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鲸吃蓝鲸的视频:444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44:17
乌鳢的养殖概况及生物学特性              乌鳢是一种名贵的淡水鱼,其肉质细嫩、骨刺较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食用后可滋身健体,入药有去瘀生肌补血之功效。              乌鳢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等地。有不少国家在进行乌鳢的养殖,早在1915年日本从我国台湾引种养殖,并在大阪市有专门的养殖场。前苏联欧洲地区套养乌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美国旧金山、夏威夷群岛很早从我国引种乌鳢——“中国鱼”,现已在该地区定居。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柬埔寨、泰国、越南、印度等远东地区的国家也着手人工养殖乌鳢及研究。目前乌鳢已成为国际市场关注的热门种类,前景看好。              从1958年开始,我国不少地区开始试养。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外贸窗口的开放,又进一步推动了乌鳢的养殖。山东省济宁市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暂养改为人工养殖,在1995年前后,掀起了养殖热潮。在水产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渔民逐步掌握了从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的成套技术,使济宁成为我国重要的乌鳢养殖基地。2001年济宁市微山县鲁桥镇被命名为“中国乌鳢之乡”,年产量达2万吨。我国水域辽阔,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河沟、池塘、水库网箱、小型湖泊等水体均适宜开展乌鳢养殖。如北到黑龙江、内蒙古、西到宁夏、南到广东及海南。另外,利用工厂化养殖乌鳢具有产量高、效益好、节水等优点,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乌鳢养殖具有以下5个特点。              (1)它的苗种来源广,容易解决。最早是从水草丛生的河流、湖泊、沟渠中捕捞,目前已发展到工厂化育苗。              (2)乌鳢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水质要求低。              (3)生长速度快。黑鱼生长速度的快慢取决于生长环境的好坏、饵料食物的多少。在自然条件下,1冬龄的体长可达38~45厘米,体重达0.6~1.4千克。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年体重可达250克,下年可达1.0千克以上,当年的早苗可以养成0.5千克以上。              (4)养殖密度高、产量高、效益高。如1亩的池塘,水深为1.5米,可放养鱼种8000-9000尾,一般产量可达到4000-5000千克,高者可达到6000千克。              (5)一般乌鳢的疾病较少、因此成活率高、加上成鱼运输简单、损失小,这样便于远距离销售。实践证明乌鳢养殖值得推广和发展。              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生态特征              (1)食性乌鳢属肉食性鱼类。从鱼苗开始直至成鱼均以动物为食,这些动物从浮游动物(轮虫、桡足类、枝角类、水生昆虫)到鱼、虾等等都有,它的追食性很强,甚至跳出水面捕食水面昆虫,成鱼可跳到1米以上,性格十分凶猛,故有“渔老虎”之称。在饲料不足的情况下,互相残食现象十分严重。经观察,鱼苗培育到1.5-2厘米时就有互相残食现象,甚至两条大小相差不多的相互吞食,卡于咽部,最后两鱼双双毙命。              (2)繁殖习性乌鳢一般生长到二冬龄就开始性成熟,甚至一冬龄的个体,第二年也有性成熟的现象,一般雌体较为多见,当个体长达30厘米左右时性腺就开始发育。一般每千克雌鱼怀卵量为1万-2万粒,同规格的雌鱼怀卵量的高低关键是秋季个体发育的好坏。秋季个体发育越好,怀卵量越多;反之越少。乌鳢繁殖的水温一般为20-30℃,最适的水温为22-28℃。乌鳢的成熟卵为典型的浮性卵,卵圆形、亮金黄色,卵膜薄而透明、无粘性。              (3)生活习性乌鳢为营底栖生活的鱼类,栖息环境极其广泛。通常生活在软泥底质,水草繁茂的静水或水流缓慢的湖泊、河流、水库、沟渠、池塘与低洼沼泽地等水域中,甚至在潮流波及的河口地区也有它的踪迹,但在河川内水流清急的地方几乎没有栖息。多潜伏在水深约1米的浅水处。乌鱼对水质、温度和其它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特别强。在恶劣水质中,除严重污染外,一般均可生存。甚至能在其他鱼类不能生活的环境中生活。据初步研究,它可在冬季近于零度的水温以及夏季高温水中都能生活。乌鳢的生存水温为0-41℃。最适温为16-30℃。乌鳢能耐低氧,在浑浊缺氧的水体中亦能生存。当水中缺氧时,鱼体可将头斜露出水面,借鳃上器官(鳃腔内的气室)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由于有辅助呼吸器官,从而增加了乌鳢对缺氧的适应能力,使之能在空气中生活一段时间。乌鳢一般均能在酸性和碱性的水域中生活,但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乌鳢对水体中PH值地骤然变化十分敏感,如超过他们忍耐PH值的范围就会很快死去。下面介绍乌鳢的人工繁殖问题。              乌鳢的人工繁殖              乌鳢养殖从80年代末开始有了新的发展,有大面积的配养、高密度的单养,故鱼苗需要量猛增,单靠捕捞野生苗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致使人们进一步去研究人工繁殖。90年代中期,经过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成功地攻克了乌鳢人工繁殖这一难题,为乌鳢这一名优品种的规模化养殖、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亲鱼的选择与培育              乌鳢亲鱼应选择二冬龄以上野生或养殖的,体重在0.75~1.5千克最为理想。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态端正,个体均匀,性腺发育较好。乌鳢亲鱼选择的时间最好在上年的十月份前进行,以便于翌年春季强化培育。当然也可以在当年的三、四月份进行,其优点是亲鱼性腺发育较为明显,便于选择。乌鳢在进行亲鱼培育和催情产卵时需掌握雌雄的比例,尤其是在单配繁殖时,如一尾选错,繁殖即告失败,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正确鉴别亲鱼的雌雄。              乌鳢雌雄亲鱼鉴别              性别性状     雌鱼        雄鱼
              体形  腹部膨大突出,圆滑松软 腹部较小,松软
              体色  胸部鳞片白嫩色,亦有的个体呈微黄色,腹部无黑斑,体色稍淡 胸、腹部有较多灰黑色花斑,体色较深,充分成熟时体侧呈现出暗紫红色。
              鳍条
            背鳍上斑点较大、模糊,排列不规则,呈半透明淡黄色;腹鳍灰白色;尾鳍上有两条黑色斑纹。 背鳍上白园点较多,自下而上排列较整齐。腹鳍蓝黑色。尾鳍上有三条以上的黑斑纹。
              生殖孔 大而突出,圆形、粉红色,充分成熟时呈红色。 狭小而微凹,呈三角形,充分成熟时呈微红色。              检查时,雌鱼生殖孔呈鲜红色,红色面较大,直径约0.6~1厘米左右为适宜;如呈粉红色,生殖孔较小,则尚未成熟;紫红色,生殖孔亦已扩大说明该鱼已过熟。成熟的雌鱼腹部膨大丰满,腹部向上,圆而松软,中间凹陷,卵巢轮廓明显。雄鱼体两侧体色呈紫红色,腹部肥软。生殖孔扩大,但比雌鱼小,呈微红色。乌鳢雌雄个体无明显的第二性征差异,在外形上有时难于鉴别。一般来说,雄鱼与同型的雌鱼相比,身体较瘦长些;背鳍与尾鳍较雌鱼为大;体斑颜色较深黑,生殖孔较狭小,产卵以外的时期,可用手指轻压鱼腹,若触动时感觉柔软的是雌鱼;雄鱼因腹壁肥厚,按摸时在感触上有点不同,大体可进行区别。              乌鳢亲鱼如何进行培育?              一、亲鱼池的选择:亲鱼培育池是亲鱼的栖息环境,培育池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亲鱼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亲鱼培育最好单养,也可与其它家鱼混养,应视当地实际情况而定。              亲鱼培育池应水源充沛,排灌方便,四周无高大遮蔽物。以长方形东西走向最佳,池底淤泥应少于20厘米,且平坦,面积以300~700米2为宜,水深1.0~1.5米。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在池塘四周或一边种植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面积约为池塘的1/5左右,这样即可防止黑鱼外逃,又可遮荫降温,还可调节水质,有利于乌鳢生长发育。              二、亲鱼池的清整:亲鱼放养前,必须彻底清塘,以消灭病原体。杀死敌害及改善水质,以利于亲鱼生长发育。清塘一般在放养前10~15天进行。干法清塘每平方米用生石灰200克左右,或漂白粉(有效氯含量30%)15克。带水清塘(水深1米),每平方米用生石灰400克左右或漂白粉(有效氯含量30%)40克。              三、放养方法:乌鳢亲鱼的放养宜在9月或3、4月初池塘消毒10~15天后进行。亲鱼下塘前用3%~5%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放养密度一般为100~150千克/667米2,最多不超过200千克/667m2,雌雄比例为1:~1.25,4月底前将亲鱼雌雄分别饲养。
            四、亲鱼池的饲养与管理:这是整个亲鱼培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又分为投喂、水质调节和鱼病防治三项内容。              (1)投喂:当三月份水温回升到15℃左右,乌鳢亲鱼开始活动觅食,这时开始少量投饲。初始投饲量要控制,一般为鱼体重的1%~2%左右。切忌一时猛投,否则会引起肠道的损伤,机能失调,产生肠道疾病。当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亲鱼就进入强化培育期,投喂量为鱼体重的6%~8%。要尽可能投喂乌鳢喜食的鲜活饵料,如淡、海水野杂鱼、虾、蝌蚪。投饵应坚持“四定”原则,即定时:每日投喂两次,上午9~10时,下午4~5时各投喂一次;定质:饵料要新鲜、不腐败,投喂前用2~5%的食盐水浸泡8-10分钟后投喂;定量:一般上午投喂量为总量的30~35%,下午投喂量为总量的65~70%;定位:每次投饵时都要在固定的饵料台上抛投。抛投前应建立条件反射,使乌鳢上浮集群抢食。活的小杂鱼投喂,可视活饵料来源,每10-15天投放一次,每次量为20~30千克/667m2。催产前2-3天停止投喂。              (2)水质调节:水质调节是亲鱼培育的重要措施,适时冲注水对乌鳢亲鱼性腺的发育可起到促进作用。进入4月份后,视水质情况每7-10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10~20厘米。6月中旬至入冬前每月换水一次,每次换水20-30厘米。              饲养期间每半月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用量为15-20克/m3。越冬期每月一次,生石灰用量为20-25克/m3,以改善水质。              (3)鱼病防治:防病工作是亲鱼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放养亲鱼时要对鱼体进行消毒。②每半月左右定期用生石灰(15-20g/m3)或二氧化氯(1克/m3),1月左右用含量为90%的晶体敌百虫(0.3~0.5克/m3)全池泼洒一次。③严禁病鱼或病鱼池的水进入亲鱼池。              (4)日常管理:早、晚巡塘,注意观察亲鱼的摄食活动和水质、水位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好池塘管理日誌。              乌鳢亲鱼催产              催产是人工繁殖的重要手段,使亲鱼在催产剂的作用下,在人为仿生态的环境中产卵、受精。关键是掌握乌鳢性成熟的季节,挑选性成熟度适当的亲鱼,选用合适的催产剂和剂量,适宜的水温等是人工繁殖成功的必要条件。              乌鳢性成熟从五月中旬到六月下旬,最早的在五月上旬后期,最迟的在七月份。催产期主要根据发育程度而定,经解剖,雌鱼卵子呈金黄色,晶亮,卵径已达1.6~1.9mm。卵巢已进入第Ⅳ期末,即可催产繁殖。华中地区一般在5月下旬逐步转入Ⅳ期末。雄鱼精巢较小,呈粉红色中略带透白色或血红色,半透明状,则表明已进入Ⅳ期,亦已成熟。              催产根据性腺发育程度和环境变化而定,水温是主要条件。因此,以5月中旬~6月中旬,水温在22~28℃之间催产比较适宜。到了7月中旬,水温上升到31℃以上,甚至35~36℃,生殖腺逐渐趋于退化,自然萎缩,此时不宜再进行催产。              成熟度好的雌性个体腹部膨大松软,卵巢轮廓明显,中央出现凹沟,生殖孔外突,大而粉红色。用挖卵器取卵子,卵粒大小均匀,呈金黄色、光亮,卵粒分离而饱满,卵核大部分偏心。雌性个体体色紫红色,背鳍上有自下而上排列整齐透明白色小圆斑,愈多愈白愈好,腹部稍有肥大,松软,生殖孔稍有扩大,微凹,呈三角形,淡粉红色。雄鱼精巢较小,精液少,一般都难以挤出精液,故成熟度较难鉴别,在生殖季节只要达到性成熟的个体均可选用。雌雄比例1:1。按雌雄分别在暂养池暂养一天,不投喂饲料,更有利产卵。              催产剂常用的有鲤、鲫脑垂体(PG)、马来酸地欧酮(DOM)、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在催产过程中有采用单种催产剂催产和混合激素催产等不同方法。下面具体介绍。              1、单种催产剂催产法的激素选择和剂量:鲤鲫脑垂体(PG),每公斤雌鱼用5~8毫克,雄鱼为雌鱼的50%~70%;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每公斤雌鱼1600~2400国际单位(Iu)。雄鱼注射量为雌鱼的1/2。剂量上的差异主要根据亲鱼的性成熟程度而定,成熟稍差一点的,剂量可偏高。              2、混合激素催产法的激素配伍              (1)每千克雌鱼用鲤鲫脑垂体(PG)2毫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l000~1600IU,雄鱼减半。              (2)每千克雌鱼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索类似物(LRH—A)40~90微克(或LRH-A24~9微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200国际单位(Iu)~400国际单位(Iu),雄鱼减半。              (3)每千克雌鱼用马来酸地欧酮(DOM)3~5毫克+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1.5~2.0微克(或LRH-A21.5微克~2.0微克),雄鱼减半。              以上激素都需溶解在注射水或制成悬浊液才能注入鱼体。注射水采用生理盐水(0.7%),每千克亲鱼注射剂量为1~2毫升,以2毫升比较理想。脑垂体应先在研钵中充分研碎研细后再混合,才不会堵塞针头。             3、催产方法:              一般采取二次注射,第一针一般用全剂量的三分之一,实质上对雌鱼进一步催熟。相隔12~24小时再将三分之二剂量注入雌鱼。若亲鱼的成熟度较好,可以一次性注射。雄鱼亦视其成熟度而定,成熟度差的亦可分二次注射,成熟度高的一般第一针不注射,在雌鱼注射第二针时同时注射,注射剂量为雌鱼剂量的一半。              4、注射部位:多采用体腔注射,亦可从乌鳢背部作肌肉注射。体腔注射采用较细的“6”号针头,进针的深度约为1~2厘米,将针头插入胸鳍基部无鳞片的凹入部,并朝向头上方与体轴呈45~60°小角。操作动作要正确、敏捷。要防止刺伤心脏导致亲鱼死亡,拔针头时用手压注针孔,防止注入的激素倒溢,影响催产效果。              乌鳢产卵过程应注意几个问题              产卵可以在孵化缸、水泥池、土池中进行。以孵化缸中产卵效果最好。孵化缸规格直径在80-100厘米、高50-80厘米为宜。将孵化缸清洗消毒后,注入新水,用0.5%硫酸铜作水体消毒。然后投放适量的水花生、凤眼莲等水生植物或每平方米水面放置3~5片棕片,作鱼巢用,面积为水面积的30~50%。土池漏水的可用塑料薄膜防漏。当亲鱼第二次注射激素后,按“对组”即雌雄比例按1:1形式放入孵化缸,用鱼网将孵化缸罩住,防止鱼跳出。采取静水式或微流水均可。效应期随着水温升高而缩短。据观察,水温在22~23℃时,效应时间为27~35小时;24~25℃时,效应时间为24~30小时,26~38℃时为18~22小时。乌鳢产卵需在安静和弱光下进行,不能受到惊吓,否则会中止产卵。乌鳢卵为浮性卵,呈鲜黄色,飘浮在鱼巢的水面。由于产卵时间有先后,一般从开始产卵后12~24小时集卵进行集中孵化。集卵用鱼盘(可用面盆)带水收集。由于雌雄鱼都有护幼的习性,收集时用水舀,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水面,防止被乌鳢咬伤。集卵时应剔除未受精卵(白卵),按一定量投放在孵化器中孵化。亲鱼产卵后如受伤,应及时注射抗菌素,用量为每千克鱼用青霉素0.5万~1万单位,创伤处涂以消炎药膏,然后放入经过彻底清塘、水质清新的鱼池暂养15~30天,之后再以成鱼养殖方式稀养或混养。              乌鳢人工孵化              (1)乌鳢人工孵化一般有微流水孵化和静水孵化两种方式。微流水孵化可采用孵化缸(容积为1.0~1.5立方米)或孵化环道进行。一般放卵密度为10万粒/立方米。静水孵化可采用孵化缸(容积为1.0~1.5立方米)、水泥池面积(10~150平方米)、密眼网箱(网目为40目,容积为0.25~2.4立方米)等进行,一般的放卵密度为1~1.5万粒/立方米。试验数据表明:流水与静水的孵化效果并无明显差异。              (2)乌鳢的孵化时间与水温关系密切,在其它条件正常时,水温为关键因素。其水温适应范围为20~30℃,最适水温为23~28℃。乌鳢孵化时间与水温的关系:水温(℃)
            孵化时间(h) 20℃~22℃ 45℃~48℃ 25℃ 36℃ 26~27℃ 32℃ 28℃ 28℃ 30℃ 25℃ <17℃或>33℃
            孵化率极低              (3)孵化管理:孵化率的高低取决于鱼卵的受精率、水质的清新及水温的稳定性等。              ①及时剔除未受精卵,防止水霉的发生。孵化设备和工具及池水在24小时前用0.5%硫酸铜消毒;注水孵化到出膜期间,每隔15~16小时泼洒一次浓度为91g/m3的漂白粉(有效氯含量30%)消毒鱼卵。及时清除未受精卵、死卵,以免孳生水霉。一般未受精的坏卵约10小时左右就呈白色,剔除时较易鉴别。              ②保持水质的清新。微流水孵化以每小时换水0.5~1.0立方米为宜,并保持水位稳定。静水式流水孵化每天换去30~50%的水,使水质保持嫩绿,含有适量的浮游植物。换水时最好边进边排,流量要小。鱼苗出膜后要及时清除卵膜,防止因卵膜腐败而引起水质的恶化。              ③操作动作要轻,防止损伤鱼卵。操作处理鱼卵时采用盆、瓢等带水操作,以免鱼卵破裂。              ④防止水温突变。一般水温变幅不超过2℃为好,因此刚孵出的鱼苗池不宜换水量过大;孵化设施最好盖栅遮阴,防止太阳直晒和雷阵雨的袭击,保证受精卵的孵化率和鱼苗的成活率。              苗种培育              鱼苗、鱼种的培育,是指孵出4-5天,能灵活平游时的幼苗到1龄鱼种的培育。这一过程又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幼苗驯养、夏花鱼种培育和1龄鱼种培育。其中以幼苗驯养最为关键。              根据乌鳢人工养殖的经验,乌鳢催产孵化较为容易,鱼苗培育难。因为鱼苗培育抑制因素较多,工作量大而细致,成活率低,稍有疏忽,前功尽弃,失败的单位不少,这给工厂化育苗造成较大的困难。              乌鳢仔鱼培育基本上分为两种方法:一是小规模养殖,基本上是土池一次性育成;二是工厂化育苗,分鱼苗、鱼种两个阶段培育。我们主要采用后一种方法。              一、幼苗驯养              仔鱼出膜后,个体继续发育完全。鱼苗刚出膜时,体表无鳞。全身覆盖着色素细胞,漂浮于水面或侧卧于水草等悬浮物边上,结群附于池边角水面,静而不游。鱼体特点是卵黄囊约占体长的一半左右,富含油脂,头部较小,无口裂,具一对小眼,体长约3~4mm。随着时间的推移,口裂和外鳃、鳃盖的雏形等产生。逐步出现胸、背、腹鳍的芽胚,卵黄囊逐渐被吸收缩小,以供仔鱼发育的营养,直到消失,个体长达7~7.5mm,大约需经过四天左右的时间。外鳃也萎缩,口已形成,并能开始觅食。第五天长达8mm左右。随着鳍条的发育伸长,活动逐渐灵活,开始集群沿着池边洄游觅食。此阶段仔鱼最初是沿着水面洄游,逐渐向深处活动,眼睛加黑,外鳃转向内鳃,体表出现色斑。由于鱼苗幼嫩,活动能力弱,管理难度大,易造成大批死亡,所以应采用下列措施:              1.水泥池内放置小网箱(1×0.5×0.5m,40目),采取微流水培育;或直接投放在水泥池(10~20平方米,水深0.6米)内,采取静水式,定时换水的方法驯养。放养密度为1.0~1.5万尾/平方米。              2.出膜4~5天后,开始投喂浮游动物的幼体(个体控制在200微米以下),采用少量多餐的办法,一般按4小时一次,经过3~4天后,投喂数量逐渐增加,次数逐渐减少,过渡到一天投喂两次为宜。根据观察,出膜后的第5~7天死亡数较为严重,经压片镜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胀腹死亡的,肠胃道中有较多的浮游动物的残体和消化不了的甲壳;另一种是萎瘪死亡,消化道中空无食物。说明开口饵料不适口而未觅食。所以捕捞浮游动物时应采取100~120目的捕捞网捕捉,捕得的浮游动物通过40目的网绢过滤,滤液给初孵仔鱼投喂,剩余投喂幼苗的措施,提高小苗的成活率。在动物饲料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增投一些蛋黄液、豆浆等。              3.出膜后1~7天这一阶段有严重集群栖息现象和“红虫”集群的现象,为了避免集群时在小区域内产生缺氧,并使鱼苗能捕得食物,所以在出现集群现象时,采取及时搅动水体,驱散群体的做法,能够提高小苗的成活率。              4.水质管理:及时清除未受精卵的残留及卵膜。清除底层污物,每天换去1/3一1/2池水,加入新水,清除死苗、病苗及弱苗。              5.日常管理:由于该阶段易被水霉、原生动物所寄生。所以培育池在投苗前一天,水体用0.5%硫酸铜消毒。日常换入的新水应在贮水池预先用生石灰或氯制剂等消毒剂提前处理。无药害后使用,并将池水培育成嫩绿色。              当鱼苗驯养5~6天(即出膜后的第9~10天),鱼苗长达1~1.4厘米,体色从头部开始转黄色,鱼苗的呼吸系统更完善,鳍条等发育完整,活动能力更强了,能在水体中上、下自由运动,正常捕食。随着个体的长大,相对密度增高,容易产生摄食不足,水中溶氧不足,鱼苗体质差异分化增大,发病率相应提高等现象,影响成活率,必须抓紧时间进行分养、移池,降低密度,进入夏花鱼种培育。幼苗驯养期的成活率一般在90%左右。              二、夏花鱼种及大规格鱼种的培育              夏花培育可以采用网箱、水泥池、土池培育。我们的经验是先在水泥池或小土池培育成2.5~4厘米左右的夏花,然后转入大池网箱培育成6~8厘米鱼种。              (一)水泥池培育(夏花培育)              1.水泥池设计:水泥池以长方形为好,面积10~30平方米,高度0.8米,底部向排水口倾斜,设有进排水系统、增氧设备、排苗口和食台(低于水面20厘米),培育池上方最好架有塑料大棚,可防止阳光直射和暴雨袭击。保证环境的相对稳定,便于工厂化管理、操作、防病治病等。投苗前10天左右需进行彻底消毒。若是新建的池,必须提前半个月用清水浸泡、除去水泥的碱性和有害物质。然后将蓄水池中经消毒处理过的新水注入,经培育后再放苗养殖,若预先将水在蓄水池中经肥水培育成嫩绿色更好。              2.放养密度:一般静水式培育,每平方米400~500尾;微流水养殖可放养600~800尾,最多可放1000尾/平方米。
            3.饲料及投饲方法:刚下池的鱼苗,仍以鲜活浮游动物为饲料,投喂时用40目标准筛过滤出大型浮游动物。当鱼苗长至2厘米以上时,每天投喂2~3次鲜活浮游动物。如投喂鲜浮游生物,应设置食台,食台面积1~2平方米,并低于水面20厘米左右。投喂量一般为0.5~1.0千克浮游动物/万尾苗。              在饲养培育15天左右,饵料中可逐渐增加部分鱼糜(用野杂鱼、虾搅碎,加入适量面粉作为粘合剂)。大约20天后逐渐用死水蚤和鱼糜代替鲜活浮游动物,日投饵量一般为1.0~1.5千克/万尾苗,日投喂4次,即8时、12时、15时、18时。              4.饲养管理              (1)水质调节:水泥池面积小,池水浅,水体小,养殖密度高,吃不完的残饵很容易腐败变质。鲜活的水蚤在水质很肥的情况下,也容易死亡、腐败变质。再者鱼苗的排泄物极易污染水质,产生有害物质和耗氧。如果水体中存在过多的浮游动物也会与鱼苗争氧。因此,静水式培育时每1-2天应换水1次,每次换去1/3~1/2的水量;换水前应先排污一次。每次投喂前应清除食台上残饵;如在培育池中投放1/5水面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对水体有较好净化作用,投饲摄食时停开增氧机,平时要经常增氧,特别是晚间要增氧。              (2)及时分养:当鱼苗长达2厘米时,不仅有了大小的分化,并出现食弱现象,因而要及时分养。一般采取每10天左右换池一次,换池时捕捞过筛,做到每个池子所放规格尽量均匀。大规格的鱼苗密度适当降低。经过2~3次的换池分养,规格可达3~4厘米,就可移入大池网箱培育鱼种。              (3)加强巡塘:注重观察鱼苗的摄食、活动状况和水质的变化。若发现有集群停滞在水面,反应迟钝或离群独游,鱼苗的灵敏度下降,体表色泽发生变化等现象,应引起重视。根据水质、鱼体摄食等情况,调整投饲量,及时采取防病治病措施。巡塘时还要注意各池的防逃设施是否完好,防止逃苗。              (二)网箱培育鱼种
            鱼苗培育到了3-4厘米已达夏花规格时,最好采取大池(沟)网箱培育,更适合鱼种培育的需要。一般出箱规格约在8~10厘米。网箱培育鱼种共有六个环节:
            1.网箱设置:网箱采用8~16目的软质夏花网布制成,规格大小约在10~24m2,深l米(其中箱水深度0.8米),长方形为好。搭箱时应注意箱间和行距的间隔不小于2米,以保证箱内外水体的交换。网箱用木料或竹子制成框架,将网箱的八个角固定在框架上,整个网箱可随水位升降。网箱底要求挺平,离池底50厘米以上,不要产生触底,保证底部内外水体的交换,以免鱼苗(种)产生缺氧死亡。网箱上口加上罩网,以防止食鱼鸟类的侵袭。如在池边种上少量的水生植物更好,但一般不要超过水面的1/5。              2.水质培育:培育池在投苗前10天左右,经过彻底清塘,清塘按常规方法进行。5天后注入新水。之后每亩施入发酵过的绿肥或人畜禽粪肥等200公斤左右,以培养浮游动物。放苗后,由于乌鳢的摄食量很大,排泄量也较大,需加强水质观察和控制,适时换入新水,以防水质过浓和老化。              3.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放养600尾左右,放养前的鱼苗必须严格分养过筛,按规格适当调整密度。              4.投喂:夏花鱼种仍以死水蚤+鱼糜为混合物的饵料,投喂时在箱中搭一食台,食台面积约为0.5~1平方米,并低于水面20~25厘米设置。日投喂量约1-1.5千克/万尾鱼,即为鱼种体重的5~10%。以后随着鱼苗长大逐渐增加,大约5~7天增加0.25千克,日投喂3~6次,并逐步建立条件反射,使鱼苗上浮集群抢食。要逐步提高肉糜的比例,直至投喂全部鱼肉糜。具体情况可根据鱼种生长速度、鱼体大小而定。目前有关部门已研制出专门的乌鳢配合颗粒饲料,养殖效果较好。驯化时,可将幼鱼配合饲料破碎;同样按比例与浮游动物混合,并逐步提高配合料的比例,直到100%驯化过来。之后可以全用配合颗粒饲料培养鱼种和成鱼。              5.日常管理:每天上午进行刷箱,防止污物和寄生丝状藻类封闭网眼,影响箱内外水体交换,造成水质恶化和缺氧。每天清洗食台,防止残饵污物的积贮腐败。每隔一周换箱一次,将换下的网箱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在换箱的同时对鱼种进行过筛分养。这样经过3~4次换箱,即鱼苗经过4~5周的培养,可达到鱼种的规格,约为8~12厘米,可作为鱼种放养。              6.巡塘:每天做到早、晚两巡塘,注意观察鱼种的活动、摄食、鱼病及水质变化等情况,做好记录。              (三)池塘培育
            池塘培育鱼苗、鱼种适合农村小规模生产,其基本方法与培育四大家鱼鱼苗相似。它包括池塘清整、消毒施肥、放养、投饲、分养、管理等六个生产环节。              1.池塘准备              (1)池塘的选择:池塘的规格一般为100~250平方米,不宜过大;堤岸牢固不漏水,防逃设施完好,底部平坦较为坚硬,无淤泥,池深1米左右,进排水方便。              (2)清整池塘。鱼苗放养前一个月将池水排干,清除淤泥,暴晒一周后,铲除杂草,平整修理池塘。放苗前10天左右按每亩100~150千克泼洒生石灰浆,泼洒要不留死角,做到彻底消毒,以杀死各种病原及虫卵、敌害和野杂鱼。              (3)培育水质:约在投苗前7天,将水注入已消毒好的鱼苗池中,水位控制在40~50cm,基肥采用腐熟过的厩肥、绿肥,每亩用量200~400千克,以培养水质,使浮游动物大量繁殖生长。施肥的时间要与鱼苗孵化时间配合好,以确保鱼苗下塘后有足够的浮游动物供摄食。              2.鱼苗放养
              
              放养前两天对培育池作一次安全试验:用水桶或水盆舀一桶(盆)该池塘的水,放几十尾乌鳢苗,观察24~48小时,若鱼苗活动正常,可判断水体中的药毒性已消失,即可以放养。              (1)放养密度:早期苗放养密度可高些,后期苗放养密度低些;具体要根据下池时水质培养状况、浮游动物的丰富程度而定。一般控制在每667m250~60万尾为宜。经过20天左右的培育,待鱼苗长到3~4cm时进行一次分养,分养时鱼苗带水过筛,按规格放养。以后按每2万~4万尾进行放养,培养至10cm左右,这样成活率可以提高。也有的是一次性放养,每亩投入5万~10万尾,直接培育到10cm左右,成活率相对低一些。              (2)鱼苗下池要注意的问题:放养鱼苗应是同一批孵化出来的,大小较为均匀,可保证较高的成活率。鱼苗移动时必须带水搬动,以免损伤鱼苗。鱼苗下池前必须做好水温的调节,两个水体的温度差不超过土2℃。如温差较大,可把水桶或尼龙袋放入池塘中稍停一会,待里外水温接近时再放鱼。放苗最好选择风平浪静的晴天。为了防止风浪而将鱼苗刮到岸上,最好池的四周种上水花生、水葫芦等,并用毛竹或绳子将其固定,不让其漂动,可让鱼苗躲避、栖息。遇上有风浪的日子,可以从上风口放苗,以免风浪将鱼苗卷上岸而死亡。鱼苗下池要轻放,不能倒、泼,要将出苗口浸入水中,缓缓地倾斜,让鱼苗自然游出为好。注意不可把水搅混,以免呛死鱼苗。              3.培育管理              (1)鱼苗入池后,开始摄取小型浮游动物或其幼体。随着鱼苗的生长,培育池中浮游动物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因此鱼苗下池后要及时向池中施追肥,可采用豆浆或发酵过的厩肥、绿肥等。数量要适当,根据浮游动物的繁殖量来定次数,防止水质过肥而影响鱼苗的成活率。一般按每亩用肥50千克发酵后的牛粪、鸡粪、沼液均可。投苗后的第一周只需施追肥,追肥一般为发酵好的畜禽粪,不需投饲。一周后开始投饲,每万尾苗每天投喂活水蚤0.5千克左右,以满足鱼苗摄食的需要为标准。若水质较肥的可以停止施肥。正确处理上述施肥与投饲是鱼苗成活率之关键。随着鱼苗的长大,投饲量逐渐增加。经过2~3周的培育,鱼苗长达2.5~3cm以上时,在培育池中搭设2米2的食台一个,食台低于水面20cm。这时除投喂活水蚤之外,可以适当挂袋补充,袋中装有死水蚤、鱼糜。再经4周左右,鱼苗长达6cm以上时可以转为全部用鱼糜或鱼糜加配合饲料投喂。最初鱼糜加配合饲料投喂时,鱼糜的比例必须大于60%以上。若要转为用浮性颗粒料也在挂袋开始时驯化,约经过2~3周的养殖,鱼苗便长至8~12cm,即可作为鱼种放养。              (2)拉网分养:通过拉网、过筛分养,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力求大小规格一致,避免以强食弱。拉网分养的时间安排在鱼苗长至3cm左右时为好。选择晴朗的日子,拉网前一天要停食,正在浮头的鱼池不能拉网,否则拉网后会产生鱼苗大批死亡,所以一般选择在上午8、9点钟为宜。拉网操作要谨慎细致,防止苗种受伤。拉网时要从池塘的下风口下网,到上风口收网。网具最好选择软质材料(维尼龙线、尼龙线)制成为好,搬动鱼苗时要带水操作。              (3)水质管理:随着鱼苗的成长,水质很易变浓,恶化。所以一般经过7天饲养后逐步加入新水,提高水位。早期可以少加一点,一次加5~l0厘米,以后每次可以加10~15厘米,直到池塘水位达到60~80厘米。以增加体积,增加鱼苗活动空间,减低水体的肥度、降低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冲水增氧等作用,促进鱼苗的生长。当水位升到60~80厘米后,采取边进边出的换水方式进行调节,要灵活掌握进行。总之,要使鱼苗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4)日常管理:每天要有专人定时巡塘,一般早、中、晚各一次,观察水质变化状况,特别是出现天气炎热、气压较低、阴雨天气、水质较肥的情况更要加强巡塘。同时还要观察鱼苗活动状况、摄食、发病等情况,做到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如傍晚观察是否有过多的鱼苗集群,是否有漂浮物覆盖在苗群上,是否集群在下风口等,若有此类情况要想法及时移动鱼苗的位置,并给以驱散,或从下风口移至上风口,防止鱼苗被风浪冲击到岸上死苗。早上如有浮头现象,就要采取增氧措施,白天若有鱼苗沿池边游动,说明饲料不足,则要增加投饲量。要及时清除驱赶水面上的有害动物,如水蛇、水鸟等。定期防治鱼病,一般每隔20~30天全池泼洒生石灰一次,浓度为10~20毫克/升,或晶体敌百虫(含量90%)浓度为0.3~0.5毫克/升。平时要注意检查进、排水口,以防苗种逃逸。              乌鳢越冬鱼种的管理              当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时,乌鳢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深处;冬季水温过低时,则蛰居在水底淤泥中。苗种在越冬期间如管理不当,很容易出现大批死亡。因此,要确保鱼种安全越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稳定水位。越冬期间要保证冰下有1.5米以上的稳定水位。而漏水严重的池塘则不宜作越冬池。2.保持池水肥度。越冬池水要保持适当的肥度,可利用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水中保持较为丰富的溶解氧。3.及时清扫冰上积雪。越冬期间下雪后要及时扫除冰面上的积雪,使冰面透光好。保证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利用网箱进行1龄鱼种越冬时,要把敞口式变为封闭式,并把箱内食台拆除,把网箱沉到池(沟)底,同时池(沟)水的高度以高于网箱上端高度50厘米为宜。注意雪后及时清除冰面上的积雪,使冰面透光好。为避免发生水霉和死鱼现象,在越冬期间禁止捕捞或倒箱。              乌鳢苗种运输              乌鳢苗种的运输,可根据路程的远近,鱼种规格的大小,运输数量的多少等采取不同的运输方法。下面介绍几种。              1.尼龙袋充氧运输:尼龙袋常用规格为长70~80厘米,宽40厘米,前端留有10cm×15cm的口进(出)鱼苗。
            尼龙袋体积小,灵活机动,便于堆放和管理,使用时可密封充氧,运输密度大,成活率高,适合各种条件下小规格苗种的长短途运输。              装运时,每个袋子先装1/3~1/2的水,用漏斗将苗种装进去。充氧使尼龙袋鼓起,袋口用绳扎紧。运苗时充氧不要过于饱满,以手压稍有凹陷为宜。尼龙袋运输时要平放,使水和氧气有最大的接触面,运输途中停车时,车子要停靠在阴凉通气处,避免阳光曝晒。              2.帆布篓套大尼龙袋充氧运输法:此法可用于运输各种规格的鱼种。它具有装运密度大,管理方便,经济等优点。帆布篓规格一般为1m×1m×1.0m,装前把大尼龙袋衬在帆布篓中,装入1/3~1/2的清水,装鱼后,充氧扎口。
            3.竹筐内衬塑料纸运输法。此法适用于大规格鱼种(≥50克鱼种)运输。具有管理方便、运输成本低、成活率较高等优点。竹筐规格一般为60cm×40cm×30cm。竹筐内衬塑料纸,上盖内面衬尺寸大小与盖相同的窗纱。竹筐一般装水1/3,装上鱼后将上盖好,并用绳扎紧,以防逃逸。用此法运输如超过6~8小时,途中最好换水一次,换水时将筐中水倒出,换入等量新水。各方法运输苗种的装运密度见下表。              苗种装运密度参考表
            密度(尾)工具规格 尼龙袋(12.5千克水) 帆布篓套大尼龙袋(0.5~0.6m3水) 竹筐内衬塑料纸(5~7.5千克水) 说明 鱼苗
            5-7万 —— —— 夏花(3.0~3.5cm) 1-1.5万 10~12万 ——  3.5-7.0cm 5000-7000
            2.5-3万 ——  7-10cm 2000-3000 1.5-2.0万 ——  ≥10cm 800-1000 0.8-1.0万
            10-20kg               提高苗种运输成活率历来是养鱼户们最关心的问题。应该说,乌鳢苗种相对其它品种来讲较为容易。为了提高苗种运输成活率,应注意以下几点:              1.鱼苗应在体色完全变黑,并能成群集游和进食时才能开始起运。              2.夏花以上规格的鱼种在运前2~3天,应拉网锻炼一次,并在起运前停食一天。这样可减少排泄物,有利于保持水质洁净,提高成活率。
             
              3.运鱼种的水要清洁新鲜,以井水和自来水为佳,不宜用池塘中的肥水及盐碱水。              4.运输时的适宜水温,一般在10~25℃范围内,在此范围内温度越低越好。              5.装鱼种、换水或下塘时,应注意温差不超过±3℃为宜。如温差过大,应设法调节,否则苗种易患感冒死亡。              6.运输过程中,应注意检查:如尼龙袋是否有破损,鱼的活动是否正常等,如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乌鳢成鱼养殖              成鱼养殖是指利用池塘、河沟、水泥池等水体将鱼种继续饲养,使之达到商品鱼规格的生产过程。              乌鳢的成鱼养殖模式众多,有混养、套养、单养和集约化养殖、网箱养殖等。下面介绍混养和集约化养殖,供养殖户参考。              成鱼混养              混养是在以其它淡水品种如鲤、鲫等为主养对象的成鱼池中适当配养乌鳢苗种,放养数量较少。一般乌鳢苗种放养的规格为家鱼苗种的一半以下,以避免吞食养殖鱼种。搭养乌鳢可充分利用池塘水体,吞食野杂鱼,减少野杂鱼与养殖鱼种争饲料、争氧气、争空间,保证了养殖鱼类的生态环境,减少饲料成本,提高养殖鱼类的产量,增加高档品种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1、池塘条件要求与家鱼池塘条件基本相同,面积300-2000m2,但底部淤泥不能过厚(10cm左右),以便于乌醴成鱼顺利起捕。排灌方便,便于更换水体、调节水质和排干起捕。              2、鱼种放养鱼种放养涉及到的因素较多,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考虑,以制定适宜的放养方案。选择合适的规格、数量和放养的时间,以达到最佳效果。              乌鳢鱼种的放养时间要晚于家鱼放养时间,家鱼一般在3月底放完,乌鳢鱼种一般要晚1个月左右放养。              乌鳢与鲤、鲫、鲂、草、罗非鱼、鲢、鳙等家鱼混养时,家鱼规格一般要比乌鳢鱼种规格大1倍左右,以免被乌鳢吃掉。放养的乌鳢鱼种大小规格也要一致,放养前最好过筛。乌鳢鱼种放养量一般每667m2水面3-6cm规格80-100尾,8-10cm规格的鱼种40-60尾,12cm以上规格的鱼种30-40尾。上述放养密度当年均可长到商品鱼规格,乌鳢每667m2产量可达30~100kg。              3、饲养管理              (1)饵料乌鳢混养家鱼成鱼的池塘中基本不用专门投喂饵料,主要依靠池中的天然饵料。若天然饵料不足时,可投放一些能自繁的小规格鱼类(如鲫、罗非鱼和麦穗鱼、鱼旁鱼皮等野杂鱼),让其自繁,增加活饵科。              (2)种植水生植物有条件的在鱼池的四周水面上种上水草(如水花生、水葫芦、空心菜等),种植宽度约在50~80cm,面积不要超过总水面的20%,作为乌鳢的隐蔽物,利于自繁鱼的产卵繁殖和乌鳢的捕食。              (1)用药禁忌家鱼易发生一些体表寄生虫病,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常在主药(硫酸铜)中配辅药硫酸亚铁,以增加体表伤口的收敛等作用,由于乌鳢对硫酸亚铁十分敏感,故有乌鳢混养的家鱼池中应禁用硫酸亚铁。              成鱼的高密度养殖              集约化养乌鳢已有十年之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养殖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突破了亩产万斤大关。下面重点介绍这方面的技术要点。              (一)养殖前的准备工作              1、养殖设施土池、石砌池、土底水泥池均可养殖。高密度养殖水深要求2m左右,池深要2.5-3m。为了便于生产管理和销售,池的大小最好在1亩左右,最大不要超过2亩。在池子的进排水口做好防逃设施,池埂要高于最高水位0.5米以上。最好在池的四周水面种上水草,约宽为0.8~lm,一般占总面积的25%。种青不仅可作隐避处,便于捕食,夏季还可防止水温过高和调节水质的作用。              2、池塘清整在养殖前必须适时做好池塘的清整工作。在养殖前10天左右,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彻底消毒。3天后注水0.8-1.0米,注水7天后毒性基本消失,可以放养。              (二)养殖技术              1、鱼种放养              (l)鱼种选择应选用10cm以上(最好是16~20cm)的隔年鱼种。要求体质健壮,体表色泽鲜艳,鳞片完整,游动敏捷,无病无伤无畸形。规格大的鱼种只要放养时控制规格整齐,下池后就不需再分养。而小规格鱼种,一般放养后还需经1~2次分养。因此,小规格鱼种最好先在小池或网箱内培育一段时间,经过几次分养,使鱼种大致在20cm左右时就可放入成鱼池内。              (2)鱼种来源最好选择当地生产的鱼种。鱼种放养的时间:当年鱼种10~11月份,隔年鱼种在3~4月份。如果年前放养鱼种,最好在停食越冬前进行,即在摄食期间,让鱼种移动之后仍有摄食恢复阶段。若冬季停食后再放养,根据我们的经验,来年开春后极易暴发水霉病,损失很大。下池前必须严格消毒预防,一般采用3%~5%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后放养入池。              (3)放养密度平均水深在2m左右,亩放养规格为10~15cm的鱼种5000~10000尾;规格为16~20cm的鱼种,亩放养量约为3000~5000尾。若平均水深降低,则放养量也相应降低。              2、饲养管理              (1)饲料种类①鲜动物饲料:主要采用海、淡水小杂鱼、虾为主。淡水鱼有麦穗鱼、棒花鱼、幼鱼白、鱼旁鱼皮、小鲫鱼等;海水鱼包括小带鱼、青(黄)鲇等各种小杂鱼。如小杂鱼不足,可用畜禽屠宰的下脚料、蝌蚪、蚯蚓、蝇蛆等,也可用杂鱼干浸泡后投喂,但效果不如鲜鱼好;②鲜鱼肉糜与粉状配合饲料:经多方试验,鲜鱼肉糜与配合饲料的比6:4为妥。配合饲料由鱼粉、豆粕、花生饼、酵母、少量粘合剂和适量的灰份与微量元素组成。若以养鳖为主的养殖单位,可利用养鳖残饵加鲜鱼糜投喂;③浮性颗粒饲料:我国一些大型饲料厂生产的乌鳢浮性颗粒饲料营养较为全面,适口性较好,在水中能漂浮6小时以上,稳定性较好,又分幼鱼料和成鱼料。              (2)投饲投饲要“四定”。在投前以击拍声为“信号”,将隐蔽在水草下的乌鳢集合到食台周围,容易形成抢食的局面,以提高摄食率,减少饲料的浪费。投喂鲜动物料时,将饲料撒抛在投饲区内,如驯化得好,抛入水中就会出现较为激烈的抢食情景。日投饲量:3~4月为乌鳢重量的1%~4%,5~9月为5%~8%估算,10~11月为1%~5%。市场购得的小杂鱼特别是海杂鱼,在投喂前应洗净,用3%~5%的食盐溶液浸泡消毒10~20分钟。投喂方法可采取“少-多-少”方式,即刚开始时投喂量要少,并注意敲击某一固定声响(如吹哨、击水桶等);待形成抢食场面后,投喂数量要多;待抢食场面减弱时,再逐渐少投。直至约90%左右的鱼吃饱后散开,水面基本平静为止。
            采用鲜鱼糜与粉状配合饲料投喂,必须在投喂区搭一食台。离池边一米处,用毛竹桩(木)支撑,食台距水面下20~30cm,食台上绑上聚乙烯密眼网片,宽1m,长3m。投饲量按鱼重量的5%~8%估算。同样采取边吃边投的方式投饲,定期清洗食台。              采用浮性颗粒饲料投喂,从试验效果看,生长速度不如投喂鲜活鱼理想,且成本稍高。其关键是缺少鲜活鱼中所具备的特殊活性物质,是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如用干浮性颗粒饲料投喂,应在投喂前预先将颗粒饲料在水中浸泡0.5-1小时后投喂,以防乌鳢食后出现胀腹现象。              3、水质管理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常产生硫化氢、甲烷等还原性物质使水体恶变,不利于乌鳢生长发育,还会发生鱼病。特别在高温季节,大量投喂野杂鱼,鱼的摄食旺盛,水体很易发黑发臭,为此需要及时更换水体。在成鱼养殖早期可以每周换去1/3池水,15天左右大换一次,约换去4/5。随着鱼体长大,高温季节,一般3天一小换,换水量为1/3;7~10天一大换,换水量2/3,具体看水质的变化灵活掌握。闷热天气要格外注意,水泥池换水要更频繁。冬季和高温季节要保持高水位,保持水温的相对稳定。每15天全池泼洒生石灰一次,用量为10~15g/m3,调节池水pH值为7.0~8.5,保持水质溶氧充足,清洁卫生。              4、日常管理              要坚持早、晚各巡塘一次,注意观察鱼的摄食、活动、有无发病征兆和池水水质情况。经常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做好池塘管理日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疾病防治要求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如彻底清塘消毒,进行鱼种消毒,及时调节水质,搬运鱼时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定期全池泼洒药物等措施均可有效的防治鱼病发生。              6、成活率与产量              放养10cm以上的鱼种,经11~12个月(包括越冬期)的养殖,成活率一般在70%~80%,个体平均重0.6~0.7千克,亩产可达2000~5000千克;3~4月份放养的翌年16—20厘米鱼种,经8个月的养殖,当年年底可达平均0.75千克以上,成活率在90%以上,亩产可达2500~5000千克。              成鱼网箱养殖              利用网箱在湖泊、水库和大中型池塘中养殖乌鳢成鱼,具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成本低等优点,是水产养殖中的一项新技术。              1.网箱设置水域选择:设置网箱的水域,宜选择在水面广阔,水位稳定,水深2米以上的池塘、湖泊、库湾避风向阳处;风浪小,水流缓慢,溶氧充足,水质应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2.网箱制作:乌鳢成鱼箱多采用聚乙烯材料,网箱面积以4米×6米或6米×10米为宜。一般湖泊、池塘的网箱高度为2.0~2.5米,水库网箱的高度为2.5~3.0米。网目大小一般根据放养鱼种的大小而确定,多采用3-5毫米或5-7毫米。              3.网箱设置:一般有固定敞口式和固定封闭式两种。              固定敞口式就是把网箱体吊悬于打入泥中的桩上。网箱箱体一部分露出水面,大部分在水层中。当水位变化时用松紧绳法来调整箱体位置,使水面以上的防逃网始终保持1米的高度。              固定封闭式只是在固定敞口式的顶上加上盖网。箱体的水下部分一般为2.0米左右。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网箱,箱底与底泥的距离应不少于0.5米,否则残饵和粪便的堆积不易漂散,容易造成底层缺氧。网箱应在放养前15天左右放置好,以使网片附着水生生物变得光滑,减少鱼体擦伤。              4.设置水草:网箱固定好后,最好放置凤眼莲或喜旱莲子草等水生植物,面积控制在占网箱面积的40%左右。              5.鱼种放养:(1)时间:宜在4月中、下旬,年底停食前起网收鱼。鱼种质量要求和放养前消毒方法同池塘养殖。(2)放养规格及数量:网箱养殖最好放养大规格乌鳢鱼种,以16-20厘米鱼种为宜。在放养数量上,若网箱放在中小型池塘中,放养量10~60尾/m2左右,若设在湖泊、水库或大型池塘中,放养量50~200尾/m2。              6.饲养:与池塘养殖基本相同。              7.日常管理:网箱下水前要严格检查,发现漏洞及时修补。网箱下水后,一般每5-7天检查一次,主要查看底网及四周墙网有无损伤,缝合处有无松动,木桩是否牢固等。              要定期清除网箱附着物,一般每7天左右冲刷一次。冲刷方法有机械冲刷、人工冲。刷等,与常规网箱养殖相同,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了。
             
              8.疾病防治:同池塘养殖基本相同。在治疗方法上以全箱泼洒和挂袋、药饵治疗为主。              病害防治              鱼病是影响乌鳢稳产高产的因素之一,对于高密度养殖的乌鳢来说,其危害更为明显。现根据乌鳢在繁育、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常见疾病特征重点介绍一下。              (一) 鱼病发生的原因:              1、长期不清塘或清塘不彻底,达不到杀灭池塘病虫害的目的。
              2、放养的苗种体质差,抗病能力弱,或已感染疾病。
              3、放养前的苗种没有经过严格消毒处理,带进了病菌和寄生虫。
              4、投喂的饵料不新鲜或腐败变质。
              5、使用未消毒、不清洁的养殖工具,如水桶、网具等。
              6、病鱼或死鱼没有及时撈除或掩埋。
              7、饲养管理不当等。              (二〕鱼的检查方法            项式 乌鳢生了病以后,总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各种症状。在通常情况下,要进行池边观察和肉眼检查。有的病症还要配合显微镜检查或鱼体解剖才能确诊。供肉眼或镜检的病鱼要取活的或刚死不久的,并应保持鱼体的湿润。以免因症状变得不明显,或病原体死亡而解体而影响诊断。              1、池边观察:病鱼的活动一般都不正常。往往离群在池子四边或者水的表层缓慢地游动,有时露出尾部或头部。有的病鱼在水中仰游,或横卧在水面上,或在原地打转,或在水中急躁地窜动,或绕着池边狂游。病鱼一般还表现为体色发暗或乌黑,受到惊吓后反应迟钝,食欲减退,甚至不吃食。在巡塘时如果发现乌鳢不正常游动和体色不正常,或者正常投喂的饵料剩余过多,就应该意识到有病鱼发生。这时应将病鱼捕出做进一步的诊断。              2、肉眼观察:常见的鱼病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症状,特别是大型的病原体,通过肉眼观察,可以直接做出诊断。检查时着重检查体表(即皮肤)、鳃和肠道这3个部位。检查的内容一般包括鱼体的颜色和肥瘦情况,皮肤和肌肉是否发炎、充血、浮肿和有无疖疮等;鰭条是否蛀烂,鳞片是否脱落,鳃盖、鳃丝是否充血,鳃内有无肉眼可见的寄生虫等。然后,对病鱼进行解剖,观察内部的各个器官系统。              3、显微镜检查:一些鱼病的病原体很小,肉眼观察不到或者无法辨认出什么症状,就需用显微镜做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这时可以请求当地的水产技术人员帮助诊断。              防治方法              鱼一旦得了病,隔离和治疗都较困难。因此,鱼病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二)鱼病防治方法
            1、鱼病防治的常用方法:(1)全池泼洒法:测量池水的体积,按照用药浓度,称取一定的药物,用池水溶解、冲稀后均匀地泼洒在全池内。(2)浸洗法:也就是给鱼洗药水澡。先在大盆或网箱中配好一定浓度的药物,把鱼放在里面浸洗一定的时间再放入鱼池。浸洗时间,要根据水温情况、药物浓度和鱼体体质条件灵活掌握,防止鱼死亡。(3)挂袋法:将固体的药物盛放在布袋或小竹篓内,挂在食场周围,使药物慢慢溶解在附近的水中,达到消毒灭虫的效果。(4)药饵法:把药物按一定的比例加入饵料中作成药饵定期投喂。(5)注射法:将药物或疫苗配成一定浓度以一定的剂量进行肌肉注射或腹腔注射。注射时针头、针管一定要消毒,操作要小心。              2、鱼病的一般预防措施:(1)清塘消毒: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药物彻底清塘消毒,目的是为了消灭鱼池中的病原体和其它敌害。生石灰:水深1米的带水清塘,其用量125~150kg/667m2;干法清塘:水深5~10公分,用量60~75kg/667m2。漂白粉(有效氯含量30%)用量:带水清塘,水深1米,用量13.5kg/667m2;干法清塘:水深5~10公分,用量5~10kg/667m2。(2)鱼种消毒:鱼种消毒的药物有很多,一般常用的有3%~5%食盐水(浸洗5~10分钟)、20~40g/m3漂白粉(浸洗5~10分钟)、10~20g/m3高锰酸钾(浸洗15~30分钟)等浸洗,这些药物对鱼体皮肤和鳃上的细菌及某些寄生虫有较好的杀灭作用。(3)饵料和食场消毒:投喂不新鲜的饵料会带入病菌,吃剩下的残饵因为腐烂变质也会使病菌繁殖。因此,要对乌鳢投喂的野杂鱼虾以及其它动物性饵料,必须用3%~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5~10分钟后再投喂,并对乌鳢进行驯化投饵的水面,每间隔15~20天,用0.1~0.2千克漂白粉(有效氯含量30%),泼洒消毒一次。              3、发病季节的预防:在疾病流行季节,定期对不同的鱼病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漂白粉挂篓和硫酸铜挂袋是最常用的一般预防方法。此外,还要辅以必要的针对性措施。(1)全池泼洒漂白粉:在细菌性鱼病流行季节,每15~20天用1g/m3漂白粉(有效氯含量30%)化水全池泼洒一次。(2)全池泼洒二氧化氯:为预防细菌性皮肤病、烂鳃病和出血病,每15天左右用1~2g/m3全池泼洒一次。(3)全池泼洒生石灰乳:为改良水质和预防鱼病,每667m2水面(水深1米)用生石灰20~25千克,化乳全池泼洒,每月1-2次。(4)全池泼洒90%晶体敌百虫:为预防寄生虫鱼病(指环虫、三代虫、鲺、中华蚤、锚头蚤的幼虫等),每月0.3~0.5g/m3剂量全池泼洒一次。(5)预防肠炎病:从6月到10月间,定期投喂盐酸土霉素制成的药饵。药饵的制作方法是:将盐酸土霉素粉碎,用100~120目筛绢过筛备用,再用小麦面或地瓜面煮熟制成浆糊状冷凉,把备用的盐酸土霉素粉面放入冷凉的浆糊里并搅拌均匀,然后将带药的浆糊药剂粘合在早已备好的野杂鱼虾上,阴干待喂。盐酸土霉素用量,按每100千克乌鳢,每次用盐酸土霉素5-7克,连喂3-4天,每天一次。              4、病鱼的隔离及带菌工具的消毒:鱼病发生后,应立即进行隔离。发现死鱼及时撈出并深埋地下,不得乱丢,以免传染。用过的网具,要用1%硫酸铜溶液浸洗。其它工具晒干后,再用5%的漂白粉(有效氯含量30%)溶液消毒后使用。              常见的鱼病及防治              乌鳢很少得病,而一旦得了病,治疗起来也比较麻烦。有时一种病症可能是几种病因引起的,例如肠炎病,可能有寄生虫、细菌性和病毒性的病原,而同一种病原生物有时在鳃上出现,有时又会在皮肤上造成病变。有的鱼病主要在鱼苗到夏花阶段比较常见,而有的又主要危害鱼种或成鱼阶段。下面就流行广、危害大的一些常见鱼病作些简单的介绍。              1、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
            症状:鱼在感染初期,肉眼看不出什么症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鱼体伤口,并可深入至肌肉,蔓延扩展;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故俗称“生毛”或“白毛病”。菌丝长2~3厘米。由于霉菌能分泌一种酵素分解鱼的组织,鱼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鱼动作开始焦躁不安,运动不正常,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同时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此病一年四季可见,早春晚秋水温13-18℃为发病高峰期,从鱼卵到成鱼都可感染。              预防方法:              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可减少此病的发生。②拉网、搬运和放养时要细心操作,谨防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③尽量不用受伤的鱼作亲鱼。如果亲鱼受伤,在亲鱼进池前用适当的磺胺药膏涂抹受伤处;用5%碘酒涂抹伤口也有一定预期效果。④捕捞和运输后,用3%~5%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治疗方法:①用8/10000的食盐和4/10000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②发病鱼池可全池泼洒五倍子,使池中药物浓度达到4g/m3。③用3%~5%食盐水浸洗病鱼体3~5分钟。              2、赤皮病(又称出现性腐败病、擦皮瘟):
             
              症状: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在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背鳍间组织也被破坏,形成“蛀鳍”,在鳞片脱落处和鰭条腐烂处,往往出现水霉菌寄生。有时肠道也充血发炎。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独游于水面。              流行及危害:此病是乌鳢鱼种和成鱼常见病之一。在每年放养、捕捞及搬运后若鱼体受伤,病菌乘机侵入鱼体,很容易发生此病。在严寒的冬季,水温很低,鱼的皮肤也会因冻伤而发生此病。此外,鱼在水中与固体物或与网箱网片摩擦,也会由于擦伤皮肤鳞片脱落而发生此病。              预防方法:              ①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②放养、捕捞及搬运时,操作小心,勿使鱼体受伤。
            ③鱼种放养时,用浓度为6~8g/m3的漂白粉(有效氯含量30%)浸洗消毒20~30分钟。              治疗方法:              因病鱼不仅侵入鱼的皮肤、肌肉,还侵入到血液,所以治疗时要体内、外结合进行。              ①内用:给鱼口服磺胺嘧啶药饵,每天一次,连喂5天。药量每千克鱼用药100毫克。              外用:全池泼洒二氧化氯,使池水中药物浓度达到0.3~0.6g/m3或全池泼洒五倍子,使池水中药物浓度达到2~4g/m3,方法是先将五倍子粉碎,用热水浸泡后,连渣一起均匀泼洒池中。或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每667米2水面用量为20~25千克。
            ②混合全池泼洒食盐(5g/m3)和漂白粉(有效氯含量30%)(1g/m3)。              3、出血性败血症:              症状:病鱼体表呈暗黑色、无光泽;口腔、头部、眼眶、鰭条基部等处出血;下颚、鳃盖和腹部出现淡红色血斑;眼球突出,肌肉往往呈斑点状或块状出血,严重者,全身肌肉出血而呈鲜红色。内部器官比较常见的是全肠或局部呈鲜红色出血,肠内无食物,但肠壁仍较结实,不糜烂,腹膜、肝、脾、肾及周围脂肪均出现点状出血。              预防方法:              ①采取泼洒生石灰的办法。667米2水面用生石灰20~25千克(水深1米),化乳均匀全池泼洒,每20~30天泼洒一次。
              ②选用新鲜无病的饵料。先用3%~5%食盐水浸泡10~20分钟后再投喂。
              ③在发病季节采取少投喂饵料,并经常灌注新水等管理办法。              治疗方法:
              ①每100千克鱼使用大黄苏打片200片、磺胺嘧啶20片,磨成粉末,然后加上淀粉糊拌和在饵料鱼上,粘牢以后喂鱼,每天一次,连喂3天。
              ②用50g/m3的碘伏液浸泡15分钟。
              ③每间隔15天,每千克鱼用盐酸土霉素50毫克,拌入饵料鱼中,每天一次,连喂4~6天。              4、疖疮病(又称瘤痢病):              症状: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部位出现脓疮,手摸有浮肿的感觉。在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脓汁和大量细菌。鱼鳍基部往往充血,鰭条间组织破坏和裂开,病情严重的鱼肠道也充血发炎。              预防和治疗方法同赤皮病。              5、竖鳞病(又称立鳞病、松皮病、松球病):
             
              症状:病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多数在体后部)向外张开呈球状,鳞基部水肿,其内部积聚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以至鳞片竖起。用手摸在鳞片上稍加压力,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并常伴有鳍基部充血,皮肤充血,眼球外突,腹部肿胀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病鱼表现游动迟缓,呼吸困难,身体倒转,腹部向上。这样持续2~3天后终至死亡。解剖鱼体,可见体腔内有渗出液,腹膜等处亦充血。              预防方法:
              ①鱼体体表受伤是引起此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捕捞、运输和放养时,应避免鱼体受伤。
              ②鱼发病初期经常加注新水。              (4)治疗方法:              ①用3%食盐水或2%食盐水+3%小苏打混合液给病鱼浸洗10~15分钟。
              ②用大蒜汁浸洗病鱼,在100千克水中加入0.5千克捣碎的大蒜,浸洗数次。              6、肠炎病:              症状:病鱼在池中离群独游水面,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或全无。以后随病情发展,腹部膨大,体色变黑,头部尤重,不久即死去。腹部有红斑,肛门外突红肿。剖开鱼腹,有很多腹腔液,肠壁微血管充血或破裂,外溢血使肠壁呈红褐色,肠粘膜细胞往往溃烂脱落。肠内无食物,含有许多乳黄色粘液。轻压腹部有黄色或粉红色粘液从肛门流出。              预防方法:
              ①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投喂新鲜饵料。
              ②用盐酸土霉素做药饵预防(方法同前)
              ③发病季节,经常用漂白粉二氧化氯进行食场消毒。使用方法同上。              治疗方法:
              ①每千克鱼用盐酸土霉素80毫克,拌和鲜野杂鱼中,每天一次,连喂6天。
              ②每千克鱼用复方新诺明100毫克,压碎拌和均匀(将新诺明压碎拌在淀粉糊里,然后再拌粘在野杂鱼或其它饵料上),每天一次,连喂5~7天,第二至第六天药量减半。
              ③大蒜捣汁拌饵投喂,每50千克鱼加大蒜0.5千克和少量食盐,每天一次,连喂6天。              7、卵甲藻病(又称打粉病、白鳞病):              症状:发病鱼最初在池中拥挤成团或在水面形成几个环游不止的小圈。体表粘液增多,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白点逐渐蔓延至尾柄、身体两侧、头部及鳃内,用肉眼观察,症状与小瓜虫病相似。但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白点之间有充血的红色斑点,这在尾柄处特别明显。病鱼食欲减退。后期病鱼游动迟缓,常吊在水面,身体上的白点连接成片,像涂了一层白粉,因此群众称为“打粉病”或“白鳞病”,粉状脱落处发炎、溃烂,往往并发水霉病。最后病鱼消瘦,大批死亡。              流行及危害:此病主要危害乌鳢鱼苗和鱼种。从春到秋为流行季节,以夏、秋两季最为严重。适温为22~32℃,池水呈酸性(PH值在5.0~6.5)时易发生此病。此病发病时间长,感染快,死亡率高。              预防方法:
              ①发生过卵甲藻鱼病的鱼池每667米2用150千克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以杀灭池中的嗜酸卵甲藻,同时使池水呈碱性。
              ②在饲养过程中,定期用生石灰(水深1米时,每667米2水面用20~30千克)化乳全池泼洒,使池水PH值调节到8左右。              治疗方法:
              ① 鱼一旦感染此病后,立即移入微碱性的鱼池中,原池每667米2水面用生石灰150千克彻底清塘消毒。
              ② 在发病鱼池内泼洒生石灰乳(667米2水面水深1米时,用量为20~30千克),使池水pH值调节到7.5~8。              8、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              症状:小瓜虫寄生鱼的皮肤、鳍的表皮组织,虫体形状和大小随生长发育时间不同而有较大差别。成虫呈球形或卵圆形,以剥食寄主组织作为营养,引起组织增生,逐渐把身体包围在病灶里,形成肉眼可见的小白点。病鱼严重时体表似有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鰭条裂开、腐烂。病鱼反应迟钝,缓游水面,不时在其他物体上摩擦,不久即成群死亡。虫体若侵入眼角膜引起发炎,可使鱼失明。此病对高密度培育鱼种期危害最大。
            流行及危害:流行期为3~5月和9~11月,即适宜发病温度为15~25℃。28℃以上幼虫易死亡。因此高温季节此病少见。此病鱼种、成鱼都有发生,鱼种较严重。              预防方法:
              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合理放养。
              ②水温在25℃以下,对有发病史的鱼池,先遍洒0.7g/m3硫酸铜,刺激小瓜虫孢囊,间隔24小时后,再用60g/m3的生石灰遍洒,杀死正破囊而出的幼虫。如果水温在20℃以下,48小时后再泼洒等量生石灰。
              ③发现病鱼死后及时撈出,如不撈出,虫体落入水中,还可以形成胞囊,产生大量纤毛幼虫,重新感染鱼体。              治疗方法:
              ①每升水用福尔马林200~300毫克浸泡病鱼30-40分钟。
              ②水深1米,每平方米水面用鲜辣椒粉0.5克,生姜2.6克(用干辣椒粉和干姜片也可,用量略减),用时先将生姜捣烂,与辣椒粉混合加水煮沸后全池泼洒。如结合鱼苗拉网操作,把鱼苗集中在网箱中,向鱼身泼洒冷却后的药汁,同样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9、车轮虫病:              症状:鱼被车轮虫大量寄生时,患处产生大量粘液,虫体密集部位,如鳍、头部表现一层白翳。下塘10天左右的鱼苗被侵袭时,病鱼狂游池边,呈“跑马”现象,不吃食。如果大量寄生在鳃部,鳃组织被破坏,病鱼呼吸困难而死。车轮虫外形侧面观呈帽形或碟形,反口面观为圆盘形,内部结构主要由许多个齿体逐个嵌接而成的齿轮状结构—齿环,故有车轮虫之称。
            流行与危害:每年5~8月间,鱼苗苗种常发生车轮虫病,引起大批死亡。
              预防方法:
              ①鱼塘在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②用浓度为8g/m3硫酸铜浸洗20~30分钟进行鱼体消毒,或用2%食盐水浸洗2~10分钟。
              ③鱼种从长至1厘米开始,每667米2水深1米,放苦楝树枝叶15千克,每隔7~10天换一次,直到鱼种长到7厘米左右。此法可抑制车轮虫的大量繁殖。
             
              治疗方法:
              ①用2%食盐水浸洗病鱼5分钟,可杀死车轮虫。
              ②全池泼洒0.5~0.7g/m3硫酸铜,泼洒3~4小时后,注入新水,改善水质。
              ③每667米2水面水深1米,用苦楝树枝叶30千克煮水,连渣带汁全池泼洒。              10、尾孢虫病:              症状:全身各器官都可寄生,但主要侵袭夏花乌鳢体表及鳍,造成乌鳢大批死亡。              流行及危害:流行季节为5~7月。主要危害乌鳢鱼苗、鱼种,严重时可引起大批死亡。              预防方法:彻底清塘消毒,改善水质。              治疗方法:全池泼洒90%晶体敌百虫,剂量为0.3~0.5g/m3,每周泼洒2次。              11、锚头鳋病:              症状:锚头鳋以头胸部插入寄生的肌肉里或鳞片下,而胸腹部则裸露于鱼体之外,在寄生的部位,肉眼可见到针状的病原体。发病初期,病鱼呈现焦躁不安,食欲减退,继而体质逐渐消瘦,游动迟缓,终至死亡。在鲤锚头鳋的寄生部位,可看到靠近虫体的一块鳞片被“蛀”成缺口,鳞片色泽较淡,在虫体寄生处亦出现充血的红斑,但一般不肿大成瘤。              预防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水中锚头鳋幼虫和带有成虫的鱼种和蝌蚪。              治疗方法:              ①在放养鱼种时,如发现锚头鳋,可用10g/m3高锰酸钾浸洗30分钟。
              ②在患病鱼池中,全池泼洒90%晶体敌百虫,剂量为0.3~0.5g/m3,有较好的效果。              12、鲺病:              症状:在病鱼的体表、鳍和鳃盖内侧,肉眼可见形如臭虫的虫体,似钯钉般地吸附在鱼体上,或是在寄生处到处爬行并以其腹面的倒刺、口刺、大颚,刺伤、撕破鱼体所寄生部位,致使病鱼呈现极度不安,集群作跳跃,狂游等行动。              预防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可杀死水中鲺的成虫、幼虫和卵块。              治疗方法:用晶体敌百虫(90%)进行全池泼洒成0.5g/m3,可获良好效果。              13、粘孢子虫病              症状:病原常寄生于病鱼的皮肤、鳃或肾脏上。寄生在体表的病鱼,体表有肉眼可见的灰白色点状、块状或瘤状胞囊,大量寄生时,皮肤组织被破坏,游动失去平衡,摄食下降;寄生在鳃部时,鳃组织受损,呼吸功能受到影响,发生大量死亡;寄生在肾脏时,病鱼在水中打转,腹部肿胀,剖检时有淡黄色腹水,幼鱼肾脏有少量白色或淡黄色、圆形或椭圆形胞囊。严重时病鱼的肾脏全部长满胞囊。
            流行及危害:乌鳢鱼种发生较多,发病季节为5-8月,感染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预防方法:放养前应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虫体,平时注重科学的饲养管理,加强鱼体抵抗力。              治疗方法:0.2~0.5mg/l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一周内重复1-2次。              14、萎瘪病              症状:主要由于放养过密,饵料不足,部分鱼种因得不到足够的饵料而严重消瘦,离群散游,不久萎瘪而死。病鱼鳃丝花白,严重贫血。              流行及危害:乌鳢夏花和成鱼养殖阶段都可发生。              防治:养殖中应尽可能做到放养鱼种规格均匀,密度适宜。饵料投喂均匀、适口、充足。当发生萎瘪病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增加营养,在疾病早期可恢复健康。              15、乌鳢腹水病              症状:病初,病鱼食欲下降,有时在水面窜游,体色变黑,之后,病鱼在水面乱游,不摄食,不怕人,眼球外突,局部鳞片脱落,并有点状出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剖检,皮下积水,肌肉红肿,有大量清亮腹水,肝黄色,触之如泥状,肠道出血,局部坏死。              流行及危害:不同规格的乌鳢均可发生该病。一旦发病,传染很快,发病率为2%~8%,死亡率很高,可达100%。鱼体受伤,投喂变质饵料,水质长期恶化等为主要诱发因素。发病季节7-10月,8-9月为高峰期。              预防方法:加强饲养管理,防止鱼体受伤,保持水质清新,投喂新鲜饵料。              治疗方法:①按每千克鱼用复方新诺明100毫克,捣碎后拌入饵料中,每天一次,连用5-7天。
              ①注射卞那霉素,每千克鱼体重用药量2-3万单位。
              ②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有效碘1.0%),鱼种阶段用量为0.2-0.5mg/L,成鱼阶段1-用量为2mg/L进行全池泼洒。
                  文章编辑:yff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