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宝石鱼吧:中国货币如何快速膨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2:50:05

中国货币如何快速膨胀?

时间:2011-03-07 11:36点 击:233次中国经济体内积存下来的近73万亿广义货币存量很大程度上只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存留下来一个看来既“虚幻”但确实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数字镜像”。
  • 财识日报[11-03-07]
  • 第143期
  • 我也不好意思[财识日报:

  • 【辣观点】
  • 重庆卫视红给谁看?
  • ·红色频道能够维持多久?
  • ·重庆卫视成不了BBC
  • 【财专题】
  • 打假斗士or文化流氓
  • 从方舟子在"打假界"的名气以及方舟子惹怒的权势人物之...

  尽管当今社会现实中内嵌于一国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整体内部的货币银行体系极其复杂,但基本为如下几点:(1)不管目前各国的金融和货币银行体系多么复杂,也不管具体的银行制度多么不同,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净投放和外汇储备的净增减可以被视作为一国市场经济运作中货币“外生注入”的两个原生来源;(2)一旦“外生注入”的基础货币进入一国经济的“货币血液运行系统”,自会通过银行贷款和存款不断地放大货币供应量,从而内生出更多的广义货币供给;(3)央行公布的广义货币存量数字,只不过是这“外生货币注入”和“内生货币放大生成机制”交互作用的一个最后结果。


  有了上述三点基本认识,我们就可以慢慢梳理近两年在中国经济体内部新增的25万多亿广义货币是如何被创生出来的了。理清了这一问题,不但可以对未来的物价上涨和宏观经济走势有较清醒的认识,也会对当下人们所热议的“中国模式”问题从金融和银行体系的运作视角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让我们从基础货币的变动数据来梳理一下这两年货币供给快速增加的外生和内生因素。根据《中国金融年鉴》和央行发布的月度数据,并根据Wind的资料库数据,我们现在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来,自2008年12月底到2010年12月底,中国的基础货币从12.9万亿增加到18.5万亿,净增了5.6万亿(其中 2009年只增加1.8万亿,2010年则快速增长了3.8万亿)。同一期间,M0净增了1.04万亿,M1增加了10.05万亿(尤其要注意M1中主要是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净增了9万亿以上),M2则净了25.06万亿,到2010年12月末M2余额已达到72.58万亿。从上述数字中,我们现在可以认为,这两年广义货币增加和基础货币的增加之间的差额19.5万亿元,应该是在政府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的冲锋号角下各商业银行信贷急遽膨胀而“内生出来” 的。


  理清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在发改委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的促动下,尽管中央政府的财政收支并没有出现巨额赤字(或言中央政府财政赤字不是“通货膨胀”的一个主要推手),但各级和各地政府拼命扩大铁、公、地(铁)等基建项目投资,铁路和其他国有企业也趁机大举借贷,导致各商业银行几乎无任何节制地向国有部门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增放贷款,这是近两年中国经济体内广义货币迅速膨胀的主要原因。央行的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的银行信贷规模就净增了9.59万亿,同比增长了32.99%,2010年全年又新增贷款7.95万亿元。结果,即使按照央行公布的数字,两年全国银行信贷规模就总共增加了17.54万亿,比上面我们计算出的19.5万亿“内生货币”数字只差不到两万亿元。从这一视角我近来一直推测,这两年全国的信贷规模可能比央行报出的17.54万亿还要高(这一点为瑞银的专家团队的研究数字所证实,该研究发现,2009年和2010年全国整体银行贷款约为22.5万亿)。即使我们用央行所给出的信贷规模的数字,17.54万亿的贷款规模,已经差不多是2009年中国GDP总量的一半了!从这一事实中,我们也可以确知,银行贷款的急剧膨胀,是中国近两年的M1和M2快速膨胀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们沿着后凯恩斯主义的分析理路认清了是 “贷款创造了存款”这一点,也就会对目前中国经济体内积存下来的近73万亿广义货币存量有了新的认识。这乍看来近乎天文数字的储蓄像是一个巨大的货币流量的“堰塞湖”,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存留下来一个看来既“虚幻”但确实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数字镜像”。


  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因为它是由亿万居民家庭和个人以及企业、公司和单位的存款所构成的(到2010年末,中国本外币存款余额已经73.34万亿元,比M2存量还多了近万亿),这么大的存款数字,一旦每个存款账户户主都来银行取兑,每个银行就不得不给现金──除非银行自己宣布破产,那各银行也非得破产不可。


  说它是个虚幻的“数字镜像”,因为各银行可用的“储蓄钱”的很大部分已经贷了出去(到2010年年底,全国人民币贷款余额已经高达47.92万亿元多亿,本外币贷款余额更高达50.92万亿元)。再加上被央行法定准备金冻结的近14万多亿元和4.46万亿流通中的M0,我们就可以知道各银行的平衡账户中究竟还剩“几个子儿”可用了。由此来看,在各银行储蓄的“坝”中所“挡下来”的73万亿M2,在很大程度上竟然只是个虚幻的巨大存款数字而已!各银行平衡账户中的钱几乎全是“海市蜃楼”般的存在!


  正是因为这一点,不久前央行刚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均纷纷告急,惊叫缺乏资金,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也随之迅速飙升,单周和双周拆借率均攀高到6%以上,各银行又都在用各种能用的手段拼命拉存款,可见是到了燃眉之急的程度了。最后,逼得央行不得在今年1月份又向市场再注入4千多亿的流动性。单从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在中国银行体系到底处在什么状况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当今中国,最可怕的可能还不是经济体内钱太多,而是只要央行一收紧流动性,银行部门、证券市场和实体部门(尤其是中小企业)就缺钱。这一“实”、一“虚”,一“钱多”、一“钱缺”,就给政府决策层尤其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出了道真正的难题:就73万亿广义货币数量之 “实”来说,看来中国经济体内看来确实“钱多”,因而不采取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可能物价上涨的势头就很难控制得住;就银行平衡帐户中这73万亿广义货币之“虚(幻)”来看,因为“储蓄”大都被贷了出去(超额准备金接近0,有的甚至为负?),各银行又都特“缺钱”,故而央行一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各银行就纷纷告急,一些在建项目又自然有会随之会“缺血断氧”。这一实、一虚,一“钱多”、一“钱缺”,就决定了决策层和央行只能在货币政策上走钢丝。弄不好,会通货膨胀上去了,但经济增速却下滑了。这种最坏的结果,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时尚术语“滞涨”(stagflation)。


  写到这里,笔者感到脑子里感到一片空白,留思绪底层的,惟有奥地利学派最后一代传人罗斯巴德(M. N. Rothbard)在《美国大萧条》一书的一个中心思想:美国大萧条只不过是对之前在政府干预下不负责任的“扭曲和不当投资”(米塞斯语)的一种清算!但愿处在中国政府决策层的经济学家们能够读读罗斯巴德的这一名著并能细细玩味罗斯巴德30年前的警示。


  (本文作者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剑桥大学经济与政治学院和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学。)

(来源:华尔街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