉疾风而扬其劲节,沐冷雨而秀其英姿。映月色而显其窈窕”

“映月色而显其窈窕”,晚上你看竹子的时候,它那个窈窕的身姿,因为竹子很少有非常粗的。 咱们知道树,咱们知道因为时间,它的寿命很长,有的古树那是非常粗的,一搂搂不过来,一抱抱不过来,所以有的时候说杨柳细腰,实际上杨柳也有很粗的。现在有好多人腰很粗,也可以叫杨柳腰,那就是百年古杨,百年古柳。

但是这个竹子它没有太粗的,所以它就非常窈窕。而且,“栉疾风而扬其劲节, 沐冷雨而秀其英姿。 映月色而显其窈窕, 偎瘦石而衬其轻盈。”

“偎瘦石而衬其轻盈”,往往画竹子的时候,他都要放上几块石头,而且要瘦石。什么叫瘦石?就是块比较小,而且狭长的这种石头。而不是那种又圆又大那种石头。因为有这石头存在,更能衬其竹子的轻盈。“栉疾风而扬其劲节, 沐冷雨而秀其英姿。 映月色而显其窈窕, 偎瘦石而衬其轻盈。 依窗而立, 疏影婆娑增静谧。”

“依窗而立,疏影婆娑增静谧”;在窗子外面如果要有几颗竹子的话,那就那种疏影,什么叫疏影?因为竹子很少。在月光照耀之下,可以说更显得晚间的那种静谧。 “栉疾风而扬其劲节, 沐冷雨而秀其英姿。 映月色而显其窈窕, 偎瘦石而衬其轻盈。 依窗而立, 疏影婆娑增静谧。 临池而长, 柔身映水更清嘉。”

“临池而长,柔身映水更清嘉”。因为过去讲究一种情调,就是在非常清澈的池塘旁边,你要观察竹子的话,你要观其倒影的话,那比看竹子还有丰韵。因为过去这个水比现在要清,就有镜面的这种效果。所以你在池中倒影,当中要发现了竹子的话,就是“柔身映水更清嘉”,更显得非常的美好。

回顾咱们中国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育竹和用竹的国家,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最早育竹和用竹的国家。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当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以说就证明了竹子和先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竹子在古代它有多种用途。它是光滑柔韧,坚固轻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什么呢?因为竹子它长得非常快,而且它基本上是以根而长。你只要有根活,你把上面给它掰掉了,它很快时间它又长出来,所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当时可以想想在洪荒满目,文明初启之时,竹子曾经作为武器协助人类与野兽搏斗。竹子曾经作为武器,协助我们与野兽搏斗;因为过去咱们知道原始社会它经历过狩猎期、采集期,最后才逐渐地变成农业,也是就耕作,再有是属于饲养等等。在这之前,基本上都要和野兽做搏斗的,他是需要武器的。咱们都知道竹竿既硬又长而且轻,曾经作为武器曾帮助咱们先人与野兽搏斗。

竹子曾经作为建筑材料帮助人类抵御风雨。当时作为建筑材料,它曾经帮助我们抵御风雨;因为咱们知道最早的那些建筑是非常简陋的,各种茅棚等等。竹子,因为咱们知道有相当的强度,所以最早的时候有好多建筑它都是竹子搭的。到现在,在竹乡,竹子也可以作为建筑材料被应用,有竹楼。而且在南方,因为我也在南方待过,南方,好多家里面的好多家具都是竹子做的,有竹椅、竹桌、竹床,后来我因为非常喜欢,后来我还买回来几个。但是北方太干燥,竹子时间不长就裂了,然后就散架了。但南方由于气候比较潮湿,更适合竹子长期的存在。所以南方,尤其像四川一带它的竹器是非常发达的。

作为食物,竹笋可以作为美食。竹笋可以作为美食充饥;咱们知道竹笋,它竹子再硬,它刚长出来的时候它是软的。竹笋稍微拿水一煮的话就可以吃,而且味道非常鲜美。现在我才感觉到这竹子它这个竹笋,它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食品。它纤维素很多,而且它充饥效果非常好。而且绝对是低胆固醇、低脂肪。现在我就经常以竹笋为食。我感觉到能吃到竹笋确实是非常幸福的。这也是竹子为咱们做出的贡献吧。

竹可以作为”衣”料,而且它还可以作“衣”料,什么叫衣料呢?它过去比如说蓑衣、还有斗笠等等。这一类的衣服,尤其是南方,制作衣冠都是用竹料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咱们知道竹子的用途就不断地扩大,而且作用更加彰显。

到了春秋时期,我们祖先曾经制造出一种利用杠杆提水的竹制工具,这种工具后来再发展,就出现了用竹筒提水灌溉,一种叫“筒车”的这么一种器械。这种器械一直应用到近代科学传入咱们中国之前。可以说几千年都用这种筒车。实际上那个筒就是竹筒,在水里面转,然后把这个水可以提到更高的地方,这确实是咱们祖先的一大发明。

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面也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竹弓、竹箭到抛石机,过去咱们知道弓箭这一类,尤其是弓弦,一般都是竹子,因为竹子韧性非常强。轻易你拉不断它。然后,箭有许多是竹子做的,尤其是南方。咱们北方人喜欢用木,南方人特别习惯于用竹。再发展到宋代的,咱们知道有火药箭、然后竹管火枪等等,都离不开竹子的协助。

可以说竹子对咱们中国人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竹子它不独产于中国,因为其他国家也有。但是咱们中国人对竹子的喜好程度之甚,人与竹子之间相互关系之紧密,可以说是举世无匹也。外国人他和咱们中国人是不能比的。

而且竹林它还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音、净化空气、防止风害等等一系列的作用,所以它是备受咱们中国人青睐的。无论是园林建设、民居环境,营造民居环境,还是作为书写材料形成文献,以及制作各种生活用具等等,都证明竹子与先民生活它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可以说没有哪一种植物它能够像竹子一样,对咱们中华传统文明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这是第一个问题。

竹   史载汗青

第二个问题我们讲一下关于史载汗青的问题。这个汗青是怎么回事儿呢?这个和竹子有关系的。因为咱们先民发现竹子为人类造福,这种种的作用,几乎是离不开的。所以就创造了许多特定的符号来记述它。

在1954年,西安半坡村发掘出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的遗址,发现出土的陶器上面已有“竹”字的符号。为什么呢?因为竹字它是典型的象形字,象形字是咱们汉字的源头,象形字以后其它的造字形式和用字形式才出现。那象形咱们知道再下来它有指事,在象形基础上它有指事。然后才有会意 ,最后才有形声,还有转注、假借等等。这些都是以象形符号为基础。“竹”字它是典型一活化石了。一看就能看出来,竹字这种形状。

到了商代的时候,咱们的祖先已经摸索出利用竹材的很多的用途,竹的用途之一:制作竹简。其中之一便是制作竹简。什么是竹简呢?就是将文字刻写于竹片之上,再用绳索把那散片串在一起,这样“书”、“册”乃成,汉字的“册”字就由此而来。它也是一个象形字,竹简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献,比如说《尚书》、《老子》、《论语》这些经典的,过去都曾经刻写在竹简,当然也有木简,也有一些地方是用木简,但主要的是竹简。还有《竹书纪年》等等 ,而且,这个简字咱们知道它也是竹字头,这是个形声字了,也能看出来。

这个简最早它的主流实际上是用竹子做。它的制作方法。它是需要几个步骤。首先要把青竹用火烤干, 那么竹子它刚砍下来的时候,它里面含有很多水分。届时在火上一烤这水分就开始往外溢,和人的流汗特别相似,所以古代的人就以汗青来代称史籍。

咱们知道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在宋末被元兵所擒,然后抓到了大都现在的北京。他誓死不降,而且写了,他有一首诗最后两句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要把这丹心映照在汗青,汗青就是史籍,那希望青史留名的意思吧。以汗青来代替史籍,意境可以说是十分深远的。

到了殷商时期,用竹简所成的书称为“竹书”,用竹书写的信函称为“竹报”。而“笔”的发明,便是用动物之毛加上竹子之杆儿,然后所制成,而且这个笔咱们知道,它也是上面是竹,下面是毛,是这两个组成的,两个字组成的。明显能够看得出来,它所制作的这种方法。在竹文化上面,竹文化史上面,它有相当重要的开拓意义。

竹的用途之二:造纸。竹子的另一项重要用途就是造纸。咱们知道中国有四大发明,其中之一就是造纸术,造纸的材料呢,它曾经用过竹子。在公元九世纪的时候,应该说是属于唐宋之交了,中国已经开始用竹造纸。当然这个竹纸大发展还是在此以后。关于用竹造纸,明代有一位科学家叫宋应星,他曾经撰写一部书叫《天工开物》,曾经有过非常详细的记载,并附有竹纸制作图。

中国文化它这个发轫期、拓展期和繁荣期,它都离不开竹子的这种承载 ,竹对保存和传播中华文明、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发挥过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所以竹子对保存和传播中华文明、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形成,发挥过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另外,宋代戴凯之和元代李衎先后都有专门介绍竹子的著述。《竹谱》行世,这个书问世之后,对竹子各方面的知识介绍非常详细,所以对竹子的各种作用它有一种促进作用,而且表现出了古人对竹子的关注和倾心。

咱们回过头再看一下汉字当中竹部文字,竹,它是一个偏旁部首了。一般它是属于在上面,竹字头。竹字头文字的情况咱们可以看,咱们可以略窥一下咱们先民用竹的古老历史,实际上就是活化石。这个所有竹子加工的或者曾经用竹子加工的物品都是用“竹”头来造字。所以衍生出了竹部文字,数量是非常大的。有人是专门统计过了,竹部的文字确实是有相当数量的一个群体。查1979年版的《辞海》当中,竹部的文字一共有209个,日常生活的,箸,咱们知道“箸”,箸就是筷子。筷子过去主要是竹子做的,当然现在一次性筷子木头的比较多。现在又出了塑料的,过去比较讲究的有用玉的,玉箸。然后也有用象牙的,牙箸等等。还有金箸、银箸,用金银做的。那这些它基本上都带有相当的文化意义。而实用价值不大,实用价值最大的还是竹箸,竹子做的这种筷子。当然为什么箸叫筷子呢?这也有一说。我专门在这个问题上写过文章,将来有时间咱们再谈,现在先不谈。这个“筷”,筷就是箸,后来到明朝的时候给它换了名字。

汉字当中的竹部文字:

器    皿:笼  箪  笾  簋 

     筐  篮  笥  箱

科技领域:算  筹 

文化领域:笔  籍  簿  简  篇

音乐领域:笛  笙  竽

笼、箪,箪食壶浆。

笾、簋、筐、篮、

笥、箱等等;

这个可以说各种器皿“竹”字头。还有呢,过去科技领域里面有算、筹等等这些;文化领域里面的:笔、籍,什么籍?史籍的籍。簿、书簿的簿。然后简、竹简,篇等等;然后音乐领域里面的 笛,笛子。笙、竽;笙和竽它是比较相像了,但是竽和笙它是有一定的区别,因为过去我也搞过民乐,竽,它这个管比较少,笙是在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现在标准的笙它是有13个竹子组成的。它那里面可以和声,它有三度和弦、五度和弦,很复杂。而且笙和竽它属于一个系列的,过去的一种吹奏乐。还有一种乐器呢叫箜篌,箜篌,也是过去看来和竹子也有关系。因为它两个字都是竹字头。这些都是和咱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而且历代各类字典当中收录的字比这个要多多了。因为咱们知道《辞海》只收录了一万多字,和《康熙字典》的四万多字,和后来《中华大字典》的五万多字,它还差好几倍。从那里面找肯定还会有更多竹字头的字。

所以从成语典故当中,咱们也可以看到成语典故当中的“竹”字:  竹影婆娑  竹报平安

衰丝豪竹  竹苞松茂  竹林之游  青梅竹马  日上三竿   像“竹影婆娑”,像“竹报平安”、“衰丝豪竹”、“竹苞松茂”、“竹林之游”、“青梅竹马”、“日上三竿”等等。这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可以折射出竹子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在生产、文化、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等等各个方面,它都曾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竹    竹解虚怀

第三个问题讲一下“竹解虚怀”: 在古代士大夫精神生活层面,竹子的地位是非常尊贵的。它曾经与松和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什么叫“岁寒”?就是不怕冷。这样,也就是说在困境当中不改它的气节的这三种植物。

主要是孔子,孔子先提出“岁寒”这种提法,他是“松柏岁寒”,后来逐渐被后人补成了“三友”,就是松、竹和梅。因为松柏是一个系列,经常松和柏,往往提一个,实际上就代表了柏,梅和竹加在一起,这些都是不怕冷,号称“三友”。

它呢,又与梅、兰、菊,又合称为“四君子”。可见,竹子在先民心目当中,它是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的确,竹的这个形态、性情,都是值得赞美的。它这个竹竿也就是秆,挺拔秀丽,其叶潇洒多姿、其形千奇百态、其质优雅至美。所以呢,每当咱们雅兴相随,而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流连于竹林之间的时候,冥思遐想就不禁油然而生。

过去好多诗人,他都得有一定的诗兴以后,他才能够创作作品。他不像现在的许多人,写东西他纯属为了谋生。现在我就经常,因为我们现在也写文章,我就觉得古人和现代人之间这种差异比较大。古人的这种功利性很低,他好多创作都是即兴的,他高兴他愿意写他就写。现在的这些人为了谋生,那是索尽枯肠,真正的好文章、好诗句应该是冒出来的。现在咱们好多那种烂文是挤出来,根本就没有。没有就冥思苦想、东抄西借,所以写出以后没人看。这确实是当代文人的悲哀了。像古人那些诗句为什么能够流传至今呢?就是因为它非常美,没有人强迫它流传于世,但是它就挡不住。这就使我想起了在诗界,

咱们知道像李白、杜甫,生前他们都是一些非常不得意的人。看《新唐书》、《旧唐书》、《李白传》、《杜甫传》都能感觉到,当时他们并没有太高的地位。而且当世对他们评价也不是很高。但是后来。随着时间,像大浪淘沙一样的这种磨砺,最后真正优美的诗句它就流传后世了。现在还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传世作品极多,那就是乾隆皇帝。他写过四、五万首诗。《御制诗集》也印了不少,实际上,据说都是一帮文人帮着他写,他签个名。几万首到现在,而且他时间,咱们知道乾隆到现在才二百年。然后咱们知道,李白、杜甫(距今)一千多年。结果乾隆爷四、五万首诗没有一首传世,到现在没有一首拿得出来。这就能够看出来,学问不在地位。真正你要想让这个东西,你自己作品能够传世,主要还要看它的学术价值。过去古人,确实他是有一种意境,一种感觉的,有一种追求的。

为什么古代的士大夫都喜欢竹?为什么古代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都喜欢竹呢?他们就看到了竹,它作为一种生物习性和外在形态它确实是有一种美,而且这种美它能够激励知识分子的内心那种宁静和自我完善。咱们说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梅花之清雅,无松柏之伟岸,无秋菊之奔放。竹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虚怀寂静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朴实无华的外貌,但是呢,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叫虚怀、寂静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朴实无华的外貌,却为它树立了、确立了非常崇高的地位,是其它的,所有的这些植物都没法和它相比的。而且它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身,什么地方它都能活,而且它也不是特别高大,在高大的树面前它再高也长不过那树。可以说它是悠然恬淡,默默无闻的,它是把绿荫奉献给大地,将美好留给了人间。

古人把它这种亦柔亦刚,坚韧有节的这种生物形态,这种特征予以归纳升华,并比附于人中君子,所以就成了有德之人精神风貌的实物参照和楷模,并随着其内涵的不断丰富,竹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重要象征,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重要象征。

翠竹不但可以美化人的生活,它还可以陶冶和升华人的情操。它的那种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这种品行,正是竹子它的特殊审美价值之所在。在精神文化层面,竹文化内涵也是十分丰富和独特的,它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道德伦理,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等这种文化领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竹   文化意象

下面咱们谈一下竹子的文化意象。青青竹林,淡淡篁叶,自古往以来不知道令多少骚人也就是诗人为之吟诗作赋,令无数墨客为之画影图形,过去咱们士大夫那种文人画,他们所创造的题材不多,一般都是身边他们非常喜欢的那种植物。像梅、兰、竹、菊,为什么四君子,就是因为画家把经常把它们画到一起,最后就形成了一个系列。“岁寒三友”也是一样。再弄上点,寒风等等、瘦石以衬其不畏严寒的这种品性。它就形成了中国一种不可或缺的竹文化的一种意象。

咱们回顾历史,从文学角度,竹子在中国文学题材当中出现的次数是非常多的。比如说《诗经》里面它已经有大量咏竹诗,直接提及者有五首,出现过七次;间接提到竹子的呢有几十首。如《诗经》里面《卫风淇奥》里边“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诗经·卫风·淇奥》

叫“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这就属于直接提到了竹子,而且它用了绿竹,实际上就是把竹的颜色,写得非常清楚了。此后,历朝历代咏竹赋竹的这种诗文,是数不胜数的,可以说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杰作,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化系列,在中国文学殿堂中应该说独树一帜,异彩纷呈。

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面,一向认为诗画一体,书画同源。表现竹子的诗画当中,当然也不乏佳作名篇。据《太平御览》记载,书圣王羲之,他有一个儿子叫徽之,他曾经“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太平御览》

“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是历史上面的记载了,王羲之之子,他可以说一天都不能离开竹子。

宋代名士的苏东坡也曾经写过几首叫《于潜僧绿筠轩》,也叫绿筠轩了,这是多音字。他曾经写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北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苏东坡还曾经称颂道:“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饮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到了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十分喜爱跟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上的诗数以百计,独领风骚。郑板桥画竹不仅仅表现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衬托出了作者对人格的追求。他曾经赞美到“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     ——清·郑板桥《题画竹六十九则》

“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他把竹子和石头并列在一起。然后其《竹石图》题诗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咱们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绝非偶然。竹子它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出艺术家无限的创作灵感,而且它也成为他们推崇和效仿的楷模。

竹与中国古典音乐它也有着十分密切地联系,因为竹子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咱们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都是由竹子制造而成。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自周朝始历代皆用竹定音律。自周朝以后,历代皆用竹定音律。现在咱们知道有个定音,西方乐器传进来以后,现在的定音基本上都是用钢琴来定,像过去咱们是用竹子来定。故此,晋代就有以“丝竹”作为音乐代称这样的习惯,而且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曾经将演奏乐器的艺人曾经称为“竹人”,可见出,竹子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竹子在中国音乐文化当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一种物质载体。当月色黄昏,牛背上吹起牧童,暮归的悠扬笛声,顿时可以成为夕阳下最优美的一景;漫漫长夜,才子佳人口对长箫,缕缕绯侧缠绵,便成为穿越时空的激情流淌。竹音可以说吹沉了一轮明月,吹皱了一池秋水,吹出了咱们中华民族千万年的凄美爱情。

综上所述,竹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而且爱竹情结,在咱们中国来说,也是根深蒂固,竹子的一身傲骨,屹立于神州赤县的山野,一腔虚怀,净化着炎黄子孙的心灵;它又似一泓清泉,滋润着国人的心田,哺育着后辈的成长。

最后,我想用一副对联作为这节课的结束,那就是:“水知澹泊为吾友,竹解虚怀是我师!”好,这节课咱们就讲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