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牙厂长直播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三大风险性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30:23
具有很强实践能力或生产管理实际经验,具备丰富的
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独立学院要利用灵活的民营机制和与社会广泛联系的
优势,加强与企业、厂矿的密切联系,定期选派教师
进行实践锻炼,积极聘请具有工作经验和一定理论基
础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到
学校兼职或进行指导。
为了使教师能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
征进行教育教学,独立学院应该建立完善的机制和措
施,激励教师主动自觉地开展独立学院的教研教改活
动,从而深刻把握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同时,
还应该通过邀请专家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培训和组织教
师进行经常性的业务研讨等方式,确保广大教师能根
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以上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对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了一些看法
和建议。实际上,人才培养模式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
程,不仅涉及到上述要素,而且涉及到专业结构、教
学计划、教学方法等诸多要素,而且它是个系统结构,
不是强调某些要素、方法和程序的单一功能,而是强
调整体优效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
巨大课题,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学术界和实务界
对此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为独立学院的健
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2] 孔繁荣.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 韩延明.大学教育现代化[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 姜继红.大学理念嬗变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J] .苏州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4) .
[5] 刘巨钦,朱健.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与教育质量建设[J] .
教学研究,2007, (5) .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独立
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湘教通
[2008] 263 号) 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何循骞)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三大风险性特征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然而,民办高等教育超常规发
展的背后却凸显出风险的隐忧。办学规模的扩张性、办学目标和专业结构的趋同性、资源配置的
市场依赖性,将给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带来风险。
[关键词] 民办高等教育风险性特征扩张性趋同性市场依赖性
李钊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
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办学规
模不断扩大,建设投入与日俱增。然而,由于运行和
发展中的危机因素没有得到及时分析和化解,民办高
等教育超常规发展的背后却凸显出风险的隐忧。办学
规模的扩张性、办学目标和专业结构的趋同性、资源
配置的市场依赖性,将给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带来风险。剖析这些风险性特征,对于防范和化解办
学风险、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而又非常
迫切的。
一、办学规模的扩张性
民办高等学校是一个顾客支持型而非公众支持型
的非营利性组织,其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
在校生的数量是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规
模太小肯定不会有高效益。这主要是因为:一是生均
行政管理成本高,再小的学校也需要一套完整的行政
民办教育研究
125
2009 年第4 期(上半月刊)
管理机构,即社会组织理论中的“制度化同型性”。如
规模为1000 人的学校,教务处需要8 人,而规模2000
人的学校,教务处人数为12 人。这样,规模大的学校
就比规模小的学校节省了人均支出。二是生均教学成
本高,班级规模小,导致教师工作量不足、教学设备
利用不充分。所以,为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
益,在现实办学实践中,各民办高校都把扩大生源作
为自身发展的第一要务,甚至不惜一切代价采取一切
手段来扩大数量。规模扩张成为民办高校谋发展的必
由之路。
社会的现实也的确为民办高校扩大招生提供了机
遇。经过近几年的“扩招”,虽然我国高考录取率已达
50%,但是仍然有大量的高中毕业生无法进入普通高
校的大门。以2007 年为例,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
考生增加到1010 万人,有345 万人被拒绝在普通高校
的大门之外。而目前民办高校每年招生不到60 万人,
有将近280 万人丧失了求学机会。倘若从我国适龄人
口接受高等教育的现实来看,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
还远远不止这些。根据统计,连续扩招后我国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也不过23% (2007 年), 而世界银行1994
年报告,世界经合组织各国高等教育平均毛入率已达
到51%,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是时代发展
的要求。另外,我国还面临着国民素质提高的艰巨任
务。据报道,目前在城镇企业1.4 亿职工中,技术工
人只占一半,其中高级技工尤为缺乏,仅占3.5%,而
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占35% (美国为38%,
日本为31%,前苏联为39%)。劳动力素质偏低,大大
制约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不适应知识经济时
代生产结构、技术结构变化的要求。显然,要满足广
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尽快造就和培养
亿万高素质的劳动者,都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在规
模和质量两方面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和提高。民办高
等教育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
统计数据表明,到2007 年底,民办普通高校295 所,
占同类高校的15.5%,在校生163.07 万人,占高校在
校生总数的8.6%。就学校规模而言,短短几年,相当
一大批民办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倍增,万人学校不断涌
现,少数几所学校在校生规模已过4 万余人。在短短
的二十余年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
大,就形成当前的规模,可谓之“飞速发展”。
但是,学校规模的扩张并不是盲目的,它需要一
定条件的支撑,既要在总体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
相适应,更应与学校自身办学条件、管理水平、经费
投入相适应。有资料显示,5000-6000 名学生规模的大
学足以有条件成为质量最好的大学,超过15000 人在
经济、质量上就没有好处。[1] 民办高校有扩大规模的
本能冲动,但是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内部组织机构和稳
定的教学秩序以及各种设施、人力资源可容纳可接受
的基础之上。无视自身条件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是
暂时的短期行为,其结果必然会导致质量的下降、办
学效益低下。这是因为: (1) 过度追求规模的扩张,
会过度降低录取标准,从而会导致生源质量整体下降、
平均必要成本的增加、投入效应下降,高校培养质量
的提升和学校规模的正常扩张也因此受到制约。(2)
学校规模扩大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如果经费投入跟不
上规模的发展,就会造成生均教育资源占有率下降,
使教学条件恶化。在现实办学中,我们看到,为了争
夺足够的生源,大多民办高校不惜巨金进行地毯式轰
炸(宣传),宣传中常常夸大其辞,诋毁其他民办高
校。一些民办高校招生宣传费占总支出的20%,有的
甚至高达30%。大量的招生宣传费支出,无形中挤占
了办学经费,使教学设备的添置、教学条件的改善以
及教职工工资待遇提高等方面投入减少,直接影响到
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的进一步扩张。(3) 学校规模
的扩大需要增加师资,如果师资跟不上,生师比提高
过快,教师负担过重,精力投入不足,就会影响授课
质量。就民办高校而言,兼职教师多而专任教师少、
老青年教师多而中年教师少,是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
无法回避的一大现实困境,而办学规模急剧扩张更是
加剧了这一境况的恶化。无怪乎有的学者将“教师不
足”与“校舍不足”“质量不足”和“理念不足”称
之民办高校的四大危机。[ 2] (4) 学校规模的扩大需
要更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办法。然而,管理水平的
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的积淀,包括对文
化、思想、价值、技术的吸收。当管理水平滞后规模
扩张要求时,规模不“经济”现象必然产生。目前,
许多民办高校因盲目扩张导致学校管理的负效已开始
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使民办高校不得不投入大量的
精力(人力、物力、财力) 去解决。管理投入的不断
增加,产出效应却不断降低,规模扩张出现了非预期
的变化,这必然会进一步使原来滞后的管理水平难有
新的提高。显然,规模的扩大要与管理水平相适应,
盲目扩张必然会引起管理的松散和失效,进而制约着
学校正常的扩张要求。(5) 学校规模扩大,往往同时
带来专业结构不合理现象加重,社会需求的结构性过
剩加剧,毕业生就业变难,这不仅削弱学校的就业力
和竞争力,更为严重的是,还必然造成“高等教育的
无效供给”和“过度教育现象”,进而带来社会资源的
浪费、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所以, 学校的规
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超过了“适度规模”不仅会导致
教育资源的严重稀释,教育质量势必下降,还会导致
“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办学效益难以显现。
现实办学实践中,我们已清醒地看到,受追求规
模效益的驱动, 相当部分民办高校患上“生源饥渴
症”,都把扩大生源作为自身发展的第一要务,而教学
工作中心地位在办学实践中得不到重视与落实。有的
民办高校一味追求规模效益,盲目申办新专业,扩大
招生数量,而教学的改革力度不大,特色不鲜明;有
126
的只注重经济效益,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考虑很少;有
的虽然努力想提高教育质量,但师资力量、图书资料、
实验设备、基础设施等严重不足,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有的学校教学管理缺乏规范性,教学秩序混乱;有的
做虚假广告,滥招生,滥发文凭、证书,成了所谓的
“学店”。上述种种现象,大大损害了民办高校的社会
声誉和整体形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教育
质量关注甚至担忧。仅2007 年的上半年中国消费者协
会接到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投诉就近3000 余件(大部分
涉及教育质量问题),比上年同期上升了70%。教育质
量的不足,势必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市场的
需求,就业能力低,其后果必将导致学校名誉受损、
生源短缺,最终引起财务风险。因此,民办高校办学
者对于学校发展中规模盲目扩张性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要始终牢固树立“度”的意识,量力而行,防止不顾
条件盲目追求数量扩张,要切实使量的扩张与质的保
证的同步协调。
二、办学目标和专业结构的趋同性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存在过分趋同化的倾
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办学目标趋同。科学的目标定位是新时期民
办高校防范办学风险、促进自身发展的行动指南。然
而,在现实的办学实践中,相当部分民办高校办学者
和管理者表现出浮躁心理,在定位时往往带有一些片
面性,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不良倾向和误区。一是
攀高。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不安心于专科层次的高等
职业教育,把尽快升格为本科院校作为最大的追求,
学校领导的主要心思和精力皆在于此。不顾自身实力
盲目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其结果只会造成学校
的畸型发展,增加学校的办学风险。二是求大。在市
场的驱动下,我国民办高校得到了迅速发展,万人巨
型学校,甚至在校生达四万人以上的学校也开始出现,
这反映了民办高等教育愈来愈得到我国社会的承认。
但事情的另一方面则是,对任何一所高等学校来说,
规模有一个度的问题,规模与质量也并不总是成正比。
这种盲目求大的办学定位是不利于学校持续发展的,
甚至可能会因为管理不善而招致办学风险。三是趋同。
不少民办高校热衷于“照搬”公办普通高校办学模式
与人才培养模式,无视自己师资水平低、办学条件与
办学经验缺乏的现实, 不切实际地企求短时间办成
“高水平”“综合型大学”“开放性”“一流大学”。
这种“照搬尚名病”与“攀高求大症”带来的严重的
后果是“大专不专”“高职不职”,所培养的毕业生既
比不上普通高校培养的本科生、专科生的综合素质与
理论功底,又缺乏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过硬技能。这种
“夹生饭”人才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导致了
这些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困难,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
的重要因素。
因此,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清醒地认识自
己的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和特色,根据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的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自身条件,准
确选择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发展目标,切忌攀高求
大,贻误学校的发展时机。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
博士的忠告或许可以给办学者较大的启发。他说:
“高等学校绝不要追求不适合自身特点的类型,结果造
成学校水平下降甚至更糟,就那样没有灵魂而苟延残
喘。每所高等学校都应清楚自己的使命,并为自己的
身份而自豪,努力使自己成为自己所属类型高校的佼
佼者。” [ 3] 有鉴于此,民办高校应该冷静思考,梳理
思路,明确定位,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多元化上
下功夫,从市场的多元需要和自身的实际出发,找出
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生存空间。如果定位不明, 目标雷
同,“扎堆式”办学,不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
费,而且会导致院校之间的恶性竞争,从而使一部分
学校面临生存危机。
二是专业结构趋同。民办高校以其科类设置的灵
活性、适应性、应用性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但是,
专业设置过于雷同,同构化现象普遍存在。民办高校
的专业多依从学生未来的择业需求和经济部门的人才
需求而设立,这种做法对改变以往高校忽视社会需求
的教育教学无疑是重大的进步。但同时也有其弊端,
即专业设置往往雷同,不注意考虑形成自身特色,不
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一窝蜂地追随社会热
点,如在我国民办高校首届20 强学校专科专业中,国
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布点17 个, 英语17 个, 工艺美术
专业14 个, 法学专业布点14 个, 计算机应用专13
个, 工商管理13 个。而且, 不同院校也未从自身性
质、功能、任务实行错位竞争,培养的学生规格类型
特色不突出。形成民办高校专业雷同现象的深层次原
因,一方面是由于民办院校经费短缺。如果我们对民
办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就不难发现,
雷同专业主要是投入少的文科和管理类专业以及其他
实验设备要求较少的理工专业。目前该类专业增长过
快、布点过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有的已经过剩。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现有专业设置制度不完善。由
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很多
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并非建立在市场调查、专业人才
供需状况分析的基础上,专业设置很容易失去严格而
理性的控制。相当部分的民办高校出于本身生存的需
要,在专业设置上考虑短期社会需要的多,而考虑社
会的长期发展趋势和需要则较少,这无疑加剧了专业
对社会热点的迎合。
专业规定着人才培养的类别和方向,也决定着教
学资源的布局。它的设置既受科技发展规律的制约又
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同时还受教学设施、师
资队伍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民办高校在设置专
业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
求和长远需求,考虑自身所处的环境,考虑学校的现
民办教育研究
127
2009 年第4 期(上半月刊)
实条件。如果只是一味地趋同,不仅会导致教学资源
布局雷同,从而导致重复办学、重复建设,给民办高
校带来资源闲置或浪费的风险,更严重的是会导致人
才培养类别的趋同,其结果将导致人才的结构性失业
和浪费。印度曾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不合理付出了
巨大的代价。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费的局限,印度
高等教育的扩张曾以优先发展费用较低的普通文理科
和商科专业为主,印度在校生的80%以上分布在普通
文理科和商科专业为主,而农业专业的学生比例一直
在1%以下, 结果造成90 年代初期, 300 万待业青年
中有20%以上是各级学位持有者。[4] 有前车之鉴,我
国民办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专业合理性
与平衡性,避免专业设置的趋同性。
三、资源配置的市场依赖性
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有权力配置模式和市场配置模
式。教育资源权力配置模式就是通过政治权力、行政
权力等对教育资源进行分配和使用;教育资源市场配
置模式就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
用。在资源配置模式方面,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迥然
相异。在公办高校,虽然在国家收费政策的推动和高
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下,市场因素越来越多地介入到
公办高校,公办高校办学经费中非政府性投入所占的
比例有所上升;但是,权力配置依然是主要方式,国
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仍然是公办高校总经费的主体。与
公办高校有着固定的财政拨款不同,我国民办高校的
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学费和市场融资,政府财政拨
款与民办高校似乎无缘。这种筹集办学经费的方式决
定了民办高校非常注重市场机制在办学中的运用。此
外,在土地、税收优惠等方面,现行的政策及社会上
存在的一些“潜规则”,也使公办高校享受着权力配置
资源所带来的种种优越性,而使民办高校深受体制性
的排斥。公办高校过多地受到了权力的保护,其发展
背后潜藏着政府的影子;而民办高校的资源主要依赖
市场来配置的。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没有市场,也就
没有生源,资源无从配置。市场是民办高校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
民办高校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资
源配置,其发展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逐步市场化的
过程。但是,如果过度依赖市场,反而会导致资源配
置不足。因为民办高校在实现资源配置的充足性方面
受市场、政府、民办高校自身三方面影响,如果过分
依附市场,公共财政的缺位,就会造成民办高校资源
配置的不充足。[5] 现阶段民办高校主要通过生源市场
获取资源,其它的市场渠道,例如社会财富对民办高
校的捐助,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政府的财政扶持
等,由于机制和体制的原因都未能有效地开辟,使得
民办高校只能争抢生源市场这一获得办学经费的“独
木桥”。但是,过度依赖学费,对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
是极其不利的。其一,对学费的过度依赖,直接导致
了民办高校收费标准维持较高水平,进而制约了民办
高校生源规模的扩展和质量的提升;其二,对学费的
过度依赖,还会诱使部分民办高校以盈利为目的,刻
意控制和减少教学投入,过度聘用兼职教师,变相转
移办学资金,损害教育消费者的利益,从而引发民办
高校的道德风险;其三,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过度
依赖学费还严重制约着办学积累运作水平,一旦生源
不济,直接会导致民办高校的倒闭。以陕西民办高等
教育为例,从1984 年的第一所学校开始至今,平均办
学年限只有9.7 年,而且最近几年机构合并、撤销数
量呈上升趋势。1991 年以前,陕西批准成立民办高等
教育机构17 所,合并、注销5 所;1992 年—1996 年,
批准成立101 所, 合并、注销5 所; 1997 年—1999
年, 批准成立34 所, 合并注销33 所; 2000 年-2002
年,批准成立10 所,合并、注销31 所。[ 6] 其中被合
并、撤销的学校主要是由于办学者经营管理能力差、
招生乏术生源市场枯竭、经济基础崩溃所致。此种情
况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带有普遍性。单一
的学费收入,狭隘粗放的经营方式,抗风险能力差,
使得社会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成
本。可以说,那种以学费为单纯的融资渠道的办学模
式必然会使民办高等学院丧失其社会地位性,最终将
因债务危机而导致办学困难。因此,在民办高校市场
化运作中,政府作为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应进行适度
的干预,以弥补市场调控的不足,纠正市场失灵,确
保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发挥。
注释:
[1] 乔佳义.美国高等教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2] 邬大光.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危机与使命[J] .黄河
科技大学学报,1999, (3) .
[ 3] 吴家玮.高等教育机构的全系列[A] .21 世纪大学[ C]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安双宏.印度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充的后果及其启示[J] .
教育研究,2000, (8) .
[5] 柯佑祥.试析民办高校资源配置的充足性[ J] .高等教育,
2006, (9) .
[6] 郝瑜,王冠.论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缘起与发展[J] .高等
教育研究,2004, (1) .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民
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研究” (编号:XJK06CJ012) 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何循骞)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