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山行电视剧在线播放:谈半夏的用量-天津中医学院  牛元起[[昨天晚上临睡前看了中医杂志8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9:55:39

谈半夏的用量-天津中医学院  牛元起[[昨天晚上临睡前看了中医杂志86...]]

从属主题:
-昨天晚上临睡前看了中医杂志86年10期牛元起的关于半夏用量的文章,觉得很好,特摘录其中片段,与大家一起分享。以下是作者原文的摘录。
古今衡器不同,南北气候,习惯不同,用量难以掌握。拒古人用药比例,结合个人诊疗实践,将清半夏的用量分为三类,效果满意,兹简介如下。
对于脾不化湿,酿痰停饮,胃逆呕恶诸证,一般可用9~15克,如二陈汤、旋复代赭汤、小陷胸汤等方。小半夏汤、半夏厚朴汤等一般也可用15克,但其用量应与生姜互参,基本持平,不能明显高于生姜用量。因和胃化饮止呕是姜夏相互作用,并非生姜佐半夏。旋复代赭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姜夏比例也应如此。
对于心下痞结较甚、呕吐较顽固、逆气冲咽或不寐证,则应投以大量,30~60克,甚至达120克[久煎]。吴塘就有“一两降逆,二量安眠”的论述。治疗上述重证,不用大量不宜显效。笔者有很多病例都是先用常量不效或不理想,原方加大清半夏用量而获显效的。所以只要认证准确,亦可径用大量,不会有副作用的,而且能缩短疗程。笔者曾以温胆加秫米汤治疗家母三昼夜目不暝、不思食、无所苦证;以半夏泻心汤治疗左母心下痞满,气闷为之俯仰证;以生姜泻心汤治疗王某痞满、肠鸣、泻痢证[查为菌痢],都是径投清半夏60克,其它药为一般量,一剂即获显效。当然,如果把握不大可先少用,不效再加量,也是可行的。而且较为稳妥。
对于阴虚气逆、脾虚生湿、胃气呆滞诸证,应以半夏为佐、为使,宜投小量,6~9克。如麦门冬汤、六君子汤等。尤其是肺胃阴虚者,其用量宁小勿大。至于麦门冬汤原方,是以火逆上气为主证,故半夏用量较参、草、粳米为多但麦门冬剂量远远高于半夏[以容量计为7:1]。这种病因、主证、药量的匹配关系,确实是值得注意的。然而,当今多用以治疗热病后或杂病中的肺胃津伤证而上气不著者,所以半夏剂量亦当大副度削减。
笔者所言用量,仅是个人的肤浅体会,而且受所处地域之限。临床还当因人、因地、因时具体掌握。“一两降逆,二量安眠”?
“一两降逆,二两安眠”?牛老原文如此,不知吴塘是否说过,待我查验。。。。不过把二量理解成二倍,也就是二两了. 《吴鞠通医案》第399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年。
记录了这样一则医案:
秀氏,三十二岁,产后不寐,脉弦呛咳,与《灵枢》半夏汤。先用半夏一两不应,次服二两熟寐,又减至一两仍不寐,又加至二两又得寐。于是径用二两,服七、八帖后,以外台茯苓饮收功。
《医学衷中参西录-半夏解》亦有每剂用二两者。
湖南省辰溪县中医院胡学刚发表在《中医杂志》1986年10期的一篇论文中也提到了半夏的用量问题。并举了一个案例:1985年3月30日治一62岁杨性农民,患通宵不寐二月余,前服温胆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皆乏效,其人心烦脉弦,舌淡苔白脉滑腻,证属饮犯阳明,胃不和则卧不安,拟半夏秫米汤加丹参、远志、夜交藤。径用半夏60克,患者服药二剂,间日得寐,续三日得安睡。是“一两降逆,二两安眠”,是我的笔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