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姆拉姆cos av百度云:牛奶的危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08:25
   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牛奶是一种营养价值相当高的食品,它不仅含有蛋白蛋、维生素A、C等物质,而且还有一个极大的特点,那就是含钙量极其丰富。这对于我们普通的缺钙人群来说,真是一个极大的补偿。所以很多营养专家呼吁,要多喝牛奶,甚至是“每天喝”、“终身喝”。有的专家还列举了喝牛奶的人的优点:个高、体重、智商高。有人还以日本为例,说日本人原来个子小,由于二战后,政府每天免费配给中学生一盒牛奶,使得现在日本青少年的平均身高超过了北京的同龄孩子云云。
       但是,在来自日本的一些医学家的报告中,我们却得到了与此决然相反的警告。
世界自然医学会会长、日本著名医学家森下敬一先生,在其所著的《喝牛奶会有癌症》一书中说,患白血病的孩子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牛奶喝得很多。到他的医院来求诊的患者中,那些孩子们一天至少喝两瓶牛奶,有的甚至喝到三、四瓶之多。在他的另一本名为《饮食能够治愈慢性病》的著作中也指出,现在的人们对牛奶中所含的高蛋白、高钙质的崇拜实在是可观的,而牛奶最大的缺陷却正在于此,可以说这是牛奶致癌的要因。由于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质颗粒细小,所以很容易通过肠壁进入血液。而人体血液中的蛋白质的性质与牛奶的不同,两者遭遇后便会发生过敏反应、产生毒素,因而对身体的组织起到破坏作用,激发出体内的炎症。从另一方面来说,矿物质只有在取得了平衡的时候,才能够发挥其效应。可是牛奶中除了包括钙等几种矿物质之外,铁、铜、锰等的含量极少,结果导致了体内矿物质及水分的代谢发生紊乱,以至于成为骨质疏松、易发疾病的原因。为什么说牛奶对于孩子的伤害似乎更为严重呢?因为牛奶是高蛋白、高脂肪的饮品,它并不是推动孩子大脑运动的健康食品,而真正能促进大脑运动的是碳水化合物。
      如今的孩子们,有的没有爬就开始学步了;有的女孩子在小学就迎来了初潮。一项调查的结果表明:东京都内在的高中生们,其实际年龄仅有十七岁,但内脏器官机能的年龄居然已经达到了四十七岁。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这极大程度上是牛奶的过错。身体的成长这段地快,实在是毫无乐观可言。因为这意味着过早地老化,并暗示着平均寿命将急速地降低。
      还有,人们通常都以为,喝了牛奶便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钙,使得骨骼和牙齿保持健康“这纯粹是谎言。事实正好与此相反,破坏身体的健康、疏松骨质,这才是其真相。”七田先生如是说,虽然钙对于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特质,但牛的钙过于粗糙,人体的精密器官无法完全吸收,于是人的身体就把它当作异物而排斥出体外。可更令人麻烦的是,体内的那些人体所需要的优质钙也被一同搬运了出去。正因为此,奶粉、牛奶喝得越多,体内的钙就越不足,虫牙、骨折便越易发生。
      丹麦的一位牙科医生普龙博士,他发现一个大型畜牧制酪业农场里的人们的牙齿,都患有极度的钙缺乏症,而这个农场里的人每天都有喝好几杯牛奶。于是,他建议其中的一些人停止饮用牛奶。半年之后,这些人的牙齿变得非常好了,而那些继续在喝奶的人们的牙齿却依然如故,和原来的一样糟。普龙博士因此而发现了牛奶和虫牙之间的密切关系。
      提起世界上牙齿最糟糕的国民,可能要数牛奶的消费最最高的新西兰居民了吧。相反的是,连牛都没有见过的澳大利亚原住民们,他们的牙齿完好无损,大多数人连一颗虫牙也没有。
七田先生还指出,牛奶和虫牙的密切关系还可以从下面的事实得到证实:在食品短缺、营养不易获取的二战中长大的孩子们,几乎都没有虫牙;而战后,牛奶开始被饮用,并随着消费量的日趋增长,孩子们的虫牙逐渐多了起来。到现在,患有虫牙的孩子的比例是:满两岁有51.7%、三岁有84.2%、四岁达91.3%
      在前一年的日本教职员联合会白皮书“探索孩子骨折多发的原因”中也指出,婴幼儿时喝奶粉时间越长的孩子,其骨折的发生率越高;美国齿科医师团的综合研究也证实,牛奶中的钙会致使婴幼儿体内钙、磷的代谢功能紊乱,造就出骨骼、牙齿脆弱的孩子;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曾宣布:牛奶并非育儿的完美食品。
      当然,不是所有喝了牛奶的人都会发生大脑的障碍、身体上的疾病,但这并不就能说明它对人体就是无害的,因为各人的身体素质不同,饮食在其身上的反应也就不同,或早、或晚、或轻、或重,牛奶对人体的损害应该是确信无疑的,特别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的身心还没有发育完全、大脑的功能还没有生长完好,一旦受到伤害,便很可能是无法逆转的,从而造成终生的缺陷。同时,对于年长的老人,牛奶不仅会造成骨质疏松、易发骨折,而且,由于钙质侵入肌肉的血管,容易使肌肉弹性减弱、血管硬化。
                                                                                                                  摘自日本的中文报纸《大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