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域红丸官网:中国特色心理治疗需要借鉴传统中医学的治疗通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4:33:11
中国特色心理治疗需要借鉴传统中医学的治疗通则现代医学的发展自70年代后期逐步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亦称整体医学模式),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来表达,就是从原先的“看病”、“治疗”转变为“看病人”和“治病人”。虽然在字面上只是加上一个“人”字,但所饱含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里特别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即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情感,乃至认知、社会活动等对医学诊断和治疗者有很大影响。心理治疗的建立与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强调人的特殊性,揭示人的内在心理动力与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以“心理、社会”模式为基础的,相对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来说是临床实践的另一极。医学模式的转变无疑对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者是一个福音;但问题是,生物模式的临床医学工作者开始认识到要用“心理、社会”知识来武装自己了,而作为只有心理学模式的心理治疗实践者是否也该有所反思、内省或转变呢?实际上,中国的传统中医理论与治疗一直强调“人”的整体性,总结归纳了一系列非常实用、有效的治疗原则,其中有一些是值得心理咨询工作者“古为今用”的。1 心身概念,形神关系人的精神(神)与身体(形)是相对统一的,《灵枢-天年篇》中的“血气已知,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说明了中医临床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形具神生,即人的心理功能受脏腑气血等物质形态的盛虚,脏虚神去,生命终结。但“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则又提出了心理/精神活动在人的生命中的重要性,是为神对形的制约。这一辩证关系一直贯穿于中医的治疗体系之中,对于心理治疗的工作者来说是有重要借鉴价值的。2 辩证论治,标本兼治中医的临床实践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辩明疾病、症状的主次、前因后果和内外关系,再予以综合治疗和处理。同样的症状或疾病,可用不同的药方;但同样的药方,又可用于不同的疾病或症状,要求学会“辩证法”。西方生活医学在中国长期以来是以“一元论”贯穿于临床实践之中的,即尽量用一个疾病单元诊断来解释病人的所有症状,这显然偏倾。因此近年来的国际疾病诊断分类和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已用多轴诊断系统,强调“多元化”的重要性,一个病人可以有数个疾病单元的诊断存在。心理治疗工作者传统上是以各自的理论流派来指导临床实践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是众所周知的,作为教育和理论工作者可以这样形成“一家之说”,但作为临床实践者,因为面对的是病人,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现实地解决问题,而不是理论解释,这就需要“多元化”,学习、借鉴中医的辩证论治与标本兼治的原则了。3 行医济世,普救众生(医德与医诫)国外心理治疗者的态度在治疗中的作用非常强调,即治疗性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的取得。反观国内近年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各地蓬勃发展,却或多或少存在着治疗者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等方面的问题。仅有热忱、助人之心而无精专的业务技术作后盾,或仅恃业务技术精深而无“仁心”和医德作前提,都是难以为继和生命长久的,“凡大医治病,必无欲无求”(《千金方》)、“圣人以不失人情为戒,欲令学者思之慎之,勿为陋习所中耳”(《医宗必读》)等中医早有论及,提出了医者的职业道德。对此,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工作者必须知之、正确处之。同样,也应该以“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素问著至教论》)来要求自己,提高业务素养。因为只有拥广博的知识和精深的专业技术,治疗者才能得心应手地面对和处理来自于社会各阶层的不同患者,真正达到为他们“分忧解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