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村庄 中文版:弘扬厦门大学的四种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30:27
■戴岩
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大学,在80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在潜移默化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厦大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取得骄人的成绩。最近,厦门大学党政领导把这些优良传统总结为“四种精神”,即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抗战时期厦大内迁闽西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
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
厦门大学创办人陈嘉庚先生,从小受过较为系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酷爱学习,一生读书不辍,从中吸取古今中外先进的文化和思想精华,使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奉献的高尚情操。1891年他前往南洋经营实业,取得巨大成功。
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祖国,他深感祖国积弱乃国民缺乏文化素质教育所致,故而抱着“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信念,倾资兴办教育等公益事业,以尽国民之天职,报效祖国。他个人生活极其俭仆,却斥巨资先后创办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形成从幼稚园、小学、中学、专科、本科完整的教育体系。1929年以后,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日本帝国主义倾销的双重袭击下,陈嘉庚的企业濒临破产,筹措厦大、集美两校的办学经费发生困难。外国银行停止贷款,而外国财团也以停止支持集美学校和厦大办学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一些亲友力劝他停止支持厦大的经费以全力保住自己的企业,但陈嘉庚均断然予以拒绝,他说:“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陈嘉庚以各种方法筹集经费,苦苦支撑数年,直至变卖橡胶园、陈嘉庚公司股本和在新加坡的3幢大厦后,最终确因无力支撑,于1937年将厦大无条件献给当时的国民政府。
陈嘉庚先生这种倾资兴学,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1945年,毛泽东称赞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并写成条幅送给他;1984年,邓小平为《陈嘉庚画册》的出版题字“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1994年,江泽民视察厦门经济特区时强调:“要弘扬陈嘉庚先生热心办教育的传统,把厦门的教育事业办好,把精神文明建设好。”
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
罗扬才是厦门大学早期的学生,中共党员。1926年1月,他在厦大组建了福建省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从1926年夏天至1927年春天,罗扬才和厦大党支部先后指派大批党员到厦门地区以及闽中、闽南等地组建或协助组建党组织,推动当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他还组建厦门地区的工会组织,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学生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并屡屡取得斗争的胜利,他也成为厦门及闽南地区著名的学运和工运领袖。1927年4月9日,国民党反动派在厦门发动“四·九”反革命政变,罗扬才被捕。他顶住了敌人的威胁利诱,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时年仅23岁,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罗扬才烈士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厦门大学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力量茁壮成长,至解放前夕,厦大共有在校生1000余人,学生党员近300人,占学生总数的1/4多,厦大成了闽东南革命运动的一个中心,被誉为“东南民主堡垒”。
内迁闽西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
1937年9月,日本侵略军进攻厦门,炮弹打进厦大校园,为保卫母校,避免战争的毁坏,厦大被迫于12月内迁闽西山城长汀。在那个环境恶劣、生活条件极差的穷乡僻壤,厦大全体师生筚路蓝缕,在校长萨本栋博士的带领下,艰苦创业,发愤图强。在1940年、1941年两次举行的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业竞试,厦大蝉联第一。厦大师生这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赢得普遍好评,被认为是国内最完备的大学之一,英、美一些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长汀参观考察后大为感慨,认为是了不起的奇迹,是“印度加尔各答以东最完美的大学”;而校长萨本栋与师生同甘苦共患难,从严治校,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萨校长深受厦大师生的爱戴与敬仰,成了厦大长汀艰苦办学自强精神的代表。
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校友的科学精神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王亚南,毕生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35年至1937年,他与郭大力合作翻译出版了首部《资本论》中文全译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50年6月,他奉命执掌厦大后,一方面组织有关人员编“《资本论》通俗讲座”,自己则经常撰写研究《资本论》的文章在报刊发表,后集成《资本论研究》出版,对宣传、介绍、研究《资本论》做了大量工作。王亚南在理论研究中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他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国内外学者所称颂。
厦大校友陈景润教授一贯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数论研究方面取得许多重要成果,特别是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用最原始的计算手段,以超人的毅力,孜孜研究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以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陈景润为祖国和母校赢得荣誉。他的勤奋刻苦和执著追求科学的精神,赢得全世界的赞誉,成为年轻一代学习的楷模。
“四种精神”成为厦大教育的有效载体
这“四种精神”是厦门大学特有的精神财富,也由此成为厦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多年来厦门大学一直十分注意对“四种精神”进行“固化”:在校内相继建起了陈嘉庚纪念堂、雕像,罗扬才烈士陵园、雕像,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遗址,故校长萨本栋陵园,王亚南雕像,组织编写了《走近陈景润》系列纪念丛书。2000年4月,学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依然拨款50万元,把闽西长汀办学旧址修葺一新,成为厦大又一个教育基地。
围绕这些基地,厦门大学每年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现场教育活动。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要参观这些纪念堂、陵园、雕像,以熟悉厦大的历史传统,接受校史教育。每至校庆、清明节、国庆,学校又会组织师生、校友代表来此参观凭吊,敬献花篮,缅怀先烈业绩;而入党仪式、入团仪式、成人仪式、主题团会、主题班会,陵园里、雕像前成了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场所。情景交融,历史与现实交织,学生们从中获得的感悟与思索,往往成为他们永生不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