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脱险迅雷:日本的填海造陸? 日本神戶市區離岸3公里的海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9:21:15
 日本的填海造陸
      日本神戶市區離岸3公里的海域,10米深的海底被填沒了,露出一個4.36平方公里的人工島。島上設置28個3萬噸級深水泊位,形成2萬人口的居住區,有無人駕駛的自動電車環島穿行架雙層吊橋連結市區。
 神戶市1966~1981年耗資26.4億美元,移走西郊高倉山8000萬立方米土石,填造出這個名叫“港島”的人工島。1972年又開始填造更大的六甲島,面積5.8平方公里,也是作為港區,於1990年完工。神戶戰後填海得到的陸地約15平方公里,比老市區還大。除了兩個人工島外,碼頭和大工廠也多建在填海地上﹔300多個泊位佈設在33公里岸線上,多是深入海中的突堤,成倍提高了海岸的利用率。神戶年吞吐貨物1.5億噸左右,為世界第二大港,大半得益於填海造港工程。
  日本的人工島很多。舉其要者,有東京灣內的扇島,原面積僅0.9平方公里,日本鋼管公司將它填擴到5.5平方公里,建成年產600萬噸的扇島鋼鐵廠(規模相當中國鞍鋼)。其佈局合理緊湊,全程自動化,從礦砂、煤炭上島到鋼錠、鋼板出廠,全部在島上完成,全廠職工僅8000人。長崎市彈丸大的香燒島,擴大到1.62平方公里,並同大陸相連,在上面建成世界最現代化的長崎造船廠,年造船能力達1900萬噸﹔最大船塢長990米、寬100米,有10多個足球場之大,可造50萬噸級超級油輪。長崎0.9平方公里的箕島,填擴到2.44平方公里,建成世界第一座海上飛機場。大阪市關西機場設在7.6平方公里的鋼鐵淨島上,造價40億美元,1990年通航後每年可起落26萬架次飛機,進入世界十大機場之列東京15年來用垃圾填出18個人工小島,解決了垃圾的出路,取得建廠造房的用地。
  日本、荷蘭是世界上填海造陸最多的國家,日本戰後新造陸地1500平方公里以上,相當10個神戶市區或20個香港島。新地主要用於工業、交通、住宅三大方面。東京灣、伊勢灣、大阪灣、瀨戶內海20多個新興工業中心,都建在填海地上﹔13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所有大型造船廠、煉油廠、汽車廠、石油化工廠,也建在新陸上。東京以東80公里的鹿島工業區,佔地16平方公里,—半是填海地。大阪市堅持以垃圾和浚港淤泥填海造陸,20年得地10平方公里,建成南港新區,2/3作為港口用地。橫濱市中心3.7平方公里“黃金地”,乃填海所得。不知名的小城土阪出、丸龜二市,也分別造陸7和3平方公里。
  日本大舉填海造陸乃地理條件所促成,更重要的是經濟規律起作用。濱海之地氣候宜人,船舶能直接靠岸,接近老經濟中心,附近勞動力充裕,雖然填海投資多,但常年生產成本低,遠期效益大。在大城市,造地甚至比買地便宜,如扇島每畝地造價為25.7萬美元,但在東京市區躊地卸要32.1萬美元.便宜25%。
  日本人雄心勃勃,決心將列島周圍5公里以內淺海盡量利用起來,再造700個人工島,擴大國土1.15萬平方公里,相當現有全國工廠和城市住宅區的面積,以解決國土狹小的困難。規劃中的一個未來都市,將以1萬根海底立柱挺起24.8平方公里的大平台,島上建築面積可達99.2平方公里,足供100萬人生活和工作之用﹔需用鋼材6000萬噸,耗資1300億美元。四個規模較小的人工島.正在籌備和施工中,其中有秋田灣浮島(面積9平方公里,建錳鋼廠、火電站和直升飛機場),下關市北浦灣人工島(7.5平方公里,作居住區和水產種苗、研究中心),長崎市大村灣人工島(10平方公里,建國際會議中心、娛樂場和飛艇基地),靜岡縣清水港人工島(2.3平方公里,建工廠)。
  濱海小國和“袖珍”島國都在向日本學習,向海洋索地,在海上擴大國土。例如,新加坡獨立時領土581平方公里,今為618平方公里,增加6.4%,乃填海擴張而來。每年淨增土地1.48平方公里,相當一個摩納哥公國的面積。新建的樟宜國際機場,佔地16.6平方公里,一半是填海地﹔從機場到市區、裕廊工業區35.5公里的高逮公路,包括路旁住宅區和公園,大部分是填海地。1986年建成的最大購物中心,占地15萬平方米,亦填海而成。1.88平方公里的錫亞拉島,由原面積僅0.14平方公里的三個小島填土合併而成。
  夾在法國、義大利當中的摩納哥公國,面積1.89平方公里,四十年來新建1萬套住宅、1200間旅館房間、16萬平方米廠房,雖然拼命往高空發展.但終究山窮水盡。1981年開始在海灣投土造陸,建設豐特維耶新城,得地0.22平方公里,擴大國土12%。其中四層體育館宛如巴比倫空中花園,可容觀眾2萬人,底層能停1800輛汽車。摩納哥人口僅2.7萬,何必建這麼大的體育館呢?這裹每年遊客超過100萬,年年舉辦國際雜技馬戲大獎賽,沒有這些設施是不行的。
  由1201個琍瑚島組成的馬爾代夫共和國,總面積298平方公里。首都所在的馬累島僅1.8平方公里,集中全國1/4人口,居住4萬人,擁擠不堪,只好向海洋進軍,造陸0.56平方公里,將馬累島擴大了1/3。國際機場設在馬累島對面的胡魯勒島,2800米長的跑道為填海延伸而成,可供波音大型噴氣客機起降。
  查遍中外海濱城市的歷史,幾乎都有填海造陸的記載。廈門市老市區和新特區,多在填海地上。上海石油化工總廠所在的金山衛,佔地10多平方公里,86%是三次圍海所得。香港歷年填海造地18.5平方公里,擴大轄地1.7%﹔香港島鬧市幾乎都是填海區,居住全島58%的人口。澳門半島原有2.78午方公里,今為5.42平方公里,增加一倍,也是填海得來的。
  填海造陸利益很大,但也影響生態平衡,加劇環境的污染。人工島和新陸岸壓縮了海域,必然造成海流的變化,給航道帶來難以預測的影響,破壞漁業生產﹔海岸向前推進,造陸戶奪佔“黃金”地段,老住戶喪失了好“風水”﹔工廠、海港獨霸海岸線,居民失去最好的休憩場所…因此,每項填海工程都應從長計議,權衡利弊,謹慎為之。
http://www.ymsh.tp.edu.tw/junior/pcschool/geofrm.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