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琳的前夫:社会论 第十九章 社会和哲学(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26:46
第十九章

  社会和哲学

  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探讨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阐述客观世界的本质,建立主观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人与客观世界达到同一、协调,用客观世界的实在改造主观世界。同时,用主观世界所掌握的客观世界运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使之促进人类社会运动,人类文明向更高级发展,而达到一级高于一级的不断深化前进。

  哲学不是物理学和化学各种自然科学,但是它的发展有赖于物理学、化学……的进步和发展。哲学不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各种社会文化科学,但是它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之,哲学的发展进步又能推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哲学是一门极为古老的学科,自有人类认识以来,就存在着哲学,远古的哲学包罗对自然的认识,对人文伦理的探讨。从拜物教开始,而发展为崇信暝暝中之万物主宰,发展为各种有神论(世界各地所崇奉的神佛各不相同)。随着科学和工业之发展,对自然的奥秘不断的被认识,出现了唯心论与唯物论的争论,有神论和无神论的争论,这种争论直至现在仍胜负未分,各执一端,互不相容。

  哲学是一门极不成熟的学科,它是以大量假说、臆想、推断为前提而展开的,远古至现在之前的数千年,哲学家手中缺乏科学实验手段和方法,它往往以大量自然和社会现象命题,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因此出现了立场、角度、出发点和条件诸多元因素不同的变化组合,而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和命题。

  哲学,它是一种理性学科,看上去很空,没有实际意义,又很高深莫测,使人望而生畏,为之却步。哲学,它又是一种极重实践,结合实际的学问。任何社会,任何个人,无法摆脱的学科。人生观问题,世界观问题,人生道理选择问题,生活奋斗之原则问题概由哲学为其出发点。持不同哲学观点的个人和集团,则往往构成势不两立的对立派系。所以哲学是非常实际和现实的问题,因此研究社会学就不能不涉及哲学问题,不能不阐明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观点。

  本章不对哲学的发生发展、学派、范畴做完整全面的研究和叙述,那需要专门的著作,本章旨在阐明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对哲学许多领域自己的看法。

  19.1世界是什么

  中世纪地心说和日心说,囿于科学水平的限制,曾作过殊死的斗争。在中国,天圆地方说一直延续数千年。二十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原子的秘密、宇宙的奥秘、生物的奥秘相继被揭开,许多哲学争论,旷日持久的问题有的早已迎刃而解了。

  世界是什么?是无限的宇宙以及宇宙中按各自运动规律的星系,构成星系的星球,抑或是无限小的原子及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电子、光子、介子?还是人类社会活动,还是树洞中的蚁穴及蚂蚁王国的攻杀?世界仅仅是元素周期表中的92种元素及至现在发现的106种元素的各种组合、化合、混合、聚合,还是生物细胞体的分裂、繁衍、生息、传宗接代?世界是黑洞的强大吸引作用,是白矮星的爆发,是太阳系的殒灭,是……?世界或仅仅是人们头脑中主观的幻觉?

  世界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问题,现在的科学技术认识水平,全面正确的回答这一个古老而简单的问题为时尚早,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有更切实、更完整的答案。

  世界是什么?中国的哲学家在数千年前就曾做过解答。世界是宇宙,是时间和空间,是占有空间单元的物质及其以其特有的规律随时间改变坐标或形态的运动,时间和空间,物质和与其紧密联系的物质运动及其运动规律,这就是世界,离开了物质和物质运动及其运动规律,任何事物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现在认识水平所能回答的对世界的认识。

  19.2人和世界

  世界,是自在之物。有人存在,宇宙万物,日月星辰在自然运行;无人存在,世界万物,宇宙星辰亦在自然运行着。世界不以有无人类的存在而决定是否存在,世界亦不以人类是否认识其真实面貌而自然存在。世界是自在之物,人亦是自在之物。人是存在于世界上的自在之物。因此人与世界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个联系主要表现在:1)人是由世界,特别是地球,这一自然环境孕育、发展、进化而生成;2)人,已经进化为有理性、有认识能力、有了一定改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人将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的认知世界各方面的属性,以适应世界之环境和运用其所掌握的知识、工具,不懈的改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更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自然的发展、变化是复杂的,奥秘无穷的,自然的发展变化受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受诸多不以人们是否发现、是否认识的自然法则所支配,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是从极肤浅、极简单、极不具体、极不深入开始的,几十万年前的远古人仅知冬寒、夏暖,繁衍生息,现代人则掌握了天体和宇宙运动规律,揭开了物质构造之秘密,释放了核子能量,初步逃离地球,走上宇航之路。

  世界是自然存在的,是广袤无垠的,是奥秘无穷的,时间不会停止,空间没有终极。世界是可知的,是能够被认识和改造的,这种改造只能是运用已认识的自然法则,创造各种法则客观规定的条件,如初始条件、终值条件(时间条件),边界条件,轨迹条件(空间方面的)以及各种附加作用参量,在各种合适的条件和参量作用下,实现一系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发明创造,并最终改造了人类的社会和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通俗的说:改造了客观世界。

  因为宇宙世界是时空无限的,所以人类对宇宙世界的认识也是没有终极,也是无限的,是逐步深化、逐步发展、逐步前进,从简单到复杂,从片面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化,人类认识的每一步都是客观世界实在之自然之物的具体的反映,都具有真实性、可知性。每一步认识都可以用来作为人类对自然界了解的知识而用来改造世界和进一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这就是客观世界的可知性。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的发展的和无限多样的,又由于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是发展的,无止境的和无限多样的,所以构成了人类的认识与宇宙世界客观存在的适应体系,这就决定了客观世界的无限运动变化,而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运动亦是无限的,发展的、前进的、永无止境的,与宇宙世界适配的发展运行。这就是客观世界的绝对的可知性。真理是存在的,能被发现认识的,能被掌握运用的,真理是没有极限和终点的,正如人类之历史不会有终点一样。

  人生活在世界上,客观迫使人去发现和认识世界,世界在人类的认识、发现、改造中发展前进变化,人在发现改造世界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发现更深邃的奥秘,在更高层次上改造世界以致无穷。

  19.3唯心论和唯物论的争论

  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也是一个最实际的命题,最古老的人类认为世界是由神主宰的,人的活动是受神的安排指挥的,这就是唯心论的远祖和由来。后来随着人类世界分化为阶级,统治阶级利用“君权神授”、“修来世”、“轮回说”、“上帝的意志”等等宗教思想统治麻痹人民,唯心论成为哲学之正统思想。随着世界进步、科学发展,随着人类活动发现神佛之不公不灵,唯心论神权思想开始动摇,而产生以客观实在为认识基础的思想,否认神佛之意志,于是产生唯物论思想。唯物论最初是作为对抗神权思想的有力武器而面世的,先是产生唯物论思想,先是朴素的古典唯物论,后是机械唯物论,到了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以唯心论和二元论为基础的辩证法和机械唯物论进行改造,形成近代的辩论唯物论,并作为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的哲学武器,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随着唯物论的发展,唯心论也揭去神秘的面纱,赋予了二十世纪科学的内容,于是唯心论、唯物论的争论又在新的水平上激烈进行。

  19.4物质和运动

  如果说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是勿庸置疑的,实实在在的。石头躺在山上,无穷的水滴,汇成汪洋大海,鸡在鸣叫,犬在狗吠,无限多的无机、有机物,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无一不是物质,甚至包括太阳、星球,以太空间都充满了物质。但是近代科学又证明,没有任何脱离运动的物质存在,如果停止了一种运动形态,而转化成另一种运动形态,则这种物质就不存在了,被以另一种运动形态之新物质代替了。如果原子内部一切运动包括电子层、电子云的运动,质子和中子、介子、中微子的量子运动都停止了,那就是物质的末日,死寂和黑洞的出现,一切将化为子虚乌有,吞噬一切其力所能及范围的物质,积蓄能量,以便再次获得运动,实际上还是在运动,一种宇宙妖魔式的运动。

  众所周知,光子的质量趋近于零,但是它能照亮人间和大地,能携带包括热量在内的大量能量,这是以运动形态为主体出现的物质,电子是有质量的极小的单元物质,它能携带大量的电磁能,产生电磁场,它的运动既具备物质性,满足物质在相应场中的行为,又具有波动性。现代核物理学发现的中微子、μ介子大量存在于以太空间,可以穿透任何屏障而自由自在的运动,把能量和信息传播于宇宙空间。

  所以,仅仅说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是对的,但是并不全面、不完备,不能代表世界的本来面貌。如果说世界是由物质及其运动构成的,有物质存在必然伴有相应的运动,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任何物质,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独立活动的运动,有的运动可能不与质量具在,或现代科技水平无法测知,但是可以肯定他是由于质量的特殊运动而激发产生。

  运动是什么?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据,科学已经证明没有不伴随某种运动的物质,严格地说,也没有绝对质密的,物质微粒(最小单元)之间没有运动空间的物质,参与运动的物质质量和运动形态的组合,构成无穷尽,而造就了无穷尽的事物,大千世界,姹紫嫣红,五光十色,光怪陆离。因此运动对人这一具体事物就是精神,人的躯体具有物质之一切属性,而人的思维、意识、知识、技能以及人之潜意识和生理活动,就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方式,构成之谓人的运动、人的精神。假定上述运动都停止了,离开了人的躯壳,则该人即不称之谓人,因为他不具备人之运动特征了,则称之谓尸。尸体的运动特征是腐烂、分解。

  所以,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人和精神不可分割,精神是人之谓人的运动特征,物质运动具有携带能量,转化、传播能量的特征,甚至改变物质结构形态。人的精神也同样具备上述特征。物质离不开运动,人离不开精神,物质和运动,人和精神,是同一事物之两个方面(是否还有其它方面有待发现!),孰先,孰后,孰第一,孰第二?

  把精神理解为物质的运动和支配运动的各种规律,即古代称之谓“理”的自然法则,(法则,规律,人是无法创造的,它是和物质存在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只能被人类认识和运用,在此意义上理解“精神”之谓精神这一范畴,则可知它不仅仅为人类之专有,它是一切事和物共有之特征,物质和运动共生共存,物质的运动规律,发展变化之法则和运动共生共存,这就构成了物质和精神的共生共存,不可割离和分割。

  19.5精神和物质构成事物之本身

  最先进的计算机没有启动指令、引导程序,没有工作命题及相关的软件、语言,则计算机则是一堆没有任何生机的器件组合,无法运行发挥智能,解决理论和控制问题。汽车没有司机或自动控制机械的操纵,没有油料的燃烧、爆炸,没有电力或其它动力的推动,仅是一堆破铜烂铁,毫无生气,一旦加满油,控制设备正常,司机操纵则风驰电掣。鸡子被宰杀,人之停止呼吸,鸡变成了盘中餐,再不会引吭长鸣,人之变成了僵尸,再不会叱咤风云,运筹机谋。精神离开躯壳之后,人即非人,所以精神为先,精神第一性也,此即唯心论所坚持和证明者。人之未生,未长大成人,未学技能,无以学识、本领,故物质第一性也,只有存在才有感知,只有实践才有认识,这是唯物论者反对唯心论之论据。我们认为,胎儿与生俱来,自父精母血结合之初,就具有胎儿之精神,及至呱呱坠地,呼吸第一口自然空气,则运动环境由母腹变为自由空间,运动方式由胎息变成自然呼吸,则具备新生儿的特征,以新生儿的运动方式生活成长,具有新生儿的精神。儿童、少年、青年、成人各个时期,具有各期之特征,所以其驱壳与其运动和精神相适应,而称之谓小孩、学童和成人。躯壳与精神、事物之两个重要方面,缺一则不成其为该事物,无以先、无以后、无以第一、无以第二。如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终生终世,不离不弃,宝玉离开宝玉,宝玉亦无存焉!

  19.6精神与物质的结合

  脱离精神的人是僵尸,脱离运动的物质是虚无。

  脱离人的精神是飘渺,脱离物质的物动是殒灭。

  因此在常态场中,物质——精神抑或精神——物质永远是相伴相随的,不可须瘐离之也!

  有与无的结合;精神与实体的结合;硬件与软件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结合;粒子性与波动性的结合;机械和机械运动的结合;化学物质与化学变化的结合;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社会活动相结合……。这一切物质和其有关的运动的结合,构成了事物之本身,精神可以脱离躯壳而独立存在,如同机械原理,独立与机器之外,如同计算机软件独立于计算机之外,如同中微子独立于运动之物质质量之外,如同人的思想、理论观点,在人之死后仍流传于世,但是任何精神都是由相应之物质运动而推动,且只有通过物的运动才能有所表现的,离开运动物质,精神是虚无、空寂的。

  精神就是物质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精神与物质一起,携带能量。物质在特殊运动状态下,可以把质量转化为能力,造成物质殒灭而能量永存,即精神永存。能量在特殊形态,如遇到黑洞,亦可转化为新的物质,使物质--精神,构成一个体系,一般情况物质和精神是相伴相随的,特殊情况,相互转化,此消彼长的,但是物质和精神之积是守恒的。

  19.7唯物论机械地简化了世界之模式

  唯物论者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先有物质而后有精神,先有人而后有思想,有理论,有人类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一般地说,好像是对的,无可置疑。然而正如上两节所分析的,人有生以来,自有精神、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精神,不同社会形态的人有不同社会的精神。从计算机的发明过程亦可间接说明,不是先有完美的计算机后有计算机软件,而是有了提高计算能力的需要和物质水平,初级计算机与初级计算机软件相辅而生,完善计算机的过程和完善软件的过程交错进行,孰先、孰后亦无法分清。任何事物都可以得出同样的证明。

  唯物论者,从批判唯心论,反对神学,神秘主义,麻痹人民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它用大量客观事实否定了唯心论的各种先验论,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虚无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思想。但是他片面地强调了物质的质量属性而过低的贬低了精神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精神的巨大的携带能量的原理,也没有认识到精神——物质互变和守恒准则,最后弄到在强大的科学技术现实世界中,无法自圆其说。

  从唯物观点出发,二十世纪50年代,唯物论的统治者们曾断言,所谓“电脑”是资产阶级反动唯心论的产物,根本不可能的事。事实上电脑从发生、发展已日臻成熟,终有一天无论从其工作效率、智力能力、自我学习、自我认识方面而不比人类任何逊色,可代替人类在许多领域起决定性的作用。

  创造新的物种,开发生物工程,也曾被唯物论者从唯物论观点加以呵斥,如同地心说者呵斥日心说的标心立异一样顽固和不可理谕。

  19.8唯心论抛开了实在的客观世界,神秘化了自然界

  唯心论,在人类认识史和人类哲学发展史中是最古老的认识观和宇宙观。它由人类对自然的无知、把自然现象看成神秘莫测、由神主宰、神秘观起源,而被阶级社会的统治者借用来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随之发展成各种唯心主义流派。历史上的、现代的一切唯心主义者无一例外,都以宇宙之不可知,以暝暝中的神主宰宇宙和世间万物为其认识根据。极端唯心主义者甚至发展到以自我为中心,我即世界,我所知者是存在的,我不知者为不存在的,不承认客观世界之自在之物,独立于感觉、意识而自然存在。这种以神、佛、上帝为世界存在根据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宇宙观,在现代科技发展状态,已经没有多少立脚之地。而现代唯心主义则以适应现代科学改头换面,片面强调精神和感知的作用,割裂物质和精神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与唯物论者相反,强调精神的第一性,强调主观世界。用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话说叫做“理在气之先”,把客观世界神秘化。唯心主义也承认物质的客观存在,但是他们是在承认精神先于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承认物质为精神创造的结果而存在。如“理于气先”,上帝创造世界等等。在这种宇宙观和物质观基础上,导致世界之不可知和精神主宰万物之神秘化结果,于是发展衍化为宿命论,命由天定,“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安贫知命”等等人生观。自我中心主义,则以我为中心,世界在我心中,我所感知者谓之存在,为我所用者谓我有天命,该享贵尊荣等等。唯心主义者是极端自私、极端个人主义者的认识根据,他们一般表现为反科学和惧怕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而随着科学和世界的进步发展,这种极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阵地越来越小。

  19.9不同领域的事物有不同的运动规律

  我们已经清楚,物质和运动及物质运动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是事物不可分割的统一的属性。物质不是第一性,精神不是第二性,物质不是第二性,精神不是第一性。割裂开谈论物质和精神,必然要导致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争。宇宙是什么?事物是什么?人是什么?细胞是什么?原子是什么?一切事物,大至无垠的宇宙、银河系、河外星系,小至地球上生灵万物,元素、细胞、分子、原子、基本粒子,无一不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缺一不可,有一个方面,任何微小的变化,都意味着事物的量和质的变化。物质和精神的各种组合,元素分子电子的组合,各种运动方式的组合,构成各种物质和各种事物。不同领域的事物有不同的运动规律。运动规律相同,物质之质和量完全相同的事物,必然是同类或同一事物。物质的质、量有某些不同,运动规律相同的事物,则可能是同类型而不是同一的事物。运动规律不同的事物,必然是不同类的事物。

  原子内之基本粒子之运动是核子运动规律宇称定律和量子作用力所支配。 宇宙星系运动受天体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之支配。地球之生命运动受进化遗传基因之支配。人类之社会活动受人类社会运动定律和社会发展运动规律所支配。机械运动、电力、光、热、声音、化学种种物质运动变化都受着各自运动规律所支配,并被各种约束条件所规定。所以事物之千差万别、作用力之千万种组合构成了大千世界。不会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一矢中的,万能钥匙,解决一切问题。也不会经过亿万年的亿万人前仆后继的研究、实践、发明创造把一切真理全部发现,一切定律全部认识,一切发明全部完成,达到科学和认识的终点,社会运动达到社会之终点。

  19.10社会运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这里要说明的是,请不要产生误解,一提到规律,好像是什么哲人、先知给事物规定的路线和方式。只要你发现照做就万事具备了,不要再做什么事了,其实完全是另一码事。规律是事物运动自身自在之物,你发现他按此运动,你不发现他亦按此运动,所不同的是你发现此规律后,可以人为的施加影响,改变其运动力场及决定即时运动的参数,时间和空间条件,使运动加速或延缓进行。规律不能创造,只能认识,规律不能改变,只能遵循规律,改变其场中参数和时空条件。举例说,二十世纪之前没有任何人知道原子会发生分裂或聚变反应,实际上,原子这种反应亘古至今一直在进行。如发光之恒星是原子之聚变(相当于氢弹),放射性同位素一直在自发的衰变。一旦人们发现这种规律,人们就可以创造核分裂或核聚变之条件,人为的制造高温、高压环境,选择易裂变之元素,制造了原子弹。用更高的温度、压力,又制造氢的聚变反应——氢弹。又如人们一旦发现了半导体可用掺杂的办法改变和控制其导电性能,则创造了数以万种的半导体部件,引发了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运动也是一样,一旦人们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成功、失败,而逐渐认识了人类社会运动的规律,各种作用力的影响以及发展方向,人们就可以创造一种适合向理想方向发展的条件,而影响发展运动轨迹和速度,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无阶级、有阶级再到无阶级的发展变化,以社会生产能力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能力(包括科学技术水平)为发展之前提条件。生产能力创造出之物质财富与人们掌握的精神财富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当社会文明达到一定量的程度之后,社会就可能实现向高一阶段质的飞跃变化,辟如从剥削压迫战争发展到消灭剥削压迫和战争,这些在十九章已有了较详细的叙述,这就是人类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人类运用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丰富对世界的认识,而改造哲学世界,哲学的发展运动和世界社会的发展运动一样,它是既古老又不完备,将一直随对世界的认识前进而发展运动着,直至永远。

  19.11认识问题

  认识,在哲学范畴是专指客观世界与人类主观世界的关系。

  认识是人类在接触客观事物过程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科学发展后又借助于比眼、耳、鼻、舌、身更灵敏,灵敏超过十倍、百倍、千倍、百万倍的仪器帮助人们更灵敏的探测世界。这些直接地、间接地信息通过感官作用到人的神经和大脑思维组织,构成感觉、印象、意识,形成反映,把客观事物在头脑中从印象经过抽象整理形成概念,由概念经过分析、逻辑推理,做出结论,产生了由浅及深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

  越是简单、单纯的事物,越容易全面、具体的反映事物的本质。辟如,铅笔削尖后可以写字,钢笔吸水之后也可以写字,铅笔字用橡皮可以擦掉,而钢笔字去掉就较为困难,对这种事物的认识,几次就可以完成。因为它仅涉及作为写字工具和是否易擦除的性质。如果,再深入至铅笔、钢笔的质量优劣、生产工艺原材料等性质,则要经过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综合之过程,甚至要反复若干次才能完成。这个认识完成后,仍然没有完全、全面地把握事物之全体,如化学、物理性质,材料的生产过程。

  所以,任何认识总是带有如下性质:

  1.表面性。认识总是从表面感性而及深入理性认识。

  2.片面性。认识总是从事物之局部而及全体的,甚至每个局部都有不同的特征,不能一概而论。

  3.不真实性。任何认识都无法掌握事物全部之本质和一切属性,因此认识只能是抓住本质,基本属性不可能真实地、全面地揭露事物一切属性。

  4.局限性。认识事物的主体,本身感觉的失真,知识面之狭隘,往往已经暴露充分之实体而不被感知,形成认识之局限性。如中微子的存在,尽管遍及宇宙,因为人无有感受之器官,又没有合适的仪器,对其认识就不可能完成。

  5.由上述认识,决定任何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不出现不完全认识,不可能不犯认识上的错误,所以一个正确的认识,是在主动地、认真地、不断地修正认识上的错误而实现的。

  这就是古老的辩证法和反映论以及“否定之否定”认识运动原理所揭示的认识规律。它可以表达为:“肯定→否定”,“否定基础上→再否定”。 由肯定到再否定认识已经深化上升一个导程(机械学术语)。

  认识即如同一颗螺丝,每完成一次,上升一个导程,直至揭示事物之本质。

  19.12事物之运动发展规律

  事物运动规律,不同事物在不同力场下,受不同力之作用法则所约束,无法用简单的文字或数学表达方法予以笼而统之述及。而事物运动发展规律,经古人和今人的假说、学说及研究,则有一定的模式,如“量质互变规律”就是其一。

  众所周知,鸡蛋变鸡崽是一种生命运动过程,在其蛋壳内的胚胎需要37℃——39℃的温度这一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这个条件要持续多长时间呢?根据经验,21昼夜鸡崽就可破壳而出,鸡蛋变成了鸡崽,这是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质的飞跃,而这种飞跃仅能而且只能是38℃左右的温度连续不断的作用,达到一个数量之极限,21天才能完成这一质的飞跃,量变到一极限值引起质的飞跃,这就是事物由量变积累效应引起质变,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这种例子俯拾皆是,一切生命的孕育都有其必要条件,有其必要的孕育、妊娠期限。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孵化小鸡在第五、第十日时期结束孵化,或者是置于低温中30℃以下,乃至零度以下,或者打破蛋壳,那又是什么结果呢?结果是发育过程的胚胎夭折,鸡蛋没打破壳之前仍具有鸡蛋的外型,打破之后,变成了碎蛋。根据打破壳的时间,其内容可能蛋清、蛋黄占的比例大,也可能是未成熟的鸡子占的比例大。总而言之,并没有脱离鸡蛋所具有的一切特征,还不能育成会走、会动、能发育长成的鸡。这是一个简单孕育、孵化过程,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简而言之,叫做量变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数量下,符合其孕育规律前提下,就要引起质变。这里的①一定条件;②一定发展数量;③符合其运动规律之三项是引起质变不可或少的发展模式,不是一切的量变都能引起所希望的质变,必需这种量变是在符合其运动规律的一定条件和一定数量下,才能产生期望的质变,这就是量变质的总结。

  运动发展的第二个过程是质变引起量变的新过程,这在前面知识基础之上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当事物发展引起第一飞跃之后,即鸡蛋在其“正常”(所谓正常即前面说的三要素)发育条件下,破壳变成鸡崽起,已经不能再称其为鸡蛋了,它具备了雏鸡的一切特征,这一新的生命根据雏发育、成长之必要条件、运动规律,在符合状态下,则开始新的量变,啄食、饮水,适当的温度,不受疫病天敌侵害,则经过几个月后,就长成了成熟的鸡子。这就是质变引起新的量变的过程和结果。质变之后的量变也需要①适当的条件;②足够的时间;③附合其新的发展规律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这就是质变引起量变之第二过程。

  两个过程综合起来,就是一个事物的阶段性全部发展过程,简而言之曰:量变达到一定限度后,引起质的变化,质变过程是短暂的,飞跃性的;在飞跃性质变之后,开始在新的条件、新的量变过程,这就是质变引起量变的过程。鸡子成熟之后,又在新的运动规律支配下,开始新的“量变、质变”过程。

  事物运动发展总是经历量变、质变、质量交替变化的发展过程,量变带有渐进、循序、隐蔽、不易被察觉的特征。量变越是隐蔽不被察觉、感知,一当突发质的飞跃变化,往往当事者受到震撼,无法应付,举止失措,由错觉造成错误,引起事物更复杂错综的发展变化,所以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就在于认识、运用这一规律,在事物发展各阶段中,感知、掌握、取得主导和主动权,使自然的和社会的事业在运动中取得成功。

  19.13事物运动发展规律,矛盾和同一律

  宇宙由时间和空间组成,不离不弃,构成一对矛盾,组成一个统一体发展运动。原子由具有性质各异的基本粒子组成,在矛盾运动中形成统一体,显现不同元素或分子特征;家族由男女双方组成;战争由作战诸方为对方的作战对象而组成;机械工作,由机械和工作对象组成。人的生活,由人体自身和生活条件组成。总之任何具有事物特征的统一体都至少有一对相互为对立面的,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辅相成的矛盾,在复杂的事物中,是由诸多矛盾因素和诸多矛盾斗争而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多样性(多值性)和复杂性。

  尽管任何事物都是由具有矛盾斗争的各个方面组成,但是他们至少有下述几点共同的特征:

  1)构成一事物的矛盾诸方在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依据,对方消失了,自己也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主要矛盾的双方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共同寓于同一的统一体中,一般这个统一体就是事物之自身或本身,用哲学术语,这叫做对立物的统一,矛盾的统一。

  2)寓于同一统一体的矛盾诸方,必是具有性质迥异的,物质正与负,战争的甲方与乙方,家庭的男方与女方,……,由于性质迥异形成运动的动力,或构成力偶,或构成力场,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的、主要的原因,因此矛盾的斗争性表现为绝对性,一旦矛盾一方消失,矛盾斗争停止,则以该矛盾为主要特征的事物也就消失,而变成另一种矛盾为主的新事物。

  3)一事物的诸多矛盾斗争中,在斗争过程中,同一时间,一般只有一对矛盾是主要的,决定事物之性质。在主要矛盾中,一般有一方占有优势,叫做主要矛盾方面,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随着事物发展和外因的条件变化,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会发生转化,转化之后的矛盾一般要发生性质之变化,这就表现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4)此一事物区别与他事物的特征是由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矛盾诸方和特殊的矛盾运动方式。毛高层说,矛盾寓于一切事物中,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一切事物的矛盾和矛盾斗争,都带有其自己的特点以区别此一事物与他一事物,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是事物矛盾的普遍特征。

  以上概要地介绍了事物运动发展的矛盾统一规律,这一规律在毛高层的著作中研究比较深入,具有深刻哲理。

  19.14掌握事物运动发展原理,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指导认识客观世界的探索

  哲学是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如何运用认识发展规律,探索客观世界发展法则,从而达到运用自然法则、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之目的。

  哲学历史上曾是政治色彩浓厚的科学,许多哲学原理、假说经常被统治者用来作为统治人民、麻醉人民的工具,把哲学限定在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框架之内,严重的扭曲和妨害了哲学的健康发展。统治阶级还经常利用统治的权利,建立正统思想观念,限制、打击、排斥任何发展哲学、改造哲学的新学说、新发现,造成哲学的贫困,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正常现象。

  众所周知,哲学是指导一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总的认识世界的学科。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哲学相反落后于一切科学的发展,这一不正常现象必须扭转,恢复哲学应有的领导地位,把哲学从统治阶级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让哲学指导人们建立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让哲学指导人们正确地探索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让哲学在认识的前进运动中不断地自我发展、丰富完善,解开迄今为止的各项认识领域的谜底,使物质--精神及能量,统一论更完善,更具有科学根据,更能指导人们去丰富发展认识。

  本章的任务是把改造社会的理论与指导人类发展认识的理论(哲学)联系起来,使之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到现在为止,这一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了。哲学领域的物质-- 精神—能量统一论,就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出发点。这一理论有待进一步的丰富、完善、开拓。据现今的科学水平,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中仍存在许多谜没有解开,当科学技术继续前进,取得长足进展之后,哲学亦将会发生大的、质的飞跃。

  哲学包含的范畴,远不止上述十几节提到的内容。它还包括: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概念与推理;外延与内涵;局部与整体;认识与思维;主观和客观;实践与理论……等诸领域内和各领域之间的质的联系,并有着丰富的内容。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论证,但是这些内容已经超出了本书的宗旨,对哲学有特殊兴趣的读者可以在许多哲学专著中遨游、研读,比较中西方著作作者观点的异同。

  此外,国家、民族、宗教,甚至党派,也都与哲学有一定的渊源。对个人来说,立场、观点、出发点、人生观、道德观、事业观都是需要以哲学的眼光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哲学是极深奥的,它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成果作为理论依据,许多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全部搞清楚,得出充分而准确的答案。因此需要不断的发现探索、追本溯源,以推进哲学的发展,从而推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事业的发展。

  哲学又是极浅显、极现实的。他是与一切人发生直接关系的学科。一般正常人有理想、有进取心,热爱生活的人,都有对人生、生活、工作、事业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些基本的认识、看法和行动之准则就是哲学的范畴。属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范畴,是人人要回答、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哲学及社会学的进步和发展,作为具体的社会人,解决这类问题就将不会遇到大的麻烦,不会误入歧途。在正确人生观指导下,自觉参加社会正当活动,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人将越来越多,而为社会所不容、妨碍社会进步的各种破坏力量将被唾弃和越来越为人类所不齿。

  1991年11月1日